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35/wKhkGWa-yh6AeAiGAAH9YgztBoQ759.jp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35/wKhkGWa-yh6AeAiGAAH9YgztBoQ7592.jp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35/wKhkGWa-yh6AeAiGAAH9YgztBoQ7593.jp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35/wKhkGWa-yh6AeAiGAAH9YgztBoQ7594.jp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35/wKhkGWa-yh6AeAiGAAH9YgztBoQ75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
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墨者有4巨子®腹尊②,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日:“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
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尊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
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葬不
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矩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银子:墨家学派领袖被称为“钳子”。②腹蹲:人名。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银子可谓公矣
B.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银子可谓公矣。
C.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锢子可谓公矣。
D.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例子/可谓公矣。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翻译:你并不是鱼,你没法儿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肯定的!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翻译: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还宝贵的。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D.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
翻译: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谓颜回日:“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日:“不愿仕,回
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簿粥②;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
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日:“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
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丘诵之久矣,今于回
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让王篇》)
(注)①仕:当官,②鳍粥:稠粥。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皆我与
B.呼尔而与之/微斯人,吾谁与归
C.行道之人弗受/伐竹取道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甲)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6.(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有什么不同?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7.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力口:(2)是亦不可以已乎己:
(3)不以物喜以:(4)是进亦忧进:
8.翻译下列句子。
(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中的“本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仁人之心''在(乙)文中的具体体现是
10.(乙)文中的“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请你说一说作者
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人物呢?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完成小题
(甲)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久晏子入见,立有间。公口: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目:“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婆(晏子自称)
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日:“善,
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
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田视焉(2)所识穷乏者,我与
(3)公被狐白之裘(4)乃令出零发粟
1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什么?
(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
(乙)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妻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乞人不屑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班之日
(5)以顺为正者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不得志,独行其道。
16.依据选文内容填空。
(甲)文中孟子主张在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乙)文又提到做人应
该有“”的骨气。(用原文语句填空)
17.阅读两选文,归纳出孟子提出“大丈夫”的标准有哪些。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縻丘②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縻丘,其
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
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诚:同“成”,实行。②廉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
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万钟于我何加焉
(3)电亦不可以己乎(4)动必缕义
19.语段(一)中,“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0.语段(甲)中的乞人和语段(乙)中的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别人的赐予,请结合具体内
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来。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令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可得也;死亦我所率,所恶有甚于死者,卷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死亦我所晋(2)故不为,彳号也
(3)畲生而取义者也⑷故患有所不辟也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
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
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
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
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24.鱼,对人来说,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品格。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鱼”
在两个文段中的作用。
(链接材料)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谏日:“夫子嗜鱼而不
受者,何也?”对日:“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②之色;有下人之色,
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
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下人:迁就他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率,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好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死亦我所率(2)患有所不呼
26.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7.简要说说选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29.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⑴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⑵山河破碎风飘絮
31.请用原文填空。
《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过零丁洋》的主旨句是:,能体现两个主人公共同
的价值取向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由是则生也有不用也
A.中峨冠也多髯者为东坡B.学加不思则罔
C.日出画林霏开D.朝画往,暮而归
33.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文中的“义”?请结合现实举一个实例,论证此观点。
四、句子默写
34.鱼我所欲也(《孟子》)
(1),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o
(3)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o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6)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7)古代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
“,”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8)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出
了“”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35.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手法来阐述道理,其中“____________
...-一句,则重点从舍利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
论点。
(2)《鱼我所欲也》最能体现作者“人性善”思想的语句是:一之,?__。
(3)《鱼我所欲也》中表达“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一意思的语句是:工。
(4)《鱼我所欲也》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j_________a
(5)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士
(6)《富贵不能淫》中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7)《富贵不能淫》中提到大丈夫之道是:y______。
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3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37.生,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38.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参考答案
I.B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
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
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中的“子人
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矩子可谓公矣”的意思是: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了,忍心割去自己
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耨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据此可进行句读: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
以行大义/帽子可谓公矣。故选B。
【点睛】
译文:(甲)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
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
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
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
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
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
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
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墨家有个大师腹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
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罅回答说:
“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
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
行墨家的法规。”腹耨没有答应秦惠王,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
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蹲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2.B
【解析】试题分析:B翻译不正确。这句话的意思是“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
生命还宝贵的"。题千句把意思翻译反了。
3.C
4.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5.采用了对比手法•把乞人不吃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进行对比,把“乡
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进
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人应当保持本心的观点。
6.【甲】文弓金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所动:【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
己的志趣,不为利禄所动。
【解析】
3.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
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得到/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B.给/同,和;
C.道路/道路;
D.为了,表目的/做。
故选Co
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
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万钟”“辩”“加”是此题中的
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
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
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
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与之
形成对比,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6.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
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
问题能力的目的。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
谓失其本心”可知,甲文强调人应当保持本心:从“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
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可知,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
甲: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年代:战国
乙:选自《庄子》作者:庄周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
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
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
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
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
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乙: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颜回
回答说:“我无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亩地,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四十亩地,
足够用来种麻养蚕;拨动琴弦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因此我
不愿做官。”孔子听了深受感动改变面容说:“实在好啊,颜回的心愿!我听说:‘知道满
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
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我吟咏这样的话已经很久很久
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这也是我的一点收获哩。”
7.益处止,停止因为指在朝廷作官
8.(1)从前为了(礼义)宁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
我的恩德而接受了。(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9.本来就有的羞耻之心(或天性、本性、天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
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虽遭贬谪,
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分析】
7.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
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本题中的“进”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指在朝廷作官”。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向,得”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注意宾语前置句,“与谁归”。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9.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
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上文两段写的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那“古
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不同,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10.考查文章的写作目的。作者胸怀天下,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
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
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点睛】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
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译文:
甲文: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
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
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
性。
乙文: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
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
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
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
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1.(1)何加:有什么益处。(2)得,通“德”,感恩,感激。(3)被:同“披”,披着,
穿着。(4)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2.(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2)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3.(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分析】
1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
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何加:有什么益处。
(2)大意:是为了让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感恩,感激。
(3)大意: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被:同“披”,披着,穿着。
(4)大意:于是就拿出皮衣,发放粮食。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
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止匕代词,这。谓,叫做。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闻,听说。之,助词,的。
13.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的意思是: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
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
了它。由此可以看出,这里运用排比句,强调了有的人为了贪求“万钟”而“不辩礼义”,
他们这样的做法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2)“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
不知也!”的意思是: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
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由此可知,晏子的这个故事
告诉我们,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点睛】
甲文译文: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
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
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文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
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
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
了。”景公说:“好!我受到教诲了。”于是就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这些挨饿受冻的人。
14.(1)因轻视而不肯接受(2)同“向”,先前、从前(3)侍奉(4)告诫(5)顺从
15.(1)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2)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6.失其本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7.(1)要在“仁”“礼”义”上行动;⑵不因自己地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追
求。
【解析】
14.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
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乞
人不屑也”翻译为“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不屑”意思是"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名为
身死而不受”翻译为“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
“乡”通假字,同“向”,意思是“先前”。“今为妻妾之奉为之”翻译为“如今(有人)
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奉”意思是“侍奉”。“残之日”翻译为“告诫她
说",“戒”意思是“告诫”。“以顺为正者”翻译为“把顺从当作正理”,“顺”意思是
“顺从”。
15.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
语序调整。(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句中“穷乏者”意思是“穷困的人”,“得”同“德”
意思是“感激",“与”同“欤”表反问的语气词。(2)“不得志,独行其道”“得”意思
是“实现”,“道”意思是“道路”。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1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甲文中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强调了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其本心”也就是说不能丧失人的本性。乙文中作者强调了做人应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
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据此理解作答。
1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综合两篇文章作者认为大丈夫应该不“失其本心”,应该
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
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
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
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
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
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
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
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
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
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
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
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
这才叫作大丈夫。"
18.辩:通“辨”,分辨力口:益处是:这种做法缘:遵循
19.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0.语段(甲)人虽然饥饿却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可以宁死不食。语段(乙):
因为孔子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义”,在取舍上更应该做到“义”不苟且。
【解析】
1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
古今意义和通假字。“辩”是通假字,通“辨”。“加”,古今异义词,今义为“增加”,
古义为“益处”。
19.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其作用要根据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来答。文中“乡为”和“今为”是“从前”与
“现在”的意思,两个不同时期形成对比。对比论证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这里用来证明中心
论点“舍生取义”。
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原文句子回答即可。
甲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乞人就是这样的例子,他认为“义”重于“生”,宁可饿
死也不吃。乙文强调“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观点,孔子的做法符合君
子行为取义不苟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
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
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
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
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
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
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
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文: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縻丘邑,
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
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縻丘邑,他太不了
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
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21.(1)(讨厌,憎恨)(2)(苟且偷生)(3)(放弃)⑷(所以)
22.(1)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什么(手段)
不用呢?(2)不仅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3.A
24.①第一个文段把“我”想要的东西比作“鱼”,运用比喻论证,论证形象生动。②第
二个文段中“鱼”是故事的线索,为议论(结论)作铺垫。
【分析】
21.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
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1)句意: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讨厌、憎恨。
(2)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
(3)句意: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舍:放弃。
(4)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故:所以。
22.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进
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重点词语:“如:假如。:莫:没有。甚于:超过。凡:凡是,一切。得生:保全生命。”
句意: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什么(手段)
不用呢?
(2)重点词语:“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这。丧:丧失。”句意:不仅仅贤人
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3.考查文本内容与写法的理解。
A.有误,《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义重于生,
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故选Ao
24.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比较。《鱼我所欲也》一文篇首出现鱼,将鱼比作“我”想得到
的东西(或是“生”),又将熊掌比作是超过“我”想要的东西百倍的东西(或是“义”),
据此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使得论证形象生动。链接材料讲述
的是公孙仪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所赠送之鱼的故事,通过公孙仪讲述自己不接受他人之鱼的
原因,最终得出结论“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文段围绕鱼来展开,所以文中的鱼是故事
的线索,为得出结论作铺垫。
【点睛】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
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
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
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
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
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
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5.(1)讨厌,僧恨(2)同“避”,躲避
26.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27.通过鱼和熊掌的关系,类比生与义的关系,从而引出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的论
点
【分析】
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
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死亦我所恶”的意思是死亡是我所讨厌的,“恶”这里读“wt>
是“讨厌,憎恨”的意思;“患有所不辟”的意思是有祸患(我)不躲避,这里的“辟”是
通假字,同“避",是“躲避”的意思。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
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需注意:“非
独”是“不仅,不只是”的意思;“是心”是“这种心”的意思;''丧"是“丧失”的意思;
“耳”是“罢了”的意思。故可翻译为“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
贤能的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27.本题考查论点的提出。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时;一
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类比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
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论点。
【点睛】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
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
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
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
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
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
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
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28.苟且假如,假使厌恶史册
29.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薛。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
30.(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
3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
生而取义
【分析】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
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苟”意思是“如果”。
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
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
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效团队建设》课件
- 《纪念白求恩》课件2
- kV组合开关使用说明书课件兖矿
- 2025至2031年中国TM卡电子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陶瓷部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知识精研】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马玉林曹县会议》课件
- 《种子生活力测定》课件
- 【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 《中华文化之国学》课件
- 湘教版初二英语(八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归纳
- 1.中小学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 供应室停水停电应急预案
- 旅游装备行业分析
- 办公室清洁培训课件
- 鱼灯非遗文化知识介绍
- 主题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广实施方案
- 梁湘润《子平基础概要》简体版
- 儿童常用药物及安全用药课件
- 冬季安全生产知识讲座
- 采购需求管理附件2采购需求-PR-PO操作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