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沂水跋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及动物骨角化石近10000余件,以古菱齿象为主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大量石器间杂分布,其中有人工加工痕迹的象牙制铲形器,系国内首次发现。这一时期(

)A.农业产生发展 B.开始饲养家畜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大量使用磨制石器2.春秋时期外交“是循着由重视道德的作用,而趋向重现实的利益;由崇尚礼、信,而趋向诈伪和计谋的轨迹发展的”。这一变化(

)A.是应对时局的必然选择 B.表明外交思想日臻成熟C.体现了儒法势力的消长 D.使列国间利益冲突加剧3.“盐铁会议”中辩论双方分别是桑弘羊团队与贤良文学团队,他们的治国理财观点如下。中国封建社会后世理财遵行(

)团队观点桑弘羊(1)财政支出规模应该大,以支持国家履行积极的职能。(2)在经济政策上应该对工商业予以重视,并使之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盐铁等暴利性商品应该掌握在政府手中,实行国家专营。文学贤良(4)财政支出规模要小,国家在履行职能方面应该持消极主义。(5)经济政策上应该重农抑商,不应以工商业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6)盐铁等暴利性商品应该分散给民间经营,不应掌握在国家手中。A.按桑弘羊模式来运行经济 B.按文学贤良模式运行经济C.文学贤良模式为主,桑弘羊模式为辅 D.桑弘羊模式为主,文学贤良模式为辅4.唐宋时期,为了鼓励他人合法耕种大量存在的私有逃田,政府制定了专门的《盗耕种法》和《逃田法》。这两部经济法规从保护公私土地产权的角度,以是否交纳赋税作为判决是否盗耕逃田的关键依据。这体现了(

)A.两税法在推行过程中的灵活 B.政府重视对私有田产的保护C.国家财政利益处于优先地位 D.抑制兼并与发展生产的并重5.据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湖北某地一名崔姓农民,“原家贫乏,偶种桔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同时,江南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农民家庭:他们“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刳其肉,载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这些现象的出现(

)A.说明了多种经营方式的普及 B.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C.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D.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6.758年,第五琦被任命为盐铁使,主持盐业改革,实行食盐专卖。政府设立监院,统一收购食盐后在各地加价出售。760年刘晏改进专卖制度,政府低价统一收购后,把食盐加价卖给商人,由商人转运到各地出售。这种改革旨在(

)A.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B.实现官商分利C.节约政府经营成本 D.减轻人民负担7.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时人薛登批评说:“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举”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士族仍然把持着选官权力C.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 D.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8.宋仁宗下诏将原有的门下省改为谏院,此时的谏院已然成为另一个最高监察机构,与御史台共同运作。宋真宗下诏:“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这表明(

)A.谏院具有独立的监察权 B.台谏制度利于专制集权C.北宋消除了官员的腐败 D.谏院利于纠正皇权失误9.宋神宗元丰年间,徐州地区的36个冶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开工不足,冶户和冶工均有“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而听命”。据此可知,当时(

)A.宋辽之间关系紧张 B.区域市场联系密切C.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10.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有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空道后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这一制度设计(

)A.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B.防止了官吏擅长之权C.适应文人治国的需要 D.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11.元代净明道创始人西山道士刘玉提倡用“日知录”“功过格”一类善书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这反映了A.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道思想开始合流C.道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12.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C.“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13.据历史记载,明朝移民云南的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这些举措(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明朝统治的疆域C.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 D.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14.清初,贵州地区的官员由吏部选授,每月一次,掣签补授。康熙三十八年,贵州地区的官员选任改为由督抚于本省属员内拣选合适人员,查明报部,具题补授。这一调整(

)A.弱化了清廷中央的人事权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反映了改土归流工作完成 D.有利于加强国家治理效能15.自经学定于一尊后,广义的“经子(子学,又称诸子百家之学)关系”论就一直存在。下表为明末至清代的四位学者有关“经子关系”的不同阐述。他们的这些思想主张(

)代表人物阐述傅山“经子一源”“子先于经”黄宗羲在“宗经”或“真正的经术”的大前提下有限地肯定诸子百家的思想价值章学诚、龚自珍“史统经子”前提下的“经子一体论”,认为六经皆史,而史为大宗,经子等一切学术皆为史部之小宗A.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折射出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C.以人文启蒙为根本追求 D.体现出政治统治借助对人伦秩序的维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妢免。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置五经博士。(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冬,初算商车(车船使用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摘编自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二

(公元前89年)癸巳,禅石闾(在石闾山祭祀地神),见群臣,上(汉武帝)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臣光(司马光)曰:“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结合材料一中的具体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汉代国家治理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材料一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相关内容如下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社稷无不泯绝。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是故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因反对变法,司马光被贬出中央。正是在退居洛阳的15年,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大部分内容编撰。编撰《资治通鉴》时,他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还参读了野史、文集、谱牒、家传、小说等各种史料320余种。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斟酌取舍的理由。元丰七年(1084年)书成,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序以奖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治通鉴》对研究“三家分晋”的意义,并谈谈你对“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这一行为的认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十三章的目录第十三章明一中华文明的余晖81.“胡蓝之狱与皇权强化”83.海上走私贸易与倭寇84.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85.“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86.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87.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材料反映了历史学者对明朝历史的研究认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明代的相关史实对作者的研究认识进行解读。(要求:可任选一目录,也可从整体角度进行明确性的角读,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魏兰陵长公主之死案。神龟年间(519年左右),北魏兰陵长公主怀孕,期间因遭遇驸马刘辉(南方叛逃而来的皇室成员刘昶之孙)的不忠与家暴,导致腹中胎儿流产,并最终因伤逝世。案发之后,刘辉畏罪潜逃,与其有染的两位民女张容妃、陈慧猛及其兄长张智寿、陈庆和被捕入狱。该案审理过程如下:先是负责审理此案的门下省(北魏皇帝秘书机构)主张:刘辉殴打公主、堕杀胎儿,属谋反大逆,应判处死刑;张容妃、陈慧猛耽惑刘辉,也应判处死刑;张智寿、陈庆和知情却不防范,应判处流刑。对此,摄政灵太后基本核准,只将两位民女死罪改为髡鞭付宫(即剃发、鞭笞之后,贬入宫中为奴)。随后,尚书省(北魏正牌司法机构)三公郎中崔纂以儒家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对五位案犯的判决提出了三点抗辩:其一,公主已嫁刘辉,其首要家族认同即为刘家,而非皇室,公主流产之胎儿,首先是刘辉之子,其次才是皇室成员,故刘辉所犯是堕杀亲子罪而非谋反大逆罪,应判处徒刑而非死刑;其二,两位民女的罪行按照当时惯例至多处以徒刑,髡鞭付宫量刑过重;其三,两位民女均已婚,据当时已有的法律共识“已醮之妇,从夫家之刑”,其罪行不应连坐兄长,且法律允许“期亲相隐”,兄弟知情不报,可以谅解。此外,尚书省右仆射游肇亦奏言:门下省负责出纳,核罪结案,本非其事言下之意!门下省无权审理此案。最终,本案由灵太后一锤定音-尚书省所有抗辩驳回,崔纂乡职,游肇停薪。——据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公主之死案”的审理过程加以评析。(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及动物骨角化石近10000余件,以古菱齿象为主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大量石器间杂分布,其中有人工加工痕迹的象牙制铲形器”,体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特征,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农业产生发展,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远古时期人们就已开始饲养家畜,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趋向重现实的利益......趋向诈伪和计谋”和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纷争不断,各国竞争日益残酷,其外交经历了道义宣示向功利主义的转变过程,A项正确。忽视道义趋向功利并不意味着外交思想的成熟,排除B项;法家作为一种主要派系是在战国时期出现,排除C项;列国间利益冲突加剧使得外交战略技巧变化,因果倒置,而且外交战略谋划和外交技巧的持续创新顺应时代发展,可以促进由兼并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桑弘羊主张国家要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履行积极的财政职能)以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而贤良文学主张国家要实行消极的财政职能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来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但两者均有利有弊,后世其实是结合两者的合理部分进行综合治理,以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进一步巩固统治。C项正确;在此后历史的发展中,长期占据正统的观点是用低财政支出规模履行消极的国家职能,实行量入为出;财政上以农业收入为主,努力实现“履亩而税”,并在政治上抑制商业活动、贬低商人地位;将盐铁等暴利性商品掌握在国家手中,以增加财政收入。所以既不是桑弘羊模式,也不是文学贤良模式,而以文学贤良模式为主结合桑弘羊模式运行经济,A、B、D三项错误,均排除。故选C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鼓励他人合法耕种大量存在的私有逃田”“经济法规”“以是否交纳赋税……关键依据”可知,国家对以私有田产为主的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是有前提的,或者说是有限度的,一旦国家财政利益与维护私有财产权益发生冲突,国家优先考虑的是保障国家的财政利益,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赋税标准和收税类别,与两税法的推行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只是对于政府重视对私有田产的保护,没有提及重视对私有田产的保护,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若交纳了赋税,耕种私有逃田就合法,这在客观上使兼并无主土地甚至有主土地合法化,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唐朝中后期湖北某地一名崔姓农民,‘原家贫乏,偶种桔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他们‘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刳其肉,载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和所学可知,唐代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税收政策,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农民一定程度上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以“税钱”和“税物”作为征税对象,使得农民为完成税收,需要出卖商品来完成用钱缴纳的部分,促使农村经济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材料中农民的经营方式就是其变化的体现,D项正确;受制于国情影响,当时的多种经营方式并未普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市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的对比,体现不出经济重心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58年和760年(中国)。据材料“政府设立监院,统一收购食盐后在各地加价出售......政府低价统一收购后,把食盐加价卖给商人”和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为缓解国家财政困难,第五琦、刘晏先后推行盐法改革,实行朝廷全面垄断盐业的专卖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收入,A项正确;“官商分利”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根本目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经营成本,排除C项;食盐专卖加重人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题本质。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觅举”是指在科举考试之前,应试的举人寻找王公贵族或者其他名人,向他们展现自己的作品和能力,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说明在唐朝时期的科举制中,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中的选官特点,并没有体现选官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唐朝时期科举制是实行,士族已经不再把持选官权力,排除B项;士人是向官员自荐,希望得到官员的推荐,而不是在求仕,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仁宗以来,朝廷对谏官制度进行调整,单独设置谏院,独立运作,并扩大其权力,成为最高监察机构,调整其职能由主要纠正皇权失误变为主要弹劾宰相与百官,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监察制度来强化专制集权,B项正确;谏院仅仅是独立于行政系列,并不能独立于皇权之外,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宋代以后,谏官主要是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原本徐州地区的治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但苏轼上疏请求后政府撤销禁令,使得徐州地区的铁能够进入河北市场,客观上促进了徐州和河北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市场发展联系,B项正确;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但材料没有明确宋辽之间的政治、军事等关系,得不出宋辽之间关系紧张,排除A项;雇佣是出卖劳动力,材料没有涉及出卖劳动力的信息,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松动,而不是松弛,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有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代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但这也增强了宋朝的官僚队伍,进而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分化事权的方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这一制度设计有利于防范官吏擅权,但没有“防止了”官吏擅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化事权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没有涉及对文官、武官的态度,与文人治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据材料中“用……一类善书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说明了道教利用儒家思想恪守道德而成仙,反映了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道教在主动适应现实社会,故A项正确;儒道思想的合流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排除;元朝社会的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儒学的统治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排除。12.D【详解】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遵循天理,天理精深的意蕴都已经包含在圣贤们的著作里了,所以可以通过读他们的书去求理,朱熹的核心观点为万事万物均遵循天理,可以通过读圣贤书的方式求得天理,“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认为万事万物都蕴含着天理,学习的目标在于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即学习的目标是要求得天理,这与材料中朱熹的核心观点接近,D项正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陆王心学的内容,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这与朱熹认为的“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观点不相同,排除A项;“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强调人的自然欲求,且材料没有体现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排除B项;“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认为理在万事万物之中,但没有涉及如何求理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朝移民云南……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驻守贵州的有六十余万人,驻守广西也不少”可知,明朝时期,在云南、贵州一带设立了人口数量庞大的卫所,并且带来了大量军人家眷,这有利于云南、贵州、广西等边疆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此时,云南、贵州、广西已经是明朝统治的疆域,不是扩大,排除B项;这些措施并不能消除南方的民族矛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初贵州地区的官员由吏部选授,到康熙三十八年,贵州地区的官员选任改为由督抚于本省属员内拣选合适人员,这一调整增强了地方督抚在选官用人上的自主权,可以更加便捷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从而增强国家治理的效能,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选拔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弱化了清廷中央的人事权,排除A项;这一调整是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学术四部分类,其外在表现形式是经史子集的图书分类,其哲学精神则是“以治道为中心”的知识分类。经部图书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代表国家意识形态,故长期居于四部分类之首。明清时期,伴随着旧王朝政权的解纽,思想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同时社会也出现了大量新问题。旧的经学知识框架与历史经验不足以应对现实的很多问题,子学所具有的“博明万事”的广阔知识视野及其优势,对于当时的士人而言,恰恰可以给他们提供新的历史与思想视野。这一传统四部学术地位的浮沉现象,实际上也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在由古典向近现代转型过程中,重整自己民族知识谱系与精神结构的内在历史要求。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故四位学者对经子关系的解读体现出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发展历程,B项正确;这些思想家没有跳出儒学的范畴,没有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他们的目的是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伦秩序,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6.(1)史料价值:“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可用于研究汉代察举制;“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可用于研究汉代政治制度,皇权加强;“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置五经博士”可用于研究汉代治国思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可用于研究汉代币制改革;“初算商车(车船使用税)”可用于研究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可用于研究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匈奴的征讨,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2)注意问题:注意不同史料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共性与差异性,注意不同史料的相互印证,孤证不立,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要综合分析史料,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可用于研究汉代察举制;根据材料“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可用于研究汉代政治制度,皇权加强;根据材料“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置五经博士”可用于研究汉代治国思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可用于研究汉代币制改革;根据材料“初算商车(车船使用税)”可用于研究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材料“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可用于研究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匈奴的征讨,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不同史料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共性与差异性,注意不同史料的相互印证,孤证不立,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要综合分析史料,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17.(1)原因:司马光强调名分、坚持传统秩序。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提醒君主祖宗法度不可以轻易改变;要吸取“三家分晋”的历史教训,做到恪守礼制、遵从天命。反对王安石变法,希望以此告戒统治者,授予大臣以君王的权力可能会导致君臣易位。(2)意义:以官修正史、实录为基础,对于研究“三家分晋”的历史有较高的参考性;但带有主观性,为政治目的服务,要注意甄别,并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认识:作为政治家,面对统治危机,通过修史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反映了担当和思考;作为学者,司马光遵循甄别考证的修史原则,反映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其修史的主要目的依然是为皇权服务。【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司马光强调名分、坚持传统秩序。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是礼崩乐坏的开端。司马光的礼教说重在维护礼,也就是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那一套所谓的名分用纪纲即礼的形代固定下来;根据材料“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社稷无不泯绝。”可知,提醒君主祖宗法度不可以轻易改变,要吸取“三家分晋”的历史教训,做到恪守礼制、遵从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司马光是守旧派的代表,反对王安石变法,希望以此告戒统治者,授予大臣以君王的权力可能会导致君臣易位。(2)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二“编撰《资治通鉴》时,他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还参读了野史、文集、谱牒、家传、小说等各种史料320余种。”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治通鉴》以官修正史、实录为基础,对于研究“三家分晋”的历史有较高的参考性;但带有主观性,为政治目的服务,要注意甄别,并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认识:结合所学可从司马迁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作为政治家,面对统治危机,通过修史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反映了担当和思考;作为学者,司马光遵循甄别考证的修史原则,反映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但受制于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其修史的主要目的依然是为皇权服务。18.示例:目录81体现的是作者对明初专制统治强化的历史认识。解读:据明建立之初,朱元璋巩固、强化集权统治的需要背景,结合废宰相,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或举例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严刑峻法、五军都督府等措施进行说明。目录83反映的是作者对明代经济政策变化的历史认识。解读:据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维护统治的需要;传统朝贡贸易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沿袭祖训的思想等因素,结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与海禁政策形成强烈的矛盾,倭寇在沿海的骚扰是对贸易需求的体现;也可通过明政府为真正解决倭患,逐步放弃海禁政策,促进海外贸易发展,便利百姓生活,也有利于沿海地区的稳定等史实进行补充说明。目录84反映的是作者明代传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特点的历史认识。解读:据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到小农经济结构,农作物作为商品大量进入市场;农户的经营结构变化,大量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江南具有专业特色的工商业市镇普遍兴起;出现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团体;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出现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变化主要出现于江南的长江三角州,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等史实,说明明代商品经济呈现的新现象。目录85反映的是作者明代对外贸易格局变化的历史认识。解读:据新航路开辟冲破中国的传统贸易格局,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传统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发达,对外贸易呈现顺差;西方贸易处于逆差,白银流入中国,丝银贸易的兴盛等史实,说明中国此时在对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朝贡贸易衰落和市舶贸易发展的对外贸易格局是改变的时代特征。目录86反映的是作者对当时中西文化交流之西学东渐的历史认识。解读:据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著的第一部西方科学著作《几何原本》、编绘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合作编译的介绍西方的农田水利技术的《泰西水法》等史实,说明早期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文化、宗教等,在明代的知识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西学东渐的现象对开拓知识分子的眼界,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促使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反思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的差距等起到积极的作用,以此反映了当时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历史转折和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时代特征。目录87反映的是作者对明代思想界中正统与异端思想并存的历史认识。解读:据理学的思想束缚、君主专制强化、文化专制;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等因素,结合王阳明“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主张的影响,冲击僵化的思想界,影响了李贽的思想;但也造成士人空谈心性,回避实务等,以此说明当时思想界呈现的时代特征。(提示:如果考生的解读能结合明代转型的时代特征、中西交流、中西对比差异、关注世界发展趋势、等史实,可酌情加分,但最多不超过2分)【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代时期的中国。题目要求任选一目录或从整体出发,对于明朝的阶段特征进行解读。据材料目录“81.‘胡蓝之狱与皇权强化’”可知,与胡惟庸案、蓝玉案有关,在结合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史实进行补充论述即可,其中,如废除丞、权分六部,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五军都督府等内容。据材料目录“83.海上走私贸易与倭寇”可知,这一论断与明朝对外经济政策有关,可以从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及演变进行分析,明初由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为抵御西方列强的骚扰,实行海禁政策。但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相矛盾,民间走私和倭寇结合,造成我国东南沿海倭寇为患。为解决倭寇的骚扰,明朝一方面派戚继光等抗倭,随着社会秩序的安定,明朝政府逐步放弃海禁,海外贸易得以重新发展。据材料目录“84.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可知,侧重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入手进行具体分析,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动、商帮、工商业市镇、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资本主义萌芽等,但明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地区分布不平衡。据材料目录“85.‘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可知,侧重分析全球航路开辟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自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在丝银贸易中,我国处于优势,白银流入中国。但全球化经济逐步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朝贡贸易衰落也是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格局逐步改变的时代特征。据材料目录“86.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可知,侧重于西学东渐、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来华,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开拓了中国本土知识分子的视野,也打破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是这一时期中国思想逐渐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历史转折和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时代特征。据材料目录“87.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可知,明代思想领域里正统与异端思想并存,其中正统思想指占统治地位的儒学,异端思想是针对当时君主专制、理学僵化、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思。但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虽然异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