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_第1页
15.1《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_第2页
15.1《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_第3页
15.1《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_第4页
15.1《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1课谏太宗十思疏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2.学习魏征的高超的劝谏艺术。3.感知语言艺术,把握作者观点;4.感悟责任使命,体会现实思政意义。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魏征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3.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4.学习魏征的高超的劝谏艺术。1.了解文章重点字词的含义,掌握文章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2.尝试口头翻译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观点。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20卷,已散佚。课文助记及重要注释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水道;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得到治理,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深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有好的开端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为什么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因为处在深深的忧虑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地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其可忽乎!这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做国君的人,如果真能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要有江海容纳众水的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田猎为乐,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就想到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施加恩泽,就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仁爱的人就能广泛散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国君没有大事烦忧,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皇上)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什么,百姓就已经得到教化了。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掌管职事,劳损自己的聪耳明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损害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1.文言实词积累识记(1)本①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_ ②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 ④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 ⑤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根本,基础②草木的根③本来的,原来的④原来,本来⑤推究(2)克①能克终者盖寡:_________________ ②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_________________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_________________ ④以此图功,何攻不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能够,胜任②克制,约束③战胜,攻下④成功,完成(3)诚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___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___ ③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真诚,真心②如果,果真③确实,的确2.古今异义词①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②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尽情③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走路答案①树木的根②放纵情感③路人3.词类活用①则思江海下百川:_________________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___ ③貌恭而不心服:_________________ ④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 ⑤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_____________ 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 ⑦源不深而望流之远:_________________ ⑧能克终者盖寡:_________________ ⑨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_ ⑩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_____________ ⑪则思知止以安人:_________________ ⑫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_________________ ⑬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②名词作动词,统治③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④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⑤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⑥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⑦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⑧形容词作动词,保持到底⑨使动用法,使……牢固⑩使动用法,使……端正⑪使动用法,使……安宁⑫意动用法,以……为乐⑬意动用法,以……为忧4.特殊句式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________________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___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也②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③被动句壅蔽:被堵塞蒙蔽5.文化常识(1)谏太宗十思疏“谏”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____________也可以称为“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谏”在古代专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疏”,原本是“____________”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2)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________________。(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_______________。答案(1)规过、劝善规劝的言论疏通(2)帝位(3)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答:比喻论证,证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分析第二段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分析第二段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第三段1、作者提出的“十思”是哪“十思”?可以归纳为几戒?戒奢侈(第1、2条)戒骄傲(第3、4条)戒纵欲(第5、6条)戒轻人言(第7、8条)戒赏罚不公(第9、10条)可以归纳为:2、做到“十思”的好处是什么?人尽其能,垂拱而治。3.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写作特点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显了出来。⑶

语言朴实雄健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题组A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般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B.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C.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D.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安息。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与“克勤克俭”的“克”字含义相同,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中的“景”与“高山景行”中的“景”含义不同。D.三驱,指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以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3.下列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三句构成排比,对仗工整,比喻精切,说明人君安国“必积德义”,为下文蓄势。B.作者用三个含“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证,将下愚和明哲对映,这是委婉陈述,也是严肃的劝谏。C.“人君”句开始,作者扣住君主的作为,正面立说,强调“居安思危,成奢以俭”的重要。D.全段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给人一气呵成之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资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十七年,疾甚。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有删减)[注]①隐太子:指李建成。(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B.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C.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D.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蚤从征言”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蚤”字含义相同。B.“封钜鹿县男”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封”字含义不同。C.“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与“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两句中“下”字含义不同。D.“不言而化”与“自言身化促织”(《促织》)两句中“化”字含义相同。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经历坎坷。他年幼命途多舛,处境悲凉。曾先后受任于元宝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和李世民。B.魏征正直敢言。当身为皇帝的李世民责备魏征令他们兄弟相争时,魏征却直言若太子听从自己的建议,便不会有杀身之祸。C.魏征尽忠职守。他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积极进谏,共上奏二百多条奏章,全都切中事理并合乎太宗心意。D.魏征胸怀社稷。他以隋朝灭亡的教训劝谏太宗知足节用;他劝谏太宗“十思”,并为其描绘了治国理政的美好图景。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文本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文本三: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节选自《荀子·君道》)【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晓然[D]独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12.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上谓裴寂曰:“比(近来)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符”,相符合)朕此意。”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征收)兵,封德彝(人的姓名)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治理,管理)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地方官),居常简阅(公务),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节选《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正确答案的三个字母写在括号里。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B.让,文中指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义相同。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D.文中“居常简阅”的“居”与《促织》中“居为奇货”的“居”意义不同。E.文中“夫兵在御之得其道”的“道”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道”意义不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7.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B.让,文中指责备,与《谏逐客书》中“是以泰山不让土壤”的“让”意思不同。C.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宰相,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D.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壮实的“中男”入伍。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调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逋负官物,悉令蠲免。(2)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2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2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B.让,文中指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义相同。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D.文中“居常简阅”的“居”与《促织》中“居为奇货”的“居”意义不同。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2)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7.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休,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崇敬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择2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求木之长者

则修文德以来之B.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吾其还也C.振之以威怒

以其无礼于晋D.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0.请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3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必固其根本

根本:事物的本质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做上③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致:获得,得到④而陛下说之

说:说说⑤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实:使……充满⑥西蜀丹青不为采

为:“被”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就:成就⑧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是:判断动词,是A.①⑥ B.③⑤ C.②④ D.⑦⑧3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

制诸侯之术也B.而况于明哲乎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C.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则不然D.所以饰后宫

此非所以跨海内3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人君只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B.李斯委婉地询问秦王为何喜好非秦所产的各类宝物,以引出下文。C.李斯此段文章,写法铺张,气势纵横,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D.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极力劝谏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议。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也。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侯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于家。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非传非遽,载奇兵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备不虞者也。——《韩非子•爱臣》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3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此四美者A不求B诸外C不请D于E人F议之G而H得之矣。3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指兵车,文中的“千乘”“万乘”代指不同的军事实力、政治地位。B.弑,文中指臣下杀死君主,有以下犯上之意,和“杀”字含义不完全相同。C.所以,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其所以失之者”的“所以”词义相同。D.耳目,指耳、眼,与成语“耳目众多”“耳目心腹”中“耳目”意思不同。3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君主不能太亲近大臣,让大臣地位太尊贵,不能赦免大臣死罪,减轻大臣刑罚,否则一定会危及自身。B.韩非子提出“四美”,魏征提出“十思”,分别反映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但都是出于巩固君主王权统治的目的。C.韩非子指出,君主要严防大臣拥有丰厚的俸禄和众多的党羽,以免大臣势力过大,君主威权旁落,影响政权。D.魏征提出的“十思”是“积其德义”的具体措施,唐太宗做到“十思”,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3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9.同为写给“君人者”的建议,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D2.C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休:喜庆,福禄。句意:永保无穷的福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能够”的意思。句意: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既能勤劳,又能节俭。B.正确。C.错误。都是“大、重大”的意思。句意: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仰望高山,通行大道,寓意高尚的品行让人敬仰。D.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C.“正面立说”错误,应为“反面立说”。故选C。参考译文: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面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息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4.B5.D6.B7.(1)(魏征)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和他日益亲近,有时延请至卧室,询问治理天下的事。(2)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时,河北(黄河以北地区)州县曾侍奉过隐太子的人自觉不安,往往藏匿谋乱。魏征告知太宗说:“如果不向他们晓示最公正的诚意,祸患就不能解除。”“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主谓结构,“不自安”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祸”作“不可解”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蚤”通“早”。句意:太子早些听我的话。/明天不可不早点来向项王谢罪。B.正确。动词,封赏/名词,边界。句意:封为巨鹿县男爵。/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C.正确。名词活用作动词,处于……之下/名词,下面。句意: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D.错误。动词,教化/动词,化为。句意: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自己说自己变成了一只促织。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当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错误,当时李世民还只是秦王,还不是皇帝。后有“即位”一词可提供辅助判断。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还”,省略句式,省主语魏征,(魏征)出使回来;“或”,有时;“访”,咨访、询问。(2)“诚”,如果、果真;“自戒”,宾语前置,即“戒自”,警戒自己;“安”,使动用法,使……安宁。参考译文:(一)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放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通晓诗书术数。隋末大乱,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是说写得好,后来知道是魏征所作,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不被李密采用。后来追随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朝廷于是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逃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中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要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爵。这时,河北(黄河以北地区)州县曾侍奉过隐太子的人自觉不安,往往藏匿谋乱。魏征告知太宗说:“如果不向他们晓示最公正的诚意,祸患就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安抚晓谕河北(黄河以北地区)的人士吧。”(魏征)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和他日益亲近,有时延请至卧室,询问治理天下的大事。魏征也认为这种赏识是罕有的际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都切合事理且合乎太宗之意。贞观十年,(魏征)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太宗)出巡洛阳,停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很多指责和批评。魏征说:“隋朝因为责备(郡县)不进献食物,或是供物不够精美,在这些事上追求奢靡,没有节制,从而导致灭亡。因此上天命陛下取而代之,(陛下您)正应谨慎戒惧,约束自己,怎能让人为供应(的东西)不奢侈而感到后悔呢!如认为充足,如今(的供应)已经不止充足了;如认为不足,比这好万倍难道又会满足吗?”太宗感到震惊,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贞观十七年(634),魏征病重。魏征逝世后,太宗思念不已,登上凌烟阁观看功臣画像时,还赋诗痛悼魏征。(二)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处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8.D9.[A][C][F]10.C11.(1)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怎样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暑仪,人民是影子;日暑仪摆放得正,影子就会正。(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12.①文本一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②文本二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③文本三则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丈量。/估计,考虑。含义不同。句意: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D“社是谷神,稷是土神”有误,应是: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彼其人者”,是句子的主语,“者”后A处断开;“生乎今之世”“志乎古之道”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以“而”连接为一句,中间不断开,C处断开;“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省略主语,“晓然”“独”都是状语,“明”是谓语,“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是后置状语,后面断开;此外“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F处断开。故选ACF三处需要断句。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误,从“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可知,文本强调的是君主的导向作用,即君主对人民的影响,故应是“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治理;“君者,仪也;民者,景也”判断句;“景”,同“影”,影子。(2)“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这么大的天下;“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例,先例。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本一,根据“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概括为: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文本二,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概括为: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文本三,根据“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概括为: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参考译文:文本一: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被教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文本二: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请您考虑一下吧!文本三: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去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晷仪;人民是影子;日晷仪摆放得正,那么影子也就正。君主,就像是盘子;民众,就像是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里的水也成圆形。君主,就像是盂;民众就像是盂中的水;盂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楚庄王(《荀子》原文有误,此处应为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君主,就像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不受人民亲近、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办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衰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用等多久就会衰败灭亡。所以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人民上来;想要使臣下归附、使人民与自己一条心,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政事上来;想要治理好政事、使风俗淳美,没有什么比得上寻觅善于治国的人。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他了解国家的安危、政治的好坏就像分辨黑白一样清楚。这种善于治国的人,如果君主重用他,那么天下就能被统一,诸侯就会来称臣;如果君主一般地任用他,那么威势也能扩展到邻邦敌国;即使君主不能任用他,但如果能使他不离开自己的国土,那么国家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就不会有什么变故。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爱护人民、喜欢有才德的人,国家就会安定繁荣,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13.EKR14.B15.C16.(1)今天却抛弃老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客卿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2)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17.①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②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③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号令”作主语,‘不信”作谓语,“则”照应上文的假设引出下一句,常置于句首,故应在E处断开;“民”作主语,“不知”作谓语,“所从”为所字结构,是名词短语作宾语,应在“所从”后K处断开;“……乎”是反问句,独立断开,“乎”是句末语气词,“朕过”偏正短语作主语,“深”作谓语,应在“乎”后R处断开。故在EKR处断句。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意思不同。“让”,责备。/谦让。句意: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他说的话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C.正确。D.正确。“居”:日常。/囤积。句意: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囤积起来,使它成为珍奇的货物。E.正确。“道”:方法。/说出,说明。句意:军队在于治理得法。/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错误。从原文“百姓固已不能无怪”来看,百姓还是有责怪之意的。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黔首”,指老百姓;“资”,资助;“却”,拒绝;“业”,成就霸业。(2)“念”,想到;“谦冲”,谦虚谨慎;“牧”,修养自身;“下”,在……之下。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可知,唐太宗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由“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可知,唐太宗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由“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可知,唐太宗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宗对大臣裴寂说:“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朕都将它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看,朕时常思考为政之道,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们也要恪尽职守,与朕的这一心意相符。”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征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答道:“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联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本就不能没有责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征点中男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征一只金甕。材料二: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处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18.EKR19.C20.C21.(1)(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2)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22.①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②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③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号令”作主语,“不信”作谓语,“则”照应上文的假设引出下一句,常置于句首,故应在E处断开;“民”作主语,“不知”作谓语,“所从”为名词短语作宾语,应在K处断开;“何……乎”反问句,独立断开,“朕过”偏正短语作主语,“深”作谓语,应在R处断开。故选EKR。1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责备;舍弃。句意: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C.“文中‘守宰’指宰相”错误。原文“守宰”指地方长官。D.正确。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有误。从原文“百姓固已不能无怪”来看,百姓还是有责怪之意的。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逋负”,拖欠;“悉”,全部、一律;“蠲免”,减免,免除。(2)“点兵”,征点兵员;“独”,却;“岂……乎”,难道……吗。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可知,唐太宗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由“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可知,唐太宗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由“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可知,唐太宗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宗对大臣裴寂说:“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朕都将它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看,朕时常思考为政之道,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们也要恪尽职守,与朕的这一心意相符。”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征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答道:“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联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本就不能没有责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征点中男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征一只金瓮。材料二: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处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23.EKR24.B25.C26.(1)今天却抛弃老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客卿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2)到了征点兵员的时候,却怀疑他们有心欺骗,这难道是所说的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3)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27.①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②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③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号令”作主语,‘不信”作谓语,“则”照应上文的假设引出下一句,常置于句首,故应在E处断开;“民”作主语,“不知”作谓语,“所从”为所字结构,是名词短语作宾语,应在K处断开;“……乎”是反问句,独立断开,“乎”是句末语气词,“朕过”偏正短语作主语,“深”作谓语,应在R处断开。故在EKR处断句。2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