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_第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_第2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_第3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_第4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二、三民主义学说以及革命与改良的论战三、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封建帝制的覆灭四、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重点和难点1、了解和认识三民主义学说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3、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民主思想的宣传革命政党的建立武装起义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和思想家中国同盟会

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16字革命纲领,为同盟会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它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成立总部,国内外各地设立支部;它有全国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孙中山;它主张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二、三民主义学说以及革命与改良的论战三民主义基本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革命与改良的论战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革命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主要任务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实行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创立民国”,其目的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成社会革命的目的。1、三民主义学说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在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同时强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主权利应当“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在民生主义中,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2、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1905年11月,三民主义在《民报发刊词》中公之于世后,立即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反对。双方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为时两年多的大辩论。焦点:

1、要不要暴力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在中国实行共和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第62-63页课后作业(p74)三、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封建帝制的覆灭1、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的建立3、封建帝制的覆灭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的组织领导下,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中部地区取得成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中华民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2月12日,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创立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於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课后作业(p74):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第67-68页四、辛亥革命的失败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受挫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一、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废除了孙中山制定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任命亲信组阁,控制了政府的实权;

1913年3月20日,他指使亲信在上海杀害了国民党领袖宋教仁;秘密大借外债,于1913年4月向英、俄等五国银行借款2500万英镑,作为扩大军队,发动内战的经费;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增加赋税,1913―1914年各地的地租额比辛亥革命前增加10%以上。

1、“二次革命”

1913年7月,李烈钧和黄兴组织讨袁军,举起讨袁大旗,上海、安徽及广东等地纷纷起兵,兴师讨袁。但由于革命党人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各地行动不一,军事上处于劣势,结果被袁军各个击破,持续两个月的“二次革命”失败了。

2、护国战争

1915年12月,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李烈钧等发动护国运动。

25日云南宣布独立。接着分兵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兵,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陕西也宣布独立,全国出现了反袁斗争的高潮。迫使袁世凯最后取消帝制。

3、护法运动

1917年9月,孙中山到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担任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任元帅,举起护法大旗。但在直系军阀的拉拢下,西南军阀组织了“西南自主各省护法联合会”,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相对抗。1918年5月,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的职务,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2、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受挫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无一例外地遭到失败,这些斗争的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无法救中国。

综究其原因,一是当时中外反革命势力联合的力量远远大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力量;二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三、缺乏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以及正确的革命斗争方法和策略。四、没有发动广大工人和农民。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