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小说阅读_第1页
高三小说阅读_第2页
高三小说阅读_第3页
高三小说阅读_第4页
高三小说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小说阅读(2018年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

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

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

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

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1

“谁呀?”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

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2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

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

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地飞落下来……

1、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

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头冬夜雪花的描画预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渲染了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

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衬托。

(2)再次描画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为故事的结局营造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老人

一片苍凉的心情。

(3)雪花比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解析】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也可整合起来,从交代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烘

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作答。答“暗扣题目,烘托主题”或“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可以得

1分。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请举例分析小说的情节有何特点。

3

【答案】《雪夜》篇幅虽短,情节曲折离奇、出人意表。小说设计了3个出人意料的情节:第一个意

外是突然有陌生人蹿进来抢劫;第二个意外是陌生人上楼行凶,却从楼梯上滚落下来;第三个意外是

警察上楼竟然找不到“儿子”,警长说明两位老人早已丧子的真相。一连串的意外使小说跌宕起伏,让

人一■原一乍、一喜一忧,引人入胜。特别是作品的结局出人意料,落差感极强,文中一系列“儿子还

活着”的假象之后,最后才由警长说明儿子早已死去的真相,给人一种突然转变的奇特感受,富有艺

术感染力。

情节的发展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又步步伏笔,前后呼应,情节构思谨严,丝丝入扣,十分周全。如

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之前,就有“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跑得急)和“陈旧的楼梯发出吱

吱呀呀的声音”(旧楼梯不结实)作伏笔;开头老俩口“别去打搅他”的谈话,陌生人实施抢劫过程中,

楼上的“儿子”却一直没有动静,以及陌生人“学习也不点灯”的抱怨,也为结尾真相大白作伏笔。

【解析】“曲折离奇”“伏笔照应”2点各占3分。举例可以简要一些。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

主要表现手法”。

3、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蕴是什么?

【答案】(5分)

这是分析综合和探究结合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均可,但必须扣紧文本,观

点明晰,言之有理,表述清楚。

如:对极其哀痛的真挚亲情的歌颂.“爰之深则思之切”,两位老人对儿子极度怀念,用他还活着的

假象来安慰自己,而结尾的真相大白,使老人一腔真情格外令人痛惜,很好地表现了小说“可怜天下

父母心”悲剧主题。

如:对冷酷凶暴、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的鞭挞.小说通过两位善良老人心底火热的爰跟这个世界冷

4

酷的凶杀、抢劫、暴行之间的对比,勾勒出社会现实和人们心态的一个缩影,在面似平和的描述中,

作者对老人深深的同情、对世界不平的鞭挞震撼人心。

【解析】考查“概括作品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凭什么让你很幸福

I意大利]迪诺布扎蒂

在城郊这所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人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性,实则极为残忍的规定。

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犯人由牢里

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露台上,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由。

这听起来好像是天大的恩惠,其实不然。首先,向大众求助的机会只有一次,它让希望变成折磨。犯

人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一切都由典狱长决定。有可能才入狱半小时就被带上露台,也可能需

要漫长的等待。有人年纪轻轻入狱,走上命运的露台时已经垂垂老矣,几乎已丧失说话能力。

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演说但未获青睐的前人的经验.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

不管我们怎么求他们吐露演说的内容和群众的反应,都没有用,他们只冷冷一笑,不发一言。既然我

要在牢狱里度过余生一他们心里一定那么想——那你们也都留着吧,休想我会帮你们,反正我本来

就是坏蛋。

5

最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

油的灯。一宣布有犯人要上露台讲话,他们就蜂拥而至,不是因为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上,事关

重大,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他们是来看热闹的。他们口哨、脏话齐飞,外加阵阵哄笑。

本已心情起伏、全身无力的我们,面对这样的舞台能做什么?

虽然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了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确定的是,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

没有人成功过。差不多一个月一次,我们中的一个会被带上露台讲话。之后一个不少又全都被带回牢

里。群众把每一个人都嘘下台。

守卫通知我,轮到我上场了,时间是下午两点。再过两个小时,我就要去面对群众了。我一点儿都不

怕,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我相信自己已经为这个找到了答案。我想了很久,整整一年,无时无刻不在

思考这个问题,我不敢奢望我的听众会比其他牢友所面对的听众有教养。

他们打开牢房铁门,带我穿过整个监狱,爬两级阶梯,进入一间庄严的大厅,然后站上露台.我身后

的门被锁上,我一个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

我连眼睛都睁不开,光太强了。然后我看到至少有三千人,包括最高法官,都在盯着我。

台下发出长长的嘘声,骂声四起。“喔,绅士出场了!你说话啊,无辜的受害者!快逗我们笑,说点

笑话来听。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你想死你的小孩了,对吧?”

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心里已盘算好了,说不定这是唯一能救我脱困的妙计。我无动于衷,

无所谓,既不要求他们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很快我就欣慰地发现,我的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显

然,在我之前站在露台上的牢友都用了另一套策略,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求下面安静,结果

都不讨好。

6

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嘈杂声渐渐平缓下来,偶尔还冒出一两下嘘声,然后一片静默。

不动。我鼓起全部的勇气,不出声。

最后,一个和气、诚恳的声音说:“你说话啊!你说,我们听。”

我孤注一掷.

“我为什么要说话?”我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轮到我了,如此而已,我并不想感动你们什么。我有

罪。我不想再看见我的家人。我不想离开这里。我在这里过得很好。”

台下的人交头接耳。然后有人喊:“别装了!”

“我过得比你们好。”我说,“我不能说细节,不过我兴致一来,便穿过一条没人知道的秘密通道,可

以从我牢房直通某栋美丽别墅的花园,当然不能跟你们说是哪一栋,反正这附近多得是。那里的人都

认识我,很照顾我。还有……”

我故意停下不说,卖个关子。台下的人群一脸的迷惘与失望,好像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猎物跑掉。

“还有T立少女深爰着我。”

“够了,不要再说了「‘有人痛心大喊。得知我过得那么幸福,想必触痛了他的伤口。

“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我声嘶力竭,“我求你们,好心人!可怜可怜我吧!让我留在这里!嘘我,

快,嘘我呀!"

我意识到群众中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意,他们恨我,只是还在怀疑我说的是真是假,我真的快乐吗?

他们苦恼不已。他们依然犹豫不决。

7

我整个身体探到露台外面,做作地颤着声音喊「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们!你们又没有任何

损失!求求你们,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

人群中传出一个恶毒的声音:“你想得美!才没那么好的事!凭什么让你很幸福?”

说完就鼓起掌来,第二个人跟进,然后十个、百个,全场响起一片如雷般的掌声。

我胜利了,这些白痴。我身后的门打开了。“你走吧,”他们说,“你自由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那些被“筛掉”的家伙,无论我们怎么恳求,都不愿意透露一点关于演讲的内幕,因为他们知道通

过演讲获得自由很难成功,告诉别人也无济于事。

B.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只是为看热闹而来,他们对着犯人起哄,甚至把犯人全部嘘下台,因为他们

觉得这些犯人罪大恶极,根本不值得同情。

C.守卫通知“我”上场的时候,“我”非常镇定,一点儿都不怕,也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因为经过整整

一年的准备,“我”对演讲成功拥有充分自信。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我故意停下不说”,“做作地颤着声音喊】这表明“我”

对演讲胸有成竹,并且洋洋得意。

E.小说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但却表达了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因为主人公命运的突然

转变,隐含着作者对现实当中人性的深入挖掘。

8

解析:选CEA项,他们不告诉别人,是因为自己失去自由,也不想看到别人获得自由。B项,“他

们觉得这些犯人罪大恶极,根本不值得同情”错。D项,“洋洋得意”属于无中生有。

2.为什么说狱中演讲是“极为残忍的规定”?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首先,机会非常难得.向大众求助的机会只有一次,犯人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

有人一直等到垂老。这种等待无异于精神折磨。

②其次,没有经验可供参考。那些演讲失败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不管我们怎么求他们都没有用,

他们只冷冷一笑,不发一言。

③最后,来听演讲的市民并不在意犯人的命运。他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对犯人起哄,并且把每一个

人都嘘下台。

★3.在小说中「我”是如何一步步诱导听众,让他们最终为“我”鼓掌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一定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中“一步步”说明情节发展,“最终”表明是结果,由过程到结果,“概括”,可见本题属于情节概括

题。

第二步,列要点一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9

概括的区域是“我”上露台后至小说倒数第二自然段,本部分也是按时间JI质序行文的,抓住“我'’与“听

众”两方面的反映:“我”不说,听众安静后求“我”说;“我”编造牢房生活,听众“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

意”;“我”“做作地颤着声音喊:‘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们!你们又没有任1可损失!求求你们,

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听众“你想得美!才没那么好的事!凭什么让你很幸福?”“说完就鼓起掌

来”,根据以上分析,加以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上台之后,“我”沉默不语,引发听众的好奇心,求,,我”开口讲话。②听众安静下来之后,

“我”编造在牢房里的幸福生活,激起听众的嫉妒心。③在听众将信将疑之时,“我”主动请求听众嘘自

己下台,激起听众的愤恨心,听众反而鼓掌。

★4.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一定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小说结尾”属于情节,“作用”已经明确了此题属于“情节作用题”。

第二步,列要点一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作用类题运用“四循环+—读者.’思考角度在原文寻找即可。

参考答案:①情节结构上,这个结局与前面主人公的精心准备紧密照应,又与其他犯人的命运形成对

比;②人物形象上,主人公获得自由的结局恰恰印证了主人公的智慧,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艺术效

果上,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发了读者的深层次思考;④内容主旨上,有利于揭

示人性丑陋的一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深化了主题。

10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

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

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

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

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

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

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

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熟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

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地想要冲到儿子身边,婵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

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11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时代》放在腿上,

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理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

儿子有同样的权利.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娼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布门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

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

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

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

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会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

12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莱利一改呆愣的神态,

又踢又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顺口丈夫、

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

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之间似乎缺少

了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伸

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

全是愚蠢、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

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

“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13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

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

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噪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吗?''她听见自己说,

“就你,还有谁?”

(根据肖鹏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等待妈妈

的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的成因。

B.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

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C.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莫顿和大块头男人身

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4

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

"她''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E.“她”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责备他“真叫人丢脸”,看似对孩子不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

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理的爆发而已。

解析:选CEA项中“暗示性格成因”理解不够准确全面,从上下文来看,莱利怯弱的性格成因可能

有多种,对妈妈过于依赖只是其中一种。B项中“旨在说明……提醒……”理解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

出温良文雅与粗野蛮横的对比,表现道理在暴力面前的无能为力。D项中“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理解错误,这个比喻不能表现她内心的愤恨。

★2.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一定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本题题干已经明确要求“环境描写作用”,并且是在全文中的作用。要在脑海中检索“环境描写作用类”

题目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列要点一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找对应”,需要有明确的思维方向,那就是“四循环+一读者”五个思考方向。在环境方面,第一段中

“星期天下午五点半”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公园角落”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小操场清静”点明环境

特点,为人物出场提供了活动场所。在情节方面,有时间有地点,照应了文章题目;操场上两个孩子

一起玩沙子,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了铺垫;在人物方面,开篇环境的优美寂静,和下文“大块

15

头”这一人物形象的粗俗形成对比,用环境的优美反衬人物的恶劣。因为本段环境描写处于文章开篇,

与主旨关系不明确,可以不作考虑;也没有设置悬念,可以不考虑对读者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环境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适当的背景。②情节方面,

照应题目;描写小操场的隐蔽清静和两个男孩一起玩沙子的情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也使情

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显得更真实自然。③人物方面,小说开头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的环境,营

造一幅和谐美好的悠闲画面,与后文情节发展和人物之间紧张的冲突形成强烈反差,有以乐衬悲、以

美衬丑的艺术效果。

3.小说中的莫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莫顿是一个敬业的大学教授,终日埋头于大学里的工作,很少外出。尊重、呵护学生,

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时带着羞涩、歉意的微笑。②外表文弱,脸清瘦苍白。③性情温文尔雅、谦逊平

和,平日里不生气,很少发火,面对男人的粗野无礼时,能心平气和地讲道理。④性格懦弱、隐忍退

让,当遭受大块头的侮辱威胁时,不是奋起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是忍辱离开;妥协

之后又为自己的怯懦辩解。(该点如答“理性、知难而退,为了避免打斗受伤而忍辱离开”也可)⑤在暴

力面前屈服而在弱者面前威风,对孩子和妻子表现得不耐烦,威胁要去管理孩子。

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

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中任选两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可以不要。

16

理由:①情节紧扣题目展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不要后半部分,故事场景便集中于星期天的公园

一角,情节围绕莱利与胖男孩、莫顿与大块头之间的冲突展开,冲突因孩子而起,在两个男人之间发

展到顶峰,最终以莫顿知难而退,一家人尴尬离开结束,情节结构非常完整紧凑。

②人物形象鲜明,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描写已经很充分。大学教授莫顿外表文弱,温文尔雅、隐忍退让

的性格跃然纸上;大块头的蛮横粗俗、恃强凌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胆小怕事而又自尊要强的性

格和在整个冲突中的心理变化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③主题深刻而鲜明。小说前半部分通过孩子与孩子、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两种冲突,表现粗野对文明、

暴力对道理的践踏,引导人们思索如何对待他人的无理欺侮、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如果学生回答表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矛盾,分析有理,也可以)

(示例二)有后半部分更好。

理由:①情节更丰富曲折,耐人寻味。前半部分重在写两家人的冲突,后半部分转而写夫妻之间的冲

突,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后半部分将前半部分中夫妻之间已露端倪的矛唐加以展开,细致描写尴尬退

场之后一家三口的言行心理,别开生面,情节内容更加丰富)。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前后两部分,“她”对丈夫的态度从温

柔怜惜、体贝施心,到内怀不满、隐忍不发,到最后尖锐冷酷地讽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被表现得

更细致充分,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而且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③丰富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后半部分除了继续通过“她”和莫顿言行心理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抗

拒暴力、如何坚守权益尊严这一主题外,重在表现他们对自身怯懦无能的屈辱感,以及将怨愤发泄于

他人的微妙心理,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如何面对自身的屈辱和内心的痛苦(陷入内心痛苦中的夫妻二

17

人不是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反而是妻子怨愤丈夫,丈夫责难妻子,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隔膜折射出了

人内在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八千岁

汪曾祺

①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如果他不是一年到头穿了刃解一身衣裳,也许大

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

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②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和“概不

作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

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③宋信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父母在日,没有几年,他就把一点祖

产挥霍去了一半。父母一死,他干脆把剩下的一半田产卖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

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

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

知道宋信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件事轰动全城。一连几

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④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

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

18

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

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倚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

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⑤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⑥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

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

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⑦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

不是上过一年美专吗?他有一匹乌雅马,请宋传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修子把自己的踢雪乌雅也带来。

千不该万不该,宋修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太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信子知道

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一“那,我给你画一张

画吧!”

⑧宋倚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宋倚子

只好苦笑。

⑨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去找

宋大伯要主意!”

⑩宋修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二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

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管子知道这是非

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修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

19

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

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宋倍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八千岁说:“你做主吧。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着

就落了两滴眼泪。宋修子心里也酸酸的。

宋修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作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算

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

捡到两百块钱似的。

八舅太爷接到命令要调防。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

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有多少道

菜?”——“一百二十道。”——“啊?!”一“你没事过来瞧瞧。”

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面看,一

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

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作保”“僧道无缘”的字条闷了闷,刮了下来。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

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账桌上一拍,大声说:

“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20

A.文章以八千岁与宋傍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

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B.八千岁之所以叫“八千岁”,是因为他的穿着简朴破旧,外在形象经年不变,尽显顽固老态。

C.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传子拿主意,宋信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

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D.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无人可托的

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E.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体现出“盗亦有道”,虽行为不堪也要讲

究江湖道义。

解析:选CDA项,”以八千岁与宋传子的友谊为主线”说法有误;B项,原因表述不完整;E项,“盗

亦有道”“讲究江湖道义''的解释与原文不符,实际上更凸显此人的无耻霸道。

★2.请结合文章①-④段的内容概括作品中八千岁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一定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21

本题题干已明确“概括作品中八千岁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作简要分析前要在脑海中检索“人物形象

整体概括分析类”题目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列要点一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作答本题,要认真阅读前四段,抓住相关情节和细节,对其形象特点进行概括。从八千岁总是穿蓝布

褂、不看戏、不打牌等行为里,可概括出其精打细算、生活要求低的形象特点;从“僧道无缘”“概不

作保”的字条,可概括出其冷漠吝啬的形象特点;从仍然用碾子而不用机器轧米的情节,可概括出其

保守刻板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①精明节俭,生意上精打细算,生活要求低;②冷漠吝啬,不为别人作保,不肯接济他人;

③保守刻板,迷恋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一成不变。

★3.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倍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一定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本题题干已明确,•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要在脑海中检索“人物形象作用类''题目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列要点一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22

作答本题,可从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时,应结合文本内容

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串联起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前后情节连贯可信;②艺

术手法上,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宋信子的豪放通达,更凸显八千岁的吝啬刻板;③主题表现

上(或人物关系上),宋信子与八千岁的信义之交,和宋信子与八舅太爷的虚与委蛇形成鲜明对比,凸

显小说的主题。

4.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并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考虑,八千岁为人吝啬、冷漠,结尾却

“奢侈”起来,主动要求给他一碗三鲜面,乍看起来似乎与人物一贯的性格不符,实际体现人物人生哲

学的改变,这句话是他自我反省的表现。艺术效果,可从结构、情感表达和主题表现三方面考虑,即

利用突转,制造反差;体现了人物的强烈愤慨,不再麻木;以八千岁的性格转变映衬时代变化。

参考答案:(含意)体现了八千岁人生哲学的改变,对自己的吝啬、冷漠有了一定的反省。(意思对即可)

23

(艺术效果)①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人物情感表现上,表现了

八千岁对八舅太爷这类不义之徒的强烈愤慨,情感不再麻木;③思想内容上,以八千岁的性格转变映

衬时代变迁的讯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挂鸟

刘龙

夜来雪下得从容,小山村像铺展开的宣纸,收拢了一地的梅花。

老两口起得早,她做饭,他扫雪,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

山沟袖珍,叫凤翅坡。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

他叫她“老伴”,她叫他,•当家的工这么多年,习惯了。

见他扫雪呢,她嗔道,当家的,咋忘了自己的营业?

是呢!他拍下额头,扔下扫帚,碎步跑到沟里去。

沟里场院边一块向阳的坡地上,有两片像渔网月解的挂鸟网。鸟网的线绳为土褐色,在两根坚硬的檀

条上,张网以待。当然,人撞上无所谓,鸟撞上肯定走不了啦。

他养成了习惯,每天一早要跑到这里。他来不是捉鸟,而是给鸟放生的。

唉,孩子拴的网,老人不好违拗,只好出此下策。

24

腊八那天,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来了。姑爷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不减,开车拉来鸟网,要挂鸟。而

且,居然当天真有两只呆头呆脑的山鸡挂在了网上。

傍晚,姑爷把缚住双腿的山鸡扔进汽车后备箱,说去城里给领导进贡。行前,姑爷嘱咐,爸,妈,精

心些,有飞鸟挂网,就给我们攒着啊。

也是,这个地方偏,林草茂密,那些鸟,什么喜鹊、啄木鸟、布谷鸟、山鸡、斑鸠、野鸽子、蜡嘴、

金翅、红嘴蓝鹊,很多,不时在天空和林间飞过,花花绿绿的,很迷幻,很热闹。

自打有了那两片网,好像电视上说的百慕大三角,飞机呀船呀到那里就失踪了。鸟呢,到这里也仿佛

航船遇到了礁石,搁浅了。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只鸟倒挂在网上,挣扎。

第一次,是只野鸽子挂在了上面。老两口抓住它,曾有过一番犹豫。后来,他说,老伴,你看呢?

她说,当家的,我看,那什么,放了吧。一个带翅儿的哑巴物儿,好歹是条命呢!

二人把那鸽子放了。鸽子仓皇地钻入云层里。

之后,习惯成自然。每天早起,到网前巡视一番,即使抓到味美的野鸭子,他也是轻轻地拍下它的翅

膀,放飞。

一些大鸟都是鸡叫时分出窝活动,这时候天还很朦胧,星星也很迷离,鸟们最容易挂网。这就逼着他

早起。第一遍鸡叫,他就站在网前,一是防止鸟挂,一是防止野猫呀山狸子呀对挂网的鸟儿下口。

那天,他从网上抓起了一只难得一见的八哥。这八哥毛色漆黑,额冠前耸起一撮儿俏皮的黑毛,瞪着

一双橙红色的眼睛,竟然人似的无奈地叹着气。八哥因逃命心切,过分扑腾,一只翅膀受伤,像折损

的伞翼,套拉着,并涔涔流血,染湿了羽毛。

25

他把八哥捧回家,给它的伤口抹上药面,把整个翅膀和身体包扎在一起,将它养起来.

一个星期后,八哥痊愈,放它飞去,竟悬在半空振翅,对他喊一个字,好!好!

他说,怪,它不走了!

她说,当家的,这鸟儿挺招人稀罕,会说“好”呢,留下给咱做伴儿吧?

小年那天,老两口又是蒸年糕,又是蒸豆包,忙昏了头。晚上,顾不得封好煤炉,就睡下了。岂料,

半夜时分,二人中煤毒了。胸闷,憋气。她爬起来,却栽倒了。他呢,要爬到地上去开门,竟摔到了

地面,动弹不得。八哥急了,飞到她身边,喊,好!好!又飞到他身边,喊,好!好!见两个人没有

动静,它飞起来,满屋子转。好在,有一扇窗户是用报纸糊的。八哥便一头、一头去撞那窗户的报纸.

报纸开裂了,一股风刮进来,八哥也奄奄一息蜷缩在地面。

后半夜,老两口醒过来。望着窗棱上凌乱的八哥羽毛,他说,哎呀,是八哥救了咱!

从此,虽然一直虚弱,但他依旧拄着棍子去给找死的鸟儿放生。

初一大早,姑爷开着车回来了。姑爷把汽车径直开到鸟网前,摘下了三只悬挂的沙鸡。姑爷跑进家

门,炫耀地说,宁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今天就让这沙鸡当过年的下酒菜!

姑爷又满屋转了转,问,怎么,一个腊月,你二老没有攒下几只飞鸟?

他说,攒什么攒,你们嘴馋,我们嘴就不馋吗?吃了!

中午,炖好的沙鸡端上餐桌来,闺女和姑爷吃了几块,连喊好香。又问,爸,妈,你们怎么不吃?

见老伴转过脸去寻找八哥,他咽口唾沫,说,我们过年吃素!

26

八哥瑟缩在窗台上,噤若寒蝉。

他抓过它,走出屋去。一抖手,那八哥竟然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端是一段景物描写,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创造了美丽动人的意境,

为下文凸显主题奠定了美好的基调。

B.凤翅坡“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这既是环境描写,也为后文写

老两口煤气中毒八哥大叫无人知晓做合理的铺垫。

C.第一次,老两口抓住一只野鸽子,“曾有过一番犹豫”,主要是不想违拗孩子,但最终还是放归,

又表现出对生命的怜爱和一定的环保意识。

D.小说两次写到“姑爷”回乡,他的言行既表现出孩子气,也表现了城里人的食不厌精、贪婪精明和

逢迎巴结、向上攀爬的心理。

E.这篇小说以“挂鸟”为线索,构思别具匠心,运用语言、彳亍动等描写手法刻画了“老两口”、“姑爷”

以及“八哥”等形象,内涵丰富,读之令人难忘.

解析:A项,“为下文凸显主题奠定了美好的基调”分析不当.C项,“环保意识”属过度拔高。D项,“表

现了城里人的食不厌精、贪婪精明和逢迎巴结、向上攀爬的心理”分析不当。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7

★2.小说中的老两口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一定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由题干中“老两口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可判定此题属于“人物形象概括分析类”题目。要在脑海中检索

“人物形象整体概括分析类”题目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列要点一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从文中找出关于老两口的相关的情节和描写,然后进行概括。如他们起得早,做饭、扫雪,可见他们

勤劳;“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由此可知他们难舍故土;“他叫她‘

老伴,,她叫他当家的'”,可见二人恩爰;“她”让“他”把鸽子放了,老头每天都要去放被网挂住的鸟,

并且还养了受伤的八哥,可见他们善良,怜爱生命;对姑爷的捕鸟行为,他们并没有明确阻止,可见

他们溺爱孩子,有软弱的一面。

参考答案:①热爱故园(安土重迁或难舍故土),不愿搬到外地(城里)生活;②勤劳、恩爱,大清早便

起来扫雪,平淡的称呼和对话蕴含了老夫老妻的恩爱;③朴实、善良,放生鸟类,怜爱生命;④有些

软弱,溺爱孩子,对姑爷的捕鸟行为没有明确阻止。(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28

★3.小说中有两段文字详列了“喜鹊”等鸟类,并用“百慕大三角”比喻鸟网,写鸟的“搁浅”,这两段文

字有什么作用?其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第一步,审题干一定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由题干中“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段落内容可知,本题属于“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要在

脑海中检索“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列要点一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先在文中找出这两段,即第12、13段。再分析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第12段是关于鸟的描写,作者是

想表达鸟类的勃勃生机,“很迷幻,很热闹第13段重点写鸟类被捕杀,这样前后形成对比,目的

在于突出后面鸟类的惨状,表达老人(作者)的痛心。

(第二问)在分析语言特点时,注意其用词的特点,句式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