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背诗文50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37/30/wKhkGWbAKLiAdAkiAALrBLUYfvQ644.jpg)
![初中必背诗文50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37/30/wKhkGWbAKLiAdAkiAALrBLUYfvQ6442.jpg)
![初中必背诗文50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37/30/wKhkGWbAKLiAdAkiAALrBLUYfvQ6443.jpg)
![初中必背诗文50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37/30/wKhkGWbAKLiAdAkiAALrBLUYfvQ6444.jpg)
![初中必背诗文50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37/30/wKhkGWbAKLiAdAkiAALrBLUYfvQ64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必背诗文50篇
1.《论语》十则《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②”(《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学
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久”(《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久”(《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曳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
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久”(《卫灵公》)
【注】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说:“悦”的古字,愉快。②知:了解。愠:生气,
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③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信:
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④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
会。⑤“学而不思”两句: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
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殆:有害。⑥女:通“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知:通“智”。⑦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⑧“士不可以不弘
毅”两句: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弘毅:刚强,勇毅。⑨“己所不欲”两句: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赏析】
本文所选十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
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
则都蕴含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
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为人处事,强调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掌握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不可不懂装懂。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向贤人学习,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
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2.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巴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久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⑤,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久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⑦!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⑨,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支
【注】①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②患:祸患,灾难。辟:此处
及下文所有的“辟”,皆通“避”,躲避。③如使:假如,假使。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
用呢?④心:信念,心思。勿丧:不丢掉。⑤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
词。⑥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⑦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
量器。辩:通“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⑧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⑨乡为身
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此处及下文所有的“乡”,
皆通“向”,从前。⑩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
【赏析】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
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该文分成两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
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
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
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
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
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
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
者列举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
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
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
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
面论证。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吠亩之中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①发:起,指被任用。吠(qudn)亩:田间、田地。②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
选拔的意思。筑:捣土用的杵。③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⑤饿其体肤:使他经受
饥饿(之苦)。⑥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⑦行拂乱其所为:使
他做事不顺。拂:违背。舌L:扰乱。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缺少的才能。曾:通“增”。
⑨“困于心”句: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⑩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
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入则无法家拂士”
两句: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拂:通“弼”,辅
佐。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死于安乐:因沉迷
安乐而衰亡。
【赏析】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的观点。文章的开头:“舜发于联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类比的手法,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历挫折,
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作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为下文起了铺垫的作用。“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
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
据一中心论点。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
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
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
是先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
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文中多用短句,旦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朗朗上口。
4.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①?”刿
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⑤。”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久”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外”对日:“忠
之属也久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jidn):参与。②“肉食者鄙”两句:
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③“衣食所安”三句: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
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④褊:通“遍”,遍及,普遍。⑤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力口:虚报。信:实情。⑥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
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⑦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⑧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⑨辙(zh6):
车轮轧出的痕迹。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⑩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故:原因,缘故。((“夫(依)战”两句:作战,要靠勇气。((“一鼓作气”三句: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作:振作。再:第二次。((测:推测,估计。伏:埋伏。
【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
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曹刿深谋远虑的
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
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是取信于民的表现,如此,可以
一战。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第1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
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记
述曹刿要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
第2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
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
第3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
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一
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
敌大,以弱胜强。
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
篇。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支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⑤;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⑥。”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②;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
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
谓战胜于朝廷
【注】①修:长,这里指身高。跌(yi)丽:光艳美丽。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
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③旦日:第二天。④孰:同“熟”,仔细。弗如远甚:远不如。⑤“吾
妻”两句: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私:动词,偏爱。⑥地方:土地方圆。四境之内:
全国范围内(的人)。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⑦“群臣吏民”两句:所
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⑧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
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讥:谏。市朝:公共场合。⑨时时:不时,有时候。间(jidn)进:偶然
进谏。期值)年:满一年。⑩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
就能战胜敌国。
【赏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
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拔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
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
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第3段,进谏的结果。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威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
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
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己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
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积弊,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弊,从而使齐国
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6.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①。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②,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光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③,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④。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
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⑤。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⑦。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⑧。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⑨。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
臣⑩,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⑫。后值倾覆,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⑬。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
攘除奸凶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叟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
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武善道,察纳雅言⑰。深追先帝遗
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①崩殂(感):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疲弊:贫弱困乏。诚:确实,实在。②“然
侍卫之臣”两句:但是侍从护卫陛下的臣子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奋不顾
身。殊遇:优待,厚遇。③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
见。光:发扬光大。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引喻失义:说话
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④“陟(zhi)罚臧否(pi)”两句:奖惩功过、
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善恶。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
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开!I:罚。理:治。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⑥“此
皆良实”两句: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⑦简拔:选拔。遗
(wei):给予。⑧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
处。⑨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⑩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
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苟全性命”两句:只希望在动乱的时代中保全性命,并
不希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驱驰:奔走效劳。((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鸳
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攘除:排除,铲除。((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
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慢:怠慢,疏忽。彰其咎:揭示他们的
过失。彰:表明、显扬。((咨取(z6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敢:询问。雅言:正言。
【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
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
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贰的品格。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
复汉室”的大业;第二部分(第6~7段)是寓情于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
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第8~9段)表达自己的感恩图报之情。
7.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④。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⑤。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⑥。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⑦,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⑧。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⑨。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⑩。及郡下,诣太守⑪,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⑫。后遂无问津者⑬。
【注】①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②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
幽喑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③俨(yin)然:整齐的样子。属:类。④阡陌交通:田间小
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相闻:可以互相听到。⑤“黄发垂髯”两句:老人和孩子们
个个都安闲快乐。⑥“便要还家”两句:有人就邀请他到他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
他)。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⑧乃:
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⑨具言:详细地说出。叹惋:感叹,惋惜。⑩便扶向路:
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志:做标记。((及:至,至I」。诣(yi):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
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娴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
自然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
也没有钩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
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可知:
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
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
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营造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
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
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
社会的不满。
8.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久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久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久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⑤,回清倒影,绝峨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久故渔者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①“两岸连山”两句: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
②自:假如,若。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③襄:上。沿:顺流
而下。溯:逆流而上。④奔:这里指飞奔的马。疾:快。⑤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
深潭。素湍:白色的急流。⑥绝懒("n)多生怪柏: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
柏树。⑦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⑧肃:指寂静。属(zhU)引: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引:延长。绝:消失。
【赏析】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
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
所吸引。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
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
象。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150
余字,就把700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
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
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
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
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
的诗句突出表现了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9.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杨之间②,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久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⑤,执策而临之⑥,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注】①祇(zhi):只是。②骈(pidn)死于槽杨(li)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棚之间。
骈死:并列而死。槽杨:喂牲口用的槽。③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
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句中的两个“食”:通“饲”,喂。④外见:表现在
外面。见:通“现”。且:犹,尚且。⑤“策之”三句: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
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策:用鞭子打马。道:正确的
方法。材:通“才”。⑥执策而临之: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临:面对。⑦其真无马邪: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赏析】
全文共3段:第1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是不可
避免的。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第3段,归纳
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11个
“不”字:开篇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
第2段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一段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
“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出了中心句。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
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
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
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
开议论,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
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其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
真不知马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排比句描写出食马者洋洋得意
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表现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
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
烈愤慨。
10.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
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①“斯是陋室”两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
陋了)。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②“谈笑”两句:说说笑笑的是博
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
人。③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④“无丝竹”两句: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dd):官府的公文。形:形
体、身体。
【赏析】
《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山水可以不在乎高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居处虽
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
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
品质高尚之士播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
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也点
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从此处可以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
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
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
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作者意在表明,在哪里都不改本色,
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
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
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
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结句
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
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坚持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
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瑜I环①,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②。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诋,为屿,为崎,为岩③。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④。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⑤。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⑥。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⑦。其岸势犬牙差互⑧,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⑪:曰恕己,曰奉壹。
【注】①篁(hudng)竹:竹林。如鸣I®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琳I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②水尤清冽。论):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冽:凉。③卷(qudn)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
露出水面。诋(chi):水中高地。屿:小岛。ibM(kan):不平的岩石。④“蒙络摇缀”两句:(树
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络:缠绕。披拂:随风飘荡的样子。
⑤“日光下澈”两句: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布:分布,这里指映照。
⑥怡(yi)然:呆呆的样子。俶(chU)尔:忽然。翕(xT)忽:轻快敏捷的样子。⑦“斗折蛇行”两
句: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⑧犬牙差©)互:像狗牙
那样参差不齐。⑨“凄神寒骨”两句: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
气息。悄怆(qidochudng):忧伤的样子。⑩以其境过清:因为这样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人。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赏析】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
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表明了它的小而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琬(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
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写景,动静交错。声,
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
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略着这画卷的美且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冽,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寂寥、幽邃的
意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2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
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①。乃重修岳阳楼,增
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
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⑤。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⑥,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⑦?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⑧;日星隐曜,山岳潜形⑨;商旅不行,
橘倾楫摧⑩;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⑪,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⑫;沙鸥翔集,锦鳞游泳⑬;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叫登斯
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叫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⑯,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⑰;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⑱。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叫噫!微斯人,吾谁与归⑳?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①越:及,至11。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具:通“俱”,全,皆。②属
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属:通“嘱”。③胜状:胜景,好景色。
④“浩浩汤汤(shangshdng)”两句:水波浩浩荡荡,宽阔无边。际涯:边。晖:日光。⑤“此
则岳阳楼”两句: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⑥迁客:谪迁的人,
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⑦“览物之情”两句: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
有所不同吧?⑧淫南:连绵的雨•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排空:冲向天空。⑨“日星
隐曜”两句: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⑩橘(qidng)倾楫5)摧:桅杆倒下,
船桨断折。((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春和景明”四句: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
鸟停息在树上。锦鳞:美丽的鱼。((“而或”四句: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
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一:全。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三句: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是喜洋洋的欢乐
啊。把:持、执。((求:探求。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上做官。处江湖之远:不
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句: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乐之后
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两句:(如果)没有这种人,我
同谁一道呢?微:没有。归:归依。
【赏析】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
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
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
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
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也①。山行六七里,渐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⑤,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⑥,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⑩,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
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⑪。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⑫。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①“望之蔚然”两句: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哪山。②峰回
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
水之上。临:靠近。③“醉翁之意”两句: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意:
情趣。④“山水之乐”两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寓:寄托。⑤
霏:雾气。云归而岩穴暝(ming):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喑了。⑥“野芳发而幽香”两
句: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芳:香花。
秀:茂盛、繁茂。⑦负者:背着东西的人。休于树:在树下休息。低偻(yUlii)提携:指老老
少少的行人。⑧山肴野赫(sQ):野味野菜。萩:菜蔬。⑨“宴酣之乐”两句:宴会喝酒的乐
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⑩觥(成皿)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
筹:酒筹。((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醉
能同其乐”三句: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赏析】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
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
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
隐藏着难言的苦衷。《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又可分为两大部
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
这种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
14.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咒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久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⑥,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久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曳
【注】①“水陆草木”两句: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蕃(fdn):多。
②李唐:指唐朝。③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④濯(zhu6)清涟而
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
美丽而不端庄。⑤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⑥可远
观而不可亵(xi。玩焉: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⑦“菊之爱”两句:对于菊
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⑧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⑨
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
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
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
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
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
叹。
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以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
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
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
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得
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此文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
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爱莲说》
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
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
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
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
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
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久
【注】①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相与:共同,
一起。中庭:院里。③“庭下”三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
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荐(xing)。④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赏析】
全文分三层。一写寻友夜游,二写庭中夜色,三写月下抒情。
第一层叙事: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
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
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
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
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幅月光
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
辉白茫茫好似积水空明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
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
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
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至此转入议论。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
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没有其他人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
“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
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
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
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
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达执经叩问④.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⑥,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⑦,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⑧。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⑨。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⑩。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菊花种植收购事宜合同
-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企业转型升级合作协议
- 企业广告牌制作合同
- 塔吊租赁协议样本
- 环境监测与评估合同
-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服务合同
- 场地转让合同协议书
- 房地产项目合作协议
- 自动化生产线改造项目合作合同
- 美食外卖平台食品质量免责协议
- 全国医学英语统考医学英语词汇表
- 【品牌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000字】
- 《华夏幸福房地产公司人才流失现状、原因及应对策略》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400字
-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力通信部分)(试行)
- 第八版-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中文)
- 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名登记表
- 生态毒理学第三章毒物的分子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 智能财务共享在京东的应用研究
- 2023年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题库及答案解析
- XX拦河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小型混凝土搅拌机-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