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烛/闻一多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通过学习《红烛》,能够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词汇的丰富性、句式的节奏感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这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中,更加熟练地运用语言,提升语言建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红烛》作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产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闻一多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红烛》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通过分析和解读诗歌,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歌《红烛》的美学价值丰富,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审美情趣,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通过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从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能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方法:学生讨论法、PPT演示法。语言品读法:诵读法、点拨法。点拨法:抓关键核心意象“红烛”,了解情感结构,进而深化主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通过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今天我们要通过一首现代诗和一首古代诗的对比,来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著名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出自他的《无题》,用蜡烛燃烧至尽的意象,比喻了人生的无常和情感的消逝,充满了凄美的意境。那么,同样是关于蜡烛的诗句,闻一多的《红烛》又是如何表达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比较和思考。请大家先朗读李商隐的这句诗,感受一下蜡烛在诗句中的象征意义。然后,我们再来阅读闻一多的《红烛》,看看同样是蜡烛,在这首现代诗中,它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新意和深意。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两位诗人笔下的蜡烛意象有何不同?这些不同的意象背后,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同样的自然物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为何会有不同的文学表现?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诗歌学习之旅。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闻一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尤其是他的留学经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是著名的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以及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他生于湖北浠水的书香门第,自幼酷爱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闻一多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赴美留学,专攻美术,并在留学期间对文学,尤其是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美留学期间,闻一多深受意象派诗歌的影响,并开始与美国意象派诗人交往。1922年,他赴美留学,并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留学期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红烛》,其中融合了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1925年,他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并从事编辑工作。闻一多的诗歌作品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其代表作《七子之歌》是在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组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归国的渴望。《七子之歌》中的歌词,如“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跨越了近百年,仍然闪耀着爱国情怀。除了诗歌,闻一多还涉猎美术、戏剧等领域,并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成就非凡。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深受学生喜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贡献巨大。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参与民主运动而被暗杀,英勇牺牲。闻一多的一生犹如红烛,短暂而光辉,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以及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至今仍为人们所怀念和学习三、写作背景:《红烛》是在1925年创作的,这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一个社会动荡时期。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学成归来后,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混乱、军阀混战和百姓的疾苦。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以及他呼吁诗人站起来的愿望。诗中,红烛象征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特性,诗人以此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四、课堂探究:(一)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诵读和梳理,学生能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结构。教学设计中强调了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和对意象的把握,以及理解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1、诵读诗歌: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可以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性。2、梳理内容: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句或逐段地分析诗歌内容,理解每句或每段的意思,以及它们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3、品味语言:教师可以挑选出诗中的关键词汇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味这些词汇或句子的内涵和美感,如“红烛”这一核心意象。(1)关键词汇挑选: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词汇,如“红烛”、“燃烧”、“流泪”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词汇在诗中的出现频率和位置,以及它们对整体诗意的影响。(2)内涵分析:对于“红烛”这一核心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多重含义。例如,“红烛”可以象征热情、光明、奉献、牺牲等。分析“红烛”在诗中的变化,如从“红烛”到“流泪的烛”,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转变。(3)美感体验:让学生描述在读到“红烛”这一词汇时的感受,如温暖、明亮、悲壮等。探讨诗人如何通过“红烛”这一形象,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把握意象:分析“红烛”这一主要意象,探讨它如何贯穿整首诗,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例如,红烛的燃烧可以被看作是诗人对生命和理想的献身。明确:贯穿整首诗的线索:“红烛”作为诗的核心意象,从诗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诗中反复出现的“红烛”,形成了一种节奏感和紧迫感,仿佛红烛的燃烧与诗人的情感波动同步。象征意义:生命的燃烧:红烛的燃烧可以被看作是生命的消耗和燃烧。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即生命应当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理想的献身: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献身。诗人愿意为理想和信念付出一切,即使这意味着自我牺牲。情感承载:热情与决心:“红烛”的红色,通常与热情、活力和决心相关联。诗人通过这一意象传达了他对生活和事业的热情,以及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悲壮与哀愁:红烛的“流泪”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和悲壮。在燃烧自己的同时,红烛也在流泪,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痛苦和牺牲。5、情感和思想的理解: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红烛所表达的情感,比如对祖国的爱、对生命的热情,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同时,探讨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表达的思想。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教学中会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设问、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以及意象在诗中创造的艺术效果。明确:比喻的运用:指出诗中的比喻,如“红烛”本身就是一个比喻,它比喻了诗人的某种品质或情感。分析比喻的效果,例如,“红烛”比喻生命的燃烧,这样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拟人的手法:识别诗中的拟人化表达,如红烛“流泪”,这赋予了红烛以人的情感。讨论拟人化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生动。设问的技巧:注意诗中的设问句,如“红烛啊,莫非你这时也不能自主?”分析设问的作用,它可能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也可能是诗人自我对话的一种方式,增强了诗歌的互动性和深度。象征的意义:深入探讨“红烛”作为象征的具体含义,包括它所代表的生命、热情、奉献等。讨论象征如何使诗歌具有多重含义,增加了诗歌的解读空间和艺术魅力。意象的创造:分析“红烛”这一主要意象如何与其他意象结合,如“流泪”、“燃烧”等,共同创造出怎样的画面和氛围。讨论意象的连贯性和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读者的感官和情感。艺术效果的体会:让学生分享在阅读诗歌时,这些艺术手法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感受和理解。通过朗读、讨论、写作或绘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艺术效果。爱国主义精神的传达:《红烛》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了对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这不仅是诗歌的核心主题,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诗歌朗读技巧的掌握:教学中还包括对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如节奏、轻重、情感的表达等,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悟诗歌的情感和内涵。五、深入探究(一)联系诗人背景:1、“闻一多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如何在《红烛》这首诗中得到体现的?”明确:意象的运用:“红烛”作为核心意象,象征着光明、希望和牺牲。在诗中,红烛的燃烧可以被解读为诗人对祖国的无私奉献,体现了诗人愿意为祖国献出一切的精神。情感的投射:诗中的“红烛”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如“流泪”,这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内心的悲痛。红烛的“流泪”可能是诗人对祖国苦难的同情和对自己无法立即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无奈。牺牲与奉献的主题:诗中红烛的燃烧过程,暗示了诗人对个人利益的舍弃和对国家利益的优先考虑。这种牺牲和奉献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诗句的情感色彩:分析诗中的具体诗句,如“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反映了诗人不求回报,只愿为祖国付出的高尚情操。时代背景的反映:《红烛》创作于诗人留学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经历各种变革和动荡的时期。诗中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也是对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的结合:闻一多在留学期间,虽然身处异国,但心系祖国。他的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情感在《红烛》中得到了体现。(二)诗歌结构与形式:1、“《红烛》这首诗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它是如何通过结构来强化诗歌的主题的?”(难题)明确:诗歌的结构特点:循环与重复:《红烛》在结构上呈现出循环和重复的特点,比如“红烛啊”这一呼唤在诗中多次出现,形成了一种循环的节奏感。递进与转折:诗歌在情感和思想上呈现出递进和转折,从对红烛的描写逐渐深入到对诗人自身情感和理想的抒发。对称与平衡:在诗歌的某些部分,可以看到对称的结构,如某些诗句的对仗,这为诗歌带来了一种形式上的平衡。如何强化主题:重复呼唤加强情感:通过重复“红烛啊”这一呼唤,诗人不断强化对红烛的关注,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诗歌主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的感受。递进深化主题:诗歌从对红烛外在的描写逐渐过渡到对红烛象征意义的探讨,这种递进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对称平衡突出中心:诗歌中的对称结构,如对仗的诗句,有助于突出诗歌的中心思想,使主题更加鲜明。结尾的强调:诗歌的结尾往往是对主题的强调和升华,通过结尾的诗句,诗人可能会再次点明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诗歌的语言和节奏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帮助传达诗歌的情感?”明确:语言特点:意象丰富:闻一多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红烛”、“流泪”等,这些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色彩。象征手法:诗歌中的“红烛”不仅是具体的物象,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诗人的心灵、生命和理想,这种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直接抒情:诗中的语言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如“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直接传达了诗人对奉献和努力的价值观。韵律感强:诗歌的语言富有韵律,如使用对仗、押韵等手法,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唱。节奏特点:韵律节奏:诗歌的韵律节奏明显,通过押韵、重复等手法,形成了特定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与诗歌的情感相呼应。停顿与转折:诗歌中的停顿和转折,如句末的标点、诗句的长短不一,都影响了诗歌的节奏,这些节奏的变化有助于表达情感的起伏。速度与节奏:诗歌的速度快慢交替,有的诗句快速推进,有的则缓慢铺陈,这种速度的变化有助于传达不同的情感强度。课堂拓展:对比诗人李商隐和闻一多笔下的“红烛”意象1、两位诗人笔下的蜡烛意象有何不同?明确:闻一多的《红烛》和李商隐的《无题》中的蜡烛意象有所不同。在《红烛》中,红烛象征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特性,诗人通过红烛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迷茫、探索以及对社会的关注和爱国情怀。红烛在诗中是积极向上、自我牺牲的象征。而在李商隐的《无题》中,蜡烛通常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爱情的消逝,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的蜡烛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哀愁和无奈的情绪,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爱情易逝的感慨。2、这些不同的意象背后,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明确:闻一多的《红烛》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献身于国家和民族的决心。诗中的红烛意象是对诗人自身情感和理想的投射,表现了诗人愿意为理想和光明而牺牲的精神。而李商隐的《无题》中的蜡烛意象则更多地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爱情和生命无常的哀叹。李商隐的诗作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郁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3、同样的自然物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为何会有不同的文学表现?明确: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的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课程设计选题
- 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设计
- 自控课程设计校正装置
- 医院精神药品管理管控规章制度汇编
- 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结合下的沉浸式艺术体验设计
- 2024年美术教案设计(9篇)
- 自由搏击班课程设计
- 2024年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 职高汽修课程设计
- 穿刺技巧课程设计
- 公转私提额合同范例
- 汽车售后服务管理制度
- 第二十四章 相似三角形(50道压轴题专练)
-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英语10月月考试题
- 2024年海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A卷)
- 网络安全中的量子密码学与未来安全技术考核试卷
- 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指南课件
- 海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字钟设计(论文)10000字】
- 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阅读测试(四)
- 2024年第五届插花花艺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