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社会心理与安全_第1页
第6章 社会心理与安全_第2页
第6章 社会心理与安全_第3页
第6章 社会心理与安全_第4页
第6章 社会心理与安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

社会心理与安全目录6.1社会认知6.2社会影响6.3组织安全文化与安全氛围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或者事物的过程6.1社会认知归因: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控制点: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通信念称为控制点内控强调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由个体的稳定个性特征决定外控强调事情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导致的海德的归因理论归因:当人们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内归因——内控型:把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等自身原因外归因——外控型:把成败归因于环境、运气、任务困难等外部原因韦纳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三度归因: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制/不可控制凯利的归因理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行动者(actor)、刺激物(stimulusobjects)以及环境背景(contexts)归因时人们要使用的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是否此人对这个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应6.1.1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适用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可以把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特质归因于内在特质需要的两个条件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阿伯拉姆森的归因风格理论抑郁型:把消极的事情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上,把积极的事情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因素上乐观型:与抑郁型相反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力等,试图通过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6.1.1归因理论(续)态度的定义

基本定义:社会态度即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

不同学者的定义:

奥尔波特: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克瑞奇: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弗里德曼: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

心理倾向。态度的成分

认知成分: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情感成分: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行为倾向成分: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6.1.2社会态度6.1.2社会态度(续)效用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知识功能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的知识,从而使世界变得有意义自我保护功能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价值表达功能态度还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态度的心理功能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只体现了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6.1.2社会态度(续)影响态度预测行为的因素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时间因素自我意识态度强度态度的可接近性态度的形成6.1.2社会态度(续)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曝光效应一是联结,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二是强化,受到奖励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某事的态度三是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霍夫兰德态度学习的三种机制01一是服从:它是人们由于担心受到惩罚或想要得到预期的回报,而采取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行为;二是认同:使自己的态度与榜样人物的一致;三是内化:当态度与个人的价值体系一致时,个体容易形成这样的态度凯尔曼态度形成的三个过程02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为了恢复平衡状态,哪个方向的态度改变最少,就改变哪里的态度。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人们因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即认知失调。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改变态度增加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改变行为6.1.2社会态度(续)态度的改变POXPOX+--平衡状态举例不平衡状态举例+-+6.1.3群体的互动人们为了实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争胜的活动,也是对共同期望的有限资源的争夺过程竞争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行动,也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的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相互协调的活动合作6.1.4群体极化定义指在群体决策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即或转向冒险一极,或转向保守一极,也称冒险转移。说服论据理论群体极化通过信息影响途径实现。在群体讨论过程中,成员所提供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支持自己观点的,群体成员逐渐相信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初占优势的意见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社会比较理论在群体讨论中,原来认为自己的意见比其他人更好更合理的成员发现自己的观点不像原来所认为的那样合理,结果发生了向极端转移积极作用: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消极作用:它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产生原因群体极化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往往还可能会形成偏见,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为歧视。影响它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定义6.1.5刻板印象6.1.6社会认知与安全社会认知与寂寞如果人们只注意生活中的消极方面,那么他就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寂寞。寂寞感较强的人在日常工作中难以融入团队中,缺乏团队意识,导致与团体脱节,容易引发事故。社会认知与焦虑焦虑的人容易在作业中因过度紧张导致操作不当,进而引发事故,但人们对情境的认知和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1236.2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的现象。社会力量: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他人社会影响总量因素他人数量、重要性、直接性(拉塔纳社会影响理论)奖赏权6.2.1社会影响基本概念社会力量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社会力量来源(弗兰茨和雷文)6.2.2社会影响的表现——社会促进定义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现象典型研究特里普利特儿童拉钓鱼线研究社会促进原因扎琼克认为:他人的出现会使人们的唤起增强,而这种生理唤起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优势反应科特雷尔评价恐惧理论认为:在有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唤起,并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分心冲突理论:他人或新奇刺激的出现会使他分心,这种分心使得个体在注意任务还是注意新奇刺激之间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使得认知系统负荷过重,从而唤起增强,导致社会促进效果。6.2.2社会影响的表现——社会懈怠定义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经典研究林格尔曼拉绳子研究、斯威尼踩自行车练习器研究性别差异女性发生社会懈怠的现象比男性要少6.2.2社会影响的表现——去个体化定义: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原因0102去个体化匿名性: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自我意识降低:团伙的规模越大,成员越有可能失去较多的自我意识6.2.3从众心理定义迈尔斯: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将自己的行为或信念调整到与群体的标准一致的倾向弗兰佐伊:对知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谢利夫(Sherif,1935)的团体规范形成的研究对光点移动距离的判断受到团体中其他人的判断的影响在情境越是不明确以及人们不知道如何定义该情境时,人们受到他人的影响也越大阿希(SolomonAsch,1951)的线段判断实验选择与标准线段等长线段实验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人们也会发生从众行为情境因素:团体规模、团体凝聚力个人因素:自我意识、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个人的控制愿望、社会地位、预先的承诺和性别等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经典实验影响从众的因素6.2.4服从心理定义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米尔格拉姆电击服从实验结论:服从是人的一种基本倾向权威与权威之间的距离经典实验影响因素6.2.5破窗理论经典实验津巴多汽车实验如果建筑物的一扇窗户被人打破,打破窗户的人并没有遭受惩罚,被打破的窗户也未得到及时的修复,其他人会误认为对这座建筑物的任意破坏的行为是无关紧要,结果便是建筑物的第二扇、第三扇窗户甚至整个建筑物被损毁。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某些犯罪与具有诱发性的“无序”的外部环境有相关性。基本观点核心思想定义: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6.2.6

利他行为文化差异:在互依文化中的人比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多帮助内团体的成员。他人的存在:旁观者的存在成了助人行为缺乏的原因环境条件: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助人者的心情助人者的内疚感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宗教信仰性别影响02是否受他人喜爱是否值得他人帮助性别03影响因素情境因素助人者特点求助者的特点016.2.7社会影响与安全与上级有对立情绪,与同事矛盾重重、与下级关系紧张的个体容易发生事故。家庭关系和睦,回到家就能得到良好的休息和调养,以恢复体力和精力,有利于第二天的工作,对安全生产起到促进的作用。如果群体规范和“领袖”是符合安全生产所期望的,众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正确时,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产生消极作用。人际关系与安全家庭关系与安全社会关系与安全6.3组织安全文化与安全氛围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特征。沙因组织文化洋葱模型最深层:组织中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的共同设想和信念中间层:经组织公开声明的价值观、共同的原则、仪式、行为规范和组织目标等最浅层:经组织公开声明的价值观、共同的原则、仪式、行为规范和组织目标等6.3.1

安全文化与安全氛围概述组织文化结构图6.3.1安全文化与安全氛围概述定义在从事安全生产活动中,个体和群体与组织及环境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时所要遵循或使用的一些关于安全的基本假设作用使员工形成与组织价值观吻合的工作心态、保持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工作目标保持组织内处理安全问题的同质性具有活力的安全文化的特征充当人们行为的软性协调机制应鼓励人们保持质疑的态度,以识别可能导致错误或不适当的行动定义佐哈尔:组织内员工共享的对于具有风险的工作环境的认知格伦农:员工对于那些可以直接影响他们减少或者消除危险的工作行为的组织特点的感知廖俊峰:员工对自身所接触的安全相关的政策等作出的共性认知安全文化安全氛围6.3.2安全氛围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导向研究方法研究导向关键事件法:检验发生过大事故或具有高信任度的组织环境中安全氛围比较研究法:比较事故发生率低的组织和事故发生率高的组织之间的特性心理测量法:使用安全氛围测量表,测量员工对安全管理态度的感知,查明需要改进的安全区域,明确一个组织的安全行为趋势,针对不同组织制定安全水平的基准第一,设计心理测量工具并确定安全氛围的基本因子结构;第二,提出和验证安全氛围的理论模型来明确其影响因素;第三,检验安全氛围和实际安全绩效之间的关系;第四,探究安全氛围和组织氛围之间的关系。6.3.3安全氛围的维度研究vsZohar感知到的管理者对安全的态度感知到的安全培训的作用感知到的管理层对于安全的态度感知到的安全行为对晋升的影响感知到的工作场所的事故风险水平感知到的对作业节奏的要求对安全的影响感知到的安全主管人员的地位感知到的安全行为对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影响感知到的安全委员会的地位感知到的与工作行为相关的安全6.3.3安全氛围的维度研究vs基内斯北欧安全氛围问卷对员工层的感知安全优先安全承诺和能力安全管理赋能安全管理公平员工的安全承诺员工的安全优先权和对风险的不接受安全沟通、学习和对同事安全能力的信任工人对安全体系的信任对管理层的感知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路径以心理资本为中介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