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鲁教版一、课前预习◎导读中国人有无自信力,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鲁迅先生深入透彻的分析,给我们智慧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作者◎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1934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贫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1、慨叹:“慨”不能写成“概”。2、脊梁:“梁”不能写成“粱”。3、摧残:“摧”不能写成“催”。4、何尝:“尝”不能写成“偿”。5、前仆后继:“仆”不能写成“赴”或“伏”。6、筋骨:“筋”不能写成“经”。◎语音◎字形1、玄虚“”不能读成“xiān”2、诓骗3、抹杀“”不能读成“mò”4、省悟“”不能读成“shěng”5、乾隆“”不能读成“gān”6、脊梁“”不能读成“jí”7、前仆后继“”不能读成“pú”◎词语1、诓骗:。2、搽:。3、自欺欺人:。4、不足为据:。5、为民请命:。6、玄虚:。7、省悟:。8、渺茫:。9、怀古伤今:。◎常识与资料1、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清乾隆皇帝在位时,确定纪传体作为正史,不经治定的不能列为正史,当时治定的二十四部史书为正史,它们是《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明史》。史称“二十四史”。2、鲁迅杂文杂文是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三十年代后期甚至出现了被称作“鲁迅风”的杂感流派,在激烈的斗争中不断地发挥着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从“五四”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杂感,也由于鲁迅的实践和倡导,终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运用便捷和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学形式。二、课堂探讨◎理文脉本文针对敌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进行直接和间接地批驳。首先摆出敌论据和观点,接着依据敌论据和敌论点之间的矛盾直接驳论证,同时,从正面立论,间接驳斥敌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回答文章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辨结构树靶子(1—2)。直接批驳(3—5)。间接批驳(6—8)。得出结论(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探意旨本文有力地驳斥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这种悲观论调,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阶级和御用文人自欺欺人的罪恶本质,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舞人民的斗志。其意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予以分析。1、从驳斥的角度看。作者深入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悲观论调的要害是“”,文章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之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他们(这一部分人)对民族悲观失望,作者说他们“”,他们过去信“”、信“”信“”、信“”,只能说明他们曾经拥有过“”,现在发展着“”,他们压根儿就没有过,也就谈不上失去。“这一部分人”不能代表中国人,只能代表。2、从立论的角度看。作者列举了历史和当今的事实:来证明“”。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代表中国人的本质。这样有回击了“”的悲观论调,歌颂中国人民的伟大的自信力。3、从作者情感立场看。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对人民的歌颂,对敌人的讽刺和揭露。正如鲁迅所说:“自信力的有无,状无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看地底下。”“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他们有确信,不自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那简直是诬蔑”。然而,“一部分人”连“他信力”都失掉了,最后“求神拜佛”发展自欺力,长久地麻醉自己。作者爱憎分明,对当时政府和御有文人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深刻揭露,对中国人民充满赞颂和自豪。◎议问题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再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呢?明确:这是作者引敌论的论据,并承认所述的事实,但从信“地”、信“国联”和信“佛”的事实所推断出只是“中国人失去他信力,发展自欺力”,而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观点,足见其荒谬,这是运用驳的方法,驳斥敌论点的错误。同时表明了鲁迅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使人更能明辨是非,不被迷惑。先承认是事实,再分析批斥,也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更能收到讽刺的效果。2、“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者用了修辞手法。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原因有三个:①他们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总是被统治阶级镇压、暗杀,他们的精神不能被很好地宣传彰显;②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隶统治,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许多事情自然无法知道真相;③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大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大多表现出旁观者的“看看”心态。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明确:“状元宰相”指。鲁迅曾评述“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作者认为,他们才是。◎学特点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抓住敌论要素,运用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彻底批驳对方的谬论。语言犀利,富有战斗性。1、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作者分析对方的这些证据不能证明论点,论证上不含逻辑,通过驳斥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因为,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这个过程与方法都是错误的,自然也就不能证明论点了,那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甚至是荒谬的了。作者又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作者通过列举古今事例,充分证明了自己论点的正确性,这样也就宣告了敌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2、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地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了嘲讽的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求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毫不留情地刻画出了悲观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将反动当局的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三、课堂反馈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被摧残,被抹杀,消来于黑暗之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要自己看地底下。1、本段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A、举例论证B、正反对比论证C、引用论证D、比喻论证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为、和。请举出历史上的这些人物(至少两个)、。3、“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