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2(共135题)_第1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2(共135题)_第2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2(共135题)_第3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2(共135题)_第4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2(共135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2(共9套)(共135题)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1)精神分析学说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2)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知识点解析: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个体和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他的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由此,他论述了人格结构、人格发展阶段、精神疾病等众多问题。2、简述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标准答案: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感觉记忆的主要特点有:(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心理加工的,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完全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并按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外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是很短暂的,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3)记忆容量较大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储存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知识点解析: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关于感觉记忆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从记忆的视角研究感觉的特点。3、什么是表象?它有哪些特征和种类?标准答案:(1)表象的含义。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人的思维不仅要借助于概念来进行,也要借助于表象来进行。(2)表象的特征:①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人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者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之间具有相似性,但又有所不同,知觉的形象鲜明生动,表象的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②概括性。表象可能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表象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③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表象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里放大、缩小、翻转,表象的这种特性叫做表象的可操作性。(3)表象的种类:①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②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知觉表象、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知觉表象是指感知事物时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记忆表象是指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想象表象是指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这些形象可能从未经历过,或者世界上还不存在,因而具有新颖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新生儿反射对个体发展的价值。标准答案:第一,适应价值。一些反射具有生存价值,例如觅食反射能帮助吃奶的孩子找到妈妈的奶头。其他反射或许在人类过去的进化过程中有助于婴儿生存。例如,摩罗反射有助于婴儿依附在妈妈身上,这满足了人类早期婴儿要被整天抱着的需要。第二,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一些反射为稍晚发展的复杂动作技能打下了基础。例如,强制性颈反射可能是在为婴儿自主地伸手取物行为做准备。第三,检测婴儿神经系统的指标。反射行为是婴儿神经系统是否健康的信号。反射弱或消失、刻板或夸张的反射以及应当消失但仍未正常消失的反射,都可能是脑损伤的信号。知识点解析:反射是一种不用经过思考的对特定刺激的不随意反应。新生儿反射是新生儿对特定的刺激形式的一种天生的自动反应,是新生儿最早、最明显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在皮亚杰看来,这些反射就是先天图式,是个体生存和后来智慧发展的基础。5、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内容。标准答案:20世纪80年代,尼克尔斯和德韦克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成就目标理论建构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原则来评价成功,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任务标准,即主要看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的要求;二是自我标准,即主要看个体现在是否比自己以前做得好;三是他人标准,即主要看个体是否比群体中的其他人做得好。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即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另一种是成绩目标,即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一般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近年来,艾略特及其同事将趋近、回避这两个古老的成就动机概念引入到成就目标理论中,把成绩目标进一步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一种目标旨在获得积极的活动结果,是一种趋近的目标状态。平崔克则将趋近回避状态引入到掌握目标中,将掌握目标区分为趋近和回避两种状态,进而把成就目标分为四种,即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并提出了这些目标的一些特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双生子研究的特点。标准答案:双生子研究:(1)概念。双生子研究有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两种研究,同卵双生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出来的,因此双生子基因相同;异卵双生子是由两个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相似度大约为50%。双生子研究是考察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大小和如何影响的一种重要方法。(2)优点:①研究同卵双生子有利于研究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②研究异卵双生子有利于研究遗传和基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3)缺点:①取样范围较小,代表性不强。②研究较为片面,应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研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从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标准答案: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包括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情境因素、个体因素、教育和文化倾向四个方面。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①群体自身的一致性。群体意见不一致导致从众比例下降。②群体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③群体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的。情境因素:①刺激物的性质。人们更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物的判断做出从众反应;任务难度越大,引发对团体观点的从众行为就更多。②个人地位。引起从众心理压力的大小,与已经发表过意见的成员人数和威信的高低成正比。③时间因素。群体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个体因素:①个体特质压力。一般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较薄弱、缺乏自信、易受暗示、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从众。②性别差异。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下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③年龄差异。青少年及其以前的年龄段被认为是易从众时期。④个体的自我卷入水平。个体意见向外表达越充分,则要求保持自身一致性倾向越强,从众的比率也就越小。教育和文化倾向:①教育水平。如果个体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较高的教育水平,那么从众行为的比例也会有所降低。②文化背景。文化价值观影响从众,尤其是被描述为更有集体主义倾向的国家(如中国)的人对他人的影响比更强调个人独立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的人反映更强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投射测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标准答案:投射测验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重在探讨人的无意识心理特征。如果我们以某种无确定意义的刺激情境作为引导,被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无意识结构中的愿望、要求、动机、心理冲突等特征投射到对刺激情境的解释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什么是同化和顺应?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标准答案:同化和顺应都是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主体对自身的认知结构并未进行任何调整和改善,但也不能将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对外界信息所做的不仅仅是感觉登记,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使其与当前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便于被接纳。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通过顺应,主体的认知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修正。(1)联系。在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方面,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认知活动中常常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同化占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支配地位。(2)区别。二者适应的方式和结果不同,同化是外部的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纳入主体的过程。而顺应是指改变主体自身的结构去适应外界的信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平均数、中数与众数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标准答案:(1)平均数、中数与众数的含义①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简称,也称均数或均值,是原始分数的总和与分数的个数的比值,一般用字母M中数,又称中点数、中位数、中值,是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符号为Md或Mdn。③众数的含义众数,又称范数、密集数、通常数等,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数值,常用符号Mo表示。(2)平均数、中数与众数的关系①正态分布情况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一个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和众数三者相等,因此在数轴上三个集中量完全重合。②偏态分布情况下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偏态分布中,M>Md>Mo,在负偏态分布中,M<Md<Mo。在偏态分布中,平均数永远位于尾端。中位数位于把分布下的面积分成两等份的点值上。一般偏态情况下,中数离平均数较近,距众数较远,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众数与中数的距离是平均数与中数的距离的两倍,即Md一Mo=2(M一Md)。知识点解析:理解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含义的同时,也需熟记它们另外的名称和符号。11、某市城南区进行了初中二年级的全区数学统一考试,下表中列出了全区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以及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现欲考查:(1)A班成绩与全区平均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2)A班成绩与B班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请说明(1)和(2)分别需进行何种统计检验并列出相应的步骤。标准答案:(1)A班成绩与全区平均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的检验方法与步骤①检验方法是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即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差异进行的显著性检验。从表中可知,总体方差已知,且根据经验可认为全区数学成绩呈正态分布,因此可进行z检验。②相应的步骤第一步,进行假设:H0:μ1=μ0;H:μ1≠μ0。第二步,算出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误,公式为:第三步,计算Z值,公式为:(2)A班成绩与B班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的检验方法与步骤①检验方法是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就是对两个样本平均数之间差异的检验。该检验的目的在于由样本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来检验各自代表的两个总体之间的差异。在本题中,虽总体方差已知,但这里要考查的是两个样本是否来自两个不同的总体,因此两个样本所代表的方差实则是未知的。根据已有经验,学习成绩可视为正态分布,因此两个总体都可视为正态分布。②相应的步骤第一步,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公式如下:F=(df1=n1一1,df2=n2一1)当n1与n2相差不大时,可以用s2代替sn-12。若两个总体方差齐性:第二步,计算两个样本平均数差数的标准误,公式为:第三步,进行t检验,公式为:t=(df=n1+n2-2)若两个总体方差不齐性:第二步,计算两个样本平均数差数的标准误,公式为:此时,的分布不再是t分布,需使用柯克兰一柯克斯t检验进行检验:知识点解析:本题重在区别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明晰总体方差已知与未知以及方差是否齐性对检验方式的影响。12、格式塔的学习顿悟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标准答案:格式塔的学习顿悟说对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联结说提出了批评,认为桑代克实验设置的问题情境不明确,因而导致试误学习。在格式塔学派看来,试误的渐进学习过程,也可以被解释为一系列小的、部分的顿悟。苛勒认为,重要的是要使学习者一下子看到问题解决办法的所有必要的因素,只有这样,学习者才有可能把它们组织成一个适当的完形。在试误实验中,动物无法看到这些因素,只好通过经验(试误)来发现,由此,动物知觉重组必然是逐渐形成的。因此,顿悟学习与试误学习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只不过是两种实验设计条件下的不同结果。格式塔学派认为,顿悟学习的核心是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内在关系有所顿悟,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利于学习的迁移。只有通过顿悟理解的内容才能成为学生知识技能的一部分,随时可以用于任何情境类似的问题中去。格式塔学派还认为,通过顿悟获得的理解,不仅有利于迁移,且不容易遗忘。他们认为,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遗忘曲线对人类学习没有指导意义,而通过顿悟学习的东西,一旦掌握就永远不会遗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有哪些?标准答案: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1)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要说明马斯洛的内在学习论。标准答案:马斯洛认为,理想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这种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自发地学习,打破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注意的双加工理论。标准答案: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在习得或形成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举例说明语言的各级结构。标准答案:语言是由各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的最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的下面可分为词、语素和音位等不同层次。(1)音位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例如,在英语中,单词home包括三个音位:/h/,/o/,/m/。这三个音位中的任何一个发生改变都会使词义发生变化。一般来讲,音位和字母相对应,但也有这种情况存在,即一个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可代表不同的音位,如字母a在单词fat和fate中分别代表不同的音位。另外,几个字母合并也可代表一个音位,如ee在单词feet中代表一个音位。(2)语素语素也称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语素的种类较多:它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这种语素称自由语素。例如,汉语中的“人”,既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成“人民”等词,因此它是自由语素。另外,还有一种语素称黏着语素。这种语素只有与其他语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成词。例如,汉语中的“阿”“者”等都是黏着语素。(3)词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可以自由使用的单位都是词。在口语中,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同时还传递构词法与句法的信息。在书面语中,词还具有图形信息。因此,在书面语言中,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例如,“信息”就是一个词。词的不同组合在语句中可以构成不同的结构成分,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4)句子句子是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例如,前面这句话就是句子,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也表达出了什么是“句子”的含义。知识点解析: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的下面可分为短语、单词、语素和音位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又都包含一定的语言成分和将这些成分组织起来的语言规则,如语音规则、缀词法规则、句法规则等。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可以将音位组成语素,然后由语素组成单词,再由单词组成短语和句子。2、举例说明不同情感类别的含义。标准答案:(1)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道德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爱祖国、爱人民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如果一个人的言行符合这一标准,就会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和自慰感;否则,就会感到不安、自责、内疚等。同样,当别人的言行符合这些标准时,人们会对他产生爱慕、崇敬、尊重、钦佩等情感,而对那些违背这一标准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就会产生厌恶、反感、鄙视、憎恨等体验。上述这些体验都是道德感。(2)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人们在探索未知的事件时所表现的求知欲望、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迟疑、惊讶、焦躁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喜悦、快慰,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的热情,为真理献身时感到的幸福与自豪,由于违背和歪曲了事实真相而感到羞愧等,都属于理智感。(3)美感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事物美的评价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人们普遍认为仙鹤的形象和颜色是美的,而鳄鱼的形象是丑的,但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可能对它们做出不同的审美评价。美感作为情感的一种形式,也是由客观情境引起的。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然景象和人类创造物的特征。前者如昆明的石林,后者如北京的故宫。自然现象和人类创造物的这些美的特征,能引起人们愉快的、肯定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也能引起美的体验。例如,善良、纯朴、诚实、坚强、公正坦率的品质和行为都是美的。知识点解析: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3、简述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标准答案:(1)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发现,各种活动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2)研究还发现,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言语分为哪几类?标准答案:言语包括:(1)外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对话和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2)内部言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标准答案:自我效能论是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他认为,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他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如相信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的成绩。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自我效能感。他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并强调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人格的结构都包括哪些?标准答案: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1)气质与性格:①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②性格。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我们把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的额叶与人的性格有关。(2)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3)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①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②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恰当的行为。③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在行为上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并分析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发生的作用。标准答案:(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斯金纳使用强化理论对学习本身的论述就是对学习动机的论述。个体的行为因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概率增加就是动机增强,个体的行为因受到惩罚而发生的概率降低就是动机减弱。(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的作用当个体缺失学习动机时,使用强化原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强化,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个体具有强大的内在学习动机时,使用强化原理奖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强化物联系起来,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的内容。在分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时,要联系到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分类的内容,既看到强化对外在动机的激发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内在动机的削弱作用。强化原理是一剂良药,但要对症下药。8、自变量的类型有哪些?标准答案: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自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分为四种:(1)刺激特点的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例如灯光与声音引起的反应不同)。(2)环境特点的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噪音)。(3)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变量。因分组而引起的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而造成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某实验,有两个自变量A和B,其中A因素共有三类,B因素也有三类。交叉分组后共得到九种实验处理,每个处理中有两名被试。实验结束时对他们进行测试,最后获得的数据是反应时间。经过数据分析后,得到如下的结果分析表。请问:(1)请将上表中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2)指出该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检验了哪些效应,结果是否显著。(下面是附表)标准答案:(1)(2)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了A因素主效应、B因素主效应以及A和B的交互效应,其中只有B因素的主效应是显著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被试对双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统计过程的掌握情况。10、简述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Ⅰ型错误与Ⅱ型错误的关系和控制方法。标准答案:(1)两类错误的关系①α+β不一定等于1。α与β是在两个前提下的概率。α是拒绝H0时犯错误的概率,其前提是“H0为真”;β是接受H0时犯错误的概率,其前提是“H0为假”。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α与β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许多情况需要在规定α的同时尽量减少β。(2)两类错误的控制①控制α错误的方法就是选用较高的显著性水平。②在规定α的同时尽量减少β的方法包括:第一种方法是利用已知的实际总体参数与假设参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合理安排拒绝区域的位置,即合理选择左侧检验、右侧检验和双侧检验。第二种方法是增大样本容量。因为样本容量越大,抽样误差σ/越小,抽样分布的形态越高狭陡峭,两侧的面积越小,越能使第二类错误减少。知识点解析:要回答本题,关键要理解两类错误的含义。第一类,虚无假设H0本来是正确的,但拒绝了H0,这类错误称为弃真错误,即Ⅰ类错误,这类错误的概率以α表示,因此也叫α型错误。第二类,虚无假设H0本来不正确,却接受了H0,这类错误为取伪错误,即Ⅱ类错误,这类错误的概率以β表示,因此也叫β型错误。11、项目反应理论有哪些优良性质?标准答案:(1)被试能力估计独立于测验项目的选择;(2)项目参数估计独立于被试样本;(3)被试能力参数量表与项目难度参数量表的一致性;(4)可精确估计每一测试项目以至整个测验针对每一被试施测的测量误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项目反应理论的理解。项目反应理论是一种现代心理测量理论,该理论假设被试在测验项目上的反应受“潜在特质”的支配,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用特定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12、心理测量误差的类型与来源各有哪些?标准答案:心理测量的误差类型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是指由与测量且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系统误差是指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量引起的一种稳定又规律的效应误差来源包括:(1)测验内部引起的:主要来源于测验项目的取样的代表性。(2)测验过程引起的:如测试环境、时间、主试者、意外干扰、评分记分等。(3)被试引起的:应试动机变化、测验焦虑、测试经验、练习效应、反应倾向、生理因素等。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了心理测量的误羞。心理测量时应注意控制误差,进而可以提高测量的信效度,而控制误差则要注意对不同来源的误差进行控制。13、简要说明马斯洛的内在学习论。标准答案:马斯洛认为,理想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这种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自发地学习,打破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标准答案:人在完成反应时任务中,平衡速度与准确性的操作特征称为速度一准确性权衡(speed-A,CcurA,CytrA,De-off)。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性,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的标准用以指导他的反应。由于反应时间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所以,在选择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时,既要考虑反应的速度,也要考虑反应的准确性。也就是说,反应时间不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而是一个多维的变量。只有当错误率在自变量的所有水平上都保持恒定时,反应时间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认知风格的类型。标准答案: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包括:(1)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威特金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性(FI):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高。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场依存性(FD):信息加工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2)冲动型—沉思型由卡根等人提出,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冲动型:反应快、但精确性差。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的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信息加工多为整体性策略。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度高。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信息加工多采用细节性策略。具有“沉思”认知风格的学生,有更多的元认知能力,能使用较多的策略,记忆成绩也较好。沉思型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都比较好。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有阅读困难,学习成绩也较差。(3)同时性—继时性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研究,区分了这两种认知风格。认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加工风格;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加工风格。继时性认知风格: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性加工。女性更擅长继时性加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脑功能的定位说。标准答案:脑功能的定位说强调大脑的某一结构与大脑的某一功能具有对应关系。其历史演进包括下面三个阶段:(1)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颅相说,提出者是加尔(F.J.Gall)和斯柏兹姆(J.C.Spurzheim),认为颅骨的外部特征与行为的某些方面具有联系。这种观点在许多方面是不科学的。(2)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中后期对失语病人的研究。波伊劳德(J.B.Bouillaud)指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布洛卡(P.Broca)的研究表明言语运动中枢定位于左侧额叶,威尔尼克(C.Wernicke)的研究表明言语听觉中枢定位于颞叶。(3)20世纪中期以来的研究表明,颞叶、海马与记忆有关,杏仁核与,情绪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知识点解析:脑功能的定位说强调脑的某一部位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符合人们对于事物的朴素的认识,一些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学说。但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一特定的功能并非简单、精准地定位于某一部位。因此,其他学者提出了脑功能的整体说、机能系统学说、模块说。2、什么是不随意注意?举例说明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标准答案:(1)不随意注意的含义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异乎寻常的特性。例如生活在海南岛的人来到北方看到雪花,会引起他们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一声巨响属于绝对强度,夜深人静时候的时钟滴答声属于相对强度。另外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如突然飞来的蝴蝶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②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兴趣、期待、过去的经验等人自身的状态因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如各种小吃会引起美食家的注意。兴趣是人的认识性的需要,如对昆虫感兴趣的人会对遇到任何昆虫产生不随意注意。期待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如期待足球比赛的人会对网页中出现的足球字样产生不随意注意。过去的经验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原因。例如,数学知识丰富的人会对书店中新展出的数学图书产生不随意注意。知识点解析:不随意注意是和随意注意完全不同的一种注意类型,它会不自觉发生,不能由主体控制。动物和人都拥有不随意注意这种注意类型。3、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内容。标准答案:20世纪80年代,尼克尔斯和德韦克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成就目标理论建构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原则来评价成功,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任务标准,即主要看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的要求;二是自我标准,即主要看个体现在是否比自己以前做得好;三是他人标准,即主要看个体是否比群体中的其他人做得好。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即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另一种是成绩目标,即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一般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近年来,艾略特及其同事将趋近、回避这两个古老的成就动机概念引入到成就目标理论中,把成绩目标进一步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一种目标旨在获得积极的活动结果,是一种趋近的目标状态。平崔克则将趋近回避状态引入到掌握目标中,将掌握目标区分为趋近和回避两种状态,进而把成就目标分为四种,即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并提出了这些目标的一些特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哈威格斯特关于成年期发展任务的论述。标准答案:(1)哈威格斯特认为成人前期的发展任务有:①学习或实践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交际方式。②承担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③认识自己身体的构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④从精神上到行为上都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⑤具有经济上自立的自信。⑥选择职业及就业。⑦做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⑧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需的知识和态度。⑨追求并完成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为。⑩学习或实践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和伦理体系。(2)哈威格斯特认为成人中期的发展任务的论述:哈威格斯特认为成人中期的发展任务主要来源于个体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以及个体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有:①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②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③开展成年中期的业余活动。④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⑤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⑥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⑦与老年父母相适应。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哈威格斯特关于成年期发展任务的理解。注意区分成年前期和成人中期发展任务的不同。5、简述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的共识及由此概括出的学习的定义。标准答案:心理学家提出了众多关于学习的定义,对其进行概括,可以得出如下共识:(1)从功能上讲,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2)从学习的过程或学习的来源来看,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3)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之后获得行为或思维较为持久的变化。因此,可给学习下的定义是: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以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最终导致行为或思维持久的变化。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的含义与作用中涉及的内容。不同学者虽给学习的定义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学习的功能、学习的发生和学习的结果三个维度进行概括。6、简述人格的结构都包括哪些?标准答案: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1)气质与性格:①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②性格。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我们把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的额叶与人的性格有关。(2)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3)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①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②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恰当的行为。③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在行为上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和传统的能力理论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些理论对编制智力测试的启发。标准答案:认知心理学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以斯腾伯格提出的三元论和戴斯(又译为达斯)等提出的PASS模型最具代表性。(1)传统的能力结构理论把能力看作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如单因素说、双因素说、多因素说。这些理论将能力划分为一些成分,对认知能力的结构有了一些认识,但是没有发掘出能力的内在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斯腾伯格提出了三元理论。他着重研究了人的推理过程,特别是类比推理过程。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操作成分表现在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得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储存。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智力经验亚理论提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的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结果。(2)纳格利尔里和达斯提出的PASS模型是建立在鲁利亚的三个机能学说之上的。PASS是指“计划一注意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被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用信息的输入、存储、检索、加工、输出等概念来说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该理论对认知进行了正确的理解,这对深入了解能力的内在机制,形成科学的能力结构层次观有重要意义。(3)对编制智力测验的启发:传统的IQ测验的内容只体现分析性智力,只强调学业智力,而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在IQ测验中根本得不到体现。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把智力看作多结构、多层次的,注重能力的结构和功用性,对多个成分进行评估,认为各个成分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设计测验时,要注重它们的联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自我发展的主要理论。标准答案: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不仅与人格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人格发展的水平也密切相关。(1)埃里克森的观点。自我发展是个体终生的命题。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决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影响着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在儿童期,自我的发展表现为在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认识自身的存在;到了青年期,青少年开始注意到在自己的内部世界还存在着“本来”的“本质”的我,并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到了成年初期,重要任务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白我同一性的确立。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了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其结果是造成新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即自我统一。(2)荣格的内倾—外倾说。根据荣格的观点,生命力内流占优势的人属于内倾型,内倾者重视主观世界,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生命力外流占优势者属于外倾型,外倾者重视外部世界,好活动,爱交际。纵观整个人生历程,人的前半生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外倾性。从儿童出生到青年期,个体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要适应社会,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他们需要把心理活动指向外部、指向他人。当跨人中年进入后半生后,个体的心理发展倾向重新逆转,更多地表现内倾性的特点。(3)拉文格的理论。拉文格是从主体调节过程研究自我发展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我不仅可以作为客体被认识,而且也可以作为主体发挥调节功能。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了解自我的发展也就等于认识了人格发展。自我的发展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自我的改变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按照拉文格的观点,自我的发展既不单纯是序列的,也不单纯是类型的,而是两者的综合,即发展类型说:自我的发展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拉文格认为,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①遵奉者水平。只有少数成年人处于这个水平。遵奉就是按规则行事。在这一水平,个体的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了社会规则,就会产生内疚感。②公正水平,也叫良心水平。个体遵守(或服从)规则,并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也不是因为群体支持和采纳这些规则,而是为了自己才选择、评价规则的。社会的、外在的规则已经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个体有了自己确立的理想和自己设立的目标,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自我反省思维也发展起来。③自主水平。自我评价标准与社会规则、个人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双方并不总是一致的、和谐的,有时也是矛盾的、有冲突的。在这一水平上,个体通过两极化的思想方法来排除矛盾与冲突,能把现实视为复杂的、多侧面的,认为可以从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看问题。④整合水平。这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一水平,在这一阶段,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地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他们还会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请根据下表所示的研究方案,回答下列问题:9、这是什么类型的设计?标准答案:该研究方案的设计类型该研究方案所属的设计类型是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来比较实验处理效果的准实验设计。知识点解析:该种实验设计试图通过增加实验的次数验证实验处理的效果,这是该实验设计的优点,同时也是该实验设计的缺点,多次实验处理,使实验的外部效度大大降低。10、该类型设计有何优缺点?标准答案:该类型实验设计的优点和缺点该设计的优点在于它可以较好地控制历史因素、测量因素、统计回归等额外因素的影响。该设计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外部效度低,它所得的结果很难外推到其他个体或群体。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测验的外部效度、多次测验降低或增加了被试对实验变量的敏感性、重复实验处理和测量的干扰效应等因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什么是标准误?以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为例,说明影响标准误的因素有哪些,都是以什么方式影响的。标准答案:标准误是样本统计量抽样分布的标准差,它代表在抽样过程中样本对总体的标准误差。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和它所来自于的总体标准差有关,也和样本容量有关。具体地说,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和总体标准差成正比,和样本容量的平方根成反比。需要指出的是,当总体方差或标准差未知时,需要将样本标准差sn—1作为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来计算标准误。知识点解析:标准误是推断统计中的重要概念。决定平均数抽样分布标准误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总体标准差和样本容量。当总体标准差未知时,需要将样本标准差作为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12、简述假设检验的步骤。标准答案:一个完整的假设检验过程和具体分析步骤,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根据问题要求,提出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2)选择适当的检验统计量。(3)规定显著性水平α。(4)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5)做出决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心理测量误差的类型与来源各有哪些?标准答案:心理测量的误差类型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是指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系统误差是指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量引起的一种稳定又规律的效应。误差来源包括:(1)测验内部引起的:主要来源于测验项目的取样的代表性。(2)测验过程引起的:如测试环境、时间、主试者、意外干扰、评分记分等。(3)被试引起的:应试动机变化、测验焦虑、测试经验、练习效应、反应倾向、生理因素等。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了心理测量的误差。心理测量时应注意控制误差,进而可以提高测量的信效度,而控制误差则要注意对不同来源的误差进行控制。14、根据受测者的反应方式可将投射测验分为哪几类?标准答案:根据受测者的反应方式可将投射测验分为以下五类:(1)联想法。使受测者说出某种刺激所引起的联想。如文字联想测验和罗夏克墨迹测验。(2)构造法。要受测者根据他所看到的图画,编造一套含有过去、现在、将来等发展过程的故事。如主题统觉测验。(3)完成法。提供一些不完整的句子、故事或辩论等材料,令受测者自由补充,将之完成,如语句完成测验。(4)连排法。要受测者根据某一准则来选择项目,或做各种排列,可用图画、照片等作为剌激项目。(5)表露法。使受测者利用某种媒介(如绘画、游戏、心理剧等)自由表露他的心理状态,如画人测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知觉的特性。标准答案:(1)知觉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心理学的两歧图形就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3)知觉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隐匿图形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什么是不随意注意?举例说明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标准答案:(1)不随意注意的含义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异乎寻常的特性。例如生活在海南岛的人来到北方看到雪花,会引起他们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一声巨响属于绝对强度,夜深人静时候的时钟滴答声属于相对强度。另外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如突然飞来的蝴蝶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②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兴趣、期待、过去的经验等人自身的状态因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如各种小吃会引起美食家的注意。兴趣是人的认识性的需要,如对昆虫感兴趣的人会对遇到任何昆虫产生不随意注意。期待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如期待足球比赛的人会对网页中出现的足球字样产生不随意注意。过去的经验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原因。例如,数学知识丰富的人会对书店中新展出的数学图书产生不随意注意。知识点解析:不随意注意是和随意注意完全不同的一种注意类型,它会不自觉发生,不能由主体控制。动物和人都拥有不随意注意这种注意类型。2、简述色觉理论中的对立过程理论。标准答案:(1)对立过程理论是德国生理学家黑林提出的色觉理论。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三对视觉色素:白一黑视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2)具体表现为,在光刺激时,黑一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在没有光刺激时,黑一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按同样的道理,在红光刺激下,红一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在绿光刺激下,红一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在黄光作用下,黄一蓝视素异化,产生黄色经验;在蓝光作用下,黄一蓝视素同化,产生蓝色经验。知识点解析:现有的研究使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标准答案:(1)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2)问题表征的方式: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征方式,有时候只有问题表征的方式发生改变,问题才得以解决。(3)定式:由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4)功能固着:对事物功能和用途的固定看法。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了某种物体的倾向叫作功能固着,在它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5)动机和情绪:中等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积极情绪有助于问题解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冯特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标准答案:冯特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作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冯特又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心理学的方法只能是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冯特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统觉学说,还根据内省观察提出了情感三维说。他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学现象,这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标准答案:(1)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1977)提出的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2)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班杜拉(1994)强调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知识点解析:班杜拉前期的理论被称为社会行为理论,后期的理论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逐渐强调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其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就反映了他强调的认知因素对行为影响的观点。6、简述詹姆斯一兰格理论,并做简要的评价。标准答案: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一兰格情绪学说。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愤怒由打斗而致。在詹姆斯的情绪理论中情绪并非由外在刺激所引起,而是由身体上生理变化所引起。在詹姆斯提出情绪理论后,兰格在1885年提出类似的情绪理论。兰格认为,情绪是心脏活动和血管变化的结果。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与兰格的理论尽管有所不同,但是其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这一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争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玛西亚(JamesMarcia)关于同一性发展的观点。标准答案:玛西亚从探索(exploration)和责任(commitment)两个维度对同一性状态进行了划分。探索是指考察有意义的可替换的同一性,即确定同一性。责任是指个体对某个同一性的投入,而且无论该同一性包含什么都不会放弃。由此,可以将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1)同一性混乱(迷失型,identitydiffusion),个人尚未经历危机,未进行任何探索和做出投入。此类人不但在职业及意识形态的选择上举棋不定,而且还有可能对此类问题缺乏兴趣。(2)过早自认(早闭型,identityforeclosure),个人未经历危机或未进行探索即做出了投入。通常是家长的专制导致的。(3)同一性延缓(未定型,identitymoratorium),个人进行了同一性的探索,但未做任何投入。(4)同一性获得(定向型,identityachievement),个人对同一性既做出探索,亦为此努力付出。知识点解析:同一性是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玛西亚对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四种同一性状态有助于帮助我们分析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状况,从而对他们展开相应的教育。探索实际上就是寻找同一性,责任则强调是对同一性是否付出努力。8、简述发展心理学的聚合交叉研究设计。标准答案:聚合交叉设计是将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它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纵向设计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设计,这样取长补短,保留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比较1995年6岁、7岁、8岁和9岁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然后,在1996年再次测量他们语言能力的变化。同样,在1997年重复以往的实验。也就是将横断和纵向设计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种聚合交叉式设计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价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标准答案:发展心理学中“关键期”概念的提出来源于动物习性学研究。动物习性学家洛伦茨发现刚出生的小鹅有追随运动物体的依恋行为,小鹅会把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运动物体当做自己的妈妈,这种现象叫做“印刻(imprinting)”。这里关键的是时间,小鹅孵出24小时之内,如果不向它提供运动对象刺激,印刻现象就不容易出现了。不只是小鹅,其他许多鸟类都有印刻现象存在。心理学家受到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sensitiveperiod)概念。这一概念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有机体在生理基础上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提供足够的刺激,儿童错过了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将难以补偿。例如,有人认为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关键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错过这个时期,效果就会差些,等等。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有较佳的时期的,这表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在研究中,我们应当注意不要把发展的“快速期"误认为“关键期”,还应当看到,人类的发展关键期和动物的印刻现象有所不同:首先,人类的心理机能比动物的印刻高级、复杂得多;其次,这个时期也远不是十分短暂的,可能持续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后,这种心理机能也不像印刻那样有或者没有,通常表现为发展程度上的差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平均数的优缺点。标准答案:平均数具备一个良好的集中量数应具备6个优点:(1)反应灵敏;(2)计算严密;(3)计算简单;(4)简明易解;(5)适合进一步代数运算;(6)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除此以外,平均数还有以下一些优点:(1)只知一组观察值的总和及总频数就可以求出算术平均数;(2)用加权法可以求出几个平均数的总平均数;(3)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集中量时,算术平均数最接近于总体集中量的真值,它是总体平均数的最好估计值;(4)在计算方差、标准差、相关系数以及进行统计推断时,都要用到它。平均数也有一些缺点:(1)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2)出现模糊不清的数据时,无法计算平均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已知一个样本大小为n=16,平均数M=45,SS=960。根据上述条件回答:(1)计算样本平均数的估计标准误(SM)。(2)简要回答样本标准差和样本平均数估计标准误的区别和联系。标准答案:(1)样本平均数估计标准误等于总体标准差除以样本量的平方根,因总体标准差未知,故需要用样本标准差去估计,估计方法为用样本平方和除以n一1得到样本方差,再开平方得到样本标准差,即得到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根据题意,得s==2。(2)样本标准差和样本平均数估计标准误的区别和联系样本标准差是用于描述样本数据本身的离散程度的,样本平均数的抽样标准误顾名思义是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的标准误差。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两者也有联系。这种联系在于在总体标准差未知的情况之下,需要用样本标准差作为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来求标准误。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标准误的概率及其与样本标准差的关系。标准误是推断统计中的核心概率,对其含义一定要透彻理解。12、某电饭锅厂拥有两家规模相似的分厂,分别位于海淀区和朝阳区,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制订一套新的工作时间表。每周要求工人工作40小时,工人可以选择周末休息3天,并且每天上班和下班的时间由工人自己决定。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能够让管理者了解该作息制度是否能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并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标准答案:谈研究适合于现场实验,即准实验研究。(1)实验设计:采用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随机分配海淀区工厂为实验组,朝阳区工厂为控制组。在施加实验处理一个月前,分别测量海淀区和朝阳区工厂的平均产量。然后海淀区工厂改变作息制度6个月,朝阳区工厂不改变作息时间。6个月后,再分别测量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平均产量,具体搡作如下:(2)统计处理:可以采用单因素共变量分析法,对被试差异及其与身心变化的交互作用实施控制,处理结果。(3)实验效果评价。这种设计因两组被试不能随机分派,而是依原来的班级或团体划分,因此实验组、控制组两组实验被试是不相等的。这种设计模式添加了控制组,使该设计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而且由于两组都有前测验,研究者可以了解实验处理事实前的初始状态,从而对选择因素有了初步的控制。该设计存在的缺点是:由于没有使用随机化方法来分配被试或实验处理,实验组和控制组是不对等的,这有可能降低该设计的效度;又由于两组都进行了前测验,因此其结果也不能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景中去。但在教育或生产情境中,由于不能打破班级界限,无法随机取样、随机分派或无法配对时,故不能不采取这种设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如何进行归因训练?标准答案:由于学习差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性无力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他们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要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学习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差生进行归因训练时,往往是使学生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同时引导学生使他们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根据维纳的理论,努力这一内部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有意增加或减少的。因此,只要相信努力将带来成功.那么人们就会在行为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第三,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可以让学生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中选择其成败的原因。第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以积极强化;若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外部因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学生成功是你努力的结果,而失败则是你努力不够。很多研究证明,通过归因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适用于哪些资料?标准答案: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是对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延伸,它是英国心理学家、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根据积差相关的概念推导出来的,因而有人认为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是积差相关的一种特殊形式。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是等级相关的一种,其相关系数常用符号rR或rS表示,有时候也把这一统计量称为斯皮尔曼p系数。它只适用于只有两列变量,而且是属于等级变量性质的具有线性关系的资料,主要用于解决称名数据和顺序数据的相关问题。对于属于等距或等比性质的连续变量的数据,若按其取值大小,赋以等级顺序,转换为顺序变量数据,亦可计算等级相关,此时不必考虑分数分布是否是正态。因而,有些虽属等距或等比变量性质,但其分布不是正态的资料,虽然不能用积差相关的方法求相关,但能计算等级相关。可见,等级相关方法适用的范围要比积差相关大,对数据总体分布又不做要求,这是其优点所在。另外,计算比较简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中山大学)标准答案: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生理性需要(physiologicalneed):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它们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需要,必须首先给予满足。安全需要(safetyneed):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的需求。例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