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东北育才、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入学调研语文试题(1)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虽然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我们的遇到问题,但是没有技术,你什么问题也几乎解决不了。传统媒体所遇到的挑战,
面临的所有问题,,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向技术要客案。我们
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加快追赶的速度,积极运用大数据智能
化技术对传统的传播手段进行升级改造。要坚持把内容创新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媒体融合发展的主
动权。要主动跟进时代的节拍,关注读者的需求,聚焦社会的热点,维护公平正义,彰显道德良知,切忌闭门造车的“新
闻策划”、的“自说自话”和“慢了三拍”的传播节奏。要深化“走转改”,掌握真情况,了解群众
的,贴近群众的生活现实,通过好的策划、好的作风,让内容更契合读者关注,更吸引读者眼球,让新
闻报道更有焦点、更有亮点、更有看点,培养最忠实的受众,打造读者最信赖的媒体。传统媒体内容创新不是漫天撒
网,也不是四面出击,内容创新一定是突出重点,发挥自身优势。未来报纸内容的发展总体方向趋于“慢、精、深”,
也就是不去和网络抢时效,更多地做精品,做深度,做公信。()。未来纸质媒体承载的一定是深度的内容。对此,
传统媒体的从业者一定要有充分的自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技术不能解决我们遇到的所有的问题,但是没有技术,你几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B.虽然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我们遇到的问题,但是没有技术,你什么问题几乎也解决不了。
C.技术虽然不能解决我们遇到的所有的问题,但是没有技术,你什么问题几乎也解决不了。
D.技术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我们遇到的问题,但是没有技术,你什么问题也几乎解决不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归根结蒂分秒必争津津乐道悲欢离合
B.归根结蒂争分夺秒乐此不疲喜怒哀乐
C.寻根究底争分夺秒津津乐道悲欢离合
D.寻根究底分秒必争乐此不疲喜怒哀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媒体粗糙的生产方式与这截然不同
B.自媒体的生产方式粗糙,和这截然不同
C.和这截然不同的是自媒体粗糙的生产方式
D.这和自媒体粗糙的生产方式截然不同
2、下面都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句,以时间为序,从前到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②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③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④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⑤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⑥霜降潴池浅,秋深太白明。
A.④⑤①③⑥②B.⑤④⑥③①②C.④⑤①⑥③②D.⑤④①③⑥②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学家期待夏朝文字的出现,但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甲骨文是的学科发现,是
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环境下,可能早已»
同样,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也是。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
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社会等级高的标志,是新出现的殷墟社
会现象。这似乎是商代晚期礼制构建和等级区分的一系列新尝试之一,可视为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变革现象,而非传承
有序的制度或传统。
从社会发展的阶段看,()。我们不应以小概率的文字、王陵、都城的性质确定与否,来无视大概率的社会
历史发展变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可望而不可即淹没憧憬强人所难
B.可遇而不可求淹没憧憬强词夺理
C.可遇而不可求湮没期待强人所难
D.可望而不可即湮没期待强词夺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社会等级高低标志,是新出现的殷墟社会现象。
B.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社会等级高的标志,是殷墟社会新出现的现象。
C.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区分社会等级高的标志,是新出现的殷墟社会现象。
D.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是殷墟社会新出现的现象。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存在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是大概率事件,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
B.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存在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是大概率事件
C.大概率事件的是,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的存在
D.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存在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是小概率事件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大地的泉眼
彭程
(1)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
的四季。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某种板带的东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遥远的原野气息却慢慢
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
⑵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
(3)小雪,大雪。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就是一片银屑样的记忆,幻化
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无遮无拦的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间,摆脱了具体
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样的想象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小雪。大雪。想出这两个词来概括一
段节气的是聪明人。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
(4)日子过得很快。“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立春,雨水。春天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的开始。这个童话弥漫着
湿淋淋的气息。迈进春分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一样长短了,就像两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但很少有人会细心
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在一片绿意迷蒙中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说到清明,墓草萋萋,纸幡飘飘,哀
思播撒在这一天,好像连绵承道的春草。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后来被赋予的。这个词汇
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天气温暖起来,天空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
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鼠真……谷雨。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一起,这两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好雨
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水的春天呵,一千多年前让杜甫欢喜欣快的雨水,如今依然飘
洒在我们感受的天空。喜悦恒久如初。
⑸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
(6)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
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
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
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
⑺春天是萌发,夏天便是生长了……我们一任自己被感受之船载负,沿季节河道顺流而下时,另外一件事情也在
悄悄发生。我们透过节气的舷窗向外张望,结果看见了自己儿时跳跃的身影。好像童话中读到过的,某人不经意间进
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于是往昔重现。儿时的欢悦深藏在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阵微风中都有我们的笑声。诗就是
这样同生命结缘。许多年后我们在日渐阔大的河流边漫步,涛声浩荡中,我们听得见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所以返回常
常很有必要。时光一往无前,但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受磔。那里有生命的根。每个人都应适时回去,培一捧土,或者浇
一罐水。他会发现,这样他站得更稳。
(8)秋天,大地上的故事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夜间,空气中的水分会凝成露珠,缀在紧贴地皮的草叶上,晶莹清亮。
如果春天是从天上飘降的,那么秋天则是自地表激生的。这些日子被称作白露。露珠是大地分泌的泪珠,是对于刚刚
过去的那个火热季节的悲悼和祭奠。秋分的白天和夜晚再次一样短长,但谁都清楚,从此后路标指着完全相反的方向。
从这道后门出去,有一天人们觉出脚下越发寒凉潮湿,发现原来已经走得很远了,周围是被割倒的庄稼和枝叶日渐稀
疏的树木。寒露,有几只蟋蟀颤颤瑟瑟地唱出这个调子。
(9)有人很投入地望着田野,进而很落寞地看自己的心,写下一些让人怅惘的句子。这样的人被叫作诗人。诗人的
年龄几乎和土地有记载的历史一样长,五千年诗的天空中,布满了他们嘘气凝成的片云。秋天降临到人的心上,这就
是愁了。在造字的时候,做出这样规定的一定是他们中的一个。诗人是田野最诚笃的守望者,风向着他吹。
(10)这样的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暗激生着贫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
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
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间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
(11)节气,在这中间扮演什么角色呢?
(12)没有鸟可以单凭一只翼飞。如果诗是种子,大地是温床,节气便是风和雨水。每一朵花、每一颗果实里,都藏
着一个小小的季节神。读懂了它,一切文字便都索然无味了。
(13)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
(14)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有删改)
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胸间某种板懑的东西呆板聚结
B.好像连绵漫理的春草广袤辽阔
C.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氧量弥漫动荡。
D.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回顾回忆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形象地说明节气以其语言的素朴,激发了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的想象,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B.作者认为节气中有强大而深厚的文化传承的力量,还有来自大地的气息,是大自然本真的“表情”和“灵性”。
C.第七段中,作者认为在“日渐阔大的河流”中“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是指生命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意和初心。
D.作者慨叹“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
3.依据文意,“大地的泉眼”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说“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你获得哪些启示?结合北京市的地域特点或市民生活谈
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栖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节选)
苏轼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②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注释)①嘉祐六年苏轼被任命凤翔签判,十一月动身赴任,弟苏辙(子由)由汴京送至郑州西门外告别。②兄
弟俩参加科举考试时,寓居怀远驿,一夜风雨并作,读韦应物诗“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有感于即将远离,于
是相约早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人”和“居人”欢歌笑语,反衬诗人的凄恻,诗人之悲苦令僮仆心生埋怨。
B.诗的第三句表面上看是自我开解,但诗人想到岁月飘忽,又感到凄伤。
C.第六句表现诗人情感的手法,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最后两句相同。
D.这首诗既有简洁的叙事,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行文跌宕情深意切。
2.最后四句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庄子《逍遥游》)
(2)连峰去天不盈尺,«(李白《蜀道难》)
(3),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
(4),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5),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从今若许闲乘月,o(陆游《游山西村》)
(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虑以下人。(《论语•颜渊》)
(8)精瞥八极,o(陆机《文赋》)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再加上通过前沿
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
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
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
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
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
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等《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材料二:
在线教育市场规模
材料三:
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教育是非常严黄的一个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一种教
育模式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件当然是人才。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好的课程一般都有好的教学体验。然而,
好的教学体验不同于受学生欢迎。我们希望寓教于乐,可是别忘了,寓教于乐必须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应该是
内容,乐应该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既不可偏废,其地位也不可颠倒。现在,我们有些教育
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它们不是在诲人不倦,而是在“毁”人不倦。这一现
象尤其值得注意。
(摘编自文峰等《给教育产业戴上质量“紧箍咒”》)
材料四:
除了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免费通识类教育课程之外,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也涌现出来,如专注
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应对雅思、托福、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
个环节。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
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比如,当课程后台大数据显示,在课程进行到某一时
段时,有超过一半的学员做出了暂停或回放的动作,那么可以就此了解课程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摘编自丁雅诵等《在线教育,打开你的知识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在线学习,有着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等特点,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
B.在线教育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来采取更恰当的方式进行教
学。
C.在线教育不是商业,那些一味追求金钱的教育机构,可能会给学生好的体验,但由于教育底线的缺失,也在毁掉
学生。
D.在线教育借助于互联网模式,使学习呈现出了全新的认知过程,可以更好地关注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
内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可看到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到2017年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可推断出在线教育发展趋
势良好。
B.从材料提供的数据来看,增长率在2012-2014年增长幅度较大,且在2014年达到高峰,2014年后则较平稳增长。
C.寓教于乐中的“教”和“乐”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会出现不和谐现象,出现教
育问题。
D.在线教育中有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也有应对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这体现了在线
教育专业分类越来越细的特点。
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怎样更好地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
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
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
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
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
频度为20.1%,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
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
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
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
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
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
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
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
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
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
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
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
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
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
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
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
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
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
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
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地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
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
和协调有力。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
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
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
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
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
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
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
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
B.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
C.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D.近三千年来,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3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1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B.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C.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
D.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体现出辨证的态度。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民众和国家角度展开论述。
C.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指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的对比,体现了国家疫情防控能力的大幅提升。
4.在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5.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政府在哪些方面尚需
改进和完善?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官方配套活动之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
的“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背景下,“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
放,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效能,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的强大决心。论坛欢迎包括“一带一路”
沿线国在内的各国农业和食品企业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监管总局愿与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界同仁共同努力、携手共治,为保障人类食品健康与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本次论坛正向世界
传递这一强烈信号。
中国政府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充分满足百姓消费发展需求,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市场监
管总局将通过改革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最严谨的标准;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实
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最严声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让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收获,是当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民间友
好工作赢得广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坛愿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推介更多质量好、
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水平,让国内外民众共同分享贸易合作带来的
发展机遇和成果。
(摘编自《张茅:通过改革创新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材料二:
消费者购买食品时考虑的因素
□口味
□价格
□安全性
□购买便利性
□品牌
□有无负面消息
□健麋性
□产品包装
说明:16.8对应口味,按顺时针依次对应。
(摘编自《中国健康报》)
材料三:
食品安全治理属于世界性难题。若要有效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系统的创新。我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
义大国,研究我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一定不能忘记这一基本国情。纵观全球,独立监管、统一监管和专业监管,已
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定式。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
品的质量、营养、美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曾说:“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在新时代背
景下,各级政府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食品安全领域,广大企业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通
过系统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企业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因为文化是社会治理的灵魂。从全球的范
围来看,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创新属于食品安全治理创新体系中最为艰难、最具创造、最富智慧的创新。文化是一个复
合体,包括知识、艺术、法律、宗教、习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是分层
次的,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等形式。文化具有传承性、渗透性、持久性等特征。食品安全的治理使命、治理
愿景、治理价值、治理战略等,是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最精髓的内容。
(摘编自《新世纪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改革探索》)
1.下列不属于举办“'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的目的的一项是()
A.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满足百姓的消费发展需求。
B.欢迎各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
C.传递中国为保障人类食品健康与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的强烈信号。
D.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更重视食品的口味、价格因素,没有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这种情况需要改变。
B.食品安全监管,既要遵守独立监管、统一监管和专业监管的基本定式,又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进行创新。
C.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美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食品消费的安全性问题可以适
当延后解决。
D.文化是社会治理的灵魂,这就决定了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需要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
3.结合材料,分析怎样才能使食品安全治理达到理念与实践的统一。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产,字子乔,范阳人也。少刚厉,有志格。永嘉之乱,同郡科举拥众部于南土,力能自固,产遂往依之。逖素
好从横,弟约有大志,产微知其旨,乃率子弟十数人间行还乡里,仕于石氏,为本郡太守。
及慕容俊南征,前锋达郡界,乡人皆劝产降,产曰:“夫受人之禄,当同其安危,今若舍此节以图存,义士将谓
我何!”众溃,始诣军请降。俊嘲之曰:“卿受石氏宠任,衣锦本乡,何故不能立功于时,而反委质乎!烈士处身于
世,固当如是邪?”产泣日:“诚知天命有归,非微臣所抗。然犬马为主,岂忘自效,但以孤穷势蹙,致力无术,僵
傥归死,实非诚款。”俊嘉其慷慨,顾谓左右目:“此真长者也。”乃耀用之,历位尚书。
性刚正好直言每至进见未曾不论朝政之得失同辈威惮焉俊亦敬其儒雅前后固辞年老不堪理剧转拜太子太保。谓子
绩日:“以吾之才而致于此,始者之愿亦已过矣,不可复以西夕之年取笑于来今也。”固辞而归,死于家。子绩。
绩字伯阳,少以风节知名,清辩有辞理。弱冠为郡?肯。时石季龙亲征段辽,师次范阳,百姓饥俭,军供有阙。
季龙大怒,太守惶怖避匿。绩进目:“郡带北裔,与寇接攘,疆场之间,人怀危虑。闻舆驾肃苏,将除残贼,虽婴儿
白首,成思效命,非唯为国,亦自求宁,虽身膏草野,犹甘为之,敢有私吝而阙军实!但比年灾俭,家有菜色,困弊
力屈,无所取济,逋废之罪,情在可矜。”季龙见绩年少有壮节,嘉而恕之,于是太守获免。
累迁太子中庶子。及噂立,慕容恪欲以绩为尚书右仆射,障憾绩往言,不许。恪屡请,乃谓恪曰:“歹枷之事委
之叔父,伯阳一人,障请独裁。”绩遂忧死。
(节选自《晋书•载记第十》,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刚正/好直言/每至进见/未曾不论朝政之得失/同辈咸惮焉/俊亦敬其儒雅/前后固辞/年老不堪理剧/
B.性刚正/好直言/每至进见/未曾不论朝政之得失/同辈咸惮焉/俊亦敬其儒雅/前后固辞年老/不堪理剧/
C.性刚正/好直言/每至进见未曾/不论朝政之得失/同辈咸惮焉/俊亦敬其儒雅/前后固辞年老/不堪理剧/
D.性刚正/好直言/每至进见未曾/不论朝政之得失/同辈咸惮焉/俊亦敬其儒雅/前后固辞/年老不堪理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东晋军事家。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力主北伐,并身体力行,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
B.功曹,古代官职,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C.亲戎,“戎”古族名,支系众多,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后泛称西戎,即西部少数民族。亲戎,即结交
少数民族。
D.万机,《尚书•皋陶谟》:“亡敖佚欲有国,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选文指当政者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产能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永嘉之乱时,他投靠同郡人祖逖,又揣摩出祖逖的意图,带兵丁回到本乡,依附石
氏,做了本郡太守。
B.李产好直言,为人坦率。他在朝为官时,议论朝政直来直去,同僚都害怕他;兵败时,慕容俊嘲讽他不能守节,
他答以实情,受到慕容俊的称赞。
C.李产有节操,又知权变。他受石氏之禄,为石氏战斗到底;而当部队战败,势穷孤危之际,他又归顺慕容俊。晚
年为保全名声,他坚决辞职归家。
D.李绩善于辩论,条理清晰。石季龙攻打范阳,责备太守催缴军需不尽力。李绩分析范阳形势,陈述民情,一番话
消解了石季龙的怒气,也使太守获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受石氏宠任,衣锦本乡,何故不能立功于时,而反委质乎!
(2)但比年灾俭,家有菜色,困弊力屈,无所取济,逋废之罪,情在可矜。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畋,字台文。畋举进士,时年甚少,有司上第籍,武宗疑,索所试自省,乃可。奏为宣武推官,以书判拔萃擢
渭南尉。李德裕高其才,辟署幕府。宣宗时,白敏中、令狐绚继当国,皆怨德裕,其衰事并废斥,故畋不调几十年。
刘瞻为宰相,荐授户部早中,入翰林为芋古,俄知制诰。会讨徐州贼庞勋,书诏纷委,畋思不淹吞,成文粲然,无不
切机要,当时推之。勋平,以户部侍郎进学士承旨。瞻以谏选懿宗,赐罢。切草制书多褒言,韦保衡等怨之,以为附
下罔上,贬梧州刺史。交、广、邕南兵,旧取岭北五道米往饷之,船多败没。畋岁煮海取盐直四十万缗,市虔、吉米
以赡安南,罢荆、洪等漕役,军食遂饶。
中和元年,贼将王播率众三万来攻,畋使弘夫设伏以待。播内轻畋儒柔纵步骑鼓而前畋以锐卒数千当贼疏阵而多
排帜乘■高伐鼓贼不测众舞阵未整伏发众皆嚣日暮,军四合,糜战龙尾坡,杀贼二万级,积尸数十里,多获铠仗,威动
京师。时诸镇兵在寰内尚数万,无所归,畋招来之,厚加慰结。
弘夫取咸阳,以样济兵渭水。贼伏甲伪走,弘夫与宗楚乘胜入都门,为贼所覆。畋数敕无轻进.二人不听,果败。
时田令孜恃权有所干请,畋不应。陈敬理欲以官品居宰相上,畋目:“外宰相安得论品乎?”卒不肯处其下。令孜、
敬度内常衔之。贼平,帝将还,而李昌言自以袭畋而夺之镇,今畋当国,内不喜,故三人相结,而遣客上畋过咎。帝
得其情,不许。畋乃引疾去位目:“乘舆东还,供张顿峙,一委昌言,乃可安。臣若以宰相从,彼且猜阻,非所以靖
反侧也。”帝以其诚,乃授检校司徒、太子太保,罢政事。徒龙州,后卒,年六十三,型太尉。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O
A.瑙内轻畋儒柔/纵步骑鼓而前/畋以锐卒数千当贼/疏阵而多旗帜/乘高伐鼓贼/不测众寡/阵未整伏/发众皆嚣
B.蟠内轻畋儒柔/纵步骑鼓而前/畋以锐卒数千当/贼疏阵而多旗帜/乘高伐鼓/贼不测众寡/阵未整/伏发/众皆嚣
C.瑙内轻畋儒柔纵/步骑鼓而前/畋以锐卒数千当贼/疏阵而多旗帜/乘高伐鼓/贼不测众寡/阵未整/伏发/众皆嚣
D.瑙内轻畋儒柔/纵步骑鼓而前/畋以锐卒数千当贼/疏阵而多旗帜/乘高伐鼓/贼不测众寡/阵未整/伏发/众皆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宾客”是指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
B.文中的“郎中”是官名,它的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C.文中的“学士”是指古代对那些在国学里读书的学生授予的学位名称。
D.文中的“赠”是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畋富有文学才能。年轻时应试进士科并考上;讨伐徐州叛贼庞勋需要起草诏书,他不假思索片刻而成,而且所
写无不切合机要,为时人推重。
B.郑畋处理事情有办法。当运粮供给交、广、邕南军队的船只经常损毁沉没时,他用从海水中煮盐的收入从虔州、
吉州购买大量粮食来供给军队。
C.郑畋有军事才能。面对王瑙贼军,他先设下伏兵等待贼军,再让士兵分散布阵,树起旗帜,让王瑞摸不清官兵势
力,最后伏兵杀出,获得大捷。
D.郑畋有大局观念。当李昌言等人对自己有意见时,尽管作为大臣应随皇上东还,但他称病辞职,让李昌言负责事
务,皇上却根据实情没有同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畋草制书多褒言,韦保衡等怨之,以为附下罔上,贬梧州刺史。
(2)弘夫取咸阳,以椁济兵渭水。贼伏甲伪走,弘夫与宗楚乘胜入都门,为贼所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月22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规则》规定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师对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
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行为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
予以适当惩戒。《规则》明确了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与权利,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适度的惩戒提供
了法律依据。
该征求意见稿发出后,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规则》的出台是“众望所归”。
请从下列任选一个身份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完成写作。
①以在校学生的身份;
②以一线教师的身份;
③以社会热心人士的身份。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A
2.B
3.D
【解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
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
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C项、D项,语序不当,关联词的位置不对,“虽然”应放在句子的主语“技术”前。
B项、D项,语序不当,“所有的”应放在“问题”之前。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
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
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强调结果。寻根究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强调过程。语境中强调的是
结果,应用“归根结蒂”。
②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形容抓紧时间。争分夺秒: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语境中选哪
个词都可以。
③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用“津
津乐道”与语境中“自说自话”语义重复。
④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喜怒哀乐:指高兴、愤
怒、悲哀和快乐这四种感情。泛指人的各种不同感情。语境中与境遇无关,故选“喜怒哀乐”。
故选B。
3.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
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语境前谈的是“未来报纸”,而A项、B项以“自媒体”开头,与上文不衔接。
C项,结尾强调的是“自媒体粗糙的生产方式”,而上下文均强调纸质媒体的发展方向,与下文衔接不紧密。
故选D。
2、D
【解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及排序能力。答题前,先仔细理解每句诗,读懂其内容,确定每句诗所表达的具体的节气,
然后依据每个节气的时间再进行排序。①中“处暑”,②中“冬至”,③中“白露”,④中“清明”,⑥中“霜降”,
这些词语可直接表明是二十四节气。⑤中“交春半”表明是春分。因此这几句诗,根据时间,可排列为:⑤④①③⑥②。
故选D项。
3、1.C
2.D
3.B
【解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
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
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可遇而不可求:只能因机缘而得,无法强求。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第一空,语境中的“甲骨文”的出土
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是靠机缘而得,故应选择“可遇而不可求”;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湮
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第二空,语境指夏时期的文字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可能早已被历史所湮灭,故选“湮没”;
期待:期望;等待。憧憬:向往。期待是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主导是他人想的;是为理想的事物或境界所吸引而充满
着美好的想象,对象多是美好的尚未实现的事物或境界,是书面用语。第三空,应该选择“期待”。强人所难:勉强
别人做不愿做或做不了的事。强词夺理:把没理硬说成有理。第四空,根据语境,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是指具
体的事件,故应该选择“强人所难”。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
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
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
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语序不当,“新出现的”应移到“殷墟”后面。
B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
C项,搭配不当,“区分”与“社会等级高"不搭配;语序不当,”新出现的”应移到“殷墟”后面。
故选D。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
顺序等排列。本题中,部族、商王朝、周代与上文”社会发展的阶段”衔接紧密,“是大概率事件”与下文“我们不应
以小概率……”衔接紧密;”是小概率事件”与后文内容“无视大概率的社会历史发展变革”不符。
故选B。
【题目点拨】
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
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
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
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
严密。
4、1.B
2.D
3.理解:节气是大地的泉眼,从中涌现无限诗意。(诗潜藏于大地深处,节气是它涌现的泉眼)
效果: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激发阅读兴趣;暗含全文主旨:大自然的节气中蕴含无限诗意,要感知自然,亲近自然,
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意思对即可)
4.启示:呼吁我们重视节气,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物质的丰富不能
带来精神的富有。(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合乎题意即可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B项,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遥迢:远看不见尽头的意思,说明哀思绵绵无尽头。
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
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十段“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
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
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
可知是现代文明的侵蚀导致远离自然,但是并非“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放弃了舒适也未必能够获得诗。
故选D。
3.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
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
作答。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
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形象;揭示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
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
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
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所以节
气是大地的泉眼,从中涌现无限诗意。“大地的泉眼”,把“节气”比作“泉眼”,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我该
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激发阅读兴趣;“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大自然的节气中蕴含无限诗意,要感知自然,亲
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暗含全文主旨。
4.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
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
层思考,分条作答。“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根据“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
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
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
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即
呼吁我们重视节气,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
暗激生着贫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
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
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物质的丰富不能带来精神的富有。第二问,结合北京市的地域特点或市民
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栖居”,可以围绕保护环境,亲近自然,多带孩子在自然中感受鸟鸣,意识身体接近自
然,而是心灵留一方净土给自然。
【题目点拨】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
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
法的作用概括不当。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
寻找这些硬伤。
5、1.A
2.“寒灯”句是对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雨”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勿恋高官,
以免妨碍弟兄欢聚。诗人对往事的回想,对未来的期盼,都表达了深厚真诚的兄弟之情。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
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项,“诗人之悲苦令僮仆心生埋怨”分析错误,“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路人、居人都很快乐,不
了解自己的痛苦,甚至连随身僮仆也不了解,而对自己的“凄恻”深感奇怪。身边的僮仆随诗人去上任,对主人深重
的凄恻之情感到奇怪,并非埋怨责怪。
故选A.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
仔细分析关键诗句的每一个重点,对其内容、情感、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这是苏轼最早写给弟弟苏辙的一首诗,抒发手足之情和离愁别恨。最后四句是诗人与弟弟相约,勿恋高官,以免妨碍
弟兄欢聚。“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寒灯”句是对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雨”句是对未来相聚
的盼望。“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诗先写临别时心境,次写对对方身影
的顾望关念,再写情怀凄苦、岁月易逝,末写对往事的的回想和对未来的期盼。情深意切,曲折顿宕,充分抒发了兄
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
【题目点拨】
如何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
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
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诗歌赏析:
《宋史•苏辙传》称美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他们兄弟一生写了
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这是苏轼所写的最早的一篇。
诗的开头四句写离别之苦。胡为即何为;兀兀,昏沈貌。“不饮”为何醉得昏昏沉沉,神不守舍,自己的心已随
着弟弟的“归鞍”而回到京城去了,一下子就烘托出因离别而精神恍惚的神态。汪师韩说“起句突兀”,纪的说“起
得飘忽”,这样开头确实既突兀而又飘忽。庭帏,束哲《补亡诗・南咳》(《文选》卷十九)有“眷恋庭帏”语,李善
注:“庭帏,亲之所居。”多用以指父母,此指苏洵(苏轼母程夫人已去世)。弟弟(“归人”)即将见到亲人都还思
念不已,自己从此远离庭帏,更何以堪?这种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离亲之苦。
“登高”四句抒发别后思念弟弟之情。登上高处,回望归去的弟弟,却被坡珑所遮蔽,只见弟弟的乌帽时出时没
而已。陈岩肖说:“昔人临岐惜别,回首引望,恋恋不忍遽去而形于诗者,如王摩诘云:'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欧阳詹云:'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东坡与其弟子由别云:'登高回首坡拢隔,但见乌帽出复没'。咸纪行人
已远而故人不复可见,语虽不同,其惜别之意则同也。”《庚溪诗话》卷下〉陈岩肖既指出了苏诗之所本,又点明了
这两句是写“惜别”这两句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模写甚工”(《吴礼部诗话》),善“写难状之景”《纪评苏诗》,它
仿佛使我们看到了苏轼回望弟弟的神情。后两句对子由更是体贴入微,“苦寒”句,怕他归途受凉;“独骑”句,担
心他途中孤独;而裘薄、马瘦、月残,更烘托出别后的凄冷寂寞气氛。
“路人”四句写自己悲苦的原因。前两句说,路人、居人都很快乐,不了解自己的痛苦,甚至连随身僮仆也不了
解,而对自己的“凄恻”深感奇怪。后两句是“明所以‘苦凄恻'之故”。(王文浩《苏海志余》“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免有别,不应过份“凄恻”«这是自我宽解之词,先宕开一层,行文就曲折而不
直泻。但想到岁月飘忽,盛时难再,又不免“凄恻”,仍紧紧扣住主题。
为防“岁月去飘忽”,最后四句写与弟弟相约早退。“寒灯”句是对“畴昔”(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雨”
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3
- 客服工作总结(集锦15篇)
- 2021学生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 JCT2550-2019泡沫混凝土自保温砌块
- 初中的我作文汇编5篇
- 2024年度智能仓储系统施工委托合同3篇
- 钢贸金融学知识之托盘业务
- 2024年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土地征用协议示例版B版
- 公司个人原因辞职报告合集6篇
- 2024-2025年高中化学 专题1 第2单元 第3课时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教学实录 苏教版选修4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ZZ019 智能财税基本技能赛题 - 模块三
- 冠心病中西医诊疗课件
- 普通逻辑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3年半导体封装工程师年终总结及下一年展望
- 制剂申请书(共16页)
-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4章居民与聚落 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
- 数据中心IDC项目建议书
-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
- 保密协议(双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