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C)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C.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D.减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心集权解析:材料中该朝设政事堂处理政务,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别管理军事、财政,据此可推断这符合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宋代二府三司制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2.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撤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B)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B.变更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重用身边的人参加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行僭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在中心长期存在着君权和相权的冲突,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就是试图变更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以减弱相权达到强化皇权的目的,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汉武帝并未分割相权;C、D两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并未体现。3.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显示了这样三个理念:第一,人品是可以量化的;其次,人品是可变的;第三,人品高下应当与官位官阶相应。这一制度应是(B)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察举制注意品德,符合材料中“人品高下应当与官位官阶相应”的信息,B正确;A注意血缘关系;C注意门第;D注意才学。4.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需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需在肯定程度上敬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B)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 D.军机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概念的驾驭状况。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专制君主的权力要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内阁制和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工具,解除C、D。三公九卿制是中心集权制的组成部分,其权力来自于皇权,解除A。三省六部制下,因为门下省有封驳权,所以能对皇权产生肯定的制约,故选B。5.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像作用是(D)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精确理解与分析的实力。依据引文“下其议”“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得出秦汉唐皇帝的做法均使得皇帝的决策集思广益,据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A所述的唐朝三省六部制会相互牵制,降低了行政效率;B、C有误,因为材料中没有指出是丞相,故选D。6.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更。导致该变更的主要缘由是(C)A.选官制度的变更 B.时局和战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变更 D.中心政府机构的变更解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依据所学内容可知,唐宋时期选官制度都为科举制,没有发生变更,故解除A项;时局和战和中心政府机构的变更与题干中思想观念的变更没有干脆关系,故解除B、D项;宋代与唐代相比,扩大了科举制的录用规模,同时有鉴于唐末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局面,起先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将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下降,文官成为政府官员的主流,由此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变更,故选C。7.某学者探讨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肯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C)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六部干脆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解析: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三公和三省六部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九卿主要是处理皇室事务,所以选C项。8.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相互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得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D)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析:“获得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表明此项制度注意公允公正,指的是科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指的是察举制,故B项错误;“大人世及以为礼”指的是周公制礼,将“天下为家”制度化,明确传承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的是科举制,故D项正确。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淌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心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A)A.中心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顾问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 D.中心的并列机构解析:依据材料“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淌分布”,结合教材所学学问,元朝为了加强对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行省制,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朝中心的派出机构,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是皇帝的顾问机构,B错误;行中书省是中心的派出机构,是元朝加强对地方限制的制度,故C、D错误。10.宋朝有一条规则:“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觉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假如被御史弹劾,轻则纪律处分,重则罢官撤职。这些规则产生的主动作用是(C)A.遏止了官吏苛捐杂税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便于对权力进行约束 D.君主有效地限制了臣属解析:题目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轻则……重则……”表明:宋朝实行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本题应选C项;A项中“遏止”、B项中“严密”、D项中“有效”的说法过于肯定化,故解除。11.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A)A.君主权力相对减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解析: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减弱皇权,故A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B项错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减弱,故C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1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B)A.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B.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C.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D.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内容可知,世官制和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依据血缘和家世门第,科举制选官标准主要是依据才学,这就打破了血缘和门第的束缚,故解除A;C项与设问要求不符;科举制主要以才学为标准,而非品德素养,故解除D;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中国古代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心与地方关系调和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心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材料二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郡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干脆驾驭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心。自不待言,元行省制中心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心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心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心与地方关系如何?(8分)(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更趋势。(6分)答案:(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2)郡县长官由中心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中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3)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心节制。(4)地方自主性(或地方权力)减弱,权力集中于中心。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心与地方关系的变更。第(1)问,第一小问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西周通过分封同姓兄弟或亲信来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维护西周统治;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心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不能用本地人”“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其次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这一角度来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朝廷总是在干脆驾驭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心”,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第(4)问,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中国古代中心集权的演化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减弱,中心权力不断加强。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化,凭其成果,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化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视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心政府行使职权实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心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心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依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心,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用……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用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14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12分)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36T-莲鳖种养结合技术规程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 流行趋势 2024年篮球裁判员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分析农作物种子市场的风险和机遇试题及答案
- 农作物种子繁育员的职业认同与社会地位试题及答案
- 2023年5月全国事业单位考试联考B类综合应用能力真题试题试卷答案解析
- 2024年游泳救生员成功秘笈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足球裁判员等级考试重点知识总结试题及答案
- 团队精神 2024年体育经纪人资格考试的团队合作与分享试题及答案
- 模具设计师考试题型与考试分值分析试题及答案
- 备考资料下载2024年体育经纪人试题及答案
- (多种情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通用条款模板
- 管理沟通与人际交往概述
- 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 工地工人工伤赔偿协议模板合集3篇
- 2024年陕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通用技术试题
- 《HSK标准教程3》第1课
- 乳腺癌化疗个案护理
- 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系统
- 医疗试剂服务方案
- 2024年医疗信息安全培训资料
- 《广州市城市树木保护专章编制指引》解读(分享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