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文本目录必备知识夯基固本01合作共研素能提升02课时分层作业03CONTENTS课程标准学习要点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一个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三个特征]政治大动荡、经济大发展、思想大争鸣。必备知识·夯基固本01知识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_____、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_______掌握了实权概况三家分晋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齐国卿大夫2.华夏认同(1)表现春秋时期_____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影响: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中原图解历史东周历史阶段划分教材史料据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和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的两则论述,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历史现象: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或礼崩乐坏);诸侯国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或列国纷争);华夏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或华夏认同,或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知识点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农业技术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_____得到推广水利工程______、郑国渠、芍陂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城市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2.变法运动(1)变法概况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目的实现________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建立起________的政治制度牛耕都江堰富国强兵君主专制(2)商鞅变法开始公元前356年内容农业________,奖励耕织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习俗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管理实行________,互相纠察告发行政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认识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重农抑商什伍连坐易混辨识运用时空观念认识三大水利工程①都江堰:由战国时期蜀郡守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而修建。②郑国渠:战国时期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③芍陂: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属中国古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教材史论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彻底性”有何主要体现?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主要体现: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知识点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背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3)主要思想核心观念“____”,意为关爱他人治国思想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②恢复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方面以“_________”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典籍整理对《诗》

《书》

《礼》

《易》

《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于《论语》一书中仁有教无类2.老子(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辩证法①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②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上顺其自然,_________,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无为而治教材史识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试用一句话说明“有教无类”之意。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不受贵贱贫富条件的限制,人人都可施教。易混辨识“无为”≠“不作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知识点四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_______崛起并受重用社会风气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2.代表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_____”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_____”

“非攻”

“尚贤”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________的政治思想仁政兼爱中央集权3.意义(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________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阶级关系地主阶级教材史论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改进;新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图解历史诸子百家的地位合作共研·素能提升02探究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趋势产生的影响。提示:变化趋势:诸侯国越来越少。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铁制农具大量出现与井田制的瓦解材料一

据统计和考证,《山海经》里著名的铁山之中,“秦地即占10处之多”,河南、山西都有铁矿。战国早期,出现用退火热处理方法获得的展性铸铁(可锻铸铁),并出现“一范两器”的范具。随着铁制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形制、功能的创造,农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继变法,铁农具的制造生产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摘编自杨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金属农具的分析研究》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述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的历史条件。提示:条件:黄河流域具有丰富的金属自然资源;冶铁工艺的创新和进步;劳动人民对落后农具的变革要求;列国变法的推动。(2)分别提取材料二中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提示:信息:图1:铁农具的使用;图2:井田制废除,授田于百姓。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诸侯纷争的影响与变法运动的兴起(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历史影响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进步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2)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铁具牛耕的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力量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奴隶主贵族专政的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巩固和扩大自身利益,掀起了变法运动激烈竞争的形势残酷的列国兼并、竞争,迫使列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纷纷在国内开展变法运动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连绵。“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的相继出现表明(

)A.国君中央集权的趋势出现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C.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D.周王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因此出现了“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也意味着周王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项正确;仅从“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无法得出当时国君中央集权的趋势出现,排除A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秦朝建立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使得郡县制彻底取代了分封制,排除C项。]2.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可以养活六到九人,甚至十人,这就使得“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井田制的逐步瓦解B.各国变法的推动C.土地私有制的出现D.铁犁牛耕的使用D

[据本题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各国变法的推动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均为小农经济产生的具体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A、B、C三项。]探究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材料四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赏罚不信,士民不死,谋臣不尽其忠也。霸王之名不成也。”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并说出其各自所代表的是哪一学派。提示:观点及学派:材料一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是墨家的主张。材料二主张关注人民,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或民贵君轻),是儒家的主张。材料三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是道家的主张。材料四认为应通过诛杀和赏赐的权柄,使臣民为君主尽忠,是法家的主张。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及其现实意义儒家道家法家治国理念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现实意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法治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