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2月光曲》教案【教材分析】:《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学生通过对《伯牙鼓琴》的学习,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份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是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想,在研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再现贝多芬与穷鞋匠兄妹鲜明的人物性格,进而充分领略文本中蕴含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谱写、幽静、霎时、陶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谱、莱、茵”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谱写、著名、断断续续”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课时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导语: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近贝多芬,去读一个关于他创作《月光曲》的动人传说。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3.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过渡:对于音乐家贝多芬,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能说一说吗?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一生非常坎坷,他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流。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2)小组内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易读错的字:“纯、霎”都是翘舌音;“缕”是边音;“券”读作quàn,不要读成juàn。◆易写错的字:“盲”指眼睛失明,与“目”有关,不要把“目”误写成“日”;“键”和“霎”笔画较多,容易写错,要特别注意。2.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自学情况。谱写幽静皮鞋盲人纯熟琴键霎时一缕涌过来照耀陶醉莱茵河水天相接微波粼粼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1)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千米,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2)用比较法理解词语。如:“幽静”“恬静”“安静”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恬静”可形容人的表情、心情,多表示一种给人美好感觉的闲适、安静。(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入场券]指用来进入某些场地的票据。(4)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水天相接]先理解“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理解,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微波粼粼]粼粼,水明净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理解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2)引发质疑:文中为什么用“传说”这个词语呢?教师:传说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个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也正因为人们对贝多芬的喜爱、敬佩,才有了这样美好的传说故事。2.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1)第1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第2—10自然段。)(3)那么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试着划分一下,概括段意。◆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3.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主体部分的层次。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那么我们能否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这部分分个层次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班内交流,最后教师归纳。)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第二层(第3—9自然段):写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了《月光曲》。第三层(第10自然段):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记录下来。4.自读自悟,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画出不懂的地方。(2)用心感悟课文中人物、环境及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阅读过程中有问题随时提出来。预设:学生读课文,提出的个别问题当时解决;共性问题,在全班解决;有关进一步理解课文的问题,教师记录下来,充实到教案中留到第二课时解决。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同学们,音乐的创作固然需要深厚的艺术底蕴,但是灵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贝多芬是一位伟大而充满才华的音乐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便创作出了一首动人的乐曲。这虽然是个传说,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尚的情怀。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细细品读这个动人的传说,去感受音乐的魅力。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了生字新词,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相信大家以后遇到难理解的词语也能更有技巧性地去理解它们;我们还划分了课文段落,理清了重点部分的层次,这样下节课我们的学习能更有条理性地展开。大家的课堂表现非常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情怀。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课时重点】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2.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2.教师动情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教师: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户,而且从窗户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当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一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悠扬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竟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得到?预设: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眼前会呈现出一幅画面,学生听着教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也就更能走进课文了。3.自读、提问、解疑。(1)自由阅读第3—8自然段,在课文的相关地方写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学习。(2)学生展示自己刚才在自读时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3)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①让学生反复模拟试读兄妹俩的对话,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气。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内疚和关怀。②想象自己就是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自己会怎么想?示例: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音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音乐会的入场券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点拨归纳:盲姑娘的家境贫寒,从“茅屋”“微弱的烛光”“旧钢琴”“入场券太贵”等词语可以看出来。预设问题三: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引导归纳: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点拨归纳:文章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4.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的对话。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意外、吃惊。)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平静、肯定。)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激动、兴奋。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做出了判断,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贝多芬: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高兴、真诚。)5.想象情景,升华感情。(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①教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月光曲》也是如此。②学生活动: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段落(第8自然段),感悟交流。点拨归纳: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成为贝多芬先生的知音;也是当时月光笼罩下的美妙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出示课件)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融融、清幽雅静。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过渡:如此清幽的环境,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让贝多芬想了许多,于是他想把心中这份情感借助于这清幽的月光用音乐释放出来。面对清幽的月光,他按起了琴键——听!(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静静欣赏。)在这样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旋律中,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9自然段。①学生读语段,想象画面。②交流语段中的“变”,指导朗读。交流:月亮的变化(升起——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卷起巨浪——汹涌澎湃。)朗读指导: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③用简易画创设情景,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微波粼粼。教师:(边画边说)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引导学生注意“水天相接”。)。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幽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此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浪涌。教师: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微云是什么?这里说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比开始时怎样?(节奏加快,曲调变得激昂。)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教师: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亮?从哪儿知道的?(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此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节奏又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体会到画面及乐曲旋律的变化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是一致的,这就是曲为心声。它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家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月光曲》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④思考:皮鞋匠所想象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预设: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来思考,盲姑娘的脸是“恬静”的,眼睛是“睁得大大的”,可见她也陶醉在了音乐所创设的画面中。“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他感觉到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这是一个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预设:可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还可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结合课件呈现的画面配上文字。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启发想象,说一说。教师:当音乐停止,贝多芬悄悄离开后,盲姑娘和哥哥终于从音乐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同桌之间合作。2.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1)引导对比:可试着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显得太平淡,没有那么深刻感人了。)(2)指导读和写。教师: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些是叙事,哪些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着把现实和联想结合起来。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文中恰当地加入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也就会更加丰富、深刻。(3)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其他名曲,如《致爱丽丝》《欢乐颂》,学生静静倾听,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4)学生配乐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3.总结思辨,拓展延伸。过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那么,大家觉得贝多芬做到这一点了吗?在你的心中,贝多芬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吧!(1)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示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2)播放《命运交响曲》,体会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过渡: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贝多芬四十多岁时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那激越豪迈的乐章,感受他那融入音乐之中的博大的胸怀和不屈的力量。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选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着写一写。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反思】《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2.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3.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奏乐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三、不足之处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讲课伊始,我采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接着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播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应的《月光曲》的三个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然后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不人道的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最后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类文阅读-22月光曲天堂音乐(节选)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他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就升不到天堂。“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贝多芬问。“他想去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去阿尔卑斯山……”爱丽斯一边擦眼泪一边说。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卑斯山茫茫的雪峰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在飞翔……“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那是大海,还有远处的帆,美妙的阳光……爱丽丝,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老人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丝。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献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以后的路。”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丝之后,又走进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选自《科学思维总动员》)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1)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危将死的时候。()(2)形容处境困难,失意颓丧。()2.“油然而生”的意思是。像这样含有“然”字的成语还有、等。3.《献给爱丽丝》这首钢琴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用“”画出来吧。4.贝多芬为什么要把这首钢琴曲命名为“献给爱丽丝”?请写出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1)弥留(2)穷困潦倒2.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示例:恍然大悟焕然一新3.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卑斯山茫茫的雪峰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4.因为正是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贝多芬,使他能够即兴创作出这首优美的曲子,所以这首钢琴曲以“献给爱丽丝”为名,不仅是为了向爱丽丝表示感谢与崇敬,还是为了将爱丽丝的善良传播到全世界。贝多芬(节选)“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呀!对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的。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他的同时代人就是这么描述他的)。他长得不算英俊,但他的脸焕发出一种个性的力量。他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境遇面前屈服。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他号召人们积极表现人性,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人的同情心。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有一次,当贝多芬在一个疗养地遇见皇帝时,也没有向后者鞠躬。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音乐的每一个音符上都反映了他的斗争精神。海顿作曲时通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则在他的创作中常常受直观主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来。据说,在谱曲开始之前,他的脑子里就记下了准备创作时用的构思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选自《名人成长故事》)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屈服——()强壮——()卑躬屈膝——()2.用“”画出文中描写贝多芬外貌的语句。3.文章的开头引用了贝多芬的名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4.文中写“贝多芬在一个疗养地遇见皇帝时,也没有向后者鞠躬”,表现了()A.贝多芬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B.贝多芬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人的同情心。C.贝多芬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5.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请写出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屈从强健摧眉折腰2.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3.这样写能够很快地把读者引入贝多芬的世界,让读者了解他的痛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4.C5.因为贝多芬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经常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22.月光曲》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2.学习掌握9个生字,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教学重点】: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学难点】: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教学准备】:1.贝多芬的资料。2.奏鸣曲《月光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5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学习2-3自然段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5)教师板书:听曲2、学习第4-6自然段(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3、学习第7-10自然段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评议朗读,体会句意。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13)出示句子比较: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④练习用“仿佛”造句。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14)全班朗读。4、学习第11自然段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四、布置作业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五、板书设计月光曲创作(7-10)(结束)谱曲(11)弹奏(4-6)
(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听曲(2-3)
(发展)平静→稍快→激昂→舒缓(发生)【教学反思】《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2.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3.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了《月光曲》,能够体会到文中所蕴含中的人格美、内容美和艺术美。三、不足之处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四、改进措施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22.月光曲》教学设计课题月光曲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2.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导入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教学(
)分钟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出示【课件3】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第一层:第2—6自然段第二层:第7—10自然段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1)男女生分角色读。(2)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板书:聆听谈话)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出示【课件5】男的()地说一个姑娘()地说同桌对读。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10.读后指导。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示范;练习朗读。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7】()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想用艺术为贫苦人造福的高尚情怀,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理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段。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清楚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安排,对学生理解课文和今后的习作都有好处。教师描述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使课文的故事性增强了。老师的提问,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会慢慢进入情境,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这就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从茅屋里传出的琴声是怎样想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总结出他希望用艺术为大众服务的高尚品质。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乐(lèyuè)曲入场券(quànjuàn)微弱(ròruò)纯熟(shúshóu)恬(tiánqià)静飞奔(bēnbèn)二、词语巧搭配。______的烛光______的月光______的浪花______的琴声______的意志______的小路三、选词填空。幽静恬静安静1.月光照在盲姑娘()的脸上。2.一天夜晚,贝多芬在()的小路上散步。3.教室里()极了,只能听见孩子们呼吸的声音。美丽美好美妙兄妹俩被()的琴声陶醉了。妈妈在我心中是全世界最()的女人。6.()的未来靠我们自己去创造。【答案】yuèquànruòshútiánbēn二、微弱清幽雪亮美妙坚强幽静三、1.恬静2.幽静3.安静4.美妙5.美丽6.美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总结课文、练习。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学生自学)从上节课学的内容导入新课,做好衔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学生急于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能够精力集中的学习后半部分的课文。新课教学(
)分钟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出示【课件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学生自学。)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板书:好像……仿佛……)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指导想象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板书:月亮升起)(3)第二幅画面。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板书:月亮升高)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板书:微波粼粼)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4)第三幅画面: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卷起巨浪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9.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10.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出示课件11】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恬静的脸上。)解释恬静: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板书:月光照耀)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出示【课件12】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11.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男生读写实部分。女生读联想部分。12.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1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动?(飞奔)。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使学生深入地感悟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激发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语言文字和艺术之美结合起来,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教师用简易画创设情境。根据文字描述,想象出精美画面,感悟《月光曲》的美妙,感叹贝多芬的演奏记忆高超,理解音乐和美术都是另一种语言。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三、满怀深情,激情描述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2.创造性描述: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描述。(板书:创作《月光曲》感动)出示【课件13】要求: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学生描述。总结: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学生练笔,主要是训练学生运用想象的手法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假体隆胸手术
- 《组统计学调查报告》课件
- 《儿童营养篇》课件
- 《通风空调总复习》课件
- 《连续时间信号分析》课件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6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
- 专职教师年终总结
- 《课件:群落的演替》课件
- 全国金融会议
- 《纺织品中甲醛测量》课件
-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报告
- 给老婆的保证书3篇
- 消火栓系统施工方案
- 2022年《--的滋味》作文指导
- 年产500吨环丙沙星的生产工艺设计(共52页)
- 周口恒大名都项目施工日志(10月份)
- 《旋转》画图练习
- 高血压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治疗现状与困惑
- 广州个人出租房屋税收管理办法
- 制除盐水水成本核算
- 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上unit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评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