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设计_第1页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设计_第2页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设计_第3页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设计_第4页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编写时间:2016年2月26日总第⑴课时

课题古诗词三首授课班级四年级教者A

1、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学目标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支配课时3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

(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

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3)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沟通。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2)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闲:休闲,休息.

孤云:孤寂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厌:满意。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

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天上的那片云也悠然地飘向远方。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看着,怎

么看也不觉得满意)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孤独的思想

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老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宠爱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

宠爱它?

2、沟通。(学生说)

3、把宠爱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山相对

云独闲孤独孤独

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编写时间:2016年2月26日总第⑵课时

古诗词三首授课班级四年级教者A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教学目标3、能说明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

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支配课时3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其次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

绍介绍。

2、今日,我们和唐代闻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3、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

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栗求学生读出节奏。

三、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澄澈透

亮,及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安静、和谐)结合看插

图.

“两相和”这“两”谁及谁?(湖光及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安静的氛围,一派

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帆风顺.(未:

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方,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

“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漫。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实;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

一派迷漫之美!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致绝伦。(诗人

以奇妙的想象,准确的比方,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

洞庭湖的山光水色)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

感受。(把洞庭湖的水色比方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

的群山比方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

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非常精致,又和月光覆盖下的湖水、

山色相称。)

(4)同桌相互用自己的话说明整首古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

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

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青翠,就像银盘子里放

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⑶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课上说课后写)

五、作业

1、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一青螺

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总第(3)课时编写时间:2016年2月26日

课题古诗词三首授课班级四年级教者A

1、初步相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3、依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实力.

教学重点学习想象词中意境,体验词中情感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支配课时3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课时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及“春”有关的文章一

—《忆江南》O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

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

赏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介绍“词”及“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留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分及''音

”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

热忱)[娇艳欲滴、热忱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实、高雅、温

婉、安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

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

花更加明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

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

(4)“风景旧曾谙”

1、理解“旧”“谙”及“曾”的含义(“旧”:从前,指诗

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识。我对江南的

漂亮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识,多么的了解。)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一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置谙;江南好日出江化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许多好事,

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

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

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3、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缘由吗?

师弓I: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四、作业:背诵并默写《忆江南》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情珍惜

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总第(4)课时编写时间:2016年2月29日

课题桂林山水授课班级四年级教者A

1、通过自主学习,相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3、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视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

言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视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支配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闻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

吗?(出示课本插图)

2、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

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哪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

看他是怎样写的,请打开课本翻到第2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按要求自由阅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看看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3)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

(4)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检查预习状况。

(1)检查生字学习状况。

漓:留意右边的写法。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及“假”进行比较。留意右边上面左边不封口.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及“澜”比较读音.及“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2)检查对新词的学习及理解状况。

欣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亮,有光泽。漓:留意右边的写法。

瑕:玉石上的斑点,无暇,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

奇峰排列:排列:分布、陈设。奇妙的山峰散布陈设.

危峰兀立:兀:高耸突出。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

子.

3、汇报学习状况。

(1)课文是怎样评价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

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欣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吧。

(2)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先写“水”再写“山”最终写

“山水相融”

(5)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

意?

第一段写了乘船欣赏桂林的山水。其次段写了漓江的水。

第三写了桂林的山。第三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4、小组探讨

(1)题目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中桂林的“山”和“水”来写。(板书:山水)

(2)课文是按怎样的依次写的,怎样的结构形式

依次:“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结构:“总——分——总”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2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

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

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

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C、

找出体现漓江的水及众不同的句子。)

(2)汇报学习状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静清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让学生体会

先用感叹句概括,再详细描述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感叹概括)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淌;漓江的水真清啊,清

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哪是一块翡翠.(详细

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及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淌”,从感觉上突出

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望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

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

方,从色调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留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d)!

真清啊(&)!真绿啊(ya)!)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

水的宠爱之情。

4、引导学生视察“漓江的漓江的漓江的”这个句式的

特点和相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导分号的用法和书写。

5、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汹涌澎湃的大海、水平如

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是采纳“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6、分组读:一组读感叹句概括的,另一组读详细描述的。

7、总结学习方法:体会特点,感悟写法,感情朗读,想象仿写.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仔细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文章的写作特点,感悟到

写作方法,还进行了感情的朗读和想象仿写,从而学习到了许多的学问,

希望你们在下一课时里再接再厉。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抄写描写水特点的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记,

看半句抄半句,不行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2、仿照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写一个排比句。

3、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背诵1、2自然段。

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总第(5)课时编写时间:2016年2月29日

课题桂林山水授课班级四年级教者A

1、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视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2,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

言美。

教学重点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

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视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支配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谁来说一说

它的特点是怎样的,在写法上是采纳了怎样的表达方法。(指名说。)

二、精读课文,感悟“山”的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3自然段

导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那么桂林的山又

是怎样的呢?

(1)带着问题自由读(问题:这段写了桂林的什么,它的特点怎样,

作者采纳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2)结合插图边读边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和句.

2、汇报学习状况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洁的几个词说说。

板书:奇秀险

(2)所表达的方式是怎样的?(先感叹概括,再详细描写。)

3、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再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纳的表达方法?

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用了比方把句子写详细)

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仿照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譬如: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

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

笋”。(用比方来突出)

C、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

过字面、结合语句领悟。(采纳形象的词语来表现)

4、练习朗读。

A、读描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特点的句子。指导读好“真奇啊(y

a)”“真秀啊"(a)"真险啊(a)”。

B、读描写山和水特点的句子,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宠爱之情。

5、想象说一说桂林美得怎样,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淋漓尽致。

6、体会理解句子的方法。(出示:1、读句子,2、想用什么方法写详

细,假如用比方句说出是把什么比作什么。3、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欣赏了桂林的山,再看插图,当山和水

相衬托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请看第4自然段是

怎样写的。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起伏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

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单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保藏。连绵不段:指山

脉河流接连不段。“连绵起伏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从图片和资料介绍中知道:“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允,沿途

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起伏的画卷,非常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欣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

享受,充溢情趣,及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用“单引号”是因为它是作者引用

别人的话。

3、再读第四自然段。

(1)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

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沉醉山

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奇、秀、险的桂林山围围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

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山和水联系在一起,再加上空中

的云雾弥漫,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伐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

起伏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找出课文中的对偶句.在句子下面画上

四、总结写法,感悟作者情感。

1、在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写法和采纳多种修辞方法把句子

描写得详细形象,还有先赞美再详细描述的描写方法,以及总——分一

总的文章结构形式。)

2、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的感受相同吗?

(我们伴同作者欣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的云雾弥漫,

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我们就像是进入了画卷,进入了仙境。)

3、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美?(因为他酷爱大自然,酷爱桂林

山水。)

五、拓展延长。

1、自由读课后“阅读材料”及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

达方法。

2、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对桂林的赞誉,以及我国其他一些名胜古迹和

自然风光.激起学生酷爱大自然的意念。

六、总结全文

是啊!地球上是有许多的风景名胜地区,我国也不少,这些景给我们

带来了美的感受,舒适的感觉,我们应当感谢它们,爱护它们,酷爱它们.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记,看半句抄半句,

不行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2、抄写第4自然段中的对偶句。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秀险

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总第(6)课时编写时间:2016年2月29日

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授课班级四年级教者A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巡游依次。

教学目标

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酷爱。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巡游依次。

2、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支配课时3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丽的河山、奇妙的风光吸

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美。《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

作家叶圣陶巡游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踪迹去欣

赏这一奇妙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老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e,不要读成zhe;“蜿”

的读音是wdn,不要读成wdn。“蜒”字中间是“人”,不是

“匚”。要求学生在读写时留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词语。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曲”读qCi,不要读成qCi)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光明明丽.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调光明明丽.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密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密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

"读X〕,不要读成xT)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

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

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略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

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曲曲折折的姿

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及石笋

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渐渐蒸发凝聚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改变多端:改变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

石笋的形态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

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

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巡游依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仔细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

字、新词的记忆及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巡游依次。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巡游双龙洞的路途。

老师巡察,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

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动身,是按怎样的依次巡游的?

学生总结巡游依次时,有不少学生会忽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过程,对此老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干脆进入内洞的吗?

以引导学生留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

口外洞孔隙内洞)

老师依据学生描述的巡游依次边板书边画一幅简洁的示

意图。

四、按巡游依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巡游依次给课文分段。(按巡游依次可分六段。

第1自然段;其次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

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

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巡游依次后,按巡游依次分段和概括段意

献比较简洁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巡游金华的双龙洞.其次段:

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巡游外洞的情景。第四段:

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巡游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酷爱之

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

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总第(7)课时编写时间:2016年2月29日

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授课班级四年级教者A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目标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1、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酷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

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支配课时3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其次课时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

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

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次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

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

茂密,油桐花也许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

改变)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其次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

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老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

杜鹃有人照看,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

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汲取阳光雨露,任

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特别地有朝气有灵气。

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

没有干脆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老师告知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

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

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

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

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衬托下特别生

气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

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探讨: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改变?溪声为什么

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改变,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

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

着山势的改变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

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

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假如说沿途的风

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

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概,也不禁对双龙洞产

生一种奇妙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巡游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一乘船通

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味道,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至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

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

却还栗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老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

物体似乎变小”的生活阅历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

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及我们平日乘船水上

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

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

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渐渐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

模糊,心情也惊慌起来)

探讨: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

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四周又是昏暗一

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

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

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

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总第(8)课时编写时间:2016年2月29日

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授课班级四年级教者A

1、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教学目标

2、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重点1、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2、练习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给课文编写提纲。

支配课时3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老师了解学生背诵的状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概,经验了孔

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最终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

象呢?(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

双龙的句子。

2.探讨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探讨学习,相互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许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态改变多端,颜色也各

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

奇妙而好玩。内洞比外洞还栗大得多)(板书:奇)

洞中出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引

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

中平添了几分气概。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

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

道感受了双龙洞的宏伟、惊险及奇妙.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宏大、自然之奇妙!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巡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

祖国山川景物的酷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

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栗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

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详细,写通顺(板书:材料

支配)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依据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

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许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

这就是文章的内容。(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

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酷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

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巡游,所见所闻许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

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需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

最能体现这次巡游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选择

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加了作者游双

龙洞的爱好.作者选择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

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巡游的对象,也是作者巡游的依次,是

文章的主要内容。选择好材料后,还栗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

支配,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依次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

条理清晰,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巡游依次组织材料的,同

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支配按依次写下来。(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

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洁的提纲。我们在写作

文前,应当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

达中心的材料,最终把选好的栗写的内容支配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总第(9)课时编写时间:2016年3月7日

课题七月的天山授课班级四年级教者A

lo相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丽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育酷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天山的美妙.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支配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异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

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概宏伟的三山五岳,一股

民族骄傲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闻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

伴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老师小结: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x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

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

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

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假

如有爱好,还可以把自己宠爱的美丽语句摘抄下来。

3、提出学习方法.

三、依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巡游依次,引导

理解内容

1、学生依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依据什么依次来写的?(视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

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依次从山的外围写到

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其次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纳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争论,然后

沟通)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

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

活跃衬托天山的安静。

B、比方,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

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索沟通: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阔。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

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

阳光绚丽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终,以“这天山上有的是

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裕。)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沟通: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

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沟通,老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一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方。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调、描

绘感觉上去找比方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宠爱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归纳写作特点

1、非常讲究写景的依次,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

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改变,显得繁而

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绽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

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

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

力。作者细心运用了比方、衬托、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

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六、布置作业: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内的早晨、

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支配明确的线索,采纳

合理的依次和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景物印象修辞

进入天山雪水凉快比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