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CST 004-2023 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1页
T-YCST 004-2023 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2页
T-YCST 004-2023 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3页
T-YCST 004-2023 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4页
T-YCST 004-2023 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100.30CCS:P32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licationofhighfluidityconcretepreparedwith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发布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团体标准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licationofhighfluidityconcretepreparedwithmachine-madesand主编单位:中建桥梁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批准单位: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施行日期:2023年06月10日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文件豫建科协〔2023〕19号关于发布团体标准《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的根据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关于决定下达2022年第三批团体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豫建科协[2022]21号)的要求,制定本规程。本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近几年来国内工程实践经验,并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规程主要包括:1.总则;2.术语;3.材料;4.混凝土性能;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6.混凝土的制备与运输;7.施工;8.质量检验与验收;附录A。本规程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规程由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负责管理,由中建桥梁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执行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建桥梁有限公司(重庆市江津区滨江新城清栖路599号三层),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中建桥梁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参编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濮阳市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安阳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主要起草人:王殿永王壁东王学峰曹海清史国良杨彦荣袁雷刚张书良李建伟侯爵王新川张德印梁钢王殿辉李翱翔赵效袁博亚罗元元王振民岳春强黄江楠杨胜涛刘鑫林侯跃江张亚豪审查人员:栾景阳张利萍吴纪东潘玉勤白召军孙宝珊张景伟 12术语 23材料 33.1胶凝材料 33.2粗骨料 33.3细骨料 43.4拌和用水 53.5外加剂 54混凝土性能 64.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64.2硬化混凝土的性能 7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85.1一般规定 85.2混凝土试配强度的确定 85.3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96混凝土的制备与运输 126.1原材料检验与贮存 126.2计量与搅拌 126.3运输 7施工 7.1一般规定 7.2模架施工 7.3模架质量检查与验收 137.4模架拆除 7.5浇筑 7.6养护 8质量检验与验收 158.1质量检验 8.2检验评定 8.3工程质量验收 15附录A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坍落扩展度、黏聚性、保水性试验方法 16本规程用词说明 18引用规范标准名录 19条文说明 201.0.1为规范采用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以下简称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房屋建筑、市政及公路工程采用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制备、运输、施工和质量检验与验收。1.0.3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制备、运输、施工和质量检验与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2.0.1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machine-madesandhighflowconcrete细骨料采用机制砂配制的坍落度不小于180mm,且坍落扩展度不低于450mm的水泥混凝土。2.0.2机制砂manufacturedsand以岩石、卵石、矿山废石和尾矿石等为原料,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整形、筛分、粉控等工艺制成的级配、粒形和石粉含量满足要求且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2.0.3坍落度slump混凝土拌合物在自重作用下坍落的高度。2.0.4坍落扩展度slump-flow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后扩展的直径。3.1.1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当采用其它品种水泥时,混凝土性能符合性应经试验确定,其水泥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3.1.2粉煤灰应为Ⅰ级或Ⅱ级,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规定。3.1.3粒化高炉矿渣粉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3.1.4硅灰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GB/T27690的规定。3.1.5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所用矿物掺合料宜采用一种或几种掺合料组合使用,其掺量和混凝土性能应通过试验验证确定。3.1.6当采用其它矿物掺合料时,应通过试验进行验证,确定掺量和混凝土性能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3.2.1粗骨料宜采用质地坚硬、洁净、粒形良好、吸水率小、级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粗骨料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油渍等杂物。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用粗骨料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的规定。项目技术要求Ⅲ类碎石压碎指标(%)≤10≤20≤30卵石压碎指标(%)≤12≤14≤16坚固性(硫酸钠溶液法试验质量损失值,%)≤12吸水率(%)≤1.0≤2.0针片状颗粒总含量(按质量计,%)≤12含泥量/泥粉含量(按质量计,%)≤0.5≤1.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1≤0.5有害物质限量有机物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质量计,%)≤0.5≤1.0岩石抗压强度(水饱和状态,MPa)岩浆岩≥80;变质岩≥60;沉积岩≥45表观密度(kg/m)≥2600连续级配松散堆积空隙率(%)≤43≤45≤47碱集料反应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应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3.2.2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或2个及以上单粒级配搭配组合成满足要求的连续级配,其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0mm;对于结构紧密的竖横向构件、复杂形状的结构及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其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6mm;其颗粒级配应符合表3.2.2的规定。公称粒径(mm)累计筛余(按质量计,%)方孔筛筛孔边长尺寸(mm)2.364.759.5016.019.026.531.537.5连续粒级5~1695~10085~10030~600~100———5~2095~10090~10040~80—0~100——5~2595~10090~100—30~70—0~50—单粒粒级5~1095~10080~1000~150 10~16—95~10080~1000~150———10~20—95~10085~100—0~150——16~25——95~10055~7025~400~100—3.3.1细骨料宜采用新开采的母岩岩石制作且母岩抗压强度(水饱和状态)不小于30MPa,也可以采用卵石、矿山废石和尾矿石等为原料制作生产成级配良好、技术指标符合要求、颗粒洁净的机制砂。砂中不应有草根、树枝、塑料、煤块、炉渣、油渍等杂物。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用机制砂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3.1的规定。项目技术要求Ⅲ类有害物质限量云母(按质量计,%)≤1.0≤2.0轻物质(按质量计,%)≤1.0有机物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质量计,%)≤0.5氯化物(以氯离子质量计,%)≤0.01≤0.02≤0.06石粉含量及泥块含量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MB值≤0.5≤1.0≤1.4或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10.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1.0≤2.0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不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1.0≤3.0≤5.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1.0≤2.0坚固性硫酸钠溶液法试验,砂的质量损失(%)≤8.0≤10机制砂单粒最大压碎指标(%)≤20≤25≤30表观密度(kg/m)松散堆积密度(kg/m)≥1400空隙率(%)≤44片状颗粒含量(%)≤10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应无裂缝、酥碱集料反应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注:1.机制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2.石粉含量系指机制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3.机制砂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3.3.2机制砂的粗细程度按照细度模数分为粗砂、中砂、细砂三种规格。砂组粗砂细砂细度模数3.7~3.13.0~2.32.2~1.6注:1.细度模数主要反映砂全部颗粒的粗细程度,不完全反映颗粒的级配情况,使用机制砂时应同时考虑砂的粗细程度和级配情况。2.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的机制砂细度模数宜为2.3~3.3;3.3.3机制砂颗粒级配应符合表3.3.3-1的规定;级配类别应符合表3.3.3-2的规定级配区方孔筛(mm)累计筛余(%)4.745~05~05~02.3635~525~015~01.1865~3550~1025~00.685~7170~4140~160.395~8092~7085~550.1597~8594~8094~75注:1.表中除4.75mm和600μm筛档外,其余可略有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的超出值总和应不大于5%。2.表中1区基本属于粗砂范畴,2区基本属于中砂范畴,3区基本属于细砂范畴。类别Ⅲ类级配区3.4.1拌和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3.4.2严禁采用海水拌和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3.4.3拌和用水中不应有明显的油脂和泡沫,且不应有明显的颜色和异味。3.5.1新进场的外加剂,应附有产品送检报告、自检报告和出厂合格证,且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外加剂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复检,复检结果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3.5.2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外加剂宜选用引气复合型高性能外加剂。引气剂掺量通常0.5‰~2.0‰,具体试验确定,且外加剂应与水泥、矿物掺合料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4.1.1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应满足适应不同施工工艺的混凝土构件要求的良好和易性和工作性性能。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指标包括:坍落度、坍落扩展度、离析率、表观密度、黏聚性、保水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和附录A的规定。4.1.2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按其性能及技术要求可按表4.1.2分两个等级。性能等级HFC坍落度S(mm)坍落扩展度SF(mm)离析率SR(%)HFC1180~240450~600≤20HFC2≥240600~700≤204.1.3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含气量宜符合表4.1.3的规定。集料最大粒径(mm)含气量范围(%)集料最大粒径(mm)含气量范围(%)16.04.5~8.025.04.0~7.020.04.0~7.0注:当含气量要求值为某一定值时,其检测结果与要求值的允许偏差范围应为±1.0%;含气量要求值为某一范围时,检测结果应满足规定范围的要求。4.1.4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进行耐久性设计,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原材料选用、配合比设计、养护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76的规定。不同强度等级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和胶凝材料宜符合表4.1.4的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最小水泥用量(kg/m)最大胶凝材料用量(kg/m)C200.60250310C250.55250400C300.53260C350.50280C400.45300430C450.40320450C500.37350480C550.34380500C600.32400530注:本表参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和《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3310相关数据,并根据试验有所调整。4.1.5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用量及胶凝系数宜符合表4.1.5的规定。矿物掺合料种类等级水胶比最大掺量(%)胶凝系数γ取值粉煤灰≤0.40350.50>0.4030≤0.40300.40>0.4025粒化高炉矿渣粉S75级 300.90S95级 400.92S105级 450.95复合掺合料 ≤0.4045——>0.4040—注:1.本表一般适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当采用其它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料掺量20%以上的混合料量计入矿物掺合料中;2.复合掺合料为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组成,其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最大掺量;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符合设计要求后,掺合料最大掺量可适当放宽5%~10%;3.复合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4.1.6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外加剂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5节规定外,尚应符合《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的有关规定。硬化机制砂大流动混凝土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规定。5.1.1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施工方案以及所处环境等综合因素考虑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强度、耐久性和其他性能要求基础上,计算初步配合比,经试验室试配、调整得出满足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性能的基准配合比,经强度、耐久性复核得到设计配合比。5.1.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符合本规程要求的原材料,并应满足有关要求;配合比设计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粗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2%。5.1.3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单位最小水泥用量和单位最大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4.1.4的规定。5.1.4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宜采用“体积-质量理论法”设计,假定表观密度宜符合表5.1.4的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表观密度(kg/m)C30及以下2400±50C35~C502450±50≥C552500±505.2.1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fcu,0≥fcu,k+1.645σ(式5.2.1-1)式中,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值(MPa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2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fcu,0≥1.15fcu,k(式5.2.1-2)5.2.2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当具有近1~3个月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资料时,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应按下式计算:Σi1fcEQ\*jc3\*hps13\o\al(\s\up6(2),u),i-nmEQ\*jc3\*hps13\o\al(\s\up6(2),f)cun-1(式5.2.2-1)式中,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fcu,i——第i组的试件强度(MPa);mfcu——n组试件的强度平均值(MPan——试件组数,n值应大于或等于30。对强度等级小于等于C30的混凝土:当σ计算值大于或等于3.0MPa时,应按式5.2.2-1的计算结果取值;当σ计算值小于3.0MPa时,σ应取3.0MPa。对强度等级大于C30且小于C60的混凝土;当σ计算值大于或等于4.0MPa时,应按式5.2.2-1的计算结果取值;当σ计算值小于4.0MPa时,σ应取4.0MPa。2当缺乏近期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资料时,其强度标准差σ可按表5.2.2的规定取值。混凝土强度标准值≤C20C25~C45C50~C554.05.06.05.3.1计算初步配合比1胶凝材料表观密度(ρb)按下式计算:b=1/{[((1-β1-β2-…-βi)/ρc)+β1/ρm1+β2/ρm2+…βi/ρmi]}(式5.3.1-1)式中,ρb——胶凝材料表观密度(kg/m3c——水泥表观密度(kg/m3mi——分别不同矿物掺合料表观密度(kg/m31i——分别每方混凝土中不同掺合料占胶凝材料的质量分数(%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分数β不宜小于20%。2计算每方混凝土中粗骨料质量(mg)按下式计算:g(式5.3.1-2)式中,mg——每方混凝土中粗骨料质量(kg/m3);g——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Vg——每方混凝土中粗骨料的体积(m3应按表5.3.1的规定取值:设计坍落度mm设计坍落扩展度mmVg180~240450~6000.33~0.35≥240600~7000.30~0.333计算每方混凝土中机制砂的质量(ms)按下式计算:ss(式5.3.1-3)式中,ms——每方混凝土中机制砂质量(kg/m3);s——砂体积分数;宜取0.43~0.48,一般1区机制砂取上限;2区机制砂取下s——机制砂的表观密度(kg/m3)。4计算砂率(βs)按下式计算:s=ms/(ms+mg)×100%(式5.3.1-4)式中,βs——砂率(%)。5计算浆体体积(Vp)按下式计算:Vp=(1-Φs)(1-Vg)(式5.3.1-5)式中,Vp——每方混凝土中浆体体积(m3)。6计算水胶比(mm/mb)按下式计算:(式5.3.1-6)式中,fce——水泥28d实测抗压强度(MPa),无实测数据,水泥强度等级乘以1.1倍的数值作为水泥抗压强度值;12——分别不同掺合料胶凝系数,宜按表4.1.5规定选取;fcu.o——混凝土试配强度值(MPa)。7计算每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质量(mb)按下式计算:mb=(Vp-Va)/[(1/ρb)+(mw/mb)/ρw](式5.3.1-7)式中,mb——每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质量(kg/m3);Va——每方混凝土中引入空气的体积(L);其宜按表4.1.3规定取值和结构物所处环境条件,结合混凝土和易性和施工工艺确定;一般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宜取Va=30L~50L;泵送混凝土宜取Va=50L~70L;w——混凝土拌合水的密度(kg/m3)。8每方混凝土用水量(mw)按下式计算:w/mb)(式5.3.1-8)式中,mw——每方混凝土用水量(kg/m3)。9每方混凝土中分别矿物掺合料的质量(mm)按下式计算:式中,mm——每方混凝土中分别矿物掺合料的质量(kg/m3)。10每方混凝土中水泥的质量(mc)按下式计算:mc=mb-mm(式5.3.1-10)式中,mc——每方混凝土中水泥的质量(kg/m3)。11每方混凝土中外加剂的质量(mca)按下式计算:式中,mca——每方混凝土中外加剂的质量(kg/m3α——每方混凝土中外加剂占胶凝材料总量的质量比(%),通过试验确定。12每方混凝土中修正细骨料质量(msj)、修正粗骨料质量(mgj)按下式组计算:mb+msj+mgj+mw+mca=mb+msj+mgj+mw+mca=ρcp(组式5.3.1-12)式中,ρcp——假定混凝土表观密度(kg/m3),宜按表5.1.4规定取值;msj——修正后每方混凝土中细骨料的质量(kg/m3mgj——修正后每方混凝土中粗骨料的质量(kg/m3)。计算初步配合比:mb:msj:mgj:mw:mca5.3.2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1配合比的试配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每盘试拌混凝土量不宜小于25L;2在计算初步配合比基础上进行试拌。宜保持计算水胶比不变情况下,并应通过调整配合比其他参数使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以此提出试拌配合比;3宜至少采用三个不同水胶比的配合比,其中一个以5.3.2条第2款确定的试拌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胶比宜为试拌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1~0.05试拌验证;三个不同水胶比配合比试拌时单位用水量均相同;4依据5.3.2条第3款三个不同水胶比的配合比试拌,检测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每种配合比至少制作一组试件进行标准养护到28d或设计龄期的强度试压;5从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结合经济合理性原则,选取一个水胶比的配合比作为设计配合比mb:msj:mgj:mw:mca;6在试拌配合比过程中,若三个不同水胶比配合比试拌的混凝土性能均不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时,应在水胶比不变情况下,合理范围内适当调整外加剂的掺量和(或)品质性能、砂率,直至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为止。5.3.3施工配合比换算实测粗细骨料含水率ωg、ωs,按下式计算换算施工配合比:mgjs=mgj·(1+ωg式5.3.3-1)msjs=msj·(1+ωs式5.3.3-2)式5.3.3-3)式中,ωg、ωs——分别实测粗骨料、细骨料含水率(%);mgjs、msjs——分别施工配合比每方混凝土中粗骨料、细骨料的质量(kg/m3mws——施工配合比每方混凝土中用水量(kg/m3最终确定施工配合比:mb:msjs:mgjs:mws:mca5.3.4对耐久性设计有要求的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应进行相关耐久性试验验证。6.1.1水泥、掺合料、外加剂、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水泥、掺合料、外加剂检验项目及检验批量应符合《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拌合用水检验项目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检验频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6.1.2粗、细骨料的检验项目应符合本规程3.2节、3.3节的规定。检验批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和《建筑用砂》GB/T14684的的规定。6.1.3原材料贮存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6.2.1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计量和搅拌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6.2.2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在搅拌机中搅拌时间不宜少于75s,C45及以上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宜少于90s,具体搅拌时间经试验确定。6.2.3生产过程中,每台班应至少检测一次骨料含水率。骨料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检测次数,并应依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材料用量。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间歇时间应通过混凝土凝结时间试验确定初凝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80min。6.2.4冬期、高温和雨期施工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执行。6.3.1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运输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执行。6.3.2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晒、防寒等措施。6.3.3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搅拌运输车的滚筒应保持匀速转动,速度宜控制在3r/min~5r/min。6.3.4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宜进行混凝土凝结时间试验,经时坍落度损失量试验,混凝土运输车从开始接料至现场浇筑卸料的最迟时间差不宜超过120min。6.3.5卸料前,搅拌运输车宜采用快档高速旋转搅拌20s以上。7.1.1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7.1.2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结构类型和特点、工程量、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和进度计划等合理编制浇筑施工方案,并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7.1.3管理技术人员应对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施工过程实时监控,并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施工措施和施工配合比。7.2.1模板、支架及脚手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GB55023的规定。7.2.2成型的模板应拼装紧密,不得漏浆,应保证构件尺寸、形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斜坡面混凝土的外斜坡表面应支设模板;2模板上、侧、下表面及支架应分别有抗大流动性混凝土浮力、抗侧压力、抗压应力的措施;各方向荷载组合计算及验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3浇筑形状复杂或封闭模板空间内混凝土时,应在模板上适当部位设置排气口和浇筑观察口。模板、支架及脚手架质量检查与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GB55023的规定。模板、支架及脚手架的拆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GB55023的规定执行。7.5.1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浇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的规定。7.5.2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进行检查,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及钢筋上的污物应清理干净。模板拼接缝、缝隙、孔洞应堵塞严密且不漏浆。7.5.3自高处向模板内倾斜混凝土时,应防止混凝土离析。直接倾倒时,其高度不宜超过2m;若超过2m时,应通过溜槽(管)等设施卸落。倾落高度超过9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7.5.4混凝土浇筑宜按每层厚200mm~250mm的一定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且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与下层的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1.5m以上;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并保持水平分层。7.5.5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浇筑大体积结构物、重要梁、板、柱等结构物,为保证结构物的密实性、耐久性和观感质量,宜采用插入式振动器适宜振捣;对于小型构件,宜采用附着式振动器、表面振动器适宜振捣。7.5.6混凝土浇筑宜连续进行。因故中断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7.5.7浇筑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时,现场应有技术人员指导,当混凝土性能不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时,经技术人员确定加入一定量的与原配合比相同成分的外加剂拌和均匀后,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浇筑。7.5.8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宜避开高温时段浇筑。当水分蒸发速率过快时,应在施工作业面采取挡风、遮阳等措施。7.6.1混凝土结构养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养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GB50496的规定。7.6.2应根据施工对象、环境条件、水泥品种、外加剂及掺合料种类品种等因素,制定具体的浇筑部位的养护方案,明确养护方法,养护天数等具体措施并严格实施。7.6.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其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并洒水保湿养护,覆盖时不得损伤或污染混凝土表面。7.6.4一般非承重结构、小型构件、非重要结构混凝土的洒水保湿养护时间宜应不少于7d;对重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承重结构,应根据环境湿度、温度、水泥品种、外加剂及掺合料种类品种等情况,可酌情延长拆模时间和养护时间,一般宜应不少于14d,并应使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当气温低于5℃时,应采取保温养护措施,不得向混凝土表面洒水。当采用喷洒养护剂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时,所使用的养护剂应不会对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且应通过试验验证其养护效果。7.6.5采用蒸汽养护或湿热养护时,养护制度应通过试验确定。8.1.1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质量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8.1.2首次使用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原材料、坍落度、坍落扩展度、离析率、表观密度、黏聚性、保水性、强度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8.1.3施工浇筑过程中,相同配合比混凝土每200m3至少检验一次黏聚性、保水性、坍落度、坍落扩展度;当一个台班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200m3时,检验黏聚性、保水性、坍落度、坍落扩展度不得少于一次。8.1.4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的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出厂检验试件留置方法和数量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2交货检验试件留置方法和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8.1.5对耐久性有设计要求的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还应检验耐久性项目,其试件留置方法和数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规定。8.2.1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规定进行检验评定。8.2.2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规定进行检验评定。混凝土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GB55032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A.0.1本方法规定了采用坍落度仪测定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稠度试验方法。A.0.2本方法适用于坍落度不小于180mm、坍落扩展度不小于450mm,且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的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坍落扩展度和黏聚性及保水性的试验方法测定。A.0.3仪器、材料与设备1坍落筒:如下图A.0.3-1所示,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坍落度仪》JG/T248的规定。坍落筒为铁板制成的截头圆锥筒,厚度不小于1.5mm,内侧平滑,没有铆钉头之类的突出物,在筒上约2/3高度处有两个把手,近下端两侧焊有两个踏脚板,保证坍落筒可稳定操作。坍落度尺寸见表A.0.3;集料最大粒径(mm)筒的内部尺寸(mm)底面直径顶面直径高度≤31.5标准坍落筒200±2100±2300±2图A.0.3-1坍落筒(单位:mm)2底板:底板应为硬质不吸水的光滑正方形平板,边长应为1000mm,最大挠度不得超过3mm,并在平板表面标出坍落筒的中心位置和直径分别为200mm、300mm、500mm、600mm、700mm、800mm及900mm的同心圆;如下图A.0.3-2所示;图A.0.3-2底板(单位:mm)3捣棒:直径为16mm,长约600mm,并具有半球形端头的钢质圆棒;4钢尺:分度值为1mm;5其它:小铲、木尺、抹刀等。A.0.4试验步骤1用海绵或毛巾湿润底板和坍落筒,筒内壁和底板上应无明水;底板放置在坚实的水平面上,坍落筒放在底板中心位置,下缘与200mm刻度圈重合,坍落筒装料时保持位置固定不动;2混凝土拌合物应分三层均匀装入坍落筒内,每装一层混凝土拌合物应用捣棒由边缘向中心按螺旋形均匀地插捣25次,捣实后每层混凝土拌合物试样高度约为筒高的1/3;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第二层和顶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顶层插捣完后,取下装料漏斗,应将多余混凝土拌合物刮去,并沿筒口抹平;3将底板坍落筒周围多余的混凝土清除,随即3~7s内垂直匀速向上地提起坍落筒,待混凝土拌合物在底板上停止自由流动后,将坍落筒放在锥体混凝土试样一旁(注意不得放在已扩展开混凝土拌合物圆形试样上)。筒顶平放木尺,用钢尺量出木尺底面至试样顶面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即为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精确至1mm,结果修约至5mm;4坍落度试验后,应使用钢尺测量拌合物展开圆形的最大直径以及与最大直径呈垂直方向的直径。取相互垂直的两个直径的平均值,即为该混凝土的坍落扩展度。精确至1mm,结果修约至5mm。当相互垂直两个直径值之差大于50mm时,需要重新试验;5黏聚性试验:用小铲铲少量混凝土,提起30cm~50cm高,向下倾斜铲头至混凝土下落,观察混凝土有无挂浆拉丝下落情况,分“良好”、“一般”、“不好”三级评定;若有挂浆拉丝下落多,表示黏聚性良好;若有挂浆拉丝下落少,表示黏聚性一般;若无挂浆拉丝下落,甚至发生骨浆松散现象,表示黏聚性不好。6保水性试验:观察已扩展开混凝土拌合物圆形试样边有无水分析出,分“多量”、“少量”、“无”三级评定;若试样边有较多水分析出,表示“多量”;若试样边有少量水分析出,表示“少量”;若试样边没有有水分析出,表示“无”。7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试验时间总和不宜超过360s。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说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本规程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工程建设中运用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工程应用的实践经验,通过参考国内外技术标准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取得了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应用的重要技术参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机制砂配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程的参考。 232术语 243材料 253.1胶凝材料 253.2粗集料 253.3细集料 253.4拌和用水 263.5外加剂 264混凝土性能 274.1混凝土性能 27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85.1一般规定 285.3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286混凝土的制备与运输 296.2计量与搅拌 296.3运输 297施工 307.1一般规定 307.2模架施工 307.5浇筑 307.6养护 30附录A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坍落扩展度、黏聚性、保水性试验方法 321.0.1为适应“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中“降本增效”节约理念,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尚未有专业标准指导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在工程中生产和应用,为促进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故制定本规程。1.0.2本条明确了规程的适用范围。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适用于现场浇筑大流动性水泥混凝土工程和生产预制大流动性混凝土构件,亦可适用钢筋密集浇筑量大的有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本规程对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制备、运输、施工和质量检验与验收各个环节作了规定。1.0.3本条规定了本规程与其他标准、规范的关系。2.0.1一般机制砂形状呈棱柱形、片状、表面粗糙、毛刺、不圆润光滑等特性原因,不利于大流动性混凝土扩展流动。试验验证,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坍落度小于180mm,坍落扩展度小于450mm时,浇筑大结构件尤其钢筋密集构件难以满足施工要求,因此,本规程定义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采用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双技术指标表征具有科学合理性。2.0.2机制砂俗称人工砂,也称破碎砂。我国对机制砂的定义尚未有统一规定,本规程采用《建筑用砂》GB/T14684-2022中对机制砂的定义说法。3.1.1本条规定了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所用的水泥品种。一般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宜选用质量稳定的通用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凝结时间短、流动性经时损失大的水泥。当工程有特殊要求,可根据设计、施工要求和所处环境确定。3.1.2~3.1.6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应掺入适量的质量合格品质良好的Ⅰ级或Ⅱ级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试验验证,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掺入适量的矿物掺合料对节约成本,降低结构物水化热,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具有良好效果。不同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和易性、工作性及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在选配掺加矿物掺合料时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物所处环境、设计要求、施工工艺要求、材料质量问题和供应情况等综合因素调研,经试验论证确定矿物掺合料种类和用量。尤其矿物掺合料的需水量、烧失量、总碱量等关键技术指标对混凝土结构物耐久性有较大影响,使用时要严格经试验论证可行后方可使用。3.2.1粗骨料在混凝土中起骨架和镶嵌作用,对大流动性混凝土流动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粗骨料时,形状应接近方块型,《建筑用卵石、卵石》GB/T14685-2022中规定了粗骨料不规则颗粒含量不应大于10%。我国《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和《建筑用卵石、卵石》GB/T14685-2022将水泥混凝土粗骨料分Ⅰ、Ⅱ、Ⅲ三类。编制组在编写本规程时参照国标和行业规程,经过试验验证,除粗集料级配、形状、针片状含量、含泥量(泥粉含量)和泥块含量对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有较大影响外,其它均无明显影响。因此,本编制组编写本规程粗骨料条文时,结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工艺,为充分利用资源,参照《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规定了表3.2.1粗骨料技术指标。3.2.2粗骨料最大粒径和级配对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影响较大,根据国内外相关规定、工程实践经验和试验论证,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选用粗骨料最大粒径一般不宜超过20mm。《TheEuropeanGuidelinesforSelf-CompactingConcrete-Specification,Pro-ductionandUse》(欧洲自密实混凝土指南2005)规定对配筋密集、形状复杂的结构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坍落度S≥240mm;坍落扩展度SF≥600mm,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6mm。对配筋不密集或无配筋、无特殊要求的工程构件中,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经试验验证,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满足要求下,粗骨料最大粒径允许放宽25mm。3.3.1~3.3.3细骨料在混凝土中起填充和嵌挤作用。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用机制砂宜选用中砂,但经过试验论证调配胶凝材料用量、粗骨料级配、砂率、外加剂掺量和性能,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满足要求下,亦可以选用粗砂和细砂。我国《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和《建筑用砂》GB/T14684-2022将水泥混凝土机制砂分Ⅰ、Ⅱ、Ⅲ三类和1、2、3区,编制组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现状和发展战略规划,参照国标和行业标准规定了表3.3.1、表3.3.2、表3.3.3-1和表3.3.3-2机制砂技术指标。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和MB值对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有较大影响。机制砂中含有适量石粉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试验证明,过量的石粉含量因吸收较多水分、混凝土黏度较大,反而导致混凝土不易施工,抑制强度增长,对结构物耐久性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工程中要严格控制。3.4.1~3.4.3本条规定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的拌和用水与普通混凝土一样,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执行。3.5.2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外加剂质量除满足国家标准外,经试验确定尚应与胶凝材料有很好相容性;为计量准确,便于控制,拌和均匀和充分发挥外加剂的效力,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外加剂宜为液体状。由于机制砂致密性较强(一般机制砂空隙率约35%~40%),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外加剂宜采用掺量低、减水率高、混凝土强度增长快、拌合物经时坍落度(坍落扩展度)损失量小、拌合物黏滞阻力小的引气复合型高性能外加剂。引气剂掺量宜为0.5‰~2.0‰,具体试验确定;为了使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在大流动性条件下获得良好的黏聚性而不离析,配制低标号等级大流动性混凝土时,外加剂中可加入适量的增稠剂、塑化剂或絮凝剂。根据环境、设计和施工工艺等因素要求外加剂中可加入适量缓凝剂、早强剂、防冻剂等来调节混凝土的不同状态。4.1.1本条规定了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基本要求,遵循原则。4.1.2将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按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划分两个性能等级,分别为HFC1和HFC2。工程应用中按照设计和施工工艺条件设计适宜的大流动性混凝土。4.1.3混凝土含气量规定参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程》JTG/T3650拟定。4.1.4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确定最大水胶比和胶凝材料用量时,参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和《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3310。经不同强度等级大流动性混凝土试验验证,试验28天抗压强度、7d和28d弹性模量试验、含气量试验、抗渗性试验、抗冻性试验、抗氯离子渗透试验、抗碳化试验和抗硫酸盐等耐久性试验,掺加一种或两种矿物掺合料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更有利于结构耐久性,所以编制组制定本条时综合分析试验数据和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了表4.1.4规定。4.1.5编制组技术人员试验过程中,发现不同品质的粉煤灰和不同等级的粒化高炉矿渣粉对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等相关标准在制定表4.1.5有所调整。建议C50及以上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宜采用Ⅰ级粉煤灰和S95级及以上粒化高炉矿渣粉。5.1.4由于机制砂的自身表面不规则、毛刺不圆滑、致密性较强等特征,运用传统“绝对体积法”或“质量法”设计大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具有一定局限性。编制组在设计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时,建立在两种传统配合比设计理论基础上,将它们优点融合形成“体积—质量理论法”方法,试验证明,此法很好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技术较成熟,方法具有创新性。配合比设计时拟定假定表观密度,编制组参照《预拌混凝土》GB/T14902、《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等相关标准,考虑机制砂本身致密性较强,配合比砂率较高,制定了表5.1.4的规定。5.3.1计算初步配合比1实践证明,准确获取各材料的原始数据对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至关重要,所以务必按相关规程操作试验,以准确获得各材料原始试验数据,了解各材料的特性;2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运用式5.3.1-1~式5.3.1-11计算所得配合比数据基本准确,具有客观科学性;3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一般砂的体积分数取值0.43~0.48,为考虑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必须依据组式5.3.1-12进行砂石量的修正。这是“体积—质量理论法”不同与其他两种方法所在处。5.3.2机制砂大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1为减少试拌与实际施工配合比误差,试拌应采用符合本规程要求且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如果搅拌量太小,由于混凝土拌合物浆体粘锅的因素影响和体积量不足等原因,拌合物的代表性不足;2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最大胶凝材料限值不同,在选取水胶比时,应在0.01~0.05之间合理取值。试拌3个不同水胶比配合比是最低数量,实际中,为更科学合理选择配合比,鼓励技术人员可以多组不同水胶比和砂率配合比试拌论证;3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混凝土强度试件均采用28d龄期抗压强度试验。当设计规定采用60d或90d等其他龄期强度时,混凝土强度试件在相应的龄期进行抗压试验;4试拌混凝土过程中,若拌合物性能不符合设计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