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一 学案1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一)-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1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一 学案1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一)-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2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一 学案1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一)-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3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一 学案1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一)-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4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一 学案1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一)-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前备知识——信息类文体特征与教材学考关联梳理一、信息类文本文体特征(一)连续性文本1.论述类文本分类概念特点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①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②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文艺评论是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的一种文体。也可归为学术论文。①主要针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议论、评价。②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③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时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①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②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①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②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③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以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等。2.实用类文本分类概念特点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①真实性。这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准确,有根有据,讲究用事实说话。②准确性。新闻语言多客观叙述,主观评论很少。③新鲜性。一般是以前没有过的,讲究从新角度说话。④及时性。报道要迅速及时,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及时性是新闻价值的保障。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大致分为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①科学性。科普文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述科学知识,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教育,在内容上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规律,且要有科学依据。②文学性。科普文把科学知识形象化,用文学的手段加以表现,用文学的形式讲述科学的道理,是文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③通俗性。科普文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深入浅出地讲述科学道理。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或领导汇报的一种文书。①写实性。报告在占有大量现实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②针对性。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专题性问题展开的。③逻辑性。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①针对性。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进行提问,因此它的针对性十分明确。②专题性。是说对要访谈的问题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求大求全。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③典型性。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①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里较突出的人物。②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③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二)非连续性文本1.非连续性文本基本概念和特点概念特点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的,是相对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顺序不固定。此类文本的考查点与当今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特色相吻合,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即有效输入、准确输出的能力。从文体上来说,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①选材专业化、热点化。论述类重在选取专业学科前沿学术成果,实用类重在选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②源头多样化。材料来源有报纸、网络媒体、学术著作等。③文本碎片化。没有完整的文本,都是截取的片段。④材料多样化。有纯文字类、图文类、综合类等。2.非连续性文本材料间的组合关系关系类型具体特征材料话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列几则材料阐述的是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可能是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或是从不同角度的举例,这种组合方式能体现出思维的广度。历史研究(2024届安徽高三上学期摸底大联考)强调客观性(《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强调历史认知(《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互补几则材料围绕一个主题的相同方面进行阐述,但后(前)一材料的广度或深度较前(后)一材料更进一步,这种组合方式能体现出思维的深度。古籍(2022年北京卷)古籍价值古籍的传承性保护对立几则材料围绕同一主题阐述具有对立关系的观点,这种组合方式体现的是批判性思维。竞速时代的美学(2023年广东深圳一模)竞速时代应提倡慢速审美竞速时代产生“速力之美”和“虚拟之美”总分前面材料是对共同话题的总说和概述,后面材料再具体举例分说,这种组合方式是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的结合。粮食安全(2021年全国乙卷)中国的粮食安全之路临朐县高标准农田的谋划与建设江下村高标准农田成为脱贫引擎综合材料间具有并列、互补或总分等复杂关系。认知与身体的关系及其教育观(2023年北京卷)认知心理学对认知与身体的关系的三种理论观点具身认知的实验结果(与材料一构成总分关系)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的不同教育观(与前面两则材料构成互补关系)(说明:上述材料间的组合关系类型并非绝对,还会有其他类型。)二、教材学考关联梳理(一)论述类篇名文体可能关联点《反对党八股(节选)》政论文关联话题学习之道、理论与实践《改造我们的学习》关联文体政论文、领导人讲话等理论文章特点和阅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关联考点①论证方法:正反对比、例证、引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论证特点:针对性《修辞立其诚》社科论文关联话题真、善、诚、人性、正义《怜悯是人的天性》关联文体社科论文的特点和阅读《人应当坚持正义》关联考点①理解核心概念;②厘清论述思路;③认识论文的思辨性《拿来主义》杂文(驳论文)关联考点论证方法:比喻论证论证方式:破立结合论证语言:犀利而幽默《说“木叶”》评论关联文体评论的特点和阅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关联考点①评论角度的选择;②评论针对性《读书:目的和前提》随笔关联话题读书与学习《上图书馆》关联文体随笔观点鲜明、知识丰富、表达自由的特点《乡土中国》社会论著在“整本书阅读”一章中梳理(二)实用类类别篇名文体可能关联点新闻类《别了,“不列颠尼亚”》消息关联话题劳动、抗疫《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讯关联文体消息、通讯的特点和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关联考点①区分新闻事实和立场;②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③小标题的作用《“探界者”钟扬》《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纪实类《长征胜利万岁》回忆录关联话题长征精神、人道主义《大战中的插曲》关联文体回忆录的特点和阅读演讲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幕词关联话题历史唯物论、辩证法《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演讲关联文体演讲稿的特点和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悼词关联考点①长句理解;②实用文的针对性书信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书信关联话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联考点长句理解科普读物《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说明文关联话题创新与发现、真理与探索《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关联文体科普文的特点和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关联考点①理解核心概念;②厘清说明思路;③分析说明方法《宇宙的边疆》自然科学论文《自然选择的证明》学术论著关联话题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关联文体自然科学论文论著的特点和阅读《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学术论文关联考点①抓住核心概念;②厘清论述思路;③理解复杂长句;④理解图表(片)资料;⑤会写论文提要活动类《家乡文化调查》访谈、调查报告关联话题家乡文化、乡土礼俗关联文体访谈和报告的特点和阅读《媒介素养》新闻类综述关联话题媒介信息与素养关联知识①媒介的传播特点;②媒介信息的使用和辨识(说明:①上述表格使用了文体分类编排,使用时可适当兼顾教材中的单元任务群。②论述类与实用类两大文类之间的界线不一定如上表所列的那么明确,不少论述文兼备实用类特征,如《人应当坚持正义》是一篇人物谈话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一篇演讲稿,同时又是一篇政论文。)学案1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一)——吃透精髓,把握方向复习任务1.掌握信息类文本整体阅读的方法及步骤。2.精做2023年新高考卷信息类阅读试题,把握高考命题方向。课标要求①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多角度、多层面获取信息,有效筛选信息,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②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或解释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③能比较多个文本或材料,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④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能从多个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⑤能运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能够依据多个信息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考情表览年份卷别文本形式所涉学科核心概念试题构成选择题1选择题2选择题3简答题1简答题22023新高考Ⅰ卷连续性文本(外国学术论文)新闻学(传播学)竞争性真相内容理解和分析内容推断理据分析理解概念、筛选信息内容概括新高考Ⅱ卷非连续性文本(领导人讲话+社科论文)政治社会学社会调查论证分析词语作用内容比较概括2022新高考Ⅰ卷非连续性文本(领导人讲话+论文)哲学/文学传统文化创新理据分析社会现实分析观点分析概括新高考Ⅱ卷非连续性文本(三则论文)翻译学典籍外译内容梳理、图式转述内容概括分析内容分析评价概念理解比较观点概括2021新高考Ⅰ卷非连续性文本(两则论文)美学诗画异质内容理解和分析内容推断理据分析论证思路分析观点迁移运用新高考Ⅱ卷连续性文本(论文)互联网网络行为中心论点概括论证结构分析观点分析探究2020新高考Ⅰ卷非连续性文本(两则论文)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概念理解下定义行文脉络梳理新高考Ⅱ卷连续性文本(科普文)生物学物种共存内容分析评价内容推断理据分析(选择题)句子作用理解活动一研练2023年新高考Ⅰ卷试题新高考信息类阅读文字量大,多达1800字;题目多,五道题;分值高,达19分。尤为突出的是,它多选非连续性文本。在这种情况下,考生无论是阅读还是答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越是这样,越能发现做题前的整体阅读多么重要,尤其非连续性文本更是如此,表现在:(1)非连续性文本形式上是“断”,内容上有“联”,阅读时需要把这个“联”找出来,从而居高临下,更好地掌握多则文本的异和同。(2)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有涉及多则文本间异同比较的内容,如果不能整体阅读和把握,恐怕答题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在答题过程中,多数选项并没有明确注明“材料一”“材料二”之类的字眼,如果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后,就能快速而准确地锁定区间,确定范围。总之,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理解更精准,判断更快捷。连续性文本整体把握步骤:第一步:关注标题,感知内容话题。抓住标题(多放在文后),从中大致感知文本要写的话题或内容观点。如下文,根据文章标题《后真相时代》,可推知文章可能谈的是“后真相”问题。第二步:勾画词句,快速读通文意。勾画标志性词句,如概括文章内容的词句、提示逻辑关系的词句、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词句、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句及一些关键概念等。(重要句子用“”标出,重要词语用“△”标出。已在下文中标出)第三步:梳理层次,把握行文思路。在把握各段段意的基础上厘清层次和思路,关键在于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据此归类、切分,大体上把握思路特点。(层次思路见文后“整体把握”)第四步:总览全文,准确理解主旨。在厘清层次思路之后,结合标题,总览全文,准确把握主旨。(2023·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eq\o(不,\s\do4(△))eq\o(过,\s\do4(△)),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eq\o(这,\s\do4(△))eq\o(些,\s\do4(△))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eq\o(他,\s\do4(△))eq\o(们,\s\do4(△))eq\o(发,\s\do4(△))eq\o(现,\s\do4(△)),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eq\o(原,\s\do4(△))eq\o(来,\s\do4(△)),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eq\o(更,\s\do4(△))eq\o(加,\s\do4(△))eq\o(接,\s\do4(△))eq\o(近,\s\do4(△))eq\o(事,\s\do4(△))eq\o(实,\s\do4(△))eq\o(的,\s\do4(△))eq\o(解,\s\do4(△))eq\o(释,\s\do4(△))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eq\o(她,\s\do4(△))eq\o(还,\s\do4(△))eq\o(解,\s\do4(△))eq\o(释,\s\do4(△))eq\o(了,\s\do4(△))eq\o(另,\s\do4(△))eq\o(一,\s\do4(△))eq\o(个,\s\do4(△))eq\o(好,\s\do4(△))eq\o(处,\s\do4(△))。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eq\o(不,\s\do4(△))eq\o(过,\s\do4(△)),eq\o(这,\s\do4(△))eq\o(些,\s\do4(△))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eq\o(这,\s\do4(△))eq\o(些,\s\do4(△))eq\o(描,\s\do4(△))eq\o(述,\s\do4(△))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关联教材]此文话题及主旨与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三辨识媒介信息”极为接近。在完成“四步”阅读后,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内容。答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答案C解析C项前半部分的表述来自文本第二段:“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而且几位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从2004年到2013年秘鲁藜麦种植户及其周边的农民正在变富。由此可知,藜麦的大面积种植,确实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项后半部分的相关信息来自文本第三段:“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可以发现,是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才改变了秘鲁利马城里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改变歧视的原因并不是“藜麦的大面积种植”。另外,C项中“当地”指代的内容是“玻利维亚和秘鲁”,原文只谈及秘鲁城里人认为高原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但是玻利维亚人对食用藜麦是否存有歧视这一信息是不得而知的。因此C项表述不正确。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答案D解析D项的表述主要综合了文本的第一段和第四段,但是考生进行判断时,需要结合整个文本考量。第一段中指出:“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新闻工作者和博主作为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出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他们的确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因此D项前半部分的表述是正确的。但是后半部分的推论存在问题。第一段中媒体发布信息的时间段大致是在2011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内煽动性的“消息传遍了全球”。文本第二段中作者引用经济学家的追踪数据表明“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可以发现,尽管2011年开始欧美国家已经得知了藜麦相关的消息,但是藜麦的消费量并没有大幅度降低,秘鲁藜麦种植户的家庭生活水平依然保持上升的态势。从2007年到2016年玻利维亚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这说明尽管“良心危机”已经持续了几个年头,但是国内外的藜麦需求量仍然很多。文本第四段也谈道:“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此处的措辞只是“可能”。因此D项“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的推断不正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答案A解析文本第二段最后谈道:“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A项“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的相关表述与原文内容最为贴切,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的观点。B项“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的表述,适合放在第一段,与“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这一煽动性标题并列,增加媒体论说的气势。C项“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的表述,适合放在第四段“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的后面,作为作者观点的论据。D项“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的表述,可与第四段的“竞争性真相”配合使用。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②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③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④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便宜的进口食物。解析回答这道题,考生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来自文本的最后一段。竞争性真相是指沟通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援引的各种事实,它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沟通者借助各种真相,可能会得出带有自己主观倾向和明显意图的结论,这些结论不一定属于竞争性真相的范畴。本题需要考生能够准确理解、辨别文本中的“竞争性真相”与“非真相的结论”二者存在的差异。每个沟通者都有自己的意图,他们会选择有助于实现个人意图的真相,不过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欺骗性。沟通者可以传达与客观现实相符的印象,也可能故意传达歪曲现实的印象,他们的意图是善意还是恶意有时候很难判断。竞争性真相是中立的,但因沟通者的使用方式和目的的不同,会对现实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在本题中,西方媒体为了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使用了多种竞争性真相,如: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称,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这些内容都是较为客观的事实,属于竞争性真相。但是这些媒体得出的结论是虚假的,这些结论均不属于竞争性真相的范畴,如: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这些非真相的表述不应该出现在答案中。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②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③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解析作者在文本第二段引用了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跟踪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该项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学者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在上升,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这是答案的第①点内容。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作者针对《独立报》这一观点进行了合理的解读,他认为:“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这是答案的第②点内容。第三段中,作者前往秘鲁科尔卡山谷和玻利维亚西南部进行实地调研,他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同时向秘鲁向导杰西卡询问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意见。这是答案的第③点内容。[追加练习]请根据文本说明什么是“竞争性真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它是指媒体工作者及其他方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等多种方式去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一起事件而可能具有同等真实性的真相。②它不一定是谎言,而是一种不平衡、不全面的事实真相。解析该题是对文本核心概念的解释,题干没有要求采用下定义的形式,根据末段内容说明其特点、实质即可。活动二研练2023年新高考Ⅱ卷试题非连续性文本整体把握步骤:第一步:抓话题。找寻多则材料的共同话题。①关注每则材料的出处和标题。有时每则材料都会带有标题或出处,关注它们有助于快速捕捉话题、对象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立场等。②关注简答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核心概念,做出大致推断。③浏览材料,捕捉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概念,它们可能是共同话题。第二步:明侧重。明确各则材料的侧重点。这一步要用到平时阅读单则材料的方法。如:(1)抓关键句。关键句有统领句、转折句、总结句等。一般说来,这些句子往往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材料时重视这些语句中的信息,对于把握材料观点具有定向作用。将每段的关键信息连起来,就是文章的整体思路。(2)关注逻辑词。①注意关联词。关联词(不仅、也、相反、更、而且、于是、但是、因为、所以、如果……)是文章逻辑层次的外化。②注意代词(这、这些、这样、它、它们……)。③注意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以上种种、综上、归根结底、所以说……)。④注意顺序词(首先、其次、再次、最后……)。(3)注意标点。如冒号(在列举信息时放在总起句末,也可以引出总括上文的话)、分号(可以划分层次)、破折号(可以引出解释说明)等。这里,要特别注意勾画圈点读书法的运用。(重要句子用“”标出,逻辑词用“△”标出。已在下文中标出)第三步:辨关系。在抓住话题、读懂单则材料的基础上,还要理清各材料间的内在联系,辨析多则材料的逻辑关系。(参见前备知识“非连续性文本材料间的组合关系”)上述步骤、方法,最终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见文后“整体把握”)(2023·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eq\o(既,\s\do4(△))eq\o(要,\s\do4(△))听群众的顺耳话,eq\o(也,\s\do4(△))eq\o(要,\s\do4(△))听群众的逆耳言;eq\o(既,\s\do4(△))eq\o(要,\s\do4(△))让群众反映情况,eq\o(也,\s\do4(△))eq\o(要,\s\do4(△))请群众提出意见。eq\o(尤,\s\do4(△))eq\o(其,\s\do4(△))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eq\o(这,\s\do4(△))eq\o(样,\s\do4(△))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eq\o(现,\s\do4(△))eq\o(在,\s\do4(△))eq\o(有,\s\do4(△))eq\o(的,\s\do4(△))eq\o(干,\s\do4(△))eq\o(部,\s\do4(△))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eq\o(很,\s\do4(△))eq\o(显,\s\do4(△))eq\o(然,\s\do4(△)),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eq\o(社,\s\do4(△))eq\o(会,\s\do4(△))eq\o(科,\s\do4(△))eq\o(学,\s\do4(△))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eq\o(但,\s\do4(△))eq\o(是,\s\do4(△)),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eq\o(其,\s\do4(△))eq\o(实,\s\do4(△))eq\o(不,\s\do4(△))eq\o(过,\s\do4(△))是eq\o(控,\s\do4(△))eq\o(制,\s\do4(△))eq\o(的,\s\do4(△))eq\o(技,\s\do4(△))eq\o(术,\s\do4(△))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eq\o(观,\s\do4(△))eq\o(察,\s\do4(△))eq\o(社,\s\do4(△))eq\o(会,\s\do4(△))eq\o(现,\s\do4(△))eq\o(象,\s\do4(△))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eq\o(在,\s\do4(△))eq\o(技,\s\do4(△))eq\o(术,\s\do4(△))eq\o(上,\s\do4(△)),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eq\o(动,\s\do4(△))eq\o(机,\s\do4(△));eq\o(动,\s\do4(△))eq\o(机,\s\do4(△))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eq\o(规,\s\do4(△))eq\o(律,\s\do4(△))支配;eq\o(这,\s\do4(△))eq\o(套,\s\do4(△))eq\o(规,\s\do4(△))eq\o(律,\s\do4(△))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eq\o(方,\s\do4(△))eq\o(法,\s\do4(△)),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eq\o(两,\s\do4(△))eq\o(部,\s\do4(△))eq\o(分,\s\do4(△)):eq\o(一,\s\do4(△))eq\o(部,\s\do4(△))eq\o(分,\s\do4(△))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eq\o(另,\s\do4(△))eq\o(一,\s\do4(△))eq\o(部,\s\do4(△))eq\o(分,\s\do4(△)),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eq\o(最,\s\do4(△))eq\o(重,\s\do4(△))eq\o(要,\s\do4(△))eq\o(的,\s\do4(△))eq\o(问,\s\do4(△))eq\o(题,\s\do4(△))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eq\o(最,\s\do4(△))eq\o(容,\s\do4(△))eq\o(易,\s\do4(△))eq\o(影,\s\do4(△))eq\o(响,\s\do4(△))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eq\o(你,\s\do4(△))eq\o(说,\s\do4(△))“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eq\o(于,\s\do4(△))eq\o(是,\s\do4(△))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eq\o(其,\s\do4(△))eq\o(实,\s\do4(△))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eq\o(换,\s\do4(△))eq\o(一,\s\do4(△))eq\o(句,\s\do4(△))eq\o(话,\s\do4(△))eq\o(说,\s\do4(△)),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eq\o(你,\s\do4(△))eq\o(如,\s\do4(△))eq\o(果,\s\do4(△))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eq\o(不,\s\do4(△))eq\o(但,\s\do4(△))你存心是如此,eq\o(而,\s\do4(△))eq\o(且,\s\do4(△))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eq\o(正,\s\do4(△))eq\o(像,\s\do4(△))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eq\o(态,\s\do4(△))eq\o(度,\s\do4(△))eq\o(上,\s\do4(△))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eq\o(这,\s\do4(△))eq\o(种,\s\do4(△))eq\o(态,\s\do4(△))eq\o(度,\s\do4(△))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关联教材]材料二内容与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有关。第四单元第二个活动就是调查研究,后面附的材料有毛泽东的文章《调查的技术》;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的作者是费孝通,整本书都源于乡野调查。在完成“三步”阅读后,填出下面表格中的空缺内容。共同话题社会调查研究侧重点材料一材料二①基于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搞社会调查要注意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充分合作,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材料关系两则材料围绕共同话题,分别从②______学和③________学角度阐述观点,二者具有④________关系答案①社会调查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②政治③社会④并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答案B解析材料一提到“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材料二提到“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它们论述的针对性是不同的,材料一是针对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而言,材料二是对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所以A项表述不当。C项的错误在于对材料二的相关信息理解不当,材料二固然提到“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但并不意味着不能通过实验的方式开展科学的社会研究。D项有较大的迷惑性,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谈到,调查者对被调查者应坦诚以待,为他们着想,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配合,“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作者举例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是为了形象说明被调查者在怎样的情形下才会信任调查者,但D项错误地把此比喻理解为社会调查的一个必然前提。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答案C解析材料二谈到,如果调查者真正尊重被调查者,“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但调查者的问题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就意味着尊重调查对象吗?这是无法确定的。还有,材料二中谈到的“关心”是情感态度和立场意义上的,并非指调查的具体话题,C项的表述混淆了两种不同的“关心”。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答案B解析材料一的选文采用并列结构,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在展开论述时,多用排比,富有气势,如“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等,A、C两项表述无误。材料二第三段,通过分析人的内在动机的不可见和时时变动,论证观察社会现象困难的因由,B项表述错在把论证的依据视为论证的结论。材料二采用了较为典型的纵向论证结构,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层深入,D项的表述是正确的。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些加引号的词所标示的是调查者一些不当的调查行为;②从反向强调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充分合作的前提是调查者要尊重被调查者。解析要准确作答此题,需要注意材料二行文的表达特点,理清论述的内在逻辑。与“敲诈”“斗智”“拷问”搭配的是“绝不会”“绝不能”“不是”等否定意味强烈的词语,而这些加引号的词语也形象地点出了调查者颐指气使、与被调查者相对立的行为表现,实际上是从反面强调了科学的社会调查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态度。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材料一谈到“客观”时有一句话,即“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的是调查研究的实事求是立场,不能带着预定的“调子”;②材料二强调“客观”不能被误解为超脱于被调查者之上的漠然立场;③材料一是对领导干部应坚持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而言。解析材料一中“客观”只出现了一次,即“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结合上下文可判断,这里的“客观”是指不加个人偏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材料二谈到“客观”时,带有一种警惕的意味,针对的是一些社会科学研究者以“客观”为名,让自己的调查超然于被调查者的利益之上,无法真正与被调查者结成共同体的关系,对被调查者的尊重,其实并不影响调查的“客观”。两则材料谈到“客观”是有不同的针对对象和适应情境的。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学案2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复习任务精做2022年新高考卷信息类阅读试题,把握高考命题方向。课标要求考情表览均见学案1活动一研练2022年新高考Ⅰ卷试题(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eq\o(要,\s\do4(△))eq\o(加,\s\do4(△))eq\o(强,\s\do4(△))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eq\o(要,\s\do4(△))eq\o(推,\s\do4(△))eq\o(动,\s\do4(△))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eq\o(要,\s\do4(△))eq\o(围,\s\do4(△))eq\o(绕,\s\do4(△))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eq\o(不,\s\do4(△))eq\o(仅,\s\do4(△))eq\o(要,\s\do4(△))eq\o(让,\s\do4(△))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eq\o(还,\s\do4(△))eq\o(要,\s\do4(△))eq\o(让,\s\do4(△))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eq\o(强,\s\do4(△))eq\o(调,\s\do4(△))eq\o(民,\s\do4(△))eq\o(族,\s\do4(△))eq\o(性,\s\do4(△))并eq\o(不,\s\do4(△))eq\o(是,\s\do4(△))eq\o(要,\s\do4(△))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eq\o(而,\s\do4(△))eq\o(是,\s\do4(△))eq\o(要,\s\do4(△))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eq\o(解,\s\do4(△))eq\o(决,\s\do4(△))eq\o(好,\s\do4(△))eq\o(民,\s\do4(△))eq\o(族,\s\do4(△))eq\o(性,\s\do4(△))eq\o(问,\s\do4(△))eq\o(题,\s\do4(△)),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eq\o(当,\s\do4(△))eq\o(代,\s\do4(△))eq\o(新,\s\do4(△))eq\o(诗,\s\do4(△))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eq\o(当,\s\do4(△))eq\o(代,\s\do4(△))eq\o(诗,\s\do4(△))eq\o(歌,\s\do4(△))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eq\o(当,\s\do4(△))eq\o(代,\s\do4(△))eq\o(社,\s\do4(△))eq\o(会,\s\do4(△))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eq\o(中,\s\do4(△))eq\o(国,\s\do4(△))eq\o(诗,\s\do4(△))eq\o(歌,\s\do4(△))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eq\o(所,\s\do4(△))eq\o(以,\s\do4(△)),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eq\o(师,\s\do4(△))eq\o(洋,\s\do4(△))eq\o(师,\s\do4(△))eq\o(古,\s\do4(△))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eq\o(西,\s\do4(△))eq\o(方,\s\do4(△))eq\o(文,\s\do4(△))eq\o(论,\s\do4(△))强调逻辑剖析,eq\o(优,\s\do4(△))eq\o(点,\s\do4(△))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eq\o(弊,\s\do4(△))eq\o(病,\s\do4(△))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eq\o(而,\s\do4(△))eq\o(中,\s\do4(△))eq\o(国,\s\do4(△))eq\o(古,\s\do4(△))eq\o(典,\s\do4(△))eq\o(诗,\s\do4(△))eq\o(论,\s\do4(△))体系eq\o(虽,\s\do4(△))不十分清晰,eq\o(却,\s\do4(△))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eq\o(风,\s\do4(△))eq\o(格,\s\do4(△))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eq\o(相,\s\do4(△))eq\o(匹,\s\do4(△))eq\o(配,\s\do4(△))。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eq\o(突,\s\do4(△))eq\o(出,\s\do4(△))eq\o(的,\s\do4(△))eq\o(优,\s\do4(△))eq\o(点,\s\do4(△))。(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二步需要标注的词句已在文中标出)在完成非连续性文本“三步”阅读后,填出下面表格中的空缺内容。共同话题①侧重点材料一材料二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就要强调民族性,使民族性符合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要求要解决当代新诗创作和理论食洋不化的病症,重要的是要从古代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论中找回传统、吸收优点材料关系两则材料围绕共同话题,分别从②________学科和③________学科角度阐述观点,二者具有④________关系答案①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②哲学③新诗④并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答案D解析材料二末段谈及西方文论的概念“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这里的“失去生命”是指西方理论体系和阐释效果的刻板僵化,而不是指存活周期的长短,材料中也并未涉及对中西文论有关生命力的比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答案B解析B项属于过度推断,材料二强调中国当代诗歌不能单靠移植西方,而是立足于本土传统的重建,师古和师洋要平衡,并不是说西方诗歌的输入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和影响不具备正向意义。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答案C解析A项表述强调了师古,但未体现对古今的辩证理解。B项“中国之伦常名教”中有一些并不属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中体西用”的表述。D项对东西文化的阐发是一家之言,体现了季羡林先生对东方文化的自信,但与材料一论述的观点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C项强调了中西、今古的平衡,相比之下,与材料一的讨论最为相符。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恕道”,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②它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学生非常熟悉的《论语》中的警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彰显儒家“恕道”的大道智慧,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也具有恒久的当代价值,与材料一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表述若合符契。答案即围绕此理解组织。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③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④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解析答案需要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综合吸收,理清思路和要点,兼顾古今中外,体现对古典诗歌和诗学传统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综合理解。[追加练习]请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材料先提出问题:当代诗歌创作和理论中出现了食洋不化的积食症。再分析原因:当代新诗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后提出解决办法:应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尤其是吸收古典诗论的优点。解析材料二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的。第一段是提出问题,第二段是分析问题,第三、四段是解决问题。活动二研练2022年新高考Ⅱ卷试题(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材料一:eq\o(中,\s\do4(△))eq\o(国,\s\do4(△))eq\o(学,\s\do4(△))eq\o(者,\s\do4(△))进入eq\o(典,\s\do4(△))eq\o(籍,\s\do4(△))eq\o(英,\s\do4(△))eq\o(译,\s\do4(△))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来的eq\o(西,\s\do4(△))eq\o(方,\s\do4(△))eq\o(译,\s\do4(△))eq\o(者,\s\do4(△))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eq\o(但,\s\do4(△))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eq\o(此,\s\do4(△))eq\o(外,\s\do4(△)),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eq\o(然,\s\do4(△))eq\o(而,\s\do4(△)),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eq\o(在,\s\do4(△))eq\o(这,\s\do4(△))eq\o(方,\s\do4(△))eq\o(面,\s\do4(△)),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eq\o(深,\s\do4(△))eq\o(入,\s\do4(△))eq\o(了,\s\do4(△))eq\o(解,\s\do4(△))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eq\o(客,\s\do4(△))eq\o(观,\s\do4(△))eq\o(分,\s\do4(△))eq\o(析,\s\do4(△))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eq\o(获,\s\do4(△))eq\o(得,\s\do4(△))eq\o(升,\s\do4(△))eq\o(华,\s\do4(△)),在实践中不断eq\o(培,\s\do4(△))eq\o(养,\s\do4(△))和eq\o(提,\s\do4(△))eq\o(高,\s\do4(△))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eq\o(翻,\s\do4(△))eq\o(译,\s\do4(△))eq\o(思,\s\do4(△))eq\o(想,\s\do4(△))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eq\o(从,\s\do4(△))eq\o(霍,\s\do4(△))eq\o(克,\s\do4(△))eq\o(思,\s\do4(△))eq\o(的,\s\do4(△))eq\o(译,\s\do4(△))eq\o(本,\s\do4(△))eq\o(中,\s\do4(△))eq\o(可,\s\do4(△))eq\o(见,\s\do4(△)),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eq\o(举,\s\do4(△))个背信弃“意”的eq\o(例,\s\do4(△))eq\o(子,\s\do4(△))。《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eq\o(省,\s\do4(△))eq\o(译,\s\do4(△)),显然不是漏译,eq\o(最,\s\do4(△))eq\o(有,\s\do4(△))eq\o(可,\s\do4(△))eq\o(能,\s\do4(△))eq\o(的,\s\do4(△))eq\o(原,\s\do4(△))eq\o(因,\s\do4(△)),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eq\o(然,\s\do4(△))eq\o(而,\s\do4(△))我所感兴趣的eq\o(不,\s\do4(△))eq\o(是,\s\do4(△))翻译的技术性问题,eq\o(而,\s\do4(△))eq\o(是,\s\do4(△))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Storyofthe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关联教材]这三则材料的话题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相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二步需要标注的词句已在文中标出)在完成非连续性文本“三步”阅读后,填出下面表格中的空缺内容。共同话题①侧重点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国典籍翻译可以从《红楼梦》两个译本比较中汲取智慧,获得指导和力量两个译本在翻译思想上的不同两个译本在翻译立场和翻译策略上的不同材料关系三则材料围绕共同话题从不同角度论述:材料一是从比较的价值角度总体论述,材料二是从②______________的角度具体论述,材料三是从③______________的角度具体论述。三则材料具有④____________关系答案①《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②比较翻译思想③比较翻译立场和策略④并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