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6(共7套)(共105题)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1)精神分析学说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2)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知识点解析: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个体和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他的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由此,他论述了人格结构、人格发展阶段、精神疾病等众多问题。2、简述鲁利亚的机能系统说。标准答案: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当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他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1)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一机能系统并不对某个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但却提供了各种活动的背景。当这个系统受到损伤时,大脑的激活水平或兴奋水平将普遍下降,并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对行为的调节。(2)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3)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的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错觉的主要理论。标准答案:错觉是指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某种固定倾向、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和受到歪曲的知觉。(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做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有些实验证明了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即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某人把“感性”二字看成“性感”,请从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分别解释这个现象。标准答案: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对事物的知觉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而精神分析学家则认为这是潜意识的流露。从这两点展开,就可以回答此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标准答案:(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情绪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以用于动物。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情绪这一概念。知识点解析: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affection)。人们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包括感情发生的过程,也包括由此产生的种种体验,因此用单一的感情概念难以全面表达这种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在当代心理学中,人们分别采用个体情绪和情感来更确切地表达感情的不同方面。6、怎样组织有效的复习?标准答案:(1)复习要及时;(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开始复习时,时间间隔要短,以后可以长一些;(3)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对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标准答案:(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情绪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以用于动物。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情绪这一概念。知识点解析: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affection)。人们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包括感情发生的过程,也包括由此产生的种种体验,因此用单一的感情概念难以全面表达这种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在当代心理学中,人们分别采用个体情绪和情感来更确切地表达感情的不同方面。8、简述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标准答案:(1)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看法艾里克森认为儿童是寻求适应环境的积极的、好奇的探索者,而不是父母塑造的受生物力量驱使的被动奴隶。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不仅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2)人格发展的阶段论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每种危机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由发展中的个体在生命的特定时间点所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求决定的。这八个危机或八个阶段分别是:①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②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1~3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③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左右)。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④第四阶段为学龄期(6~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⑤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⑥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3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⑦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30~60岁),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⑧第八阶段为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知识点解析: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不仅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理解这八个发展阶段时,应从这几个影响因素考虑。例如,1岁之前,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能力都非常弱小,他们要依赖成人的照顾,因此这一段的发展任务就是发展信任感。又如,1—3岁时个体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极度高涨,想去做一些事情,因此,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发展自主感。9、简述哈威格斯特关于成年期发展任务的论述。标准答案:(1)哈威格斯特认为成人前期的发展任务有:①学习或实践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交际方式。②承担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③认识自己身体的构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④从精神上到行为上都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⑤具有经济上自立的自信。⑥选择职业及就业。⑦做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⑧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需的知识和态度。⑨追求并完成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为。④学习或实践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和伦理体系。(2)哈威格斯特认为成人中期的发展任务的论述:哈威格斯特认为成人中期的发展任务主要来源于个体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以及个体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有:、、①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②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③开展成年中期的业余活动。④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⑤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⑥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⑦与老年父母相适应。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哈威格斯特关于成年期发展任务的理解。注意区分成年前期和成人中期发展任务的不同。10、什么是启动效应?标准答案:启动效应是指人在信息加工活动中,自身的知识、经验、期望以及上下文对加工活动产生影响,当人们产生某种期待时,这种期待将易化随后进行的加工。启动效应又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重复启动即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间接启动除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刺激有差别。启动效应的实验为激活扩散模型提供了有利证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母亲对胎儿的发展有何影响?标准答案:先天素质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保证胎儿有正常发育的条件和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怀孕期间必须保护母亲的健康。(1)孕妇的营养。胎儿的营养供应是通过脐带和胎盘的半渗透薄膜从母亲的血液系统中汲取的,因此怀孕期的营养对母亲和胎儿都至关重要。许多研究表明,母亲营养好,妊娠和分娩就会比较顺利,出生的孩子也更为健康;母亲营养不足,很可能生出不足月或体重较轻的孩子,或是死胎,或产后不久死去。(2)孕妇的疾病。孕妇的身体健康和营养一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怀孕后的头三个月内,母亲害病对胎儿发育影响最大,某些疾病和微生物对胚胎具有致畸作用。在病毒感染中风疹病毒对胎儿的危害最大,如果患者是怀孕未满4个月的妇女,它就会对胎儿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如中枢神经系统损坏、心脏缺陷和发育迟缓等。流感也会影响胎儿,使婴儿唇裂。(3)药物。药物、有毒化学物质和环境污染干扰正常胚胎发育,引起畸胎。药物的作用方式一方面是本身无变化地透过胎盘,对胎儿和母亲产生同样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药物改变了母亲的生理,从而改变了子宫内的环境。我们已经知道有些药物是有害的,如抗菌类中的链霉素和四环素等。但在妊娠7个月后胎儿发育较为完善,药物(除链霉素、四环素及各种放射性同位素外)已影响甚微,这时孕妇如果有病可以服药。(4)辐射。辐射会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被破坏。怀孕早期的母亲,尤其是在怀孕后六周内,X射线的辐射对胎儿影响最为严重,因为这时正是主要器官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受到X射线照射,就会使孩子产生头畸形、智力缺陷、唐氏综合征等缺陷。(5)孕妇的情绪。母亲的情绪、心理状态对胎儿发育也有影响。一个心情宁静、舒畅的母亲,与一个心情紧张、忧虑的母亲相比,她们的胎儿是生活在大不相同的环境里的,两者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全身循环流动的激素以及细胞新陈代谢都不同。母亲发怒、害怕或者忧虑会使内分泌腺尤其是肾上腺分泌出各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激素,使细胞新陈代谢发生变化,血液里的合成物也发生变化,影响胎儿的发育。特别是在妊娠关键期时孕妇情绪不稳容易引起胎儿腭裂。因此在怀孕期间,母亲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在用于样本平均数差异检验时的区别与联系。标准答案:(1)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区别①t检验主要用于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用于两个及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②t检验之后,可直接通过查表知道两个平均数是否在统计意义上具有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如果通过查表确定多个平均数之间具有统计意义的差异,还需进行事后检验,也就是对多个平均数进行两两检验,此时采用的是N—K检验法,而不是t检验。(2)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联系当对两个样本平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效果与t检验是一样的,即t2值等于F值。知识点解析:t检验与方差分析的运用应与实验设计联系起来思考。当实验设计是单因素实验设计,且变量水平为两个时,应使用t检验分析两种变量水平下的平均数的差异。当实验设计是单因素实验设计,且变量水平多于两个时,应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多种变量水平下的平均数进行检验。当实验设计是双因素或多因素实验设计时,需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主效应、交互作用进行检验。13、简述提高测验效度的方法。标准答案:(1)控制系统误差从变异的角度来看,效度就是总变异中由于测量的变异引起的有效方差所占总方差的百分比。因此要想提高效度,就要控制系统误差以提高有效方差在总方差中的比例。(2)精心编制测验注意测验项目取样的代表性,注意测验对内容域的符合和对构想的匹配,注意测验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必需的表面效度,而在特定情况下降低表面效度,测验项目应具备合适的难度、区分度。(3)测验过程标准化严格按照手册进行实测,强化测验实施过程中的标准化。主试指导语要统一,测验时被试的环境要接近,避免各种无关干扰,控制测验时间。(4)扩大样本容量效度验证工作采集样本适当扩大,可更好地模拟实际分布,样本量扩大,增加对总体的代表性,减少了个体的误差,也有利于提高效度。在取样中,随机抽样的方法更能保证样本的代表性。(5)合理处理信度和效度的关系,适当增加测验长度信效度之间存在关系,如果已知测验信度和效度指标,可通过增加测验长度来提高效度。知识点解析:要提高测验的效度,首先就要从精心编制测验入手,这也包括控制系统误差。另外,因为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信度的方法也是提高效度的方法,例如增加测验长度、扩大样本容量、测验过程的标准化。如何提高测验的效度要和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结合起来分析。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标准答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景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什么是学习准备?影响学习准备的因素有哪些?标准答案:(1)学习准备,又可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这里的适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二是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这两层含义就是衡量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某种知识或认识的准备状态的两条标准。(2)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成熟是一个较为局限的概念,它只指在没有特别明显教育影响下的能量的增长;学习(指学校条件下的学习)则是另一个主要因素。它的作用是两重的:第一,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直接决定知识准备;第二,促进认知能量的发展,有助于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当我们在评述成熟与学习在准备中的作用时,务求恰如其分,过分夸大成熟的作用,可能成为学校放弃自己职责的理由。学生学习的失败固然可能与成熟有关,但大量的事实表明,学生学习的准备与学校教材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有重要关系。同样,过分夸大学习在准备中的作用而无视成熟的影响,则犹如拔苗助长,势必造成教学的失败和浪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华生所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1)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2)行为主义主张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行为主义强调只有可观察、可重复的行为才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只有把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心理学才能成为科学。(3)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反对内省法。内省法获得的结果无法验证,不应该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解析:行为主义试图使心理学屹立于科学之林,因此强调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观察、可重复的行为,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可以对研究结果进行反复验证的实验方法。2、简述表象的计算理论。标准答案:表象的计算理论是由Kosslyn(1980,1981)提出的。这个理论尝试具体地说明表象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依照这个理论,表象有两个主要因素:表层表征,即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表层表征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其容量是有限的,而且极易衰退。深层表征,这是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这个理论将深层表征分为两类:第一,本义表征,这种表征所提供的信息是关于某一客体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关于某一客体看起来像什么。这种表征在计算机模型中是作为坐标表贮存的,它们指明各点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位置,以形成客体的精确的表象。第二,命题表征,这种表征是由抽象的命题表构成的,与本义表征不同,它们是解释客体的。Kosslyn认为,从深层的本义表征生出表象,这要涉及四种过程:图示过程:它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发现过程: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放置过程: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表象过程:它协调上述三个过程的活动。除上述四个过程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过程,它们的作用是确定和调整表象的大小比例以及进行各种变换,其中包括对确切位置的扫描过程和变换表象方位的旋转过程。Kosslyn认为,这些变换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可称作移动性变换,这是连续的、逐步增加的变换;另一种可称作闪烁性变换,这是非连续的变换,一个表象被洗掉,代之以同一客体的另一个表象。Kosslyn设想,在通常情况下采用移动性变换,而闪烁性变换则适用于大的变化。知识点解析:Kosslyn的这个理论在解释表象时,区分表层和深层两种表征,提出生成表象的几种过程。3、简述气质和性格的区别。标准答案:(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无好坏之分。(2)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3)两种特征的区别如下:①形成方式不同。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性格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社会环境熏陶、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②评价意义不同。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③人的气质类型总包含在性格结构里,性格体现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气质则使这种态度形成和表现带上不同的色彩。例如,同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性格,有的人表现为活泼热情,有的人则表现为沉着冷静。同样的气质可以成为积极的性格,也可成为消极的性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言语的功能。标准答案:言语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们运用言语和他人进行交际或自己思考时的一种过程。言语具有以下功能:(1)交际功能:言语的交际功能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言语活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2)符号功能:言语的符号功能是指言语中的词总是标志客观事物的一定对象或现象。(3)概括功能:言语的概括功能是指言语不仅标志客观事物的个别对象或现象,还可以标示某类事物的许多形象。由于词是客观事物的对象或现象的概括,因此,人类借助词才有可能进行抽象思维,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掌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观点。标准答案:通过大量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1)前道德阶段——无规则阶段(5岁之前)儿童在5岁之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其行为受行为结果支配,他们只做规定的事情,因为他们想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判断。(2)他律道德阶段(5~8岁)他律道德指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认为规则是不可改变的,服从权威。(3)自律道德阶段(9~11岁)自律道德指较大儿童根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图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是由儿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认为规则是可协商的。知识点解析: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也是从认知的角度入手的,即他关注的是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特点。与他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致的是,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前期,儿童对规则无法认知,在前运算阶段后期,儿童刻板地看待规则,不能对规则进行运算处理,而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已能灵活地看待规则。6、简述童年中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标准答案:童年中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包括四个要点:(1)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2)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关键年龄。(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3)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自我效能感的来源。标准答案: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即影响自我效能感信息源,包括:(1)行为的成败经验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影响最大。(2)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这种通过观察示范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有巨大影响。(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言语劝说用以说服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确立行动的目标,去做以前不曾做过的事情。因言语劝说与自身经验联系不大,所以对自我效能影响也不很大。(4)情绪的唤起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烦恼、疲劳也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降低自我效能感。(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所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个体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水平与强度。知识点解析:由于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很大,如何加强对其培养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的一大课题。可从自我效能感的来源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8、评述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标准答案:乔姆斯基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③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化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转换生成说改变了儿童被动模仿获得语言的看法,注意了儿童本身的特点,有许多合理之处。但其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很难得到证实。而且该理论强调人类生来就拥有现成的普遍规则系统,强调遗传的作用,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标准答案:(1)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自我意识发展的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在1~3岁,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特征;第二个是青春期。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由于这一点,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这种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总之,他们觉得周围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品评他,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独立意识。初中生的反抗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有以下具体表现: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反抗的迁移性。(2)高中生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①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六点: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已能完全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的。第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少年开始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正是由于这种分化,才形成了他们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他们会按照理想的自我,判断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少年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的评价中,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第四,自我评价的成熟。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第五,有较强的自尊心。青少年在受到肯定和赞扬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第六,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总之,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②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自我形象)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态度,这个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认识成分—对自己品质和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情感成分…一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与此相关联的自尊体验;品行成分—从上述两个成分派生出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形象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一个人在高中阶段对自身的看法,有许多都持续终生。③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做的评价。个体的自我评价能力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高中生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自我评价的能力变得全面、主动,而且日趋深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在用于样本平均数差异检验时的区别与联系。标准答案:(1)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区别①t检验主要用于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用于两个及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②t检验之后,可直接通过查表知道两个平均数是否在统计意义上具有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如果通过查表确定多个平均数之间具有统计意义的差异,还需进行事后检验,也就是对多个平均数进行两两检验,此时采用的是N—K检验法,而不是t检验。(2)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联系当对两个样本平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效果与t检验是一样的,即t2值等于F值。知识点解析:t检验与方差分析的运用应与实验设计联系起来思考。当实验设计是单因素实验设计,且变量水平为两个时,应使用t检验分析两种变量水平下的平均数的差异。当实验设计是单因素实验设计,且变量水平多于两个时,应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多种变量水平下的平均数进行检验。当实验设计是双因素或多因素实验设计时,需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主效应、交互作用进行检验。11、临终心理有哪几个阶段?标准答案: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心理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1)怀疑和否定期。“我不会死的!”正是此时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对医生的不满和怀疑,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其对死亡的忧郁感。(2)忿恨期。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时,烦躁不安、无端生气、攻击和敌意是此期突出的行为表现。此时,应耐心帮助病人,疏导其情绪。(3)自责期。随着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承认,病人情绪反复,喜怒无常。喜欢回顾往事,责怪或追悔早年的错误,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希望看到子女完婚、孙子出世等。(4)抑郁期。病人的感觉和反应迟钝,抑郁寡言,长吁短叹,对任何事物麻木不仁。这时若极力劝慰病人,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导致精神病发作。(5)绝望期。病人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惧怕孤独但不愿吵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些快感。多数人不愿死在异乡或医院里,希望回到家中与亲人厮守在一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自陈式测验的编制方法有哪些?标准答案:(1)逻辑分析法:根据对人格概念的理解和逻辑推理来确定测验的内容。(2)理论推导法:根据某一理论来指导测验的建构。(3)因素分析法:以统计的方法来确定要测量的人格维度。(4)效标团体法:对照效标组和控制组的结果来确定测验。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了自陈式测验的编制方法,这些编制方法编制时的出发点各自不同。13、方差分析的原理是什么?列出方差分析表的基本项目。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对方差分析的结果做多重比较?标准答案:(1)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综合的F检验。①综合虚无假设与部分虚无假设。方差分析主要处理多于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此时,该实验研究就是一个多组设计,需要检验的虚无假设就是“任何一对平均数”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为此,设定虚无假设为,样本所归属的所有总体的平均数都相等,一般把这一假设称为“综合的虚无假设”。组间的虚无假设相应地就称为“部分虚无假设”。②方差的可分解性。方差分析依据的基本原理就是方差的可加性原则,确切地说,应该是方差的可分解性。作为一种统计方法,方差分析把实验数据的总变异分解为若干个不同来源的分量。不同来源的变异只有当它们可加时,才能保证总变异分解的可能。具体地讲,就是将总平方和分解为几个不同来源的平方和。(2)方差分析表:(3)如果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表明显著.拒绝了虚无假设,就表明几个实验处理组的两两比较中至少有一对平均数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至于是哪一对,方差分析没有回答。虚无假设被拒绝的结果一旦出现,就必须对各实验处理组的多对平均数进一步分析,做深入比较,判断究竟是哪一对或哪几对的差异显著,哪几对不显著,确定两变量关系的本质,这就是事后检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编制分组次数分布表的步骤。标准答案:(1)求全距。全距指最大数和最小数两个数据值之间的差距。从被分组的数据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二者相减所得差数就是全距。(2)决定组距与组数。组距是指任意一组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用符合i表示。决定组距的大小需要以全距为参考。全距大,则组距可以大一些;全距小,则组距可以小一些。组数的多少根据组距的多少来定。如果数据个数在100以上,习惯上一般分10~20组,但经常取12~16组。数据个数较少时,一般分为7~9组。如果数据的总体分为正态,那么可以用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组数(K),这样可使分组满足渐进最优关系。K=1.87(N-1)2/5(N为数据个数,K取近似整数)。(3)列出分组区间。分组区间即一个组的起点值和终点值之间的距离,又叫组限。起点值称为组下限,终点值称为组上限,组限有表述组限和精确组限两种。在列出分组区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在列出的分组区间内,最高组区间应包含最大的数据,最小组应包含最小的数据;最大组或最小组最好是组距i的倍数;各分组区间一般在纵坐标上按照顺序排列,数值大的分组区间排在上面,数值小的分组区间排在下面;等级次数时,要按照精确组限将数据归类划分到相应的组别中。(4)等级次数。依次将数据等级到各个相应的组别内,一般用画线计数或写“正”字的方法。(5)计算次数。根据登记的结果计算各组的次数,计算各组次数的总和即总次数。另外,要核对各组次数总和与数据的总个数是否相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试述人格的品质有哪些?(苏州大学)标准答案: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如,在溺爱的环境中,“固执”带有撒娇的意思;而在冷淡疏离的环境中,“固执”带有反抗的意思。另一方面。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勤劳就是共同的人格特征。(2)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例如,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点,这种特点从入学到毕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但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标准答案: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二者的区别是在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存在差异。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包括以下几点区别:(1)生理机制上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协同活动对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的整合结果。(2)经验的参与程度不同。人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影响不大。知觉则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知识经验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知觉过程中,既包括了由当前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包括了以往相应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感觉和知觉的联系表现为:(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成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标准答案:(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个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即年龄增加,智力发展趋于缓和。(2)人的总体智力在18—25岁达到顶峰。但是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3)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4)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但是人的晶体智力在一生中稳步上升。(5)智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知识点解析:智力发展有一定的趋势,又存在个体差异。对智力发展趋势的思考主要从发展的速度、达到顶点的高峰的时间、智力发展稳定的时间以及不同智力类型的表现等角度进行。3、简述想象的种类和功能。标准答案:(1)想象的种类:①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②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2)想象的功能:①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同时,想象的新颖性、形象性也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②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可以超越时空界限获得更多知识。③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得到满足。④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行为主义的言语发展理论。标准答案:(1)斯金纳认为语言和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获得的。(2)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点解析:关于语言发展有三种典型的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者的观点、先天论的观点和交互作用的观点。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语言的发展,可以通过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理解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5、简述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幼儿自言自语行为的观点。标准答案:(1)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自言自语行为是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是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表现,儿童之所以自说自话,是因为他们认为对方明白自己在说什么。(2)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自言自语行为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成就。他从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他人言语指导儿童行为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儿童通过外部言语指导自己行为的阶段,即这里所说的自言自语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内部言语指导自己行为的阶段。因此在维果茨基看来,自言自语恰恰是儿童摆脱他人言语而依靠自己言语指导自己行为的表现,是言语内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知识点解析:对于同一心理现象,不同的理论会有不同的解释。考生需在复习时将各种观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6、简述卡方检验的主要用途。标准答案:卡方检验主要可以用于处理计数数据的拟合问题。具体说,它可以检验单变量在多项分类上的实际次数分布和理论次数分布之间的差异显著性,称为配合度检验;也可以检验两个变量各项分类上的次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联,称为独立性检验。卡方检验主要是处理计数数据的统计方法,由于其对数据的分布不像参数检验那样通常要求正态,因此也被认为属于非参数检验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标准答案:(1)效度的含义: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2)影响效度的因素:凡是与测量目的无关的、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变异来源都会影响测量的效度。测验本身的构成、受测被试的特点、施测的过程、阅卷评分、分数的转换和解释等一切与测量有关的环节都可能影响测量的效度。①测验的构成,当组成测验的试题样本没有较好地代表欲测内容或结构时,测量的内容效度或结构效度必然会不高。同时,若题目语义不清、指导语不明、题目太难或太易、题目太少或安排不当等,都会降低测量效度。一般而言,增加测验的长度可以提高测量信度,进而为提高测量效度提供可能。由于同一个测验可以有不同的效标,同一个观念效标也可以有不同的效标测量,因此在评价测量效度时,所选效标的性质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②测验的实施过程。一个测验在实施过程中;如不遵从指导语的要求,或出现意外干扰,或评分、计分出现差错等,都会降低测量效度。③接受测验的被试。被试的应试动机、情绪、态度和身体状态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造成较大的随机误差,进而影响测量的效度。就整个被试团体而言,如果缺乏必要的同质性,则很可能会得到不恰当的效度资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什么是测验的效度?影响效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标准答案:(1)效度的含义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2)影响效度的因素凡是与测量目的无关的、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变异来源都会影响测量的效度。测验本身的构成、受测被试的特点、施测的过程、阅卷评分、分数的转换和解释等一切与测量有关的环节都可能影响测量的效度。①测验的构成当组成测验的试题样本没有较好地代表欲测内容或结构时,测量的内容效度或结构效度必然会不高。同时,若题目语义不清、指导语不明、题目太难或太易、题目太少或安排不当等,都会降低测量效度。一般而言,增加测验的长度可以提高测量信度,进而为提高测量效度提供可能。由于同一个测验可以有不同的效标,同一个观念效标也可以有不同的效标测量,因此在评价测量效度时,所选效标的性质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②测验的实施过程一个测验在实施过程中,如不遵从指导语的要求,或出现意外干扰,或评分、计分出现差错等,都会降低测量效度。③接受测验的被试被试的应试动机、情绪、态度和身体状态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造成较大的随机误差,进而影口向测量的效度。就整个被试团体而言,如果缺乏必要的同质性,则很可能会得到不恰当的效度资料。知识点解析:一个测验能够真正测到它想测的心理特质,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是测验的构成。另外,测验过程是否规范、测验过程中被试的状态也会影响到测验的效度。研究者试图研究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8名被试都阅读了四种生字密度的文章。研究结果如下面所示。根据下表回答问题:9、计算各种变异来源的自由度。标准答案:自由度值有8名被试分别进行了4种实验处理,因此总自由度为32-1=31。因为有8名被试参与了实验,因此被试问自由度(即区组自由度)为8-1=7。因为有四种处理方案,因此,实验处理的自由度为4-1=3。残差自由度为(8-1)×(4-1)=21。被试内自由度等于实验处理自由度与残差自由度之和,为24。知识点解析:单因素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就是同一组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变异的来源可以分解为被试间变异(就是区组变异)和被试内变异。被试内变异又可分解为实验处理变异(即组间变异)和残差变异。10、检验实验处理的显著性。标准答案:实验处理的显著性的检验该实验设计是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因此检验公式为:F=MSB/MSE,MSB为实验处理的均方;MSE为残差的均方先求得MSB=63.375;MSE=2.518,故F=25.17。因为MSB的自由度为3,MSE的自由度为2l,因此查表R0.01(3,21)=5.75。实验结果表明生字密度会对阅读理解成绩产生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说明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标准答案:(1)优点:①教师能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②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③讲授法比其他教学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2)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什么是测量的信度?影响信度的因素有哪些?标准答案:(1)信度是指测量的一致性或可靠性程度,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2)影响信度的因素:①受试者方面。就单个被试而言,其身心健康状况、动机、注意力、持久力、求胜心、作答态度等会影响测量误差。就团体被试而言,整个团体内部水平的离散程度以及全体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时,其得分分布必定会较窄,以相关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信度值必然会小,这时有可能低估真正的信度值。此外,若团体的平均水平太高或太低,同样会使测验总分的分布变窄,低估测量的真正信度。②主试者方面。不按规定实施测验,制造紧张气氛,给以特别协助,评分主观等。③测验内容方面。试题取样不当,内部一致性低,题数过少,题意模糊等。④施测情景方面。测验现场条件,如通风、温度、光线、噪音、桌面好坏、空间宽窄等。⑤测量工具方面。试题的取样、试题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试题的难度等都是影响测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试题的试题取样不当,则难以测查到被试心理特质的全面情况。若是被试采取押题方式应考,则所得结果的随机性更大。这时测量的信度就必然不高。相反,当一份测验中的同质性的题目数量增多之后,同一心理特质被考查到的次数就会增多,被试的成绩也就能被有效地拉开,整个团体的测验分数分布就会更广,从而提高测量的信度。如果一个测验的试题取样不当,则无法使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提高。如果测验的题目太难,则会引起被试的随机猜答,并使得大部分人的得分偏低,整个分数的分布变窄,从而影响测量的信度。如果题目太容易,则大部分被试都将获得高分,这同样会使测验分数的分布变窄,影响测量的信度。⑥间隔时间。以再测法或复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间隔时间越久,其他变异介入的可能性越大,受外界的影响越多,信度系数便越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确定常模团体时应注意些什么?标准答案:(1)群体构成的界限必须明确。在确定常模团体时必须清楚地说明所要测量的群体的性质与特征。因而,若群体过大,群体内部也需有许多小团体,他们在一个测验上的表现也时常有差异,假如这种差异较为显著,就必须对每个小团体分别建立常模。(2)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当所要测量的群体较小时,将所有的被试逐个测量以得到常模。在群体较大时,则不可能如此,只能测量一部分被试作为群体的代表,此时就存在取样是否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如果常模团体缺乏代表性,将会使常模资料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测验结果解释的准确性。为了克服取样偏差,保证具有代表性,一般在抽样时应遵循随机化原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抽取样本。(3)取样的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目的是为了使测验的使用者不致于误用测验和错误的解释测验结果。(4)样本大小要适当。在决定样本大小时应注意总体的数目。总体数目小,则样本可相应小一些,但不应过小,若总体过小,则可能将全部被试入选;当总体较太时,相应的样本也大。(5)群体的性质。如果群体性质单一,则样本不必太大;若群体性质复杂,则样本容量就应大一些。(6)测验结果的精确度:根据统计学原理,降低抽样误差,必须加大样本容量。(7)常模团体必须是近时的。建一个常模不能一劳永逸。(8)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2014年)标准答案:知觉的过程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所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知觉组织最基本的原则。对象和背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换。知觉组织原则有:邻近性: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良好连续: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封闭:可以把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把缺少的部分补充上来。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简单: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短时记忆的特点。(南京师范大学)标准答案:短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特征: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2)容量特征: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意识的,是可以操作的。(4)复述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标准答案: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①定义。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1891年由瓦尔岱耶提出,并确立了神经元学说。②结构。神经元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的形态和大小有很大的差别,胞体最外层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较短,其作用类似于电视的接收天线,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一般较长,它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2)突触。①定义。对脊椎动物来说,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没有细胞质相连,仅相互接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②结构。突触具有特殊的细微结构,包含三个部分,即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突触的这种结构保证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与它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①周围神经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a.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由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跟纤维属感觉性。混合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b.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c.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是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器官的过度兴奋。②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a.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b.脑干。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它支配着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又称为“生命中枢”。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和桥脑之间。c.间脑。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个中继站,所有来自外界感觉器官的输入信息都要通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等感觉,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下丘脑则调节植物性神经,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d.小脑。小脑有小脑皮层和髓质,它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e.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等。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举例说明思维的特征。标准答案:(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例如,我们认为“晚霞不出门,朝霞行千里”,这种思维就概括了彩霞与天气的关系。(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客观的认识。例如,很多时候我们对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是依据人们的外在行为进行推断的,这就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虽然我们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但我们可以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这样我们就形成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点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推理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因此,我们要通过理解概念、推理和问题解决未理解思维的特征。3、简述表象的计算理论。标准答案:表象的计算理论是由Kosslyn(1980,1981)提出的。这个理论尝试具体地说明表象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依照这个理论,表象有两个主要因素:表层表征,即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表层表征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其容量是有限的,而且极易衰退。深层表征,这是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这个理论将深层表征分为两类:第一,本义表征,这种表征所提供的信息是关于某一客体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关于某一客体看起来像什么。这种表征在计算机模型中是作为坐标表贮存的,它们指明各点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位置,以形成客体的精确的表象。第二,命题表征,这种表征是由抽象的命题表构成的,与本义表征不同,它们是解释客体的。Kosslyn认为,从深层的本义表征生出表象,这要涉及四种过程:图示过程:它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发现过程: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放置过程: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表象过程:它协调上述三个过程的活动。除上述四个过程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过程,它们的作用是确定和调整表象的大小比例以及进行各种变换,其中包括对确切位置的扫描过程和变换表象方位的旋转过程。Kosslyn认为,这些变换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可称作移动性变换,这是连续的、逐步增加的变换;另一种可称作闪烁性变换,这是非连续的变换,一个表象被洗掉,代之以同一客体的另一个表象。Kosslyn设想,在通常情况下采用移动性变换,而闪烁性变换则适用于大的变化。知识点解析:Kosslyn的这个理论在解释表象时,区分表层和深层两种表征,提出生成表象的几种过程。4、简述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以及两种发展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标准答案:(1)相同点①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不同点①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是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②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斯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智力发展的质量。③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绝对的阶段。④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3)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思维水平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儿童的同伴关系及其作用。标准答案:(1)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2)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首先,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其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再者,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此外,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双生子研究的特点。标准答案:双生子研究:(1)概念。双生子研究有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两种研究,同卵双生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出来的,因此双生子基因相同;异卵双生子是由两个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相似度大约为50%。双生子研究是考察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大小和如何影响的一种重要方法。(2)优点:①研究同卵双生子有利于研究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②研究异卵双生子有利于研究遗传和基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3)缺点:①取样范围较小,代表性不强。②研究较为片面,应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研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举例说明什么是纵向研究(Longitudinalstudy)。标准答案:纵向研究指的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儿童或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例如,研究儿童口头言语的发生发展,可以从新生儿发音起,经过一系列发展过程直到连贯性的言语为止,从而童口头言语发生发展的路线和规律。又如,有的研究者对同一被试,从新生儿起经过各个阶段直到青年时期为止,对他的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定期的追踪考查[如美国格塞尔(A.Gesell)的研究工作]。因此,纵向研究的时间有的比较短些,有的比较长,有的甚至很长(可以是20~30年)。纵向研究的范围,可以是某一方面行为的发展,也可以是整个行为的发展。纵向研究的优点是可以比较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这些特点正是儿童心理研究所要求的。但纵向研究也有其局限性:第一,样本的减少。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失掉。第二,研究的时间较长,不易同时进行大量的研究;第三,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影响被试的各种条件不易查明或控制,由于被试的生活条件变化,不易有效地进行前后比较;第四,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等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并分析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发生的作用。标准答案:(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斯金纳使用强化理论对学习本身的论述就是对学习动机的论述。个体的行为因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概率增加就是动机增强,个体的行为因受到惩罚而发生的概率降低就是动机减弱。(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的作用当个体缺失学习动机时,使用强化原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强化,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个体具有强大的内在学习动机时,使用强化原理奖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强化物联系起来,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的内容。在分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时,要联系到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分类的内容,既看到强化对外在动机的激发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内在动机的削弱作用。强化原理是一剂良药,但要对症下药。9、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标准答案: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第二,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一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11岁)。这个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伸缩性,是可以变化的,可以提前或挪后,可以加快或延缓。第三,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第四,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对于不同的思维对象和内容、不同的学科和教材,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速度和水平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门学科,不同儿童实现这种过渡的速度也是不相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的区别。标准答案:(1)问题的提法不同。双侧检验的提法是:μ和已知常数μ0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单侧检验的提法是:μ是否显著地高于已知常数μ0?或μ是否显著地低于已知常数μ0?(2)建立假设的形式不同。双侧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为:H0:μ=μ0,H1:μ≠μ0。单侧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为:H0:μ≤μ0,H1:μ>μ0或H0:μ≥μ,H1:μ<μ0。(3)否定域不同。以Z检验为例,双侧检验的否定域为|Z|>Zα/2,而单侧检验查表得Zα。根据前面正态分布的规律可知,0.05显著性水平的双侧橙验的Z值是1.96,0.01显著惟水平的双侧检验的Z值是2.576。0.05显著性水平的单侧检验的Z值是1.645,0.01显著性水平的双侧检验的Z值是2.326。知识点解析:只强调差异而不强调方向性的检验叫双侧检验,强调某一方向的检验叫做单侧检验。双侧检验又包括左侧检验和右侧检验。要在理解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含义的基础上回答本题。11、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哪些?标准答案:奥苏伯尔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将学习分为三种,即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1)表征学习。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所以,又可以称为“名称学习”。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2)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命题是由句子来表述的。儿童命题学习的任务,是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当儿童进行有关意义学习句子时,所学的句子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概念就建立起了联系。奥苏伯尔认为,儿童新学习的命题与他们已有的命题之间有三种关系: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组合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下图是什么实验模式?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标准答案:(1)本题是多基线设计,是对3个被试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利用多基线设计可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产生了作用。三名被试在基线期都保持平稳状态,而在施加自变量后因变量都发生变化,这说明自变量的确对因变量有作用。如果在第一位被试接受自变量之后,而第二位被试还未接受自变量时,第二位被试的因变量也发生变化,便无法说明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以此类推,第三位被试又进一步验证了被试1和被试2的变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自变量确实能够造成因变量的变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是什么?说明它们的优缺点。标准答案: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它们是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递增和递减的刺激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他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但在应用三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产生式迁移理论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的。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安德森等设计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他的迁移理论,但目前该理论的研究仍停留于计算机模拟阶段。尽管如此,它在实际教学中的含义还是十分明显。因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的学习做准备。此外,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概念结构的理论。标准答案:概念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层次网络理论、特征表理论和原型理论。(1)层次网络理论:由柯林斯等人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提出的,后来被用来说明概念的结构。在这个理论中,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概括的水平越高。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存储,即在每一层概念的特点上,只存储该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层各概念共有的特征,存储在上一层的概念节点上。例如“金丝雀”“鸵鸟”都会飞,因此这一特征存储在“鸟”概念特点上,而“黄颜色”“高个子”分别是“金丝雀”“鸵鸟”的独有特征,这些特征分别存储在自己的节点上。(2)特征表理论:由波纳等人提出,将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定义性特征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特异性特征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这些概念也称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例如,“有羽毛”“有喙无齿的动物”这两个定义性特征的合取就构成了“鸟”的概念。(3)原型理论:由茹什等人提出。特征表理论认为,概念具有一定的定义性特征。然而事实却证明,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事业单位新型聘用协议2024版模板版
- 乐器买卖合同 集合3篇
- 二零二五年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劳务分包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版权许可合同:网络游戏著作权授权2篇
- 2025年度不动产房产证购房合同附带房地产税收减免服务协议3篇
- 个性化2024年事故一次性补偿合同版B版
- 二零二五版环境工程实习生实习劳动合同书2篇
- 专项产品购销协议样本版B版
- 泰州学院《教育研究方法(量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建筑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范文
- 岩土工程勘察课件0岩土工程勘察
- 《肾上腺肿瘤》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典当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融资策略分析报告
- 《乘用车越野性能主观评价方法》
- 幼师个人成长发展规划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高二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及解答参考
- 批发面包采购合同范本
- 乘风化麟 蛇我其谁 2025XX集团年终总结暨颁奖盛典
- 2024年大数据分析公司与中国政府合作协议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