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二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河北省唐山二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河北省唐山二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河北省唐山二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河北省唐山二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唐山二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月考1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字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记载中的古气候;第二,考古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三,地质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岩石、沉积物判断古气候的变化。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经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现第一次冰川活动。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寒武纪气候温暖,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气候分带明显,早期温暖,末期冰川活动活跃。志留纪早期延续寒冷,中、晚期转暖。泥盆纪是相对温暖和干旱的时期。石炭纪气候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末期进入冰川期。二叠纪气候由冷转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气候都十分温暖,几乎找不到冰川活动痕迹。第三纪气候有波动,但延续了温暖,南方古猿出现在第三纪末期。第四纪气候转为寒冷,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离开家园,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气候才逐渐转暖。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全新世气候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从全新世气候转暖起始,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孕育了灿烂的古文明;夏商周处于大暖期的后期,中华文明得到延续,诞生了最初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由温暖转温凉,战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杀戮;秦至东汉晚期气候相对温暖,开创并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进入寒冷期,这是一个极糟糕的战乱不已的时代;隋唐气候总体温暖,一度展现盛唐气象;唐中叶并延至五代时期气候转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宋朝经济繁荣曾经举世无双;明清气候相对寒冷,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都与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摘编自徐鸣《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材料二: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左右)为转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认为唐代气候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著名气象学家竺可祯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通过对梅树、柑橘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和柑橘分布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1℃。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由此可知,唐代长安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相应的,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这种相对寒冷的时期从安史之乱前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气候与现代气候的研究依据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过文字资料、考古资料和地质资料展开,而不能依靠数据。B.地球诞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从全新世开始气候逐渐转暖,人类便逐步进入农业社会。C.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重大,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朝代的盛与衰大体伴随着气候的暖与冷,规律较为清晰。D.

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气候在8世纪中叶开始趋冷,这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唐代盛衰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四段中“宙”“纪”“世”都是地质年代分期单位,三者中“世”的层级最小。B.在历史上不止一个时代气温偏高,说明了全球变暖未必源于温室气体排放。C.人类在全新世步入农业社会,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D.竺可桢通过格陵兰冰块印证了唐代气候温暖,说明同时期北美气温也偏高。3.下列关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不当的一项是()A.通过《竹书纪年》中周孝王时汉江结冰等史料,佐证该时期中国偏冷。B.通过考古资料证明,汉武帝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北界远超过当代。C.通过对岩溶石笋开展研究,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图1说明,气温高时,雪山的雪线就高;气温低时,雪线也会相应变低。B.中国气温与挪威雪线的高低并非完全一致,说明气温在时空上有复杂性。C.

图2显示,中国气温在唐代整体上偏高,与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基本吻合。D.

从图2来看,在历史上,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5.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二中唐朝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教训,给我国长远发展带来哪些启示?【答案】1.A

2.C

3.D4.D

5.①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③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④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⑤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不能依靠数据”错。材料一是“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可见,不是不能依靠数据,应是不依靠气象监测数据,因为从第二段“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看,其研究也依靠“数据”。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C.“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错,前后推理不当。材料一是“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原文只是说从全新世开始,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并不能得出推出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的结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错,因为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数量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的方法不科学。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D.“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错,读图2,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虽不完全一致,但整体上走势是一致的。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分析,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由“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分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由“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分析,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由“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分析,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由“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分析,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灭毒孙春平今年春节,我去南方一个城市,原计划是与几位老友同过一个旅游春节的。万没料到,因为疫情,武汉市紧急封城。一夜间,满世界都紧张起来。老友们决定抓紧订票,且留遗憾,各回各家。宾馆客服说,飞机就别想了,只有选乘火车。我说,最好是下铺,我年纪大了,夜里好起夜,请多关照。客服很快答复,说总算订到一张软铺,但只有上铺。我犹豫有顷,客服催促,请快拿主意,有客人在等候这个铺位。①时间还算从容,我推开软卧包厢的时候,只有20号上铺有个年轻人仰靠在行李上看手机,他倒时髦,已戴上口罩了。我去跟列车员提出调换铺位的请求,列车员说,等19号下铺和20号下铺上车,你们自己私下商量吧。这两位旅客迟迟没有上车,那一刻,我已心存侥幸了,要是有人漏乘,我倒省事了。但站台上预备开车铃声响起的时候,眼见一辆救护车急匆匆停在软席车厢门口,列车长和乘警帮忙将一担架抬送上车,一直送到20号下铺位置。担架后面跟着的,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妇女,略显发福了,脸上满是汗水,看样子像乡下人。细看病人,男性,六十来岁,谢顶的头上包着绷带,裸露的左小腿敷着药,上面还挂着医用胶管。女人安顿好病人,说我先垫补垫补,饿惨了,我吃完再喂你。病人“嗯”了一声,眼睛却一直眯缝着,看不出表情。女人泡好方便面,坐在19号下铺哧溜哧溜吃得那叫畅快,连汤水都喝得干干净净,看来真是饿得不轻。在我登铺的时候,她说,我应该喊您叔吧?要不您睡下边?我说,你得照顾病人,咋好意思和你换呢,谢谢啊。只是我下铺的时候,腿脚笨,别碰了你和病人就好。②在说这些话的时候,20号上铺的年轻人仍在摆弄手机。现在的年轻人呀,手机就是魂儿,都这德行。不敢喝水,满以为这样可以不起夜。可过了半夜,还是去了两趟卫生间。我回来时,见女人已坐在过道的边座上,临窗远望。大地已是一片雪白。我问,你家人是什么病?女人叹息,脑梗,人一下就废了。我又问,你是他什么人?大叔看呢?应该有点亲戚吧?不沾点亲,这钱谁愿挣?他没儿女吗?老太太先走了。儿子打架,伤了人,坐牢了。当爹的一股火,就这样了。医院开了药,回家养着吧。上车时怎么来得那么晚?不是闹疫情吗,又赶上过年,病人急着出院的多,手续好不容易办利索,奔车站的路上又堵车。我又问,病人吃晚饭了吗?女人说,怕他屎尿,就将就吧。包厢里有了动静。20号上铺翻了个身,被子险些掉下来。女人忙起身,把被子往上掖了掖,对我说,不说了,别惊醒别人。黎明时分,列车员来换铺牌,并提醒做好下车准备。原来病人在前方站,点下车,那个20号上铺也下车。列车已减速,列车长和乘警又赶过来,准备帮助抬送病人。女人对20号上铺说,大兄弟,拜托帮把手,我手上带的东西多。③20号上铺没拒绝,他将双肩包背好,左手便抓牢了担架的把手。见他抓担架的前右方,我便抓担架的后左方。乘警说,老先生,后面我一个人就行。我说,多只蛤蟆二两力,我总比蛤蟆力气大点儿。④几个人都笑,20号上铺也跟着笑。列车进站,站台上很安静。担架放到洁净的站台上时,有个中年汉子悄然靠前,从20号上铺肩头接过背包,似乎还说了句什么,然后转身离去。但就在那一刻,让我万没料到的一幕陡然出现。一直卧床不动的病人突然豹子般腾身而起,一下就将接包人扑倒在地。20号上铺见状,拔腿欲跑,却被一直跟在他身后的女人抓住臂膀,一个漂亮的背飞,眨眼间他就被重重地摔在了站台上。说话间,只见人群中闪出几位便衣,转瞬便将两人扭走了。一切似梦,猝然反转,让人目瞪口呆。豹子般的病人站在我面前,用力地跟我握手,说,夏老师,一路委屈您了,但愿后会有期。我怔了,原来他不光身健如豹,还知我的姓氏和退休前的职务,看来,一切都不简单啊。会擒拿的女人也跟我告别,笑着说,我知道夏老师好写文章,如果写到今天,还是假语村言吧。我们缉毒警察的任务复杂又漫长,而且风险极大,还请多支持。我知道,这不是玩笑,缉毒工作极其隐秘,力求人赃俱获,且要顺蔓掘根,我把此篇小文中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车次尽皆隐去,也算是对缉毒工作的一点配合吧。我说,真没想到,大过年的,又全国防疫,警察同志的工作还这么紧张。女警察说,越是在这种时候,越不能让毒贩们趁机作乱。开车的预备铃声响了。女警察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19号下铺是您的了,内勤同志已打过招呼。祝夏老师吉顺安康。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灭毒》是一篇构思精巧的作品。写的是因突发疫情打乱了旅行计划,主人公夏老师乘夜车返家,途中巧遇缉毒警察抓捕毒贩的惊心动魄的一幕。B.小说讲述的是写实性的故事,语言简单凝练,但又极具个性化,能贴合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身份,可见作者观察细致,笔力深厚。C.小说注重细节的挖掘,比如说“乡下女人”在晚间与“我”聊天时还不忘给上铺掖被子,并且及时结束谈话,这一细节表现了她的细心善良。D.小说关于“病人”警察的各种描写,以及任务完成后,缉毒警察们与“我”打招呼时,连“我”的姓氏和职业都了如指掌等描写,说明为了缉拿毒贩,警察们布局周密。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关于“20号上铺”的相关描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处“20号上铺”将行李靠在身后,并在疫情突发之时就已经戴上了口罩,说明了他的小心谨慎。B.第②处描写表现了“20号上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毫不在意,一个“仍”字则体现了他玩手机的时间之长。C.第③处,“20号上铺”没有拒绝“乡下女人”的请求,为了方便抬担架,先背好双肩包,说明他虽是毒贩,但仍乐于助人。D.第④处写的是在“我”的热心帮助和幽默语调中,整个包厢暖意融融,就连一直冷漠的“20号上铺”也被感染了。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控制故事的叙述速度来使小说张弛有致的。9.作家冯骥才说:“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把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请结合文本,对这篇小说“金子般的结尾部分”进行简要赏析。【答案】6.C

7.A

8.①为了保持故事完整性的合理加速。如文章的开头部分,用叙述代替描写,交代了“我”乘坐卧铺的原因,快速推进故事。

②为了细描人物、表现主旨的适时减速。如“我”与“乡下女人”的谈话,作者穿插补叙,既增强了所设之局的合理性,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9.①意外结局。结尾的情节突转在意料之外,让“我”猝不及防,但前文铺垫的几位乘客的异常行为又使结局合情合理。

②丰富形象。结尾揭晓了两位下铺乘客缉毒警察的身份,表现了“病人”的身健如豹,“乡下女人”的身手敏捷、心思细腻。

③意蕴深广。小说结尾真诚动情地表达了对缉毒警察英勇团结的礼赞,也是对广大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缉毒警察”们的致敬,彰显了中国人民应对灾难时的团结奋斗、勇敢坚强、乐观互助的豪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C.“这一细节表现了她的细心善良”错误,并非为了表现女警察的细心善良,而是为了突显她的警觉性,罪犯的一举一动都在她的侦察范围之内。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B.“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毫不在意”错误,作为毒贩,并不是也不能对周围的事情毫不在意,他只是不想招惹事端,且一直摆弄手机,或是为了掩饰自己,或是为了联系拿货人。C.“乐于助人”证据不足,他背好双肩包,是先保证“货”的安全,不拒绝最大可能是怕招人目光、引人怀疑。D.“被感染了”亦是证据不足,在这种氛围中,不“随流”就会显得格格不入,“笑”是他的伪装,或者是在警察的高超伪装中,毒贩放松了戒备。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速度控制”。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着自己的节奏,它有时加速,一笔带过,有时减速,徘徊不去。解答此题,我们先要对小说中“加速”与“减速”的情节进行概括梳理。小说的开头部分对春节旅游改成乘卧铺回家的原因与过程的叙述是“加速”的,“我”与“宾馆客服”简单的对答,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典型的“减速”有两处,一是晚间“我”与“乡下女人”的对答,虽也简单,但穿插了“病人”的相关故事,拉缓了故事发展节奏;一是制伏毒贩的过程,作者通过场面描写和“我”的心理描写,有叙有评,使得故事张弛有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梳理结尾情节内容,明确小说结尾的类型,然后从塑造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阅读效果、主题意旨等角度分析作答。从类型来看,小说结尾交代20号上铺原来是毒贩,女人和病人是警察,这是“欧亨利式”结尾,既能让情节陡生波澜,又能与前文伏笔相照应,例如“在说这些话的时候,20号上铺的年轻人仍在摆弄手机”等。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两个警察的身份是在结尾才得以揭晓的,在抓捕毒贩的过程中,他们迅捷英勇;事后提醒“我”写故事时要“假语村言”,并把下铺的使用权赠予“我”,都能体现他们的心思细密,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题角度分析时,不仅要就事说理地对本文的缉毒之事进行深华,还要结合故事抗击新冠病毒的背景,“缉毒”一语双关。表达了对缉毒警察英勇团结的礼赞,也是对广大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缉毒警察”们的致敬。特别提醒的是题干指向的是小说的结尾部分,而非结尾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之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静郭君①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苟可以谦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剂貌辨行,至于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剂貌辨见,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豕视②,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昭阳③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答曰:“敬诺。”静郭君来,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当是时也,静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士》)【注】①静郭君:姓田名婴,战国时齐国大臣,孟尝君田文之父,受封于薛地。②过颐豕视:耳后见腮,目光斜视。③昭阳:楚国国相。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宣王A立B静郭君C不善D于宣王E辞F而之薛G与H剂貌I辨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无辞为也”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B.“不若革太子”与“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两句中的“革”字含义不同。C.先王,有两个义项,一指前代君王,二指上古的贤圣之君。在文中意思是前者。D.庙,旧时供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房屋。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君针对静郭君对剂貌辨的态度进行劝谏,但静郭君不仅没有听从,反而对剂貌辨更好了:让他住进上等客舍,让自己的儿子侍奉他。B.剂貌辨想让静郭君继续发挥才能以使齐国更强大,所以冒着被杀的危险进入国都去朝见齐宣王,劝其重新任用静郭君,他的劝谏取得了成功。C.剂貌辨游说齐宣王的时候,讲述了两件事:一是静郭君不听劝谏,没有立卫姬之子为太子;二是拒绝了昭阳的请求,不肯与之互换土地。D.齐宣王最终改变了对静郭君的态度,迎接静郭君回到都城,还任命他为相,但静郭君做相之后不久就借口有病辞去,宣王三天后才答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人也多訾,门人弗说。(2)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14.以“千里马”为核心词,分析“静郭君善剂貌辨”事例可以支持哪些论点。【答案】10.BEG

11.A12.B

13.(1)静郭君喜爱剂貌辨。剂貌辨为人有很多毛病,(静郭君的)门人不喜欢他。(2)静郭君对我竟到了这样的地步!我年少无知,实在不知道这些情况。14.①有千里马,还要有伯乐。②伯乐与千里马会互相成就。③贤能的人能让士人发挥千里之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宣王成为国君,静郭君与齐宣王并不交好,便告辞齐宣王与剂貌辨一起到薛地去。“宣王立”,主谓结构,其后断开,即B处。“静郭君不善于宣王”,“于宣王”作“不善”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即E处。“辞而之薛”,“而”表承接,连接前后内容,中间不断开,“薛”作“之”的宾语,其后断开,即G处。故B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错误。推辞;告辞。句意:我没有可推辞的。/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B.正确。废掉;消灭。句意:不如废掉太子。/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C.正确。D.正确。句意:庄宗接受之后收藏在了祖庙。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让静郭君继续发挥才能以使齐国更强大”错,于文无据。剂貌辨朝见齐宣王的目的在于使郭静君能得到齐宣王的善待,他也没有劝宣王重新任用静郭君。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喜爱;“訾”,缺点,毛病;“说”,通“悦”,喜欢。(2)“一”,竟然;“少”,年轻;“殊”,很、实在、确实。【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苟可以谦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概括,剂貌辨是千里马,但也需要有静郭君这样的伯乐赏识:有千里马,还要有伯乐。前期静郭君赏识剂貌辨,“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后期剂貌辨帮助静郭君得到宣王的敬重,“静郭君来,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伯乐与千里马会互相成就。静郭君赏识剂貌辨,这才有了剂貌辨发挥才能之处:贤能的人能让士人发挥千里之能。参考译文:如果有千里马在这里,但没有获得善于相马的人,犹如没有获得这匹马。善于相马的人和千里马,互相依赖,然后才能成名。就像鼓槌和鼓一样。士中也有千里马,气节高尚,能为正义而死的,就是士中的千里马。能够使士施展千里马的本领的,大概只有贤人吧。静郭君喜爱剂貌辨。剂貌辨为人有很多毛病,静郭君的门人都不喜欢他。孟尝君私下拿这件事劝谏静郭君,静郭君非常生气地说:“如果可以让剂貌辨满足,我没有可推辞的。”于是,他让剂貌辨住到上等客舍,命令长子侍奉他,早晚进奉饮食。几年后,齐威王逝世,齐宣王成为国君,静郭君与齐宣王并不交好,便告辞齐宣王与剂貌辨一起到薛地去。留居薛地没几天,剂貌辨就拜辞而离开,请求去朝见齐宣王。静郭君说:“宣王十分不喜欢我,你去了,一定会被杀的。”剂貌辨回答说:“我本来就不企求能够活着。”剂貌辨请求一定要去,静郭君无法制止他。剂貌辨出行,来到齐国国都,齐宣王知道了这件事,就心怀恼怒等着他。剂貌辨朝见齐宣王,齐宣王说:“你,是静郭君所听从和喜爱的人吗?”剂貌辨回答说:“喜爱是有的,听从却没有。当大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我对静郭君说过:‘太子不仁德,耳后见腮,目光斜视,像这样的人肯定会背理行事。不如废掉太子,改立卫姬的幼子校师为太子。’静郭君流着泪说:‘不行,我不忍心这样做。’如果静郭君听我的话这样做了,一定没有今天的祸患,这是其一。到了薛地,楚相昭阳请求用多出数倍的土地来交换薛地,我又说:‘一定要答应他。’静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的封赏,虽然被后王厌恶,我如何对先王说呢?而且先王的宗庙在薛地,我怎么可以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又不肯听从我的劝说,这是其二。”齐宣王叹息,脸上有所动容,说:“静郭君对我竟到了这样的地步!我年少无知,实在不知道这些情况。你肯为我请静郭君来一段日子吗?”剂貌辨回答说:“遵命。”静郭君来了,齐宣王亲自到郊野迎接静郭君,望见静郭君就流下了眼泪。静郭君到来后,齐宣王就请求他当国相。静郭君推辞,终因不能推辞掉而接受了。十天后,静郭君推说有病,坚决要辞去,三天后齐宣王才批准。在那个时候,静郭君可以说是能够依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别人的人。能够自己去了解别人,所以不会被别人的非议阻碍自己的判断。这就是剂貌辨能够为了他摒弃生命的乐趣而奔赴患难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深愁喜友人至

刘沧①不避驱羸道路长,青山同喜惜年光。灯前话旧阶草夜,月下醉吟溪树霜。落叶已经寒烧尽,衡门②犹对古城荒。此身未遂归休③计,一半生涯寄岳阳。【注】①刘沧,山东人,生逢晚唐乱世,行卷投书,无人荐赏,四处漂泊。②衡门:简陋的屋舍。③归休:归家,归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拖着羸弱之躯迎接远来的友人,表现出真挚的友情,也隐含着内心的感激。B.颔联写诗人与朋友在灯前月下,叙旧吟诗,营造出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情感氛围。C.“霜”“落叶”“寒”等词语表明了季节特征,“衡门”一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困窘。D.尾联两句直抒胸臆,蕴含无限悲苦: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客居异乡,有家难归。16.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评此诗后四句道:“其与前之数句似断实连,寓意深微。”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5.A

16.①前四句写友人到来之喜,后四句写处境困窘之愁。一喜一愁表面上不相关联,这是断。②后四句其实是诗人向友人倾诉心中悲苦,紧承挚友相逢“话旧”“醉吟”之喜,此为连。③诗人写自己处境困窘,既表达对命运的不满,又满怀得遇至交的欣慰与感激。是为寓意深微。【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诗人拖着瘦弱的身躯”错误,诗句“不避驱羸”说的是朋友不顾坐骑瘦弱。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不避驱羸道路长,青山同喜惜年光”写了朋友不顾坐骑瘦弱,道路遥远来看望我,我内心非常的激动。“灯前话旧阶草夜,月下醉吟溪树霜”写了诗人与朋友在灯前月下,叙旧吟诗,其乐融融。可见前四句写友人到来之喜。“霜”“落叶”“寒”等词语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衡门”一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困窘。“此身未遂归休计,一半生涯寄岳阳”写了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客居异乡,有家难归。后四句写处境困窘之愁。一喜一愁表面上不相关联,这是断。后四句写了诗人生活的困窘,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客居异乡,有家难归,蕴含无限悲苦。是诗人向友人倾诉心中悲苦,紧承挚友相逢“话旧”“醉吟”之喜,此为连。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生逢晚唐乱世,行卷投书,无人荐赏,四处漂泊。所以诗歌写自己处境困窘,表达了对命运的不满,然而朋友的到访,使诗人内心无限的感激。表达了诗人满怀得遇至交的欣慰与感激,是为寓意深微。(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石钟山记》中,郦道元交代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报任安书(节选)》一文中,司马迁援引古例,并总结说因为抑郁不得志,理想不能实现因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幕遮·燎沉香》中,被王国维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②.故述往事

③.思来者

④.叶上初阳干宿雨

⑤.水面清圆

⑥.一一风荷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蠡”“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动物会因为繁衍、觅食等种种原因,不断地行走、迁徙。植物则扎根在一块固定的土地,除非被人为挪动,

。但是,在大自然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行走”的植物。卷柏被称为遇水而安的迁徙者,这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奇特的、会走路的植物。卷柏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的时候,它的“自救”就开始了,随着风在地面上滚动,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风带着这个勇敢流浪者四处流散,当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____②_____,它的根又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几天后,____③____,卷柏便抽出根须,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可实验者隔绝了它移走的一切路径。不久,卷柏又重新扎根生存在了那里,在几次将根拔出,几次又动不了的情况下,它便再也不动,在这里安居乐业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两处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处所用修辞手法相同一项是(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B.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C.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答案】18.①否则永远处在原地

②这个圆球就会停下来

③空地水分减少

19.卷柏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的时候,它就会开始“自救”,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随风在地面上滚动。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植物则扎根在一块固定的土地,除非被人为挪动”可知,扎根在固定的土地上,只有人为挪动了,它才会变换位置,再根据关联词“除非”可知,与之搭配的词语应该是“否则”,所以应填写“否则永远处在原地”。第二空,根据前文“风带着这个勇敢流浪者四处流散,当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和后文“它的根又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可知,蜷缩成圈球的卷柏会在水分充足的地方重新生根,所以处应填写“这个圆球就会停下来”。第三空,前文实验是“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而后文“卷柏便抽出根须,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由此可知,后文是对比实验,在水分不充足的情况下,卷柏就会换地方,所以处应填写“空地水分减少”。【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将“它的‘自救’就开始了”改为“它就会开始‘自救’”,或者在后面的句子加一个“它”﹔二是语序不当,“随着风在地面上滚动”语序不当,“随着风在地面上滚动”应放在“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之后。修改为:卷柏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的时候,它就会开始“自救”,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随风在地面上滚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是拟人手法,“安居乐业”赋予卷柏人的情态动作。A.借代,用“干戈”代指“战事”;B.拟人,“知”,“知道”之意,赋予“庭树”以人的动作﹔C.比喻,“满鬓青霜残雪”,将“两鬓的白发”比作“霜雪”﹔D.用典,这两句意思是“像姜太公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运用了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香雪决定告诉娘她用四十个鸡蛋换了这个铅笔盒。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向前奔腾、撞击着水中石块、不时溅起浪花的小溪的声响高昂起来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问号的表现力。【答案】21.①原句为一组短句,句式灵活,节奏感强;改句为一个长单句,有头重脚轻之感;②原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歌唱”“奔跑”等将小溪拟人化,语言生动,改句则平淡。22.①设问句,自问自答,用问号加强语气;②突出强调,强调前面是隧道,连接着大山内外,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和兴趣,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从句式方面来看,“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为一组短句,先写小溪的歌唱,然后通过“奔跑”“撞击”“溅”等动词写小溪的奔腾过程,节奏感强,画面感强,很有变现力;改句则一般。②从修辞方面来看,原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歌唱”“欢腾”“奔跑”将小溪拟人化,语言生动形象;改句只是客观陈述,语言平淡。【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根据“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可知此句是一个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用问号加强语气;“前边又是什么”使表意更强烈,突出强调香雪回去的路很漫长,隧道连接着大山内外,香雪最终会选择怎么走呢?自然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喜欢发朋友圈,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都会发图片发文字,发得不亦乐乎;有人偶尔发个朋友圈,告知去向,请来办事者择日;也有人从不发朋友圈,也不看他人的朋友圈……人们发朋友圈,或率性而为,或工作需要,或处事谨慎,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反应。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勿让“朋友圈”圈住自我时光拉动着科技的引擎,使之成一股重塑世界的原动力。科技敲开了新时代之门,给百姓的生活带了来巨大冲击。当走街串巷、呼朋引伴的情感交流方式逐渐褪去,一个新的名词——“晒朋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