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语文04 七下《河中石兽》-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初中语文04 七下《河中石兽》-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初中语文04 七下《河中石兽》-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初中语文04 七下《河中石兽》-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初中语文04 七下《河中石兽》-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4河中石兽经典赏析《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文本解析实战演练一、古文默写1.(2019四川德阳中考)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2.(2018山西中考)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纪昀)3.(2018青海中考)《河中石兽》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知其二者多矣2.不知其二者多矣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文言文阅读(一)课内阅读(2021·山东泰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阅十余岁。阅:经过B.求之下流,固颠。固:坚固C.求之地中,不更颠乎?颠:颠倒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依照2.下列句子补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僧)以为顺流下矣。 B.(坎穴)渐激渐深。C.如是再啮(石兽),石又再转。 D.求之(于)下流。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而未得,是因其未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B.“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所以讲学家有了嘲笑别人的资本。C.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是因为他空谈事理,“据理臆断”。D.选文第三段连用两个“必”字,写出老河兵富有经验且自信。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选文四处问句皆为反问句,加重了语气,引发了思考。B.选文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C.选文末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的观点。D.选文详写老河兵的推断,说明他抓住了水性的特点才作出了正确判断。【答案】1.B2.C3.B4.B【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B.求之下流,固颠: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固:固然。故选B。2.本题考查省略句。C.根据“如是再啮,石又再转”的意思“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可判断出“啮”的宾语应该是“沙”,“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可印证。而不是“石兽”,故选C。3.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B.结合“尔辈不能究物理”可以看出,讲学家自恃甚高,觉得自己“能究物理”,因而看不起别人,嘲笑别人,而不是“‘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故选B。4.本题考查对选文的赏析。B.结合“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和“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可以看出,文章是在语言描写中制造波澜,不是“叙述中”,故选B。【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座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最后无法找到,他们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的人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座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只不过是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石兽埋没在沙子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荒唐吗?”大家对他的话表示信服,认为这是确定不移的道理。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由于石头的反击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必定倒转栽倒在坑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不停翻来翻去,石头于是就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动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人们按照他说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是很多的,可以凭借常理而主观推测吗?(二)对比阅读(2021·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甲)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召画工,将命施彩饰,会贵其直①,不合寺僧祈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日:“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价,愿输功,可乎?”寺僧欲先阅其迹②。少年日:“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以为妄,稍难之。少年曰:“某既不纳师之直,苟不可师意,即命圬其壁,未为晚也。”寺僧利其无直,遂许之。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其殿,且谓僧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门,亦不劳饮食,盖以畏风日所侵铄也。可以泥锢③吾门,无使有纤隙;不然,则不能施其妙矣。”僧从其语。如是凡六日,阒④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他怪也。且不可果其约⑤。”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唯西北墉⑥未尽其饰焉。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选自张读《宣室志》)[注释]①贵其直:画工要价太贵。②迹:这里指在其他地方的画稿或作品。③锢:封闭。④阒(qD):寂静,空寂。⑤不可果其约:不可始终守约。⑥墉:高墙。(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可以泥锢吾门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如是凡六日:_____________(2)遂相与发其封:_____________(3)竟不可得:_____________(4)转转不已:_____________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2)尔辈不能究物理。8.联系上下文,揣摩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寺僧此刻的心理。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请分别举例分析。【答案】5.可/以泥/锢吾门6.这样一起终了,最后停止7.(1)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8.寺僧觉得(少年的话)不可信,不敢完全相信少年,心中充满怀疑。9.甲文用画工的“大惊”和“无敢继其色者”来衬托七兄弟的画技高超。乙文将寺僧的做法、讲学家的看法与老河兵的做法作对比,衬托了老河兵实事求是,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的特点。【分析】5.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朗读停顿。作答时,可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判断。“可”是能愿动词,可以;“以”是介词,“以泥”是“用泥”的意思,介宾短语,故“可以”是两个词,中间应断开;“锢吾门”是动宾结构,“以泥”作它的状语,故应断开。正确的断句为:可/以泥/锢吾门。6.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1)如是凡六日:像这样一共六天。是:代词,这样。(2)遂相与发其封:于是(僧人)一起打开了大门的泥封。相与:一起。(3)竟不可得:最后还是没找到。竟:终了,最后。(4)转转不已:不停地转动。已:停止。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古今异义。重点词语:(1)未尝:从来没有;画于长安中:即“于长安中画”,在长安作过画;宁:怎么;迹:这里指作品。(2)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古今异义,这里指事物的道理。8.此题考查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寺僧以为妄,稍难之”,意思是僧人认为(这)很荒诞,稍加质问他们。前文少年说能画,寺僧要看画稿,而少年却说从未在长安作过画,因此寺僧产生了怀疑,觉得少年的话不可信。9.此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作答此题时,要抓住原文语句分析。甲文结尾“后画工来见之,大惊”,后来的画工看到了彩绘,大为惊奇;“于是无敢继其色者”,因此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用画工“大惊”的神态描写及没有敢增色的人来衬托七兄弟画技高超。乙文第一段“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这是寺僧的做法,最终没有寻到石兽;第二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这是讲学家的说法,只是理论,没有实践。联系后文老河兵的话及寻到石兽的结果分析,前文写寺僧的做法、讲学家的看法,衬托了老河兵的实事求是,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参考译文】甲文:云花寺呈有个圣画殿,长安人称它为“七圣画”。当初,大殿(刚)建成,寺里的僧人找来画工,要让(他们)画彩绘装饰;恰好他们的要价太贵,不符合僧人期望的薪酬,最终就离开了。几天后,有两个少年来到寺里进见说:“我们是擅长画画的人。如今听说寺里要找画工,我们不敢在价格上得到好处,(只是)希望献出(一些)技艺,可以吗?”僧人想要先看看他们的画稿。少年说:“我们兄弟一共七个人,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僧人认为(这)很荒诞,稍加质问他们。少年说:“我们已经不接受您的钱财,如果不合您的心意,就让人粉刷墙壁,也不晚啊。”僧人认为没有花钱很好,就同意了。第二天,七个人当真到了,各自举着彩绘(的工具),要进入殿中,并且对僧人说:“从这时起七天(时间里),千万不要打开我们的门,也不劳烦供养(我们)吃喝,大概可因此避免风吹日晒侵蚀毁坏(作品)。可以用泥封住我们的门,不让(门)有细微的间隙;不这样(的话),就不能施展神奇(的技艺)了。”僧人依从他们的话。像这样一共六天,(大殿里)寂静无声。僧人互相议论说:“这里必有古怪。还是不要始终守约。”于是(僧人)一起打开了大门的泥封。门打开了,有七只鸽子轻快地飞舞,向着天上飞走了,大殿中的彩绘庄严美丽,四个角落唯有西北的高墙没有完成装饰。后来的画工看到了彩绘,大为惊奇地说:“真是神妙的笔法啊!”因此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乙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1·辽宁营口·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河中石兽(节选)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石钟山记(节选)《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④,北音清越,枹⑤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彭蠡(lí):即今翻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fú):鼓槌。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3)故莫能知(_______)(4)余是以记之(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2.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13.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0.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颠倒,错乱。没有,不因此11.(1)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1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13.做事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分析】10.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颠”是“颠倒,错乱”;“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意思是“因此”,也就是“因为这样”。1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但(只)、其一(事物的表象)、臆断(主观地判断)”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皆(全,都)、是(这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一段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第2段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得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看法,只是郦道元“言之不详”,才让人产生怀疑。而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然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所以众怀疑。据此可知,作者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句子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之所以这样评价两人的原因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作者“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13.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本题,首先应借助注释疏通语段(二)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分析两者的相同之处。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它们都是通过一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即达用了由事及理的写法。学生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即可。语段【甲】文通过老河兵讲寻找石兽的故事,充分考虑了“石兽”“沙石”“水流”等多个因素来推测石兽在上游,说明了思考问题不能凭主观臆断的道理。语段【乙】作者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然后自己实地考察,得出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可结合“可据理臆断欤?”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概括出答案。【参考译文】【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2021·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转转不已已:_________(2)遂反溯流逆上矣溯:___________(3)而言之不详详:_________(4)夜泊绝壁之下泊:__________15.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求之下流,固颠。(2)自以为得其实。17.(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18.(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答案】14.停止沿水逆流而上,这里指逆流。详细停泊1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16.(1)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2)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17.反问18.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分析】1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句意:像这样不停地转动。已:停止。(2)句意: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溯:沿水逆流而上,这里指逆流。(3)句意:但是描述它不详细。详:详细(4)句意: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泊:停泊。15.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意思是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所以断句为“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1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本题重点词:“求:寻求,寻找;固:本来;颠:荒唐;以为:认为;得:得到。实:事情的真相。”17.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判断。解答此题要理解句意。“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即“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就不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意思是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难道可以吗?即“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不可以”。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增强了语气,符合反问句的特点,故都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18.本题考查对文句表现观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句意和主题分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意思是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难道可以吗?都是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任何事情都不可以主观臆断下结论,必须经过亲身实践后根据调查的结果再做出判断。【译文】【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难道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2021·湖南岳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节选)(乙)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搐chù:肌肉抽缩,此指“夹”。②掉:摆动,摇。1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B.啮沙为坎穴(牙齿)C.所宝以百数(珍藏) D.一日曝书画(晾晒)20.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一处)(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士笑而然之21.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部分。一日①(________)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________)拊掌大笑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