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编魏晋南北朝绪论文学批评的自觉时代
第一章魏晋的文学批评第一节曹丕、曹植典论·论文曹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文人相轻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七子介绍)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chóu同类)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注解)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注解)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游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惟干著论,成一家言。
(注解)《典论·论文》的理论价值(1)作家论——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2)文体论——四科八体(3)文气论——文以气为主(4)文章论——关于文章价值的论述第二节陆机
曹丕的论文是偏向文学欣赏者的立场说话,不像文赋之以一个作家正在吐露其写作经验。如果说文赋写的是作家的写作经验,则曹丕所陈述的只是读者的印象批评。(王梦鸥《陆机文赋所代表的文学观念》)一、创作论(一)创作冲动的发生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
心懔懔(lǐn)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二)构思时的思维活动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tónɡlónɡ)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晣:同晢。zhé曈昽:(tónɡlónɡ)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
(三)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zhēn规谏;告戒)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kuánɡ)。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lěi诗用以抒发感情,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赋用以铺陈事物。要条理清晰,语言清朗。碑用以刻记功德,务必文质相当,诔用以哀悼死者,情调应该缠绵凄怆。铭用以记载功劳,要言简意深,温和顺畅。箴用以讽谏得失,抑杨顿挫,文理清壮。颂用以歌功倾德,从容舒缓,繁采华彰,论用以评述是非功过,精辟缜密,语言流畅。奏对上陈叙事,平和透彻,得体适当。说明以论辨说理,奇诡诱人,辞彩有光,文体区分大致如此,共同要求禁止邪放。辞义畅达说理全面,但要切记不能冗长。第二章南北朝的文学批评第一节文笔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出现了文体的意识,魏晋时代,人们在论述文体、著录和编集作品时,往往将诗、赋、铭、颂等押韵的体裁归为一大类,将诏、奏、表、论等不押脚韵的体裁归为一大类。即以“有韵”、“无韵”去区分文体。至南朝时,更将押韵者称为“文”,不押韵者称为“笔”。太祖(宋文帝)问(颜)延之:“卿诸子谁有卿风?”对曰:“峻得臣笔,测得臣文……(《宋书·颜峻传》)文体文有韵诗、赋、铭、颂笔无韵诏、奏、表、论第二节声律论声律论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它标志着人们对于诗文语言声音之美的讲求达到了更为自觉的阶段。汉末服虔、应劭曾用反切之法注音,表明当时人已能分析音节中的声、韵、调。魏初孙炎作《尔雅音义》更推而广之。佛教东来,译事日盛。梵文为拼音文字。译事即具启发作用。永明声律论的代表人物为:王融、谢朓、沈约。王、谢早逝,沈则历仕三朝,著有《四声谱》。(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四声、八病之说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颙。(《文镜秘府论·天卷》引隋朝刘善经《四声指归》)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ɡǔ),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南齐书·陆厥传》)第三节裴子野、萧统、萧纲萧统在文学上主张文质并重,认为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对於文学和非文学的界线,不把“经书”、“子书”和历史著作采入文选。他认为“经书”很神圣,不敢删选;“子书”在说明哲学观点,历史著作以纪事为务,和文学作品不同。又认为,史书中的赞论和序述,为“综缉辞采”、“错比华”之作,可入选;一些应用公文,也可入选。他认为,入选文章应符合“事出於沈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前者指文章的典故和古人言论,都经过仔细的推敲;后者指文章的形式和辞藻必须是华美的。
萧统之编《文选》,当然亦非例外。萧统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表现在他的《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他说:“夫文典则累野,丽则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这大约是萧统一贯的看法,所以刘孝绰在给他的文集作序时也称:“深乎文者,兼而善之,能使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独擅众美,斯文在斯。”尽管萧统自称“但恨未逮”而刘孝绰说他已“兼而善之”,语意似有差别,而“丽而不浮(淫)”、“典而不野”二语作为萧统评价作品艺术成就的主要标准,大约是不致有误的。值得注意的是:萧统的这种文学观其实在梁代有一定代表性。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湘东王(元帝萧绎)在后来所作的《内典碑铭集林序》中也提到了“艳而不华,质而不野”之语,其含义与萧统之说基本一致。
《文选》入选文章范围很广,从周末屈原,下迄梁代,选入一百二十七位作家的五百篇诗文,对於当时艳体诗、咏物诗,一概不选。入选之作多比较精,以三十卷的篇幅,概括了当时各种文体的大致面貌和代表作,使后人研究这七八年的文学史,得到极大的方便。第三章刘勰《文心雕龙》第一节绪说总论原道_征圣_宗经_正纬_辨骚_文体论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讔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创作论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文学评论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明诗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1圣谟所析2,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舒文载实4,其在兹乎?诗者,持也5,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6;持之为训7,有符焉尔8。人禀七情1,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氏乐辞云2,《玄鸟》在曲3;黄帝《云门》4,理不空绮5。至尧有《大唐》之歌6,舜造《南风》之诗7;观其二文,辞达而已。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8;太康败德9,五子咸怨10:顺美匡恶11,其来久矣。自商暨周12,《雅》、《颂》圆备13;四始彪炳14,六义环深15。子夏监“绚素”之章16,子贡悟“琢磨”之句17;故商、赐二子18,可与言诗。自王泽殄竭19,风人辍采20。春秋观志21,讽诵旧章22;酬酢以为宾荣23,吐纳而成身文24。逮楚国讽怨25,则《离骚》为刺26。秦皇灭典27,亦造《仙诗》28。
汉初四言,韦孟首唱1;匡谏之义2,继轨周人3。孝武爱文,《柏梁》列韵4。严、马之徒5,属辞无方6。至成帝品录7,三百余篇8;朝章国采9,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10,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11,见疑于后代也。按《召南·行露》12,始肇半章13;孺子《沧浪》14,亦有全曲15;《暇豫》优歌16,远见春秋;《邪径》童谣17,近在成世18。阅时取证19,则五言久矣。又《古诗》佳丽20,或称枚叔21;其《孤竹》一篇22,则傅毅之词23。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24,直而不野;婉转附物25,怊怅切情26:实五言之冠冕也27。至于张衡《怨篇》28,清典可味;《仙诗缓歌》29,雅有新声30。暨建安之初1,五言腾踊。文帝、陈思2,纵辔以骋节3;王、徐、应、刘4,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5,狎池苑6,述恩荣7,叙酣宴8;慷慨以任气9,磊落以使才10。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11,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乃正始明道12,诗杂仙心13;何晏之徒14,率多浮浅15。唯嵇志清峻16,阮旨遥深17,故能标焉18。若乃应璩《百一》19,独立不惧;辞谲义贞20,亦魏之遗直也21。晋世群才,稍入轻绮1。张、潘、左、陆2,比肩诗衢3。采缛于正始4,力柔于建安5;或析文以为妙6,或流靡以自妍7:此其大略也。江左篇制8,溺乎玄风9;嗤笑徇务之志10,崇盛亡机之谈11。袁、孙已下12,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13,莫与争雄14。所以景纯《仙篇》15,挺拔而为俊矣16。宋初文咏,体有因革17;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18。俪采百字之偶19,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20,辞必穷力而追新21。此近世之所竞也。故铺观列代1,而情变之数可监2;撮举同异3,而纲领之要可明矣4。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5,则清丽居宗6。华实异用7,惟才所安8。故平子得其雅9,叔夜含其润10,茂先凝其清11,景阳振其丽12。兼善则子建、仲宣13,偏美则太冲、公幹14。然诗有恒裁15,思无定位;随性适分16,鲜能通圆17。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至于三六杂言18,则出自篇什19;离合之发20,则明于图谶21;回文所兴22,则道原为始23;联句共韵24,则柏梁余制。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囿25,故不繁云。赞曰:民生而志,咏歌所含1。兴发皇世2,风流二《南》3。神理共契4,政序相参5。英华弥缛6,万代永耽7。风骨
《诗》总六义1,风冠其首2;斯乃化感之本源3,志气之符契也4。是以怊(chāo)怅述情5,必始乎风;沉吟铺辞6,莫先于骨7。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8;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9。结言端直10,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11,则文风清焉12。若丰藻克赡13,风骨不飞14,则振采失鲜15,负声无力16。是以缀虑裁篇17,务盈守气18;刚健既实19,辉光乃新。其为文用20,譬征鸟之使翼也21。
故练于骨者22,析辞必精23;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24,结响凝而不滞25,此风骨之力也26。若瘠义肥辞27,繁杂失统28,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29,索莫乏气30,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31,思摹经典32,群才韬笔33,乃其骨髓畯也34;相如赋《仙》35,气号“凌云”36,蔚为辞宗37,乃其风力遒也38。能鉴斯要39,可以定文40;兹术或违41,无务繁采。故魏文称1:“文以气为主2,气之清浊有体3,不可力强而致4。”故其论孔融5,则云:“体气高妙6。”论徐幹7,则云:“时有齐气8。”论刘桢9,则云:“有逸气10。”公幹亦云11:“孔氏卓卓12,信含异气13;笔墨之性14,殆不可胜15。”并重气之旨也16。夫翚翟(huī
dí
)备色17,而翾翥(xuānzhù)百步18,肌丰而力沉也19。鹰隼乏采20,而翰飞戾天21,骨劲而气猛也22。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23,则鸷集翰林24;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25。唯藻耀而高翔26,固文笔之鸣凤也。若夫熔铸经典之范1,翔集子史之术2;洞晓情变3,曲昭文体4;然后能孚甲新意5,雕画奇辞6。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7。若骨采未圆8,风辞未练9,而跨略旧规10,驰骛新作11,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12?《周书》云13:“辞尚体要14,弗惟好异15。”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16,各适所好,明者弗授17,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18。若能确乎正式19,使文明以健20,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21,何远之有哉22?赞曰:情与气偕1,辞共体并2。文明以健,珪璋乃骋3。蔚彼风力4,严此骨鲠5;才锋峻立6,符采克炳7。风骨情志相关(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怊怅述情,必始乎风)表达鲜明爽朗(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文辞相关(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文辞端正精炼(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最高境界:风骨+文采“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范文澜:“辞之端直者谓之辞,而肥辞繁杂亦谓之辞,惟前者始得文骨之称,肥辞不与焉。”知音
《礼记·乐记》:“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文心雕龙·知音《礼记·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声————音————乐心感物变成方及干戚羽旄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知声——禽兽;知音——众庶;知乐——君子
《文史通义·知难》:“人知《易》为卜筮之书矣;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庄子·天地》云:“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华》,则嗑然而笑。”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xiè)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徵,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中外儿童文学名著鉴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剑桥商务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济南护理职业学院《电工电子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潍坊市教科所2025届高考原创信息试卷历史试题(七)含解析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海安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二周周测(2)数学试题含解析
- 九江市德安县2025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晋中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考最后冲刺模拟(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宁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生物试题三模卷含解析
- 上海市杨浦区2025年初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福建省普通高中6月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19 SDF-2019-0002《山东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 医院患者信息保密管理制度
- 心肺复苏完整版本
- 药品经营使用和质量监督管理办法2024年宣贯培训课件
- 220kV变电站电气设备常规交接试验方案
- 银行比较新颖的沙龙活动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教案 新人教版
- 北京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含答案)
- 学习《吴军阅读与写作》 (50讲 )
- 房产证代办服务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