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_第1页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_第2页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_第3页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_第4页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仿真软件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DC-DC变换器仿真光伏逆变器的仿真光伏系统仿真8.1仿真软件Simulink是MATLAB中的一种可视化仿真工具,是一种基于MATLAB的框图设计环境,是实现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的一个软件包,被广泛应用于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数字控制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建模和仿真中。它提供一个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在该环境中,无需大量书写程序,而只需要通过简单直观的鼠标操作,就可构造出复杂的系统。8.1仿真软件 Simulink可以用连续采样时间、离散采样时间或两种混合的采样时间进行建模,它也支持多速率系统,也就是系统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采样速率。 Simulink是用于动态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的多领域仿真和基于模型的设计工具 Simulink具有以下特点:1.丰富的可扩充的预定义模块库2.交互式的图形编辑器来组合和管理直观的模块图8.1仿真软件3.以设计功能的层次性来分割模型,实现对复杂设计的管理4.可访问MATLAB从而对结果进行分析与可视化,定制建模环境,定义信号参数和测试数据5.提供API用于与其他仿真程序的连接或与手写代码集成6.图形化的调试器和剖析器来检查仿真结果,诊断设计的性能和异常行为8.2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下表给出了光伏电池主要的性能参数,本节采用的仿真参数设置如下表所示。可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中搭建光伏电池的工程实用模型,如图所示性能指标参数开路电压Uoc36.30V电路电流Isc7.86A最大功率点电压Ump29.00V最大功率点电流Imp7.35A8.2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8.2.1仿真及其分析I-U及P-U特性

在标准条件下,对光伏电池工程实用模型进行仿真,得到其I-U、P-U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由图(a)的I-U特性曲线可知,光伏电池不是恒压源,也不是恒流源,只是一个非线性的直流电源。当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小于峰值电压的范围内时,可近似视为恒流源。当输出电压达到峰值后,输出电流8.2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随输出电压的增加迅速减小,直至到零,在此过程中,电流变化迅速,电压变化较缓慢,可近似视为恒压源。(a)I-U特性曲线8.2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由图(b)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加,功率近似为线性增加,当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后,又随着电压的增加而迅速减小。由此可判断出,当温度和光照强度一定时,光伏电池只有一个最大功率点,如图中点所示。(b)P-U特性曲线8.2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2.光照强度对光伏电池特性的影响

光照强度是影响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分析光照所产生的影响,令输入温度T=25℃保持不变,分别在光照强度为1000W/m2、800W/m2、600W/m2、400W/m2情况下进行仿真测试,得到光伏电池的I-U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8.2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由图可知,在温度一定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伏电池的短路电流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开路电压增加的幅度较小8.2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由图可知,光伏电池输出的最大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幅度较为明显因此,可判断出:光伏电池的I-U和P-U特性曲线与光照强度之间存在强烈的非线性联系,且光照强度对光伏电池短路电流和峰值功率的影响很大,对开路电压的影响相对较小。8.2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3.温度对光伏电池特性的影响电池温度也是影响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光照强度S=1000W/m2并保持不变时,分别在温度为10℃、25℃、35℃、45℃情况下进行仿真测试,得到光伏电池的I-U、P-U特性曲线,如图8-20所示。8.2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由图可知,在光照强度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光伏电池开路电压也随之减小,但短路电流略有增加;光伏电池输出最大功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变化不明显,且在最大功率点处的电压值也逐渐变小。因此,可判断出:温度对光伏电池开路电压影响很大,对短路电流和峰值功率的影响相对较小。8.2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8.2.2本节小结本章介绍了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建立了光伏电池的工程通用仿真模型。同时,分析了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曲线,研究了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对光伏电池的影响。8.3DC-DC变换器仿真8.3.1DC-DCBoost变换器仿真模型介绍 Boost变换器属于并联型开关变换器,又被称作是升压变换器,与降压变换器相对,电路实现升压功能,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极性一致。该电路输入端的电流波动较大,电路不能够空载,Boost变换器的优点是结构较为简单,输入电流连续,对电源的干扰较小,缺点是输入端电压较低,在相同功率下会因电流过大造成线路损耗。8.3DC-DC变换器仿真

图为DC-DCBoost的MATLAB仿真模型,该模型中输入电压为直流24V,采用了mosfet与二极管配合进行升压,工作方式为电流续流工作方式,PWM发生器的占空比设置为0.5,那么理论上输出的电压Vout=24V/(1-0.5)=48V8.3DC-DC变换器仿真8.3.2仿真及其分析图为该模型的仿真图,仿真参数为占空比D=0.5,输入电压=24V8.3DC-DC变换器仿真

从仿真图可以看到,输出电压Vout在仿真时间过了大致4*10-3S后,基本趋于稳定,这时候稳定电压是与我们之前计算的理论电压值(48V)基本吻合的。还有截止电流Ifet与二极管电流Id都是在过了4*10-3S后,趋于稳定。

接下来将对仿真参数进行修改,观察仿真图是否满足。这时修改输入电压为50V,占空比为0.25,这时的理论Vout=50/(1-0.25)=66.67V。8.3DC-DC变换器仿真

从图可以看到,最后稳定的电压稳定在66.67V左右,说明该DC-DCBoost变换器是具有可以将电压升到指定值的功能的,在光伏系统中,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CRM短暂的发展历史中,CRM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名称也几经更迭。CRM的概念及由此产生的训练方法的改变大致可划分为6个历程。二、CRM的发展史机组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重点基于第一代CRM所设计的课程主要介绍与心理学相关的内容,目的是要使航空组织和机组成员认识到CRM的概念及其内涵。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CRM培训对于飞行员来说不应该是单纯的经验之谈,而应该是一个重复循环的过程。二、CRM的发展史(一)第一代CRM——驾驶舱资源管理1981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首次开设了驾驶舱资源管理培训课程。第一代CRM训练着眼于个人行为方式的改变和对不良行为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机组成员缺乏沟通性和对机长错误指令的矫正上,同时也强调个体的管理风格和人际沟通技能。二、CRM的发展史(二)第二代CRM——机组资源管理1.

培训人员的范围扩大第一代CRM的培训对象局限于驾驶舱中的飞行员,而第二代CRM从安全角度出发,将整个飞行机组(包括飞行员、乘务员、通信员、机械师)都纳入到CRM培训中。这样就使得驾驶舱机组资源管理转变为机组资源管理,机长在飞行机组中的权威性得到了进一步地强调。2.

培训理念的改变第二代CRM旨在对机组成员进行团队训练,共同参与飞行任务模拟训练。第二代CRM训练课程主要解决与航线飞行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比飞行操作更为具体的运行概念,训练方案更加趋于模块化和团体化。第三代CRM——公司资源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利用所有可获得的资源”,并将风险控制的意识扩展至整个公司。第三代CRM不仅注重飞行过程的安全,而且也强调了飞行任务的效率。20世纪90年代初期,机组资源管理开始向复合型方向发展,训练内容开始涉及飞行系统的特征,包括与飞行安全相关的企业组织文化等方面。第三代CRM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训练对象的范围,同时随着这种训练体系在航空领域的不断深入,它已渐渐成为机组训练的主流方式。二、CRM的发展史(三)第三代CRM——公司资源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哈姆海赫、马利特和威尔哈姆回顾了CRM的发展历程,发现仅用“代”的发展模式使CRM被动适应航空业某个发展时期的需要可能过于乐观。第四代CRM已经完全将人的因素融入航空领域。美国联邦航空局于1990年总结了飞行机组训练和资格培训的重大变化,并提出了高级资格大纲(Advanced

QualificationProgram,AQP)。美国多数大型航空公司和几家地区性运输机构已逐步从原有的训练模式过渡到AQP模式。二、CRM的发展史(四)第四代CRM——整合时期第五代CRM的重点集中于飞行差错管理,CRM又回到了它最初的本质:避免差错。第五代CRM训练的前提是基于人的错误的普遍性:人自身存在局限性和人的状态的不稳定性,同时又受到复杂系统的影响,在这种状况下,飞行中人的错误是普遍存在和无法避免的。与前几代CRM相比,第五代CRM更加强调CRM训练与组织文化的结合,这个概念也更容易为机组成员所认可。二、CRM的发展史(五)第五代CRM——差错管理威胁和错误是日常飞行运行的组成部分,这类事件使运行的复杂性增加,给飞行构成潜在的安全风险。威胁和错误管理模型为搜集和分类整理安全数据提供了一个可以量化的框架。第六代CRM继承了第五代CRM的错误管理模型,又基于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威胁和错误管理模型(Threat

andErrorManagement,TEM)。基于威胁和错误管理的CRM训练,能够使机组成员对如何确保飞行安全有更清楚的理解和认识。二、CRM的发展史(六)第六代CRM——威胁与差错管理三、学习CRM的目的与意义(一)CRM训练的最终目标CRM训练的最终或总体目标就是要达到安全、高效以及舒适飞行的目的,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便是“系统地形成飞行职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以及技能行为模式”。机组资源管理技能的形成过程(SAS飞行学院《机组资源管理》,1997)发生飞行事故的飞行员示意图(SAS飞行学院《机组资源管理》,1997)训练过程所包含的阶段(A·Droog,1998)在CRM训练的总体目标确定之后,为便于在训练过程中实施,还应该对它所包含的次级目标进行分析。CRM训练的次级目标可从3个不同层面予以分析:(1)实现认知目标:学习、理解CRM的概念和原理,以便解释人类心理表现、局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影响因素等。三、学习CRM的目的与意义(二)CRM的次级目标(3)实现心理学目标:修正行为以便改善飞行安全、服务以及整个机组成员的群体工作水平。(2)实现情感目标:关心并鉴别面临的问题——成为问题的主人。三、学习CRM的目的与意义(三)CRM训练的内容及模块CRM训练的类型:根据我国民航CRM受训者的来源,可将CRM训练分为几种类型:初始训练中的CRM训练、复训中的CRM训练、改装中的CRM训练、指挥中的CRM训练、结合点的CRM。航线飞行员的任务模型:图表说明了航线飞行员的技能模型,由此可以引申出航线飞行员的任务模型。航线飞行员的CRM训练内容:根据表所示的航线飞行员技能模型,航线飞行员的CRM训练应侧重于提高飞行机组交流、管理以及机组协调配合的技能,使飞行员能够作为驾驶舱机组的一部分进行职业化的工作,以便安全地操纵多人制飞机。航线飞行员的技能模型技能范围技

能特殊技能信息加工知觉视觉/空间判断注意空间定向警觉性多重任务心理运动心理运动协调反应速度处境意识监视错误觉察问题解决收集信息分析信息逻辑推理产生变式/可选方案决

策详尽地质询综合判断评估资源优先权设置时间管理计

划预料协

作倾听交流技能冲突的解决技能范围技

能特殊技能领导艺术果断性/直陈性权威性任务定向群体建构激发冲突的解决应激管理陈述应激的识别应付技术三、学习CRM的目的与意义(四)机组资源管理训练的具体目标(1)强化机组的群体概念。(2)形成和发展飞行人员以及飞行机组的决策技能。(3)形成和发展个体间有效的交流技能。(5)培养飞行员处理应激的能力。(6)培养妥善处理驾驶舱冲突的能力。(7)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分配和注意力转移的能力。(4)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驾驶舱领导技能。(8)培养良好的驾驶舱处境意识。四、实现CRM训练的途径课堂教学:通过CRM的课堂教学或者讲座,使飞行学员和航线飞行员掌握CRM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模拟机训练:通过在全飞行模拟机上实施CRM训练,使飞行学员或在飞飞行员进一步加深对CRM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初步形成CRM的有关技能。初教机和高教机训练:通过在初教机和高教机阶段的训练中融入CRM训练,初步完成受训者驾驶舱管理行为的转化过程。航线飞行和复训:通过航线飞行和复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CRM的理解,完善CRM技能。CRM训练和飞行技术训练的整合:人的因素和CRM训练不能从飞行技术训练中分离出来,这意味着需要在技术训练和CRM训练之间采取一种结构化的整合途径。CRM训练的途径五、CRM训练效果的评价1.

正确认识CRM训练效果的评价与测量CRM训练的目的是要引起受训者的知识、心理品质、行为以及态度向着飞行职业所需要的方向改变。要想像物理现象那样精确地对受训者的CRM训练效果进行定量化的评价,这是不现实的。2.

CRM训练效果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水平将CRM训练的评价指标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机组人员是否知道训练的价值;(2)是否有明显的态度迁移;(3)按照CRM概念,可观察到机组成员的行为是否有明显改变;(4)人为差错和安全记录是否有所改善;(5)组织氛围是否强调CRM概念。3.

CRM训练效果的评价和测量途径与方法对CRM训练效果的评价与测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机训练、实机训练以及航线飞行表现都可以对受训者的CRM训练效果进行评价和测量。飞行资源包括所有可以利用的人、信息、设备以及易耗品,它们既可能存在于驾驶舱内,也可能存在于驾驶舱之外(包括提供飞行服务和地面服务的所有人员以及设备)。驾驶舱资源的类型及其用途具有较大的变异性,这主要取决于机型和机载设备、机组的搭配、营运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等。为了有效地管理资源,飞行员首先必须知道这些资源的所在,熟悉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并应该知道这些资源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它们的主要局限。一、驾驶舱资源的概念3.

飞行服务人员2.

地面服务人员1.

飞行机组资源二、驾驶舱资源的分类(一)人力资源飞行服务人员主要包括签派、航行管制以及飞行情报人员,他们都是飞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为飞行机组提供帮助的快捷工具。地面人员主要包括气象人员、机械人员、公司调度、制造厂家的技术代表以及固定基地的操作人员等。飞行机组资源是飞行员在飞行中需要优先使用的资源,包括飞行员的个人资源和飞行机组的组织资源。8.3DC-DC变换器仿真8.3.3DC-DCBuck变换器仿真模型介绍

在DC-DC变换器中,除了Boost电路,还有Buck电路,及其Boost/Buck电路两种主要电路。Buck电路的功能是只能降低电压,此类直流变换器适合用在需要输出值比输入值低的场合里。

电路中通常需要在输出端加入滤波电容,此外,开关管的源极不与大地相连,这样驱动电路会比较繁琐。

(二)锅炉类型

按用途分:电站锅炉:用于发电,参数高、容量大;工业锅炉:用于工业生产和供热,参数低、容量小。其中,又有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

方式层燃炉室燃炉流化床炉旋风炉燃料块状粉状、雾状、气态固体颗粒固体颗粒

按锅炉燃烧方式分:层燃炉、室燃炉、流化床炉、旋风炉二、锅炉的特性有哪些?

层燃炉:煤块在炉排上燃烧,燃烧所需空气从炉排低下送入,炉排在旋转。旋风炉:燃料和空气在高温旋风筒内高速旋转,细小的燃料颗粒在其中悬浮燃烧,较大的颗粒被抛向筒壁液态渣膜上进行燃烧。流化床炉:固体燃料在高速气流作用下,在布风板上的床料层上下翻滚,呈流化状态燃烧。室燃炉:燃料以粉状、雾状或气态随空气喷入炉膛,悬浮燃烧。二、锅炉的特性有哪些?

二、锅炉的特性有哪些?

按锅炉蒸发受热面中工质流动方式分:

自然循环汽包锅炉具有汽包,利用下降管和上升管(水冷壁)中工质密度差产生工质循环。循环倍率(?)约为4~10,是亚临界压力以下锅炉的主要形式。

强制循环汽包锅炉具有汽包和循环泵,利用循环回路中工质密度差和循环泵压头使工质循环。循环倍率约为3~5,只能在临界压力以下应用。泵汽包联箱下降管受热面

二、锅炉的特性有哪些?

二、锅炉的特性有哪些?直流锅炉无汽包,给水靠给水泵压头一次通过各受热面产生蒸汽,循环倍率约为1,可在高压以上任何压力下应用低倍率循环锅炉无汽包,具有汽水分离器和再循环泵,靠再循环泵实现工质再循环,循环倍率约为1.2~2,多用于亚临界压力泵汽包联箱下降管受热面

二、锅炉的特性有哪些?按锅炉参数分:低压(表压≤2.4MPa)、中压(表压2.9~4.9MPa)、高压(表压7.84~10.8MPa)、超高压(表压11.8~14.7MPa)、亚临界压力(表压15.7~19.6MPa)、超临界压力(超过临界压力22.1MPa)、超超临界压力锅炉。22.1--15.7-19.611.8-14.77.84-10.82.94-4.9超临界亚临界超高压高压中压自然循环强制循环直流低倍率--2.45低压

二、锅炉的特性有哪些?按炉内烟气压力分类负压锅炉微正压锅炉(2~3kPa)增压锅炉(大于300kPa)

小知识目前国内已经使用的火力发电机组为:

汽轮机:600MW,锅炉:1950t/h,压力:25.5MP

国外:汽轮机:1300MW,锅炉:4300t/h临界点:

水的临界压力和温度:22.5MPa,378℃;在这个压力和温度时,水和蒸汽转化汽化潜热等于零,不存在两相区,即水变成蒸汽是连续的,并以单相形式进行,就叫水的临界点。

锅炉蒸汽参数的沿革发展按蒸汽参数(压力)分低压锅炉:1.3MP以下中压锅炉:2.5~3.9MP(20世纪20~40年代)高压锅炉:9~9.8MP(50年代)超高压锅炉:11.8~14.7MP(60年代)亚临界锅炉:15.7~19.6MP(70年代)超临界锅炉:23~25MP(70年代后)超超临界压力锅炉:27.0MPa以上8.3DC-DC变换器仿真图为DC-DCBoost的MATLAB仿真模型,该模型中输入电压为直流24V,采用了mosfet与二极管配合进行降压,工作方式为电流续流工作方式,PWM发生器的占空比设置为0.5,那么理论上输出的电Vout=0.5*24=12V8.3DC-DC变换器仿真8.3.4仿真及其分析下图为该模型的仿真图,仿真参数为占空比D=0.5,输入电压=24V。8.3DC-DC变换器仿真

从仿真图可以看到,输出电压Vout在仿真时间过了大致3*10-3S后,基本趋于稳定,这时候稳定电压是与我们之前计算的理论电压值(24V)基本吻合的。还有截止电流Ifet与二极管电流Id都是在过了3*10-3S后,趋于稳定。这和之前的Boost电路仿真图对比,是要稳定的快一点的,而且输出电压Vout的波动也没有Boost电路那么大,Buck电路工作时更加稳定。8.3DC-DC变换器仿真8.3.5双向DC-DC变换器仿真模型介绍

本节介绍的双向DC-DC变换器拓扑为非隔离型双向Buck/Boost结构,其在系统中的拓扑结构如图中虚线框内所示。其中,VT1、VT2为两个开关管;VD1、VD2分别为其反向并联的续流二极管;二极管VD3在PV与后级电路之间防止电流反向流入PV对其造成损害;VD4在双向变换器与负载之间,同VD3功能相似,防止电流反向损坏开关管;电感L为双向Buck/Boost变换器的8.3DC-DC变换器仿真储能元件,是实现电压升降的重要环节;电容Cb为蓄电池Ub的滤波电容;电容CO为负载RO的稳压电容;US是母线电压,作为双向Buck/Boost型变换器在降压变换时的输入电压,也即双向Buck/Boost变换器升压变换的输出电压。8.3DC-DC变换器仿真下图为双向DC-DC的MATLAB仿真模型,该模型中输入电压为直流24V,采用了mosfet与二极管还有电感L1,L2配合进行升降压,PWM发生器的占空比设置为0.4,那么理论上输出的电压Vout=-D/(1-D)*Vin=-0.4/(1-0.4)*24=-16V,先对其进行降压仿真8.3DC-DC变换器仿真8.3.6仿真及其分析图为该模型的仿真图,仿真参数为占空比D=0.4,输入电压=24V。8.3DC-DC变换器仿真

从仿真图可以看到,输出电压Vout在仿真时间过了大致5*10-3S后,基本趋于稳定,这时候稳定电压是与我们之前计算的理论电压值(-16V)基本吻合的。还有截止电流Ifet与二极管电流Id都是在过了5*10-3S后,趋于稳定。从中也可以观察到电感L1与L2的电流。所以双向DC-DC是可以实现降压功能的,但是稳定时间相对Buck电路来说要慢一点。接下来将对占空比D进行修改,使双向DC-DC变换器实现升压的功能。8.3DC-DC变换器仿真8.3.7MPPT模型仿真及其分析

在光伏中,由于光伏得到的功率是不稳定的,所以为了能输出最大功率,需要对最大功率进行跟踪,这里我们就需要MPPT技术,MPPT技术是光伏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下图为MPPT的仿真模型,图中涉及到光伏阵列,DC-DCBoost电路,下面将根据MPPT的仿真波形进行观察且分析。8.3DC-DC变换器仿真图8-29MPPT仿真模型8.3DC-DC变换器仿真我们在0.1S时给出一个干扰信号,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观察其波形变化,图为其仿真波形图。8.3DC-DC变换器仿真

从仿真图中的波形可以看到,仿真刚开始时,经过了0.02S的上下起伏变化,功率最终稳定在了320W左右。因为在0.1S时,我们给出了一个扰动信号,可以看到这时候功率骤降,在经过了大约0.005S后,功率趋于了另外一个稳定值,这时候,就是MPPT的功劳。但从仿真图可以看出,波形变化的幅度是比较大的,可以通过改进算法和其他方面,对MPPT进行改进,使得在有干扰信号后,波形变化幅度不至于很大,并且提升趋于稳定的时间和精度。8.4光伏逆变器的仿真

把直流电变为交流电称为逆变。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电路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将光伏(PV)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AC),并可以反馈回商用输电系统,或是供离网的电网使用。

本节将通过Simulink对单相逆变电路中常用的几种SPWM仿真进行介绍。8.4光伏逆变器的仿真8.4.1双极性SPWM如第四章所介绍的,双极性SPWM控制模式采用的正负交变的双极性三角载波Uc与调制波Ur,如图所示,在这种调制方式下,每个开关周期内输出电压波形都会输出正负两种电平,因此称为双极性SPWM。8.4光伏逆变器的仿真为进行双极性SPWM方式下的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的仿真,首先需要建立主电路仿真模型。电路如图所示8.4光伏逆变器的仿真然后构建如图所示的双极性SPWM控制信号的发生部分:为使仿真界面简单,参数易调修改,可对如图所示部分进行封装。8.4光伏逆变器的仿真最后将调制深度m设为0.5,输出基波频率为50Hz,载波频率为750Hz,将仿真时间设为0.06s,在powergui中设置为离散仿真模式,采样时间为10-5s,运行后得仿真结果,驱动信号波形如图所示8.4光伏逆变器的仿真输出交流电压和电流波形如图所示:8.4光伏逆变器的仿真8.4.2单极性SPWM单极性SPWM仍采用正弦波为调制波,三角波为载波,但按调制波每半个周期对调制波本身或载波进行一次极性反转,本书采用载波反转的分析模型,载波为单极性不对称三角波,其单极性SPWM波形图如图所示8.4光伏逆变器的仿真为进行单极性SPWM方式下的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的仿真,需要建立仿真模型,单极性SPWM信号发生器电路如图所示:8.4光伏逆变器的仿真设置调制深度m为0.5,输出基波频率为50Hz,载波频率为750Hz,将仿真时间设为0.06s,在powergui中设置为离散仿真模式,采样时间为10-5s,输出交流电压和电流波形如图所示。8.4光伏逆变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