2024年秋季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名师教学设计简案)_第1页
2024年秋季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名师教学设计简案)_第2页
2024年秋季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名师教学设计简案)_第3页
2024年秋季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名师教学设计简案)_第4页
2024年秋季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名师教学设计简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24年秋季新修订)

1春◎文化自信: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思维能力: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描写的方法。(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美好的意境。(重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我们也读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文,同学们能说出一两例,并告诉大家这些诗文体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吗?学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生机勃勃)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绿意盎然)……同学们说的都不错!在不同人的笔下,春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看看他眼里的春又是怎样的。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酝酿”“应和”“花枝招展”等重点字词。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诗文集《踪迹》等。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绿》等。◎背景链接本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时作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写本文时,作者已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愁情调,而是鲜明地表达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文体知识散文定义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叙事、抒情类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特点形散神聚“形散”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聚”指散文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又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类别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主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情感和意愿。包括写景散文、托物言志散文等。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常借对古今故事、花鸟虫草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初知情感◎聆听朗读音频,简要说一说:课文描绘春天,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内容:草、花、风、雨、人(山、水、树、鸟……)情感: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尝试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写人们盼春的心情。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借助一幅幅图画描绘春天的勃勃生机。第三部分(第8—10段):颂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3.目标任务三:朗读课文,感受重音、停连◎思考:第1段写“盼春”,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看到东风送来春天的欣喜之情。◎如何通过朗读,表现上述情感?首先要理解作者在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一些技巧把它表现出来,比如:重音、停连、语速、语气、语调等。重音、停连重音,是为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停顿,用“|”和“∧”来标示,前者用于较短的停顿,后者用于较长的停顿;连接,用“”来标示,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你会如何设计第1段的重音和停连呢?按照自己的设计朗读一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示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急切的盼春之情;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提示:重音和停连的设计可以有所不同,设计是建立在读者对文本情感的把握之上的。◎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偷偷”重读,突出春草在人们的不经意间生长,带来春的气息;“钻”“嫩嫩”“绿绿”“满是”重读,突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坐”“躺”“打”“踢”“赛”“捉”这几个动词重读,用人们在草地上欢乐的活动突出春天的蓬勃生机。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时,句子之间连读,语速可以加快,突出春天的力量和生机。4.目标任务四:细读课文,品味春之画意◎细读课文,仿照例句,用“春天美在____________,你看(闻/听)__________”的句式,说说文中写的春天具体美在哪里。【例句】春天美在小草,你看,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①春天美在五颜六色的花,你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春天美在春风,你闻,风里还夹杂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春天美在雨,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④春天美在精神抖擞的人们,你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请大家用最简练的文字为这些春日图景命名,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春日图景名称描写角度(或顺序)个性共性春草图由景到人①____________1.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富有美感3.似有灵性和情感②____________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③____________触觉、嗅觉、听觉暖、柔、香、悦耳④____________由景到人、由近及远连绵、细密、轻柔迎春图由景到人⑤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嫩、绿、多、软②春花图③春风图④春雨图⑤充满希望、富有生气◎文中一共写了五幅春景图,除了刚才提到的这几段,文中还有哪几段刚才没提到?这几段各写了些什么内容?它们各有什么作用?第1、2段和最后三段。第1段盼春,点题,为全文定下了喜悦的感情基调。第2段从春山、春水、春日大处着笔,勾勒春天的整体轮廓,为下文分别描绘五幅春景图做铺垫。最后三段颂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第2课时1.目标任务一:精读课文,品析语言之美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诗意”。朱自清的《春》,是一幅幅美妙的画,也是一首首动人的诗,正如作者沐浴着春风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吹面不寒杨柳风”一样,我们阅读《春》时,也会时时和诗相遇。◎品味《春》之诗情:阅读课文时,有没有哪些句子让你想到了美妙的诗词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体味修辞之美:课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极富美感,读来朗朗上口。试从文中找出几处运用了修辞手法,并为其添加赏析式批注。(1)比喻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连用三个比喻,把花比作“火”“霞”“雪”,三种颜色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构成一一照应的关系,写出花的不同色彩,突出了春花的绚丽多彩。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细小明艳、在阳光下忽隐忽现的样子。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再加以“抚摸”一词,从触觉角度巧妙地写出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且密、细且亮、细且柔的特点。(2)拟人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脚步近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化抽象为具体,亲切自然。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刚睡醒”“张开了眼”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总体上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状;“欣欣然”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的欣喜之情。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钻”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写出了小草在不经意间破土而出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果树以人的情态,既写出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又表现出花儿的活泼与情趣。(3)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春回大地后山、水、太阳的变化。“朗润”形象地写出了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干枯转为润泽的景象;“涨”写出了冰融雪化后春水欢快的情韵;“红”照应了“太阳的脸”的特点,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意境,富有动感。◎试简要品析结尾三段的表达效果。结尾三段,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在内容上,分别以“娃娃”“小姑娘”“青年”为喻,写出了三种人各自不同的特点,并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发展过程,非常生动形象。在结构上,这三段是对上文的概括,与开头“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相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圆合。◎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用得好。“闹”不仅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既有声音,又有画面,也从侧面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表现了果树开花的繁盛,突出了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2)“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卖弄”一词在表达上有何妙处?“卖弄”一词是“炫耀”之意,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鸟儿的欢快。贬词褒用指用贬义词表示褒义的用法。它是反语的一种,又叫正话反说。贬词褒用运用恰当,会妙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美的享受2.目标任务二:赏读课文,体会写景之妙◎本文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文章在描绘春天的美好景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更生动、形象(结合文章内容的分析见上文)。②调动多种感官。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酝酿”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芳香等。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两句从正面描写春草充满生机、嫩绿的特点。“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侧面写春雨的滋润。3.目标任务三:通读课文,领会景、情、理的有机统一◎这篇散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景,遍布全文;情,细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理,表明大自然生生不息,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世间万物萌生、繁盛。作者通过写景来抒情,各处都是情景交融的语句;哲理则贯穿全文始终,尤其是最后三段更加明显。结束语: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比喻,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精巧和美妙。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歌颂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我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三、作业布置1.朗读并背诵全文。2.仔细观察,模仿本文的写法,以《秋天来了》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本次教学设计根据七年级新生的学习能力,对这篇散文可供挖掘的知识点进行了合理取舍。首先,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以读带析、以读带品、以读带赏,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其次,语言清新、富有诗意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进行语言品析时,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调动知识储备,将本文写景的内容与相关诗词进行联系,一方面可巩固记忆,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体会语言的诗意,把握作者的感情。

2济南的冬天◎文化自信: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难点)◎思维能力: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重点)◎审美创造:品味本文精美的语言,感受老舍散文清新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皆有美景,其中冬景别有一番风味。同学们,北国的寒冬朔风怒号,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的冬天又有怎样别致的特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领略中原冬天的风光吧。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宽敞”“贮蓄”“澄清”等重点字词。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有“人民艺术家”之称。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及运用的群众语言,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老舍1930年7月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多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称山东为他的“第二故乡”。本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此文虽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2.目标任务二:初步感知——聆听冬之韵律◎聆听朗读音频,思考:作者是如何概括赞誉冬天的济南的?请用原文回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温晴。◎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文中选取了山和水来描写济南的冬天。3.目标任务三:深入感知——体味冬之温晴济南天气的“温晴”,来源于生活的“温情”资料一: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气温一般在零下几度,其实算不上温暖。资料二:老舍与胡絜青婚后在济南安家,长女舒济在济南出生。他在《吊济南》中写道:每一角落,似乎都存着一些生命的痕迹;每一小小的变迁,都引起一些感触;就是一风一雨也仿佛含着无限的情意似的。◎作者是如何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的?作者是通过三组对比突出的:北平(大风)与济南(无风声),伦敦(无日光)与济南(响晴),热带(日光毒辣)与济南(温晴)。◎作者围绕这个特点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请你找出来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总的特点角度代表性的景物画面温晴绘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小山摇篮图①_______________雪霁晴峦图城外的远山②_______________描水色河水和水藻③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薄雪覆盖下的山②山村卧雪图③空灵水晶图◎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目标任务四: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一往情深,这种热爱,充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我们在朗读课文时不仅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和停连的把握,还要用心体味、揣摩作者的情感。◎标注重音停连。根据你的理解,标注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感受景物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的?结合具体内容说说。①运用修辞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睡着”“唤醒”将老城人格化,写出了济南冬天舒适温暖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②从人们的感受写。“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小山的特殊情感,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分析写景顺序。自由朗读第4段,思考:第4段运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写雪后山景?这样写有什么妙处?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将山的色、态细腻地表现了出来。◎体会抒情方式。找出文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1)直接抒情——①济南真得算个宝地。②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③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④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⑤那些小山太秀气!(2)间接抒情——①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②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③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④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⑤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特点直接抒情的语句往往有表达作者情感的形容词,如“宝”“理想”“可爱”“妙”“秀气”;有表示强调的副词,如“真”“特别”“最”;有语气词“呀”;还有表示强烈感情的问号、叹号,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间接抒情,主要在景物描写中传达情感。如①②两句写济南冬天的特点,其实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感受,隐隐传达出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③句写人们面上含笑,仿佛让读者看到作者幸福的笑容;⑤句让人好像听见作者“我爱济南”的由衷赞美。老舍先生描山景、绘水色,不仅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晴的特点,更是把济南的冬天的这种温晴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一处景就渗出一缕情。难怪他眼中冬天的济南是慈善的、秀气的、富有生机的。第2课时1.目标任务一:品析修辞运用之美◎比较下面四组句子。读一读,说说各组中甲句与乙句哪一句更有情味,两句有什么不同。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是个理想的境界。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第三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儿粉色。第四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乙】天儿很晴,水藻很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1)第一组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城的山水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趣味性。几个分句组合起来,营造出一种舒适、温馨的意境。(2)第二组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低声地说”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小山对济南的温柔呵护,把小山写得特别有人情味。(3)第三组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害了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夕阳斜照下的薄雪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薄雪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与微黄斜阳交相辉映,色彩鲜艳悦目。(4)第四组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不忍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善解人意、楚楚可爱;而“绿的精神”“照个影儿”的表达显得特别新鲜、活泼,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2.目标任务二:品析遣词造句之美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了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也非常讲究,值得玩味。◎“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没有风声”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成了“没有风”,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卧”字和文章哪个地方相呼应?“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体现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3.目标任务三:品析谋篇布局之美◎文章开头结尾是怎样呼应的?结尾段“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澄澈而又温润的,秀丽明净的,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层次顺序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写景状物要层次分明。本文第1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强调济南是个宝地;第2段写济南冬天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第3段到第5段写山,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第6段写水,写水的不结冰、澄清,并把整个济南的亮丽色彩都写进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写作者对冬天的济南总的观感。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行文,层次清晰。4.目标任务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想一想,本文作者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语言优美,其在写法上与《春》有什么相同之处?①都抓住了景物特征,合理安排写作顺序;②都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③都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景物;④都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明丽。结束语:通过学习本文,我们知道,只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事物,写作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事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神”;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我们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和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三、作业布置1.借鉴课文描写景物的手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段文字。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2.课外阅读老舍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其他几节,读后,写一写感想或评论。本次教学过程比较注重朗读。在“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当然,通过“读”来感知课文,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想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本次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作者是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的?”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雨的四季◎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美好生活。◎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进一步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熟悉给文句加朗读标记的方法。◎思维能力:梳理各个季节的雨的形态、气韵和独特美感。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重点)◎审美创造:感知、鉴赏优美生动的散文语言,欣赏文章的画面美。(难点)一、导入新课在朱自清的《春》中,我们发现万物有情;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我们体会到了冬天的温晴。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从中去感受“容貌”和“性情”各不相同的四季之雨。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娇媚”“粗犷”“静谧”“咄咄逼人”等重点字词。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刘湛秋,(1935-2023),安徽芜湖人,诗人、翻译家。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等。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初感“雨”趣◎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和形象,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思考:作者爱恋雨的原因是什么?学习任务单四季之雨特点形象春雨清新、润泽、甜美清纯娇羞的小姑娘夏雨①_____________青春飞扬的少女秋雨②_____________端庄沉静的妇人冬雨③_____________平和从容的老人[参考答案]①热烈、粗犷、奔放②端庄、沉静、深情③自然、平静、纯洁作者爱恋雨的原因: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跃,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让作者感受到生活中的欢乐和泪水,使灵魂得到净化。◎默读课文,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总写“我”喜欢雨。第二部分(2—5):描绘四季的雨的形象和特点。第三部分(6、7):抒发对四季的雨的赞美、喜爱。◎研读课文,分析标题。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描绘“四季的雨”,为什么题目却定为“雨的四季”?①从表达形式上看,这样更有韵律美。“四季的雨”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富有情趣美和意境美。②从内容上看,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四季的景象。3.目标任务三:赏析朗读,交流“雨”声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雨呢?小组合作,为你们最喜爱的雨代言。我们为_________雨代言_________雨的个性标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你们最喜爱的雨选择三个个性标签。【示例】春雨。个性标签——清新、甜美、生机焕发。◎选择一句或几句最能代表你们最喜爱的雨的特色的“代言金句”,为其设计朗读脚本,并说说个性标签的选择理由和朗读设计理由。【示例】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轻声配音:沙沙沙沙)。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理由阐述:我们认为春雨是清新的、甜美的、生机 焕发的!春雨是清新的,所以我们给“复苏的”“春天”“畅快”加了重音,而且还给小草配了音,把这种春天特有的沙沙声补充出来,仿佛能让人闻到新草生发的清新的味道。春雨是甜美的,所以我们给“芳甜的”“诱惑着”加了重音,仿佛春雨里就有糖果的味道,它像魔法师一样给大地带来了甜甜的果香。春雨还是生机焕发的,“完全”“改变”就可以把春雨使世界改变姿容,让万物生机焕发的神奇凸显出来!4.目标任务四:品味语言,感悟“雨”情◎刘湛秋用诗化的语言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跳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从感官、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品析。(1)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手臂也顿时柔软了”将树拟人化,又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茵的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下的树木充满生机的特点。(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将滴落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进行对比,突出了水珠的“娇媚”,表现了春雨的美好。(3)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这四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以及给人的感受,调动不同的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清新、甜美的特点。(4)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化了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冬雨的美丽、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雪花轻盈降临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北方“冬雨”的喜爱之情。(5)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集中抒情,写出四季的雨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点明爱恋雨的原因。◎第5段中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特殊的温暖”指雨为人们赶走了冷冽的风,拂去了干涩而苦的气息,让人感到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让人“忘记了严冬”。◎文章多用第三人称来指称雨,为何到第6段改称“你”?第6段将第三人称改换为第二人称,由客观叙述转为直接对话,这样写将雨人格化,如同和雨面对面交谈,便于直抒胸臆,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5.目标任务五:析读课文,明晰写法◎第2段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侧面描写。通过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间接地表现出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勃勃生机,侧面烘托了春雨清新、润泽、甜美的特点。侧面描写及其作用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描绘环境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第5段作者为什么先从讨厌雨写起?第5段先从讨厌雨写起,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其中“冷冽”“刺激”“干涩而苦”等词语表达了负面的感受;后面语句写冬雨的美妙,“一种特殊的温暖”是神来之笔,“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极富想象力。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更好地表现冬雨自然而平静的特点做铺垫,在对比中突出对冬雨的赞美。欲扬先抑“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欲扬先抑,即为了肯定和褒扬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进行否定或贬抑的一种写作手法。用这种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强化情感、主题。◎本文是作者的精心之作,也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通过以上的分析理解与朗读体味,请再次通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来展现四季的雨景的。(1)以时间为序,思路清晰。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地分段描绘出春夏秋冬四季的雨的特点。(2)抓住特征,细致描绘。作者开头先抓住雨的总特征——“美”,然后抓住春雨的“清新、润泽、甜美”,夏雨的“热烈、粗犷、奔放”,秋雨的“端庄、沉静、深情”,冬雨的“自然、平静、纯洁”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特征突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3)调动多重感官,描绘细腻真实。如第2段写春雨时,作者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嗅觉,多角度地写出了春雨的个性特征,写春雨“驱走了冬天”,“使世界改变了姿容”,灵动而富于想象,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又生机勃勃的图画。(4)诗意浓郁,美妙动人。文章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如作者将多种事物拟人化,使自然之物可亲可感;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句,使读者犹如亲眼见到了各个季节的雨,并沉醉在这四季的雨中。这些新颖别致的语言不仅把四季的雨写得可感可触,更是把它们表现得亲切可爱。教师小结:观察的角度(不同角度,正面侧面)景物的特征(不同时间,不同特征)具体的描绘(善用修辞,推敲字词)思维的拓展(展开联想,丰富想象)6.目标任务六:整体感悟,分析意象◎如何理解文中的“雨”这一意象?本文的雨有多重意义。一是自然形态的雨;二是作者带着有情的眼光来观照,赋予了灵性和情感的雨。前者表现的是雨的客观形态,是实写;后者表现的是雨的精神内核,是虚写。后一种雨代表了作者的诗情、艺境和审美情趣。结束语:《雨的四季》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写作手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写出了雨的魅力,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和喜爱,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通过学习,我们感受了作者诗意的语言,学习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看似寻常的生活中,隐藏着许多美景。让我们学会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之美,用我们的笔去描绘生活之美,让我们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三、作业布置1.课后阅读刘湛秋的诗歌,进一步学习他诗意的语言。2.课后搜集其他作者描写雨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雨的四季本课为自读课文,考虑到前两课已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锻炼,这一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对雨的情感。在赏析散文语言时,选择了让学生跳读,勾画出他们认为有美的句子,再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不错,但不可避免会忽略掉部分词句,应及时予以补充。另外,囿于时间因素,课堂教学中未能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趁热打铁,进行模仿写作,后期需要在本单元的写作任务中进行强化训练。

4古代诗歌四首◎文化自信:激发对中华优秀诗歌文化的热爱。◎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和景物描写,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重点)◎审美创造:学习欣赏古诗,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难点)第1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入新课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我们的心灵能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俗话说,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来学习几首古代诗歌,学习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领会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并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二、教学开展教学过程一学习《观沧海》1.目标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乐府诗体裁◎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读准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ɡzhì)丰茂(mào)萧瑟(sè)读出节奏:按照“二二”拍的节奏,注意停顿。◎文体知识乐府诗本指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曲等,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2.目标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背景链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登上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当时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3.目标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请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诗歌标题“观沧海”的意义是什么?“沧海”,即大海。题目交代了诗歌的主要事件。此诗描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看到的景物有哪些?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看到的景物有:大海、山岛、树木、百草、洪波。4.目标任务四:品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两层的几句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一层的几句是想象的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合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诗人运用了互文、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抒写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突出沧海之阔大,描绘出一幅极其开阔苍茫的图景,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教学过程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目标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律诗体裁◎朗读指导读出节奏:按照“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朗读,注意停顿。感知韵律特点:相间工整、抑扬顿挫、音律和谐、朗朗上口。◎文体知识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要求对仗。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2.目标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唐玄宗时,曾任荥(xínɡ)阳主簿、洛阳尉。现存诗不多,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背景链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曾多次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3.目标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请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理解诗歌标题“次北固山下”。诗题的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诗题交代了诗歌写作的地点。4.目标任务四:品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次北固山下》四联各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首联写作者已到北固山,但还要乘舟向前,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景色;颈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同时又点明了时令;尾联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的景象。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三、作业布置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2.查阅资料,了解剩余两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第2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一、教学开展教学过程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目标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绝句体裁◎朗读指导读出节奏:按照“二二三”拍的节奏,注意停顿。读出韵律:全诗押“i”韵。◎文体知识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它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为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2.目标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背景链接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数次遭贬,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3.目标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请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理解诗歌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诗人,李白的朋友。“左迁”,降职。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卑。“龙标”,地名,今湖南洪江西。“遥”,遥想、遥祝的意思。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这个偏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遥寄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心。诗题交代了事件背景、写作对象及写作目的。4.目标任务四:品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在这里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让它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带给友人,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与关切。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教学过程二学习《天净沙·秋思》1.目标任务一:朗读小令,认知散曲体裁◎朗读指导读出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出情感:《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旨在表达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情感特点。◎文体知识散曲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主要有套数和小令两种。和诗词一样,用于写景、叙事、抒情。2.目标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等。◎背景链接这是马致远“二十年漂泊生涯”中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被誉为“秋思之祖”。3.目标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小令内容◎请结合注释,读懂小令大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理解小令标题“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是题眼,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4.目标任务四:品读小令,体会作者情感◎《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十八个字,运用白描手法,语言凝练,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各种事物,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天净沙·秋思》旨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首小令旨在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楚愁苦之情,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表达出来,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结束语:泱泱华夏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本课所学的四首作品只是万千诗歌中的沧海一粟,请大家课下继续品读同作者同体裁的其他诗歌,以延伸拓展。三、作业布置1.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2.根据《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3.课外搜集有关“胸襟”“抱负”“思乡”的诗句,丰富积累。本课是初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古代诗歌,所选的四首诗歌文质兼美。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身边自然之景的喜爱,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和生活情趣。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也考虑到保护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的热情,本教学设计对学生欣赏诗歌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对学习诗歌时常提到的“意象”“意境”也少有提及,而是延续了小学阶段的朗读和背诵,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同时,本教学设计还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古代诗歌的常识,如体裁、节奏和韵律等,并极力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情感,以期望学生能在现有的能力层级上,最大限度地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文化自信: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感情。◎语言运用: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用语言文字记录对自然、生活的感受体验,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重点)◎思维能力: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审美创造: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美好、有趣、有意义的瞬间,学会用文字表现美。(难点)一、导入新课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奔流而不停息。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要写好文章,就要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你的作文素材是通过什么方式积累的?(1)留心细心,观察生活。(2)用心思考,感悟生活。(3)广泛阅读,丰富生活。(4)多记多写,美化生活。……◎古代名人大家是怎样积累素材的呢?锦囊唐代诗人李贺,为了把诗写好,每天起得很早,带上仆人、锦囊,骑上一头驴,到处漫游。一路上,他细心观察和详细了解自然风物,即景吟诗,每逢想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之中。就这样从早到晚坚持积累生活素材,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正因为李贺不辞辛劳亲近自然、贴近生活,精雕细琢即兴的诗句,才使得他的诗篇千年传诵。诗袋宋代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时成句,有时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2.探究活动二:选取素材,实战演练◎写作中,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选取素材?(1)从家庭生活中选取素材。我们要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多和家人沟通,从中找到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2)从校园生活中选取素材。①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平时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受,每天都能发现同学身上的微妙变化。这些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写作素材。②从各个学科中挖掘素材。大语文观告诉我们:处处是语文,时时是语文,事事是语文。一节精彩的生物实验课、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一堂难忘的手工劳动课,无一不是作文的好素材。(3)从社会生活中选取素材。①走进大自然,培养良好的观察力。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时间,天气也会千变万化:或晴空万里,或大雨倾盆,或浓雾弥漫,或大雪纷飞。要学会捕捉瞬间的灵感。②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量。为避免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我们应当关注社会生活,多读书,听广播,收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扩大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心田。◎选取素材需要注意什么呢?①切入点要小。所选择的事例要“小”而“典型”。“小”,主要指生活化、具体化,不宜写得“大”而空泛。“典型”,主要指不要落入俗套,要具有代表性。②运用细节描写。抓住细节,写出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感染力。③多角度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将观察对象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表达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回顾本单元课文里的写景精彩片段,总结概括写景的技巧。①抓住景物特点。如《济南的冬天》就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观察家乡九月份的气候和景物特点,可以从景物本身的色、状、形、味等方面来描写,也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如穿戴)等方面来描写。②合理选择写作手法。在写作时,还应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词语,贴切地采用修辞手法及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具体描绘出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③合理安排写作顺序。按一定次序写景状物,可以让文章更有条理。如《春》中描绘“春花图”时按照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写花,《济南的冬天》中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写山,《雨的四季》按照四季变化的时间顺序写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实战演练。秋天来了秋天来啦,枫树戴上红色的手套,菊花姑娘穿上五彩的裙子,银杏换上金色的外衣,迎接着丰收的到来。秋天来啦,大雁排成“人”字形往南飞,它们扇动翅膀,好像在和大家告别。秋天来啦,大树写了秋天的信找秋风姐姐帮忙寄送。松鼠看了信,赶快准备好松果过冬;燕子看了信,赶快把窝用草盖得严严实实的,准备过冬;小蛇看了信,赶快回洞冬眠;小朋友看了信,马上跑回家,穿上毛衣,再跑到花园里面玩耍。秋天来啦,葡萄挂满了枝藤,红的、紫的、青的、淡绿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苹果一个个红着脸笑,正等着人们去采摘呢;玉米戴上金灿灿的帽子,告诉大家收获的季节到了。初秋俗话说:一叶知秋。早晨,门前的老槐树上,几片枯黄的树叶被风吹落,在空中旋转飘舞,打了几个滚儿,缓缓落地。奶奶说:“天气转凉,立秋了吧!”我翻开日历,发现今天正是立秋。望着蔚蓝色的天空,是那么干净,我想这就是秋天的样子吧。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凉爽的风,还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原野上的小草,不再像春天那样娇嫩,夏天那么翠绿,草尖上泛起了淡黄色;牧童悠闲地赶着牛群在放牧。田野里秋实累累,生机盎然:沉甸甸的棉桃压弯了枝头,好像一个个铜铃铛;火红的高粱低下了头,好像在向我敬礼;成熟了的水稻也怀揣着丰收的喜悦;就连田埂上的狗尾巴草也垂下了脑袋;芝麻却追着花儿直往上蹿。我不禁感叹,秋天真美!3.探究活动三:作文评价,交流提升◎老师点评,学生互评。标准:(1)特征突出;(2)层次清晰;(3)描写细致;(4)语言优美。结束语:宋代大诗人陆游说,写诗“工夫在诗外”,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积累生活素材,不仅要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同学们,希望你们热爱写作、学会观察,拿起手中的笔,搜寻过往的时光,记录令人感动的瞬间,写下喜怒哀乐,道出所思所想,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写下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三、作业布置教材“写作实践”第二题或第三题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进行写作。此次的写作实践要求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注意观察生活、留心身边发生的事,勤于思考,并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帮助学生在初中写作之旅的初始阶段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本教学设计从观察感受生活、捕捉生活瞬间和选取素材等角度进行写作训练。课堂整体推进较为轻松,在每一个环节中,采用不同形式,为学生搭建了能力攀升的台阶,指导性强。

5秋天的怀念◎文化自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重点)◎思维能力: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难点)◎审美创造:体会文章语言朴素、情感真挚的特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将认识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秋天的怀念》,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侍弄”“憔悴”“喜出望外”等重点字词。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背景链接史铁生二十一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的母亲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因肝病去世,当时年仅四十九岁。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文体知识记叙性散文概念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一般对人和事的描写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知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分类记事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叙述事件。写人散文以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本文围绕“北海的菊花”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母亲为了让“我”散心,想带“我”去北海看菊花。“我”因双腿瘫痪不愿去,后来想去了,母亲却已离世。最后妹妹推“我”去看了北海的菊花。◎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2):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母亲忍着病痛关怀“我”。第二部分(3—6):“我”同意母亲的央求,准备去看菊花时,母亲却突然因病离世了。第三部分(7):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本文用三次“看花”串起叙事脉络。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从不同角度梳理“我”的变化。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好吧,就明天。”“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学习任务单看花(明线)第一次(第1段)第二次(第3段)第三次(第7段)“我”的变化(暗线)对看花①________________勉强接受主动前往对母亲拒绝、忽略接受关怀②______________对生命自暴自弃接受现实③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无比抗拒②悔恨、怀念③积极面对3.目标任务三:练习朗读,理解情感变化教师: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感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打磨朗读技巧。注意将上一个单元学习的外部技巧(主要是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巩固。本单元重在练习内部技巧,学会把握“情景再现”与“感情基调”。◎把握基调。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并用一条曲线标出文章的情感起伏与节奏变化。◎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情与状态,并总结朗读方法。(1)重读的词语:突然、砸碎、猛地、摔。(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2)轻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揪心与小心翼翼的情景)(3)通过节奏感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语句“望着望着……(缓)我会……(急)”与“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我”痛苦时的语言、动作(急);面对“我”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4)用“我”和母亲的对话时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表现人物形象: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痛苦);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的三个连续动作“扑”“抓”“忍”要快读(突出母亲的苦痛),而“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停连,读出伤痛和乞求(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教师小结:第1段应抓住重点词句,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再现情景,读出感情,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暴躁绝望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和坚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其他段落,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第2段:写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语气陡然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疚。第3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的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有点轻松愉快。第4段:独句成段,母亲骤然离去,语气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我”的愧疚、悲痛之情。第5、6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第7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突出“我们”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好好地活下去。教师小结:文章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需平静内敛,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变化的,因而朗读时要揣摩语气、语调,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第2课时1.目标任务一:品读细节,感受母爱教师:读过课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直到临终前还牵挂自己的孩子的人,这种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呢?文中的母亲具体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思考一下。◎找出文中打动你的细节,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个__________的人,这体现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说你的理解,感受细节中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上,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乐观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兴奋的动作语言中表现出的喜出望外。(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敏感细心的人,这体现在“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的细节描写中。2.目标任务二:品味词语,理解标题◎“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两个不同段落,这两个不同段落的“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含义:第1段中母亲说的两次“好好儿活”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鼓励与爱,她在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第7段中“我”说“好好儿活”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告诉读者儿女已经读懂了母亲的一言一行。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放弃生命,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读懂母亲此话的含义,勇敢地面对苦难生活,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获得了什么启发?感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我曾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对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题目的表层意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3.目标任务三:拓展思考,感悟生命教师:曾经,儿子理解不了母亲。又是一年秋天,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女儿也懂了。大家再次回顾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补充母亲未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补充:要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拓展阅读。阅读下面选段,自由谈谈你认为后来的史铁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史铁生《我与地坛》)理解:后来的史铁生认为,母亲的“好好儿活”,就是教给自己坚强地面对有缺憾的生命,不向命运低头的道理。◎联系生活。“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能引发人深刻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呢?①要乐观对待自己的生活;②遇到挫折,不害怕,不畏惧,勇敢面对;③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精彩地生活。结束语:同学们,人生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人生路上的挫折我们无法预料,但是怎样面对人生的选择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当面对困境时,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给你带来的启示,学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三、作业布置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朗读是本单元、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素养。因此,本教学设计将朗读与感悟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品味思考,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情感的领悟,到联系现实思考,逐层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有层次地将朗读技巧的训练、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看似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情,突出了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第1课时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第2课时则围绕母亲让儿子“好好儿活”,采用细节分析、品味词语等方法,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帮助学生细细品味母爱的深刻内涵——不仅有无私的关爱,更有生命的启迪。通过细细品味作者的悔恨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6散步◎文化自信:珍惜亲情、珍爱生命,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重点)◎思维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难点)◎审美创造:品味词句,感受作品中的亲情美;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家是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疲惫时,给我们依靠;家是人生的加油站,当我们沮丧时,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走进他笔下温暖的家。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分歧”“粼粼”“各得其所”等重点字词。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代表作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小说《经典关系》等。◎背景链接作者写作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冲动。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他认为,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作者感慨不已,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民族遗产,写作此文的念头由此产生了。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默读课文,然后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时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南方的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事件起因在田野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经过因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发生了分歧事件结果解决分歧[参考答案]①初春(春天)②散步③“走小路”还是“走大路”◎理清全文思路,填空。“我”劝母亲散步→①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参考答案]①全家一起散步②“我”决定委屈儿子③母亲却依从了孙子3.目标任务三:品读明情,读懂情感◎散步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在莫怀戚的笔下,却处处显现出它的不一样。那么,作者一家人这次散步与我们平常的散步到底有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