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1页
16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2页
16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3页
16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4页
16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反复诵读,铺陈、排比手法造就的语言整饬之美。2.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赏析人物形象。3.抓住写景、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特点,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4.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一)见识一位特别的大师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1)他是一位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绘画:“朱竹”别具一格;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以说,他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2)他命运多舛:一度下狱(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三度贬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描绘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期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3)他的复杂思想: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过渡: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2.写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42岁)七月,苏轼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相当于国家检察院。苏轼被政敌陷害,说他写的诗,讥讽朝廷,讽刺皇帝。于是就派人把苏轼关进御史台的监狱。在里面关了一百多天,差点死在监狱里。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经常到湖北黄州赤鼻矶头游览眺望。元丰五年(1082年,45岁),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以赤壁为题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篇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苏轼知道这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他只是触情生情,借题发挥。此赤壁非彼赤壁。三国大战的赤壁,湖北嘉鱼县东北江边上。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山上的岩石裸露出来,山的形状像一个大鼻子。苏轼在文章里写到赤壁大战,写到曹操。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生的看法。二、诵读全文,感知一种特别的文体1.文体知识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赋有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在的散文诗相似。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2.赋的发展骚赋(战国):以楚辞为源头。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小赋(汉):抒情咏物。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3.整体感知——吟哦讽诵过渡:这是一篇辞赋,诵读时要特别注重声韵美。(1)读准字音,读准语调(2)指导朗读第一段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第二段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第三段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第四段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3.概括文章五节: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遇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三、重点赏析,读懂一篇特别的文章(1)第一节赏读。思考1:开头第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首句紧扣题目,写月圆之夜与客泛舟赤壁,点明出游的时间、人物、方式、地点。这是赋的常规写法。)思考2:描绘了怎样的景?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为何?友人相聚,泛舟江上,吟诵诗文,临风赏月,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备,怎能不乐?所以苏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乐甚。因为美景、畅饮、友情等。)思考3: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预设:①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预设:②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思考4:鉴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一句描写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短短两句,就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静,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思考5:试分析“徘徊”一词的效果。(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2)第二节赏读。思考1:写文章讲究承上,哪一句承接上文的“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思考2:本段的悲从何而来?(从箫声而来,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潜蛟,泣嫠妇。)思考3:为什么要写歌词?有什么内涵?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歌词中的“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君王”和“自己”与“美好的理想”的象征。这里的“美人”借指君王,“望美人”暗写苏子虽然被贬,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渴望朝廷重用,君王却离自己是那么遥远。)预设:①“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预设:②“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预设:③歌声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思考4: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预设:①此处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预设:②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思考5: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又因为什么?由乐到悲。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由歌声想到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3)第三节赏读。思考1:请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思考2:“方其……而今安在哉”,是如何塑造曹操形象的?(“方其”以下,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其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曹操盖世英雄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最后“固一世之雄也”的一总,“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见功力。上一句所谓“顿挫以蓄势”,下一句所谓“折落以寄慨”。说明人,包括曹操这样的英雄,生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与天地长存。这几句,是推测,是想象,却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谓“铺”,乃作赋之正规写法。)思考3: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4)第四节赏读。思考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劝说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苏子从两个角度来劝说客: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②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所享用。作者认为,应该忘怀得失,顺其自然,从中得到乐趣。这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考2:作者是如何回应客人的悲叹的?(从具体的月亮和水说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得出了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道理。认为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思考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思考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小结】变与不变的道理——万物时刻在变,悲伤什么?人类也是永恒,有何羡慕?莫取和取的道理——天地万物如果有主人,一毫莫取;但天地万物是没有主人的,且无穷无尽,我们可以共同享受。【结论】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5)第五节赏读。思考1: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预设:(1)①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②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为精神达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2)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思考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四、难点突破,理解一种特别的情理1.合作探究: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情感线索: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枕籍舟中东方既白(喜)。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2.合作探究:客人因何而悲?这个悲有几层含义?提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

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3.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转悲为喜?从中看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观?提示: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保持着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看到了人生的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这一道理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更加开阔。正因为这样,第五自然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全文表达作者的情怀和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合作探究:

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为什么安排主客答问?

提示:“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通过主客答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5.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文赋的特点。提示: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