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专题研究2014年7月_第1页
中国传统教育专题研究2014年7月_第2页
中国传统教育专题研究2014年7月_第3页
中国传统教育专题研究2014年7月_第4页
中国传统教育专题研究2014年7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8/151中国传统教育专项研究2024/8/152我们的思考:古代的教育制度是什么样的?古代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对我们鲁源村的修贤文化业态有哪些借鉴?2024/8/153本文的思路:以中国历史朝代的发展脉络为主线进行梳理以官学教育制度、私学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2024/8/154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官学选士制度私学古代教育制度体系界定:指的是中国历代朝廷直接举办或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特点: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界定:我国封建社会官府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程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用以补充官吏队伍,古代的选材制度与教育制度紧密相连,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指导和制约作用。特点:基本经历了学校选士、察举制、科举制等变迁。界定:是中国古代由著名学者操办或者由民间私人开办的教育形式。特点:按其程度一般分为两级,即相当于大学的经师讲学和相当于中小学的蒙学教育,学生以15岁为界限,15岁以下为蒙学,蒙学校有不同的名称,如书馆、私塾、义学、冬学、社学等;私人所办大学有经馆、书院等名称。2024/8/1552024/8/15远古时期——自然状态下的生存教育原始教育的特点: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育与社会实践完全结合为一体,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规范。教育并没有被分化为专门的活动。《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2024/8/1562024/8/15夏商——已经产生专门教育的设施1、夏朝已经出现“学校”关于夏代学校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中记载,“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2、商朝已经出现分类教育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①、商代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②、商代学校的学习内容——“戒”。甲骨卜辞:“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③、商代学校受到高度重视——上学需占卜。《礼记·明堂位》又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④夏商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说文》“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孟子施教主体:学在官府,西周的学校是国家办的贵族学校,学校设在宫廷之中,即“学在官府”,其特点是官师合一。学制系统:发达的官学制度。学校分为两类就是学校有国学、乡学之分;学分两级就是在国学中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受教育的程度,已经基本形成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分段式的阶梯式教育。从学校教育管理,已经形成考核和奖惩制度。教育内容:已经形成六艺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开创中国历史上“储才”为出士之先河。2024/8/157西周——中国传统教育中官学发展的第一波高峰阶段2024/8/158“国学”是专为上层奴隶主贵族子弟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由大司乐主持。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居中为“辟雍”,南是“成均”,北为“上庠”,东称“东序”,西曰“瞽宗”,五学的设立已有分学设教之意。诸侯所设大学,规模较小,仅有一学,以其半于辟雍,故曰“泮宫”。目标主要是“学大艺,履大节”,培养有德有仪、能征善战的统治者。由于西周的国策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需要礼乐,军事需练射御,所以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入学的年龄记载不一,《大戴礼·保傅》云“古者八岁出就外舍”。《礼记·曲礼上》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尚书大传》则说:“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第19页)这可能与贵族子弟的家庭地位有关。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不同,因为年龄偏小,故以礼乐书数学习为主。(二)乡学乡学是按照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子弟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地方学校,由大司徒掌管。关于西周地方行政组织的建制,《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洲,使之相周;五洲为乡,使之相宾。”在地方行政组织的基础上,设立相应的地方学校,即一曰乡校;二曰州序;三曰党庠;四曰家塾。西周教育链接一:国学与小学2024/8/159在中国教育史上,一般认为西周的教育内容以“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一)礼乐教育是西周时期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礼”最初指祭祀祖先天神的仪典、衣食住行方面的规则,到西周时成为明尊卑、别上下、维持世袭等级名分的制度。“乐”的内容也很广泛,《诗·郑风·子衿》郑玄注“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说明当时的乐教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和乐器。(二)射御教育“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战车的技术训练,是西周时期的军事教育,或者说体育训练,贵族子弟要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射御是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射的训练有五项要求:一曰“白矢”,二曰“参连”,三曰“剡注”,四曰“襄尺”,五曰“井仪”。御的教练也有五项要求,即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三)书数教育“书”本义指书写,后延伸为书写的文字和书籍,学“书”首先学六十甲子的书写,这是文字教学的初步,继而学习“六书造字法”,“数”本义指数目,后延伸为算法和历数,这两项内容是西周时期的文化知识教学。教育启示: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也重视文化知识教学;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学习,也重视武备训练;教学要求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注重学生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知能兼求的特点,同时还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注意小学与大学教育内容的侧重。西周教育链接二:学习内容——六艺“学在官府”是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很好概括。从夏商周三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到当时学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制度和教育内容,基本上定型了后世中国传统教育的学校制度之内容和形成。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文字形成的年代比较久远,社会发展程度比较高。2024/8/1510官学时代的教育总结2024/8/1511此时的私学,指的是私家学派和私人讲学。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私家学派往往是由私人讲学而形成的。每个学派往往都是由一著名大师讲学而形成的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教育的出现,一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学术能够下移到民间,并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春秋战国: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私学的出现2024/8/1512十大私学流派:儒、墨、道、法、名、农、阴阳、纵横、杂九流,加上小说家为十家。但对教育影响较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私学教育极为昌盛,儒家又分为两派,孟轲私学:以注重内心体悟教育;荀况私学:以注重文献师传教育。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比较重视使用的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这种立足平民教育的私学,自然很受民众的欢迎。成就仅次于儒家。法家代表变法图强的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私学,提倡法治与耕战。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道家是以提倡自然无为的教育思想,反映社会的隐士群体愿望的道家私学。春秋战国: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私学的出现2024/8/1513特点:“学在四夷”、“官师分离”。第一,私学相对与官学来说是自由讲学。第二,教育的对象扩大了。正如孔子所说“有教无类”第三,在教育理论上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时的教育家们分别对教育的作用、学制体系、德育体系、教育教学原则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使教育实践得以在理论上深入了一步。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昌盛创造了中国文化教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春秋战国: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私学的出现2024/8/1514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所大规模的高等学府,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同时还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场所之一。

所谓“稷下”乃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城西门)附近地区。齐国君王在此设立学宫,遂有“稷下学宫”之名。到齐宣王时达到鼎盛,历时约150年。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三、稷下学宫的特点(一)“公室养士”。是指国君为了让士发挥智囊团的作用,以士为师友,用高官厚禄把他们养起来,并赋予重任的制度。齐国田氏向来爱才、重视养士,并以公室养士为盛。后来田氏凭借国家力量进一步扩大养士规模,并加以组织化、制度化,发展成为育士的学校,稷下学宫应运而生。(二)特色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是一所官方主办但又具有私学特点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三)功能复合。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并兼有恣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如《孙卿子》、《田子》、《慎子》、《尹文子》等,还有集体劳动的学术成果,如托名管仲所作的《管子》,被认为是稷下先生的论著汇集,故人称作“稷下丛书”。(四)学术自由(五)待遇优厚春秋战国:封建官学制的兴起-----稷下学宫2024/8/1515私学的昌盛创造了中国文化教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春秋战国教育总结汉代:儒学独尊的学制系统的建立——开创文化教育专制主义一、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一)汉朝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汉代经学制度化教育体系的确立。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用严格的家法、师法代替了自由讲学之风,书本知识的学习占主要的地位。在教育法上,章句训诂代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做法。(二)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1、建太学、设儒家五经博士以宣传、研究、发扬儒家学说。2、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标准的贡举制度。3、召开大型儒家思想学术讨论会来研究儒家五经,进一步使儒家著作经典化、规范化和统一化。4、整理古籍、厘定文字。2024/8/1517二、中央官学——太学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等,。官学以贯彻儒家伦理精神的儒学经书为主,主要教材是儒家经典。太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每个太学生除选学专经外,共同必修课是《论语》和《孝经》。鸿都门学: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出现的专科学校——主要培养文学艺术修养。三、地方官学——文翁兴学地方官学包括郡国学、庠序等。公元3年,汉平帝命令天下皆立官学,郡国的官学叫学,县以下包括县、道、邑、侯官学叫校,乡以下官学叫庠序。学和校各设立经师一人,庠序设孝经师一人。汉代地方官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宣传忠信孝悌的封建道德,推广教化,改变民间的道德风尚。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制——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2024/8/1518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实施,私学的发展出现了转变——由原先的诸子百家私学百花齐放转变为儒学一枝独秀。1、在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私学教学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程度上的划分2、汉代私学,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传授知识方面,都要比汉代官学庞大、全面,从而形成了以私学为主,官学为辅的基本格局。3、汉代私学已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如“精庐”、“精舍”。4、教师队伍出现专职化的趋势。5、从教学方式来看,汉代私学不仅有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方式,而且还实行老生带新生或由程度高的带程度低的学生等方式。汉代:兴盛的儒家私学教育2024/8/1519汉朝教育总结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个时代!2024/8/1520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标准的贡举制度。汉代实行“察举制”,由丞相、列侯、刺史向上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西汉以举贤良方正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举“贤良”、“孝廉”的标准就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官吏要经过一定的考核选拔之后,授以官职。由国家政权来组织实施先秦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人才的选拔考试制度由此开启。察举制的建立,实现了先秦儒家的“学而优则仕”和“以德统智”等理想教育主张与原则,将先秦儒家的“明人伦”教育宗旨贯彻到了教育实践中去——汉代以“孝”治天下,以伦理教化天下,此等中国教育传统的形成对以后的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都起了决定性作用。汉代:选士制度——察举制2024/8/1521魏晋南北朝的官学与私学官学发展(1)在承继汉朝太学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另一所中央高等学府——国子学,从而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于太学之外专为贵族子弟办大学的先河。招收门阀世族子弟,限五品以上,教育等级性更明显。(2)开设了“玄学馆”、“儒学馆”、“文学馆”和“史学馆”等四种专科学校,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影响。(3)官方专业法律教育机构开始设置——这是中国教育上的一大创举。私学发展(1)私学百花齐放的再现。(儒、玄、道、佛学争相聚徒讲学。)(2)启蒙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创了中国传统启蒙教育之先河。(3)宗族与家庭教育逐渐兴盛起来。2024/8/1522又称九品官人法,把被选的士分为九品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为“综核名实”而立,在初期受到一定的效果,之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流弊。南北朝: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2024/8/15231.实行崇儒兴学、兼重佛老的文教政策隋朝: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唐朝: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佛教和道教成为当时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了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文教政策,唐代重振儒术的具体措施有:统一经术。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建立唐律、唐礼。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制度,明确以儒家德行、学识为标准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均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尊崇孔子为先圣,为孔子加封号为“文宣王”,下令太学建孔庙,春秋两季祭孔,唐玄宗还亲自参加太学的祭孔仪式。隋唐:教育的繁荣和学校的多样化2、唐代官学管理制度(一)成立了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国子监由隋朝国子寺演变而来,隋文帝即位初期,为了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下设主簿、录事各一人,管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薄等教育官员。国子寺与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正在逐步规范完善,并已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阶段。公元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并一直延续到清末1905年,成为我国古代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二)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三)教育等级性加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只能入不同的学校,教育等级性以法令的形式制度化。(四)形成了初具模型的教学管理制度2024/8/15243.学校教育制度进入完备和正规阶段(1)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中央官学:“六学”和“二馆”,以家庭出身(品级)为入学标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中的前三学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于专科学校);“二馆”:崇文馆和弘文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唐代地方儒学继承隋制,实现州县二级制,州县学生大部分是中小地主子弟和庶民子弟,教师地位和待遇也很低,修业年限也没有规定,学习内容与京都儒学相同,地方学校毕业生的出路主要有三方面,凡能通一经者即可毕业求官;还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或者升入中央四门学。(2)设立专科学校如算学、医学、律学,在唐代正式纳入官学体系,这些专门学科学校的设立,比世界上的其它国家要早的多。隋唐:教育的繁荣和学校的多样化唐代官学教育的完善体系领导机构所属学校教师额学生额

学习内容博士助教

国子监

国子学

2

2

300文武三品以上子孙,或从二品以上曾孙,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学习内容主要是九经,分大经《礼记》和《春秋左氏传》;中经《周礼》、《仪礼》、《毛诗》;小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另《孝经》和《论语》皆须兼通,暇习隶书,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间习时务策。

太学

3

3

500文武官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或三品曾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

四门学

3

3

1300500人为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800人为庶人之俊异者(即俊士)。领导学校教师额学生额招生对象学习内容机构名称博士助教

律学3150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亦兼习之。书学

2

1

30

同上《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其余字书亦兼习之,还有《国语》、《三苍》、《尔雅》算学

2

1

30

同上分为两个专业:①《九章》《孙子》《五曹》《周髀》②《缀术》《缉古》2024/8/15263.科举制度建立隋大业二年(606年)始设进士科,唐承隋制,并在制度上加以完善。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重要的择士制度科举选才,学校育才,这样就把学校和科举紧密的联系起来。科目: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3、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创立之前,选士制度与育士制度是脱节的,科举制度的创立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首先,科举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其一,士子们有了读书的目标——做官,因而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其二,科举以儒经为主要内容,统一了教学内容,也统一了全国人的主导思想。其三,科目众多,尤其是明法、明算、武举等,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局面。其四,科举造就了大批科举人口,促进了民间私学的发展,而学校教育的繁荣又为科举提供了大量的考生来源。隋唐:科举制的建立2024/8/1527唐朝官学制度和这个时期开启的科举制有机合理地将储才与出仕联系在一起,一定意义上将先秦儒家勾勒之理想教育与治国之蓝图真正落到了实处。隋唐教育总结宋:华夏文化的盛世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果说赵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那么宋代兴起的理学和书院,则是这座高峰中堪称辉煌夺目的两大文化奇观。理学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理学”实际上真正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周敦颐(1017——1073年),他把佛道两教的禁欲主义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要做一个忠臣孝子,又要有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遂构成理学思想的开端;作为周敦颐学生的程颢、程颐二兄弟,继承了老师的思想,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并旁及释、道、诸子百家之说,对天理、人性、心气、礼教等哲学和伦理学命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思想;至朱熹又继承了二程的观点,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们认为“理”先天地而存在,并把抽象的“理”(实际指封建伦理准则)提到永恒而至高的地位。由于二程与朱熹的思想观点一致,故后人合并称为“程朱理学”。与程朱理学同时期的,还有陆九渊一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至明代,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主张“心”是宇宙万物之根源,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形成了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即“陆王心学”,从而使理学思想发展到了极至。宋代理学因其讲学的地域不同,一般划分为四大流派。濂学以北宋周敦颐为代表,讲学于湖南濂溪县;伊洛学派以北宋二程为代表,讲学于洛阳;关学以北宋张载为代表,讲学于关中;闽派以南宋朱熹为代表,讲学于福建建阳。宋代理学各派的学术争论反映在了他们的教育活动中。2024/8/1529宋代的文教新政策一是“三次兴学”运动,广设学校;(一)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北宋第一次兴学,是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参知政事范仲淹领导的一次教育改革运动。范仲淹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但其倡导“明体达用”之学,取胡瑗“苏湖教法”为太学之法,对于北宋官学教育的改革和学术风气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二)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宋神宗熙宁、元丰期间(1068—1078年),王安石两次为相,推行变法、实行教育改革。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三舍法”就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的为外舍生,外舍生一年可升为内舍生,名额为二百人。内舍生再升为上舍生,名额仅百人。2、整顿地方学校3、颁定《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王安石亲自阐释《周礼》,谓之《周官新义》。《诗》、《书》则由其子王雩与吕惠卿共囿铨释,合谓《三经新义》。4、设置了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三)崇宁兴学徽宗原是倾向新政,执政后起年号崇宁,即有崇述熙宁之意。崇宁兴学恢复和发展了“熙宁兴学”的传统,主要有五项内容: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洲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医学,创设书画学。第五、罢科举,改为县学取士。二是尊孔儒,倡佛道,兴文教。由于广设学校和对儒学的推崇,中国传统学校教育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学校制度日趋完善。宋:官学教育的改造一2024/8/1530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1)宋代在唐代官学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增加官学类型,扩大教学内容。突出的标志:在官学类型上增设了武学和画学;在学科内涵上既有人文学科又有自然学科。宋代太学成了最重要的高等学校,不仅入学资格已经放宽,凡八品以下子弟或庶民之俊异者均可成为太学的学生,而且还开辟了分校——辟雍,这样便极大地扩充了太学的规模,使太学成为宋代兴学育才的重点与核心。太学实行“三舍法”,以学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和理学内容为主。另外,宋代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更加完善与成熟。宋代地方官学的发展始于“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后又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三级体系,即路学、府州学、县学。由于路不直接设学,仅置学官管辖所属学校,所以宋代地方官学只有府州、县两级,也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宋:官学教育的改造二2024/8/1531私学发展——迎来中国教育史上第四波繁荣浪潮第一,确立了完善的书院制度——达到私学发展的最高顶点;第二,蒙学教育从机构设置、教学理论、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三,三次兴学不仅带来了官学的兴盛,也给私学的普及和社会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私学社会化已构成宋代传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的一链。3.书院的产生和教育理论的深化宋时,科举和学校教育开始形式化,而且学习内容愈加变得空疏无用,学校愈来愈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因此,这时的一些有识之士想摆脱科举对学校教育的束缚,培养治国安邦得人才,就纷纷开办了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书院采用的讲学形式是自由讲学。4、宋代书院的特点:①、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职事人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④、师生之间有着极强的和谐精神。宋:私学教育的兴盛元:宋的沿袭和深化宋元官学制度是继承隋唐官学制度发展而来的,属于国子监管理的中央官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辟雍等,属于提举学事司管理的地方官学有府、州、县学和社学。(一)宋元中央官学的变化元代中央官学仿宋制,但根据民族划分为不同的学校:汉学国子学是以学习汉儒文化为主的学校,学生以七品以上朝官子孙及卫士子弟为正堂生,平民俊秀者需得三品以上朝官保举,方能为陪堂生。学习内容主要为《四书》、《五经》、《孝经》,教学形式有讲说、属对、经解、史评等。蒙古国子学是以学习蒙文儒学为主的学校,学生以蒙古、色目人为主,学习内容主要为翻译成蒙文的《通鉴节要》。这是我国历史上开办最早最规范的少数民族学校。回回国子学是专门学习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的学校,学生来源于公卿大夫与富民之子。回回国子学是鉴于当时与西域诸国交流频繁,迫切需要懂得亦思替非文字的人才而创办的,这是我国古代中央官学中创办最早的培养译员的学校。(二)宋元地方官学元代按路、府、州、县行政划分,在地方上建立了路学、府学、州学和县学的儒学系统,同时还开办了蒙古字学和社学。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2024/8/1533明清时期(公元1368——1840清前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下坡路的时期,也是古代教育逐渐衰败、腐朽、走向没落的时期。表现为首先崇尚程朱理学,钳制学子思想、其次是文化教育上的专制主义措施。一明清中央官学——国子监明清官学也是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有国子监、宗学和武学,地方官学分为儒学和专门学校,儒学又分为府、州、县学和各部门办的儒学。国子监的教学管理机构有“四厅”,即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分别设有监丞、博士、典籍、典簿和掌馔等职。“六堂”为学生学习场所,分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和广业,为初、中、高三级,继续实行宋元建立起来的分斋积分制度。国子监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此外,明代学习《性理大全》,加读《说苑》、《大明律令》、《御制大诰》,还有习字、习射等。清代学习《圣谕广训》,以及诏、诰、表、判等公文及策论的写作。清代官学除国子监外还有:宗学:专为宗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顺治十年(1653)八旗各设宗学,凡尚未受封的宗室子弟,年满10岁以上者,都入学学习清(满)书,由满洲生员充当教师,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宗学制度。觉罗学:专为爱新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学校,始设于雍正七年(1729)规定于八旗衙署旁设立满汉学各一所,八旗觉罗内自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子弟,俱令入学,学成之后与旗人同应岁、科试及乡、会试,并考用中书、笔贴式等官。觉罗学属于宗学性质,只是其学生来源比宗学广,扩展到了整个觉罗氏。八旗学:专为八旗子弟设立的学校,隶属于国子监,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以上学校除学习儒家经典外,开始学习满,汉,蒙文和骑射。二、明清地方学校

明清地方学校按行政区划设立府学、州学、县学,统称为儒学。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学生通称为生员,每人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明清:官学教育的僵化2024/8/15341.明清时期的官学(1)受教育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2)增加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3)在官学类型上又增加阴阳学、社学等。明清社学是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它招收8岁以上、15岁以下民间儿童入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后学习经、史、历、算,同时兼读《御制大诰》、律令等。明清对社学如何教儿童读书、作文、背诵、讲书以及每日活动安排都有具体规定,吕坤《社学要略》对此有明确的记载2.明清时期的私学(1)一类是传统的蒙学性质的私学,称为家塾或蒙馆;(2)一类是程度较高的给成人讲授经书或指导练习科举文学的高级私学——坐馆、教馆、村塾或个体私学。明清:官学教育的僵化2024/8/1535学校教育成为培养和选拔帝国所需要的治术的工具。原本以教化为目的而创制的学校制度已经异化为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政治服务的“御用”工具——明清五百多年的学校教育已经异化为“应试教育”。实施专制主义强化与中国传统教育的僵化。一是钦定“圣典”及其注释;二是强化学校管理,严订学规;三是设立严厉、野蛮、令人发指的文字狱。明清的科举以八股文取士,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这时学校所学的内容,科举考试的内容都是《四书》,而且必须按朱熹的注疏,不许自己发挥,形式主义达到了极点。

明清的科举以八股文取士,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这时学校所学的内容,科举考试的内容都是《四书》,而且必须按朱熹的注疏,不许自己发挥,形式主义达到了极点。明清:官学教育的僵化2024/8/1536中国官学教育梳理总结1、西周官学:学在官府2、春秋战国:官学形式,私学内容(支持下的私学发展)3、汉代官学:儒学为主体的官学教育3、唐官学:官学教育的完善4、宋朝官学:官学教育的革新5、明清官学:官学教育的僵化2024/8/1537中国私学教育梳理总结(成人教育和蒙学两条线)1、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私学:诸子百家、2、汉代私学:3、唐私学:儒家4、宋朝私学:书院、蒙学教育5、明清私学:逐渐官学化,政府控制书院、建立地方性的蒙学体系按其程度一般分为两级,即相当于大学的经师讲学和相当于中小学的蒙学教育,学生以15岁为界限,15岁以下为蒙学,蒙学校有不同的名称,如书馆、私塾、义学、冬学、社学等;私人所办大学有经馆、书院等名称。私人讲学之风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稍衰,但仍比时兴时废的官学兴旺。隋唐时期官学繁荣,私学也颇发达,如儒学大师王通、孔颖达、韩愈、颜师左等都是经师讲学的名家,他们的讲学活动与官学教育一道促进了唐代文化教育的繁荣。宋代的私人讲学又盛过唐代,不仅蒙学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具有大学性质的书院成了当时私学教育的典范,宋元著名理学家都有私人讲学的经历。在整个封建社会私学一直与官学并举而存,2024/8/1538中国专门教育梳理总结1、汉代:最早的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2、魏晋南北朝:设立了专门研究佛老学说的“玄学”、专门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专门研究辞章的“文学”、专门研究官吏法律诉讼之学的“律学”以及专门研究古文经学的“儒学”等专门之学。3、唐:形成庞大的专门各类专科学校层出不穷,形成了比较庞大的系统:国子监管辖的三学——书学、算学、律学;医学;天文学、音乐学;4、宋宋元明清:在唐代专科学校教育发展基础之上,又设立了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和专门培养书画人才的画学。宋代以后,医学、阴阳学也获得。2024/8/1539中国选士制度梳理总结1、西周:选士属于学校,“国学”“乡学”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择优而任以官爵;2、汉代至南北朝的选士之法,学校与选举并行,察举制;3、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3、隋唐:考试为标准的科举制;4、宋宋元明清:1300多年,历经隋代建制、唐朝完善、宋代改革以及明清的程序化、制度化乃至僵化。2024/8/1540中国古代教育总结第一波:周,官学的第一波高峰和私学的兴起第二波:汉,独尊儒术的官学和私学教育的兴起;第三波:唐,教育的繁荣和科举的形成;第四波:宋,华夏文化的兴盛(官学的改造和私学的兴盛)2024/8/1541“中国活态古典教育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区”“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区”2024/8/1542特色:官学教育,地方官学;承载内容:官学教育文化的展示场所;官学教育的体验场所;传统文化(成人)教育的场所;乡校既是学校,也是乡间公共场所,乡人可在此聚会议事。乡村结社、集会、议政等场所。企业培训、会务场所。教育内容:1、“六艺教育”(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