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艾滋病病例报告操作手册解读_第1页
3.艾滋病病例报告操作手册解读_第2页
3.艾滋病病例报告操作手册解读_第3页
3.艾滋病病例报告操作手册解读_第4页
3.艾滋病病例报告操作手册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滋病病例报告操作手册》解读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流行病学室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5)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待下发)目录一、病例报告报告标准报告要求报告内容二、首次随访随访要求随访内容三、死亡报告四、质量控制与管理审核查重补报五、信息统计与上报六、信息安全管理一、病例报告报告标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报告要求

报告时限

报告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艾滋病性病相关信息附卡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告标准指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尚未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1)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①HIV抗体确证实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

②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间的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2)15岁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①小于18个月龄: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同时HIV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或不同时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进行)。

②18个月龄以上儿童:诊断与成人相同。依据:《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标准报告

如有修订,执行新版本。艾滋病病人报告标准艾滋病病人是指感染HIV后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1)成人和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①HIV感染和CD4细胞<200/mm3;②HIV感染和至少一种艾滋病指征性疾病。(2)15岁以下儿童:①HIV感染和CD4细胞<25%(<11月龄),或<20%(12月龄-35月龄),或<15%(36月龄-59月龄),或<200/mm3(5岁-14岁);②HIV感染和至少伴有一种小儿艾滋病指征性疾病。依据:《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标准报告

如有修订,执行新版本。采供血机构报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采供血机构:对献血人员进行登记,参照本规范的报告程序,对确认实验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网络报告。

既往规定(2006年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

应对献血人员进行登记,发现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的,应按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的内容,在本规范报告时限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报告要求《传染病报告卡》及《艾滋病性病附卡》需统一格式,可采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完整、准确,填报人签名。其中纸质报告卡要求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字迹清楚。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签名和时间戳;暂不符合的须打印成纸质卡片由填卡医生签名后进行保存。报告时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染病报告的要求,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发现本机构漏报的感染者或病人应及时补报。既往要求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于24小时内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及《附卡》并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24小时内上报所属辖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请求代为网络直报,并登记备案。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70/用户登录地址国家级用户登录地址:

(需要CA认证USBKEY)省级及以下用户登录地址:70(VPN)70(电信)05(电信)35(联通)(域名)用户权限管理系统:70/UAAMS(VPN)病例报告系统功能报告病例添加个案随访表浏览查询病例病例查重功能统计功能数据库下载功能检测份数表的录入和统计提醒功能

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传染病报告卡患者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年龄均根据身份证判断)现住址等患者个案基本信息填写必须详细准确,以便于随访管理。病人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要准确无误。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学生或托幼儿童须填写其所在学校及班级名称传染病报告卡“现住址详细地址”除必须填写省、市、县、乡(镇)等信息外,还要详细填写村、组及社区、门牌号等详细信息。详细地址不可手动更改地区名称,且位数已扩容,不会出现填写不下的现象。如果病人属于港澳台或外籍,由于详细现住址默认是报告单位所在地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报告时在羁押场所内羁押者需填写羁押场所地点。改版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具体内容以下发的版本为准具体内容以下发的版本为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重点内容提示病例分类:符合HIV抗体确认试验、替代策略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判断标准上报的HIV感染者病例或艾滋病病人均选择“确诊病例”。即将下发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参照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类。(去掉阳性检测,“实验室诊断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既往要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例均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艾滋病病人可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重点内容提示发病日期:HIV感染者填写首次发现抗体阳性的初筛检测日期,艾滋病填写本次就诊日期。诊断日期:填写接到确认(替代策略、核酸)检测阳性报告单

的日期。死亡日期:病例的实际死亡时间,可以早于确认日期或报告日期。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性病附卡接触史、最可能的感染途径的填写,相关工作人员应认真仔细询问病例的相关接触史信息,并按照相关感染途径的有关要求(中疾控办发2013年71号文),判断最有可能的感染途径,并注意与年龄、性别等其他信息的逻辑校验。疫情报告时,如果报告“采血浆”和“输血/血制品”、“母婴传播”、“职业暴露“途径感染,应满足其途径感染的报告要求。非婚异性性接触史:指与非婚异性性伴(不包括固定的同居异性)的性接触经历。a.商业异性性接触史:指与非婚异性发生商业性性接触的经历。b.非商业异性性接触史:指与非婚异性发生非商业性性接触的经历。

2014年8月网络系统上线2014年第四季度填写非婚异性性接触史病例中

填写商业或非商业仅26%2015年1-2月填写非婚异性性接触史病例中,填写商业或非商业仅31%注意:首次随访及后续随访过程中需要了解该信息。《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性病附卡》重点内容提示2014年新增选项,可单选,或同时选。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性病附卡核酸检测阳性(为2014年新增选项)《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性病附卡》重点内容提示艾滋病实验室检测结论的填写,可以根据实验室检测情况选择确认结果阳性、替代策略检测阳性、核酸检测阳性(为2014年新增选项)。确认(替代策略、核酸)检测阳性日期需要填写确认(替代策略、核酸)检测阳性报告单的报告日期。关于核酸诊断:1)18个月以下的婴幼儿

如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不作疫情报告。如做了早期核酸诊断可以报告疫情。核酸诊断指不同时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进行)。2)成人核酸诊断报告

在单纯HIV抗体检测结果不能进行明确的诊断的情况下,如在感染早期或疾病终末期出现抗体不确定反应时,可以进行核酸诊断,并进行疫情报告。二、首次随访(个案流调)(一)随访要求1.负责单位和人员2.完成时间

3.随访方式(二)随访内容1.咨询2.信息收集

随访要求

1.负责单位和人员

感染者和病人的首次随访由报告地的随访执行单位负责完成。随访责任人由随访执行单位指定的专职人员担任。2.完成时间

结合阳性告知工作完成首次随访,网络直报病例后10个工作日内将随访信息上报至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如果发现异地病人在首次随访时将离开,报告地的随访执行单位负责通知现住址所在地的随访执行单位协助完成,并按时网络直报。3.方式

原则上首次随访,随访人员要与感染者或病人本人进行面对面的随访。如感染者或病人为未成年人,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如感染者或病人死亡可以与其家属进行随访。随访内容

1.咨询(1)医学咨询。了解身体状况,告知未来可能出现的症状等,给予必要的医学指导。帮助感染者/病人正确认识艾滋病,树立生活的信心。(2)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建立安全行为习惯,包括杜绝无保护性行为,不注射毒品等;特别是单阳家庭,说明保护配偶免于感染对于保护家庭的重要意义。对注射毒品者提供美沙酮治疗相关信息咨询,并提供转介;提供当地针具交换信息。(3)政策信息咨询。艾滋病防治相关政策,包括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定期提供随访咨询、免费提供CD4检测、单阳家庭配偶定期提供免费HIV抗体检测等。强调故意传播艾滋病将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内容以下发的版本为准2.信息收集(1)核对信息

在对报告的感染者或病人进行首次随访时,需要注意核实《传染病报告卡》及《艾滋病性病附卡》信息,尤其要注意核实患者姓名、性别、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现住地址、疾病名称、接触史、传播途径等信息填报是否准确,发现信息有误、现住址发生改变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同时保留纸质痕迹资料,并通过网络记录病例个案相关变更信息。(2)收集信息

流调时须收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相关信息填写至空白纸质《个案随访表》中,要求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字迹清楚,内容完整、准确,随访完成后,在随访表“随访责任人”处签名。(3)录入信息

登陆“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通过“浏览”查询到该病例,点击“查看”按钮,可以查看到该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点击其右上方的“个案随访”按钮进入,点击“添加”就可以添加“个案随访表”,按照获得的随访信息进行录入填报。随访表1个案信息情况一定要核对,对于姓名、身份证、现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在首次随访时需要核对信息填报是否准确。随访表2随访表3随访表4《个案随访表》重点内容提示首次《个案随访表》需要收集病例既往检测史的信息,“本次被诊断为HIV阳性以前是否还做过HIV检测;最后一次HIV检测为阴性的时间;第一次HIV检测为阳性的时间;第一次HIV检测为阳性之前的24个月中做过HIV检测的次数”。

这些问题是病例报告BED检测结果“分层外推法”估计艾滋病新发感染人数的关键信息。各地工作人员需要将当地可能开展的HIV检测项目的医疗卫生服务进行梳理,包括自愿咨询检测(VCT)、受血(血制品)前检测、血液透析、无偿献血人员检测、婚前检查、孕产期检查、术前检测、新兵体检、监管场所检测、出入境人员体检、入学体检、就业体检等,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调查内容,以准确获取既往HIV检测信息。订正信息

在对报告的感染者或病人进行首次随访或后续随访时,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诊断状态发生变更、现住址变更或病例已排除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通过网络记录病例个案相关变更信息。订正信息(1)错误信息订正年龄与职业、传播途径(采血浆、输血/血制品、母婴传播)等逻辑关系

如10岁以下性途径、吸毒途径

职业暴露的报告(艾滋病职业暴露鉴定的相关要求)订正信息(2)现住址订正

在首次流调或随访过程中发现病例现住址改变时,需要订正。进入“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查询到该病例,利用“订正”功能将该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中的“现住详细地址”进行修改通过添加随访表,在随访表的“现住址”填写更新的地址,将自动更新传染病报告卡中的现住址信息。(推荐使用)如果不知道病例去向地的详细地址,不能订正“现住详细地址”将病人转出。

(3)病程阶段订正HIVAIDS须通过添加随访表的相应信息实现,不得修改该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具体操作:添加《个案随访表》,在表中“病程阶段”中选艾滋病病人,并填写“艾滋病确诊日期”,在保存随访表时系统自动将这些信息推送到该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中。为了满足《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诊断日期与疾病名称对应的要求,系统将推送“艾滋病确诊日期”到“诊断日期”。订正信息(3)病程阶段订正

(AIDS改为HIV)如果网络报告时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错报为艾滋病病人,目前网络报告系统不允许从艾滋病病人订正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需要将该情况说明书面报告给省级疾控部门核准后,由省级疾控中心进行订正。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后CD4上升,不得将病程阶段修改为“HIV”。订正信息三、死亡报告进行首次随访或后续随访时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死亡,须及时进行死亡报告。感染者或病人发生死亡,无论是否是由于艾滋病导致死亡均须报告。在进行病例死亡报告时,均须在随访表中填写死亡日期、主要死因、死亡地点、死亡信息来源等相关信息。填写后的死亡日期将在传染病报告卡中自动更新。新确认的感染者或病人在检测前发生死亡,确认试验日期或筛查试验日期可以用本次采血日期。死亡分类填写死因分类主要分为“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艾滋病无关死亡”、“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毒副反应”及“无法判定”4大类。按法定死因确定机构或部门(如医院、公安部门等)确定的死亡原因填写,如无上述依据,按随访时向病例亲属或知情人等了解死亡相关信息填写。只有在传染病报告卡的疾病名称或个案随访表的病程阶段为艾滋病状态时,依据死因判断标准为“艾滋病相关死亡”,才能报告“艾滋病相关死亡”。四、质量控制与管理(一)审核(二)查重(三)补报(四)定期核查审核1.审核时限:上报24小时内完成。2.

审核内容(1)是否符合报告标准

须根据病例的确认(替代策略、核酸)报告单,并结合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判定是否符合报告标准。(2)核对信息的真实性和逻辑性

尤其是核实患者姓名、性别、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现住地址、疾病名称、接触史、传播途径等信息填报是否真实准确,注意填报信息的逻辑性。查重查重时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须每个工作日对病例进行查重。

查重方式进入“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在HIV/AIDS病例报告模块的浏览状态下,用“查重”功能,选择“姓名”和“身份证号”为查重条件进行病例查重。

有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均相同的病例报告卡的病例即为重报病例,后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即为重卡。重卡的删除与恢复发现重复病例应及时与其相关现住址管理单位核实,确认为重复病例后,按照“先报保留、补全资料、删除后报”的原则,对后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删除。如果信息不一致,要注意更新先报告卡的个案信息,确保该卡信息完整准确,再删除后报告卡。删除后报告卡时,请注明删除原因“重卡”,并填写先报告卡的卡片ID。重卡只能由原报告单位、报告地或现住址所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删除。已完成报告的病例,在删除时不能物理删除,仅仅是进行了删除标记,不纳入统计。若发现确为误删,可以进行恢复。病例恢复可由该病例的原删除单位、报告地或现住址所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恢复。对于能确定现住址在本地区、正在随访管理及治疗的病例,不管先报后报,都应主动要求重复对方将现住址转过来,补全信息后删除后报病例。

查询病例是否在网络系统报告首先要在本辖区查询是否报告过,如未查询到发上级疾控查询。省级疾控中心经查询未在本省报告过,将病例信息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中心流病室(邮箱:epi@)查询。补报

确证实验室所在的各级疾控中心每月从确证实验室获得核查期间内的所有阳性HIV抗体确证检测报告单或确证试验记录,查看是否上报至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如发现本辖区内漏报病例,应及时与责任直报单位核实后进行网络直报补报。定期核查每月月底,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对所辖地区本月报告的传播途径为职业暴露、采血浆、输血/血制品、母婴传播及10岁及以下同性传播、异性传播、注射毒品传播途径报告是否有误,核查18个月以下病例

“是否为核酸诊断”,如发现报告有误,需及时在网络系统订正。对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每月生成的定时统计表中,仍为以上情况病例,须填写病例核查表,每月15日前,将核实上个月的信息结果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中心流病室。邮箱:epi@病例核查表注:核实后传播途径仍为“采血浆传播”或“输血/血制品传播”,应在备注中填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规范艾滋病疫情数据统计和病例报告工作的通知》(中疾控办发〔2013〕71号)文件要求相应佐证材料,如没有佐证材料,须附详细个案流调报告。a.核实为“母婴传播”的病例,填写母亲卡片ID,无母亲卡片ID的,须在备注中说明原因。b.年龄18个月以下病例需要填写“是否为核酸诊断”。五、信息统计与上报(一)省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月、季、年进行艾滋病病例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地(市)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