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东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学校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务必将第I卷的1-11题,第Ⅱ卷的第15、16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33分)一、(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书最能体现书写者的()。真正懂草书者,不会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或者凝重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波澜,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涌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了。写意绘画也是如此,随意的几道枯笔,零星的红黄点缀,便成了寒冬的腊梅,透过宣纸隐约能感受到一缕缕的暗香()。再不经意地晕染一番,就是一片山水,使人仿佛置身于西湖的(),自然地联系起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不得不承认,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提高和丰富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情趣抑扬顿挫飘动山高水低B.兴趣顿挫缓急浮动山光水色C.兴趣抑扬顿挫飘动山高水低D.情趣顿挫缓急浮动山光水色2.下列对文中有语病的画线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今人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B.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C.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提高和丰富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D.在今人继承传统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提高和丰富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3.苏轼工于书画,也擅长诗文,我们学过他的很多作品。学校文学社准备举办以苏轼为专题的展览。下列语句中适合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A.六朝之下,不顾流俗,驳耻师之风B.北固亭上,千古江山,觅三国英雄C.七月既望,主客辩驳,感人生无常D.日观亭中,顶风冒雪,赏日出海上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我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全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王佐良《上图书馆》)材料三: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毒许的读书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像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摘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改)4.下面对材料一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是作者倡导的一种读书观。B.作者认为,要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必须花力气、下工夫读杰作。C.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D.黑塞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一定不能获得教养。5.下面对材料二的理解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B.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在清华图书馆读书时的国内环境,表现了它对自己谈书生活的影响。C.“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与前而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推断出“豁然开朗”的原因是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D.第二段作者将复杂的情感寄寓在轻描淡写之中,表达了非常复杂的情感。6.下面是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解说,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谈书艺术的话题。B.倒数第二段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C.尾段的“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其中“语法”在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是指语言习惯。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深刻独到,思路明晰。三、文言文阅读(7-11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问说【清代】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已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咨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费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致疑致:求得,提出B等于己者等:同样,齐C.审问而明辨之也审:审查D.贤可以问不肖肖:不成器的人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好学而不勤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问焉以破其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问焉以求一得作《师说》以贻之D.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其皆出于此乎9.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B.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C.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勤问”重要性的一组是()①非问无以广识②外朝以询万民③《书》不云乎?“好问则裕”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⑤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⑥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学与问的关系,强调“勤问”才能解学习中存在的许多问题。B.第2段主要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提问的三种人都获得收获,“问”是进德修业的首要条件。C.作者深入分析了“不问”者的思想根源。这种人师心自用,自视甚高,瞧不起别人,不知道“愚”与“智”是相对的。D.在“勤问”的对象上,作者和韩愈《师说》中提出的从师标准如出一辙,即无须考虑外在条件,只看知识学问所在。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第Ⅱ卷(67分)四、古诗词积累与鉴赏(12分)13.课内古诗文积累。(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心躁也。(荀子《劝学》)(3)师者,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4)_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5)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6)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14.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侄子生活贫困却能于乱世中谨守礼道,始终如一,以此刻画出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面貌。B.颔联“干戈地”与“礼乐风”形成对比,既表明弟侄的勤勉好学,也彰显其卓然的个人追求。C.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拳拳告诫、慰勉子侄,情真意切;对后世年青人亦多教诲。D.此诗语言明白晓畅,平易自然,无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与人当面交流,全无雕琢痕迹。(2)请赏析诗歌的颈联。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杏花①杏树是我国古老树种之一,北方居多,南方也不稀有。因而,杏花作为一种意象而多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南宋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宋朝志南和尚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境都很美。但我感觉大都写的是南方的杏花。花虽都是一样的花,但意趣却终究是不同的。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这也是与南方温润气候相关的,这种美是与北方杏花的美完全不同的。北方杏花的美以一个“壮观”统领着,说妩媚有一点儿,但绝不纤弱。我想,如果诗人们面对北方的万亩杏花,会做如何的感想呢?②杏花是造物主献给北中国灿烂春天的一份礼物。杏花开了,开在北方春寒料峭的时节里,她应该是花色贫瘠的北方春天里第一枝灿烂的花朵,因此给她贯之以“造物主献给北中国春天的礼物”并不为过。花开时节,这些满山满园壮观的美色不仅有蜂蝶欣赏,也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像蜂蝶一样跑来欣赏。他们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春天一到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乡下,亲近泥土,续接地气。城里人的这种寻春行为,使得“杏花节”便这样诞生了。城里的赏花者盯着满田野的杏林花海,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杏花则什么都没盯着,她只是兀自开放着,迎接着扑向她们的蜂蝶。③过不了多久,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在某些场合,看到一些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这些文字其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顶多做为一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你如果再留心一下,还会发现,“杏花节”带来的种种成绩:有多少城里人外地人来此参观,那些人喝掉了多少矿泉水,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带动了多少当地的经济指标……杏花依然不管这些,她们只管自己开放着,她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有多长。花开有期,在那些城里人走了没多久,万亩杏园就已经是落英缤纷、蕾生叶长了。④和众多的赏花者一样,我也曾是家乡杏花的欣赏者。每年的春天,我和家人一起徜徉在杏花带来的春色中。至今我的相册里还保存着众多与杏花相伴的瞬间。但现在我却感到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⑤那一年到有名的杏乡观看了万亩杏林花海之后,一场冰雪忽然于夜间降临,覆盖了家乡的广袤田野,冰冻了杏花的一场春梦。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这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感到了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事实上,这众多的杏树正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出来的,如果说杏花是北中国春天使者的话,那么这使者也是乡亲们派遣的。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草、裁剪、驱虫,哪一步没有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呢?⑥而做为杏花本身来讲,它是杏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杏树的繁殖器官,它的美色和芬芳其实是专为蜂蝶而释放的,它是杏树通往杏果的一条生命的必经之路。我们许多人只是垂涎于杏花的美色,往往忽略了杏树的生命存在,就像我们过多关注于人的漂亮颜面而忽略了她们本身一样。而只有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美,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月的杏花美只是杏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流露出的美的一角而已,是杏树在春天丢给人们的点点希望罢了。杏树的大美在七月流火的季节,缀满红杏的杏树表露出来的美才是一种成熟的美、完满的美。因此,乡亲们才会在面对杏花时,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他们会将杏花的花事常挂在口头嘴边,挂在街头巷议,挂在地角旮旯。他们会说“今年空花少、实花多,杏树能丰收”,会说“今年空花多、实花少,是树太瘦了”,会说“去年杏结得太多,今年该休枝了”,会说“可不要再下冷雨了,不然杏花该冻了”……说这些话时,好像面对的不是杏花、不是杏树,而是他们精心哺育的孩子,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为父为母者对子女的无边的牵挂。这种深邃诚挚的情思,是众多的赏花者难以企及的。(取材于安海同名散文,有删改)15.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纤弱(qiān)蛰伏(zhé)春寒料峭(qiào)B.贫瘠(jí)蛊惑(gǔ)蕾生叶长(léi)C.哺育(pǔ)心血(xuè)街头巷议(xiàng)D垂涎(xián)兀自(wù)深邃诚挚(suì)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表现了南国杏花美的意境胜过北国,同时为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B.第②段加点词“她”指代杏花,拟人化称呼不仅利于抒发情感,更拉近读者与杏花的距离。C.城里人远离乡村,一窝蜂地跑来欣赏,所以他们写的吟咏杏花的文字,注定流传不广或昙花一现。D.杏花之所以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人们对杏花渗透的情感不同。E.文章写“我”对杏花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也对只关注表面而忽视内在和整体的社会审美风气进行了批评。17.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8.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说明。19.文中两次写到“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六、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4分)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