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第七单元《赤壁赋》《登泰山记》_第1页
统编教材第七单元《赤壁赋》《登泰山记》_第2页
统编教材第七单元《赤壁赋》《登泰山记》_第3页
统编教材第七单元《赤壁赋》《登泰山记》_第4页
统编教材第七单元《赤壁赋》《登泰山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第七单元《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赤壁赋》《登泰山记》是统编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两篇古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两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口味文中的精彩语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和理趣。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4、积累文化常识,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他们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1、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从下面的文字中筛选重要信息,分点记录下来。苏轼(1037-1101)字子赡,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照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幸得亲友营救,当时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結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这就是“乌台诗案”。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赤壁赋》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即《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赤壁赋》属于“文赋”,"文赋”是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讲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整散结合的语言,设为主客的结构,情感浓挚的意境,是“文赋”三种主要的文体特点。这三大文体特点由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宇姬传,一宇梦榖,,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姚鼐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著有《惜抱轩文集》等,辑成《古文辞类纂》。《登泰山记》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目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到正了对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作者把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又扩展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几笔,给读者以山高、景奇、胜迹多的印象。此文脉络清晰,繁简适度,比喻巧妙,用词确切,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洁”的特点,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姚鼐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事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关于对赋和记的了解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二、合作探究说初读印象。认真阅读原文,表达自己的个性体验完成以下三个目标。从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梳理作者的“游踪”.其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厘清文章结构,完成表格,并推选代表作答。让学生找到文章中精妙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对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作个性化学习鉴赏。任务一、理清两篇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两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示例:《赤壁赋》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进行布局谋篇: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一悲一喜”。过渡自然,联系紧密。概括起来就是:描写赤壁之景,山水之乐;抒发箫歌之意,伤时之悲;议论人生之理,达观之喜。《登泰山记》先写泰山的地理形势,接着叙述从京师来到泰山、携友登山的经过以及所见之景,然后写山顶看日出的过程,描绘泰山日出前后的优美景色,最后补记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任务二:找出两文写景的精彩段落,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出其神韵的。示例:《登泰山记》中第三段的景物描写将泰山的日出景象不同于平原、湖泊的日出景象展现出来,作者捕捉到了泰山日出前后急速变幻所呈现出的动态美。背景:“大风扬积雪击面。”营造出日出前的环境和气氛,如戏曲舞台主角上场前的紧锣密鼓。日出前:“极.....五采。”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天地相接处的一线异彩的细微变化,展开具有感染力的描述。“须臾”言其变化之快。日出时:“日....东海也。”红日高升,气势磅礴,绚丽而壮美。日出后:“回视....而皆若偻。”看似闲笔,实则锦上添花,表现出阳光的效果,进一步拓宽艺术的境界。预设答案示例一:我最喜欢《赤壁赋》中第1段的写景文字。我把这段文字命名为:月下泛舟图。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平阔的景象让人心胸舒畅,无拘无束,乘一叶扁舟,越过苍茫的江面,好像凌空驾风而行,恍惚间仿佛离开尘世,超然独立;又像生出翅膀,飞升成仙,沐清风白雾,赏月色天光,泛舟畅游快乐之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俱佳。作者将超然的心情融在对江上月出的描摹中。示例二:我最喜欢《登泰山记》的第二段的写雪景的文字。我把这段文字命名为:苍山负雪图。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示例三:我最喜欢《登泰山记》的第三段的写景文字。我把这段文字命名为:泰山日出图。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略微看见云海中群山像几十颗白色的掷具似的耸立着,然后天的进处呈现出一线奇异的色彩,瞬间变幻成五彩缤纷的朝霞。太阳升起了,色纯红如丹砂,下有红光荡漾,托着它冉冉上升,何等壮观!那红光何以“动摇”?或曰:“此东海也。”原来太阳是从天边波涛翻滚的东海上升起来的。至此,气势磅礴的日出奇景,只寥寥数语,就被描绘得宛然在目,而且层次分明。回头西望,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令人想起杜甫的名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任务三:景、情、理的交融是写景状物散文的特征之一,优美丰富而又蕴藉。请选择一篇文章分析其在这方面的运用。示例:《赤壁赋》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停止变动,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物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样,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作者为“客人“指明出路: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任务四:可从写景抒情方法、文章思路及感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除此之外亦可做一些课外美文推荐,让学生按照表格5项进行鉴赏文章。三、诵读《赤壁赋》,探究苏轼心情的变化(1)在《赤壁赋》中作者面对着怎样的山水,怎样的赤壁?他的心情有哪些变化?文中的“江”“月”有几层含义?完成表格。(2)诵读《登泰山记》,探究姚鼐的情感和意趣1.品读叙事段落,体会作者情感。品读《登泰山记》第2段前半段叙事的文字,体会姚鼐彼时的心情。(1)“乘”“历”“穿”“越”“至”等几个动词连用,简洁地描写了作者乘风驭雪,穿山越岭,马不停蹄直奔泰安的情形。虽然风高雪猛,但作者并无顶风冒雪之苦,反而是兴致淋漓,潇洒轻松。(2)作者似是信笔交代的时间——“是月丁未”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大年除夕。除夕之夜不守在家,却与朋友顶风冒雪去泰山之巅收获登山的惊喜,在泰山极顶静候日出,这是何等别样的雅兴与情怀。(3)品读写景段落,欣赏景与情相彰之美。品读《登泰山记》第2-3段,从“泰山夕照图”“泰山日出图”的文字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趣,填写表格。拓展交流:知人论世,探寻山水文化精神(1)思考:《赤壁赋》中苏轼在黄州遇到的“精神困境”是什么?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远离政治中心。文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中“美人”在屈原的笔下是君王的象征,结合现实,表现苏轼对政治理想无法施展的慨叹,体现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通过客的口吻,慨叹像曹操那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流露出英雄不再、功业未成的无奈和悲愁。又从古人转到现实,提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发出了人生渺小、生命短暂的悲叹!(2)思考:在《赤壁赋》中苏轼是如何走出这种“精神上”的困境?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苏轼“困境”的根源,其实质是儒家“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寄情自然,转变思考角度,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困境中寻找的共同方式。探寻苏轼身上的山水文化精神(3)探究:查找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其他诗文作品,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前赤壁赋》,说说苏轼是如何做到“精神突围”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在大自然中获得顿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探寻姚鼐身上的山水文化精神(1)合作探究:姚鼐选择登泰山的日子是什么时候?可以看出什么端倪?文章交代登泰山的时间为177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登山,二十九看日出。那一年,农历十二月没有三十,就是我们说的除夕夜。除夕,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节日。不管因为什么在外漂泊,那一天都会想办法回家团聚。姚鼐为什么要选择在年底登泰山呢?有人说,因为作者有意选择冬天,和他人不同;冬天之景有特殊处;冬天人少等等;有人说他从京师回乡(安徽桐城)途中经过泰安邀约其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一起登泰山的,临时起意,或者有意经过。除夕夜,如果侍亲紧急,怎么会没有回家,却特意跑来找朋友登泰山看日出。综合以上资料,作者疾病侍亲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姚鼐自己的话中看到。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或许)免耻辱之在咎已尔”。他不愿意再留在这样的官场,和政见不和者为伍,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再难得来的一切都放弃了。只想从容进退,免于耻辱。我们看到他内心的煎熬,看到他登泰山的过程始终在用自己的种种行为,表明着自己的选择,与众不同的选择。如此辞官的矛盾纠结中,姚鼐通过登泰山看日出,和好友相聚,获得了疗愈,获得了重生。泰山在姚鼐心中,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tūn。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2)思考:从提供的《登泰山记》的背景资料中你是否能找到矛盾之处?借病侍亲和他的行为矛盾,从他的登山路径选择,登泰山日子的选择可以找到端倪。查阅史料,此时姚鼐刚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其自述的理由是“以病归”“养双亲”。但从其后来的举动来看,这两个理由都是托词无疑。因为你见过辞职后大冬天奔行千里登泰山养病的吗?你见过无官一身轻后,大过年的不回家,关键是登完泰山也不回家的“养双亲”的孝子吗?周中明先生在《姚鼐研究》中评价“最耐人寻味的是他的《登泰山记》。人们往往只把它看作优美的山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