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经济学题库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财政经济学题库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财政经济学题库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财政经济学题库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财政经济学题库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P191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一一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

公共物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他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的散布到整个社区,公共物品具有排

他性和非竞争性。)

2、成本一效益分析【P581也称成本收入分析,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

多的用在公共支出的决策程序中。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

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该分析方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

净收入和收入的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3、转移性支出[p78]: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

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其中,从数额上和经济影响上看,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

最为重要)他们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这里不存在交

换的问题。他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4、财政补贴[P172I也称(财政)价格补贴,是转移性支出的一种。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

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

5、财政贴息: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

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国家基于一定的目的,对某些企业某些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间内给予一定的

补贴)(其他教材答案:是指财政用于帮助用款单位归还贷款利息支出,或者财政性贷款只要求收回本金,

少收或不收利息所形成的补贴,又称“利息补贴"。)

6、税收支出(P180)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

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由此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7、纳税扣除(P181):纳税扣除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

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换言之,纳税扣除是指在计算应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税额扣除一定数额或一

定比率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

8、税收抵免(P182):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缴纳额

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9、预算外支出(P207):预算外支出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

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而未统计在财政收入之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10、课税对象(P215)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11、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P218):名义税率即为税率表所列的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实

际税率税率是纳税人真实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他等于税收负担率。

12、平均税率(P218):平均税率是实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他往往低于边际税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

额,是分析税率设计是否合理、税制是否科学的主要方法。

13、超额累进税率(P217)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

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适用几个税率。

14、定额税率(P217)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

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

15、起征点和免征额(P219)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收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对税法

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16、直接税与间接税(P220)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为直接税,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税负能够

转嫁的税种为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

17、从量税与从价税(P221)

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计算的税种称为从量税。从量税的税额随课税对象数

量的变化而变化,计算简便,但税负水平是固定的,是不尽合理的,因而只有少数税种采用这种计税方法,

如我国的资源税、车船使用税等。

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的税种称为从价税。相比较而言,从价税更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同

时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税收政策,因而大部分税种都采用这一计税方法。

18、税收中性(P227):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

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

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

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19、税收超额负担(P228):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

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

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

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

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20、税负转嫁(P230):税负转嫁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

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1、税收归宿(P230):税收归宿是与税负转嫁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一般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

点。

22、“拉弗曲线”(P249-P250):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拉弗曲线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2)取

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23、税收效应(P237):税收效

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

济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税率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

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乃至生产者

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24、增值税(P263):商品课税的一种,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

一个新兴税种。最大的特点是在一种商品多次课税中避免重复征税。(课本上的定义)

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

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觉得课本

上的定义不是很全面,这个是税法上的定义。总觉得这个比较权威。)

25、消费税(P266):商品课税的一种,消费税的课税对象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是我国1994年工商税制

改革中新设置的一种商品课税。凡从事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均为消费税的纳税人。(课本上

的定义)

消费税是以特定商品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属于流转税的范畴。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

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目的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为消费税纳税义务人。(税法上的定

义)

26、营业税(P267):商品课税的一种,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其主要特点是计算征收较为简便。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可以概括为提供劳务和销售不动产两种经营行为。营

业税共设置了九个征税项目(1)交通运输业(2)建筑业(3)邮电通信业(4)文化体育业(5)金融保险

业(6)服务业(7)转让无形资产(8)销售不动产(9)娱乐业。营业税根据不同行业设置了四档税率:

3%、5柒8%、20%.(截止目前8%这档税率已经不存在)营业税应纳税额的一般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营

业额(销售额)x税率

27、企业所得税(P270):所得课税的一种,课税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

织(包括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非

居民企业仅对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税)。企业所得税税率一般为25%,但如果符合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

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可以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税所得额x税率。

28、个人所得税(P271):所得课税的一种,课征对象是个人所得。按税法规定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中

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

分项征收的模式。但符合允许扣除项目和减、免项目也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或相应的减、免。

29、资源税(P275):对自然资源的课税称为资源税,课税对象是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收益。有两种课征

方式:一是以自然资源本身为计税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必须是私人拥有的,二是以自然资源的收益为计税

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往往为国家所有。

30、遗产税(P277书中没有详细解释):是财产税的一种,是以被继承人去世后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

向遗产的继承人和受赠人征收的税,在国外有时也叫“死亡税”。其功能是对遗产和赠予财产加以调节,防

止贫富过分悬殊。目前在我国至今尚未开征。(参考百度整理)

31、逆弹性命题(P284):即拉姆斯法则,是最适商品课税理论。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

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成反比。因此,对弹性相对

小的商品课以相对高的税率,对弹性相对大的商品课以相对低的税率。如果对无弹性或低弹性商品(如食

品)采用高税率征税,会使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是一种最适税制。

32、国债负债率(P305):是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一个指标。国债的应债来源从国民经济总体来看是GDP,

用当年国债发生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称国债负担率。从个别应债主体看,则以当年发行额

占应债主体的收入水平的比重来表示,如居民个人的国债负担率可以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收入扣除消

费支出和其他投资后的居民储蓄的比例来表示。

33、债务依存度(P305):是表示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表示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

34、国债一级自营商(P320):指具备一定的条件并由财政部认定的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它们可以直接向财政部承销和投标竞销国债,并通过开展分销、零售业务,促进国债发行,维护国债发行

市场顺畅运转。

35、国债回购(P321):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后以约

定价格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活动。如果交易程序相反,称为国债逆回购。国债回购是在国债交易形式下的

一种融券兼融资活动,具有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

36、国家预算(P334):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

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删去功能具体描述若干)

37、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P335):以预算形势的差别为依据而对国家预算进行的分类。单式预算,是指国

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

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

38、增量预算(P335):指计划财政收支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

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39、零基预算(P335):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

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40、政府采购制度(P342):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

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

购制度的基石。(删去采购步骤)

41、转移支付制度(P357):是衡量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

组成部分(见百度词条,个人认为到这即可,以下供参考)。有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调节)两种形式。纵

向转移的典型做法是补助金制度,中央从各地征收国税,同时对每个地方给予补助,实行双向调节。补助

金分无条件补助、有条件补助和专项补助。补助金是根据相关的因素设计规范化的计算公式,一旦确定则

无讨价还价余地。横向转移是由‘富州'向'穷州'转移支付,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央

预算。(书中提到的是“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是指上级政府(财政)对下

级政府(财政)的无偿补助或拨款,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它

的主要功能有:(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

应(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42、结构性财政赤字(P378):依据产生赤字的经济背景和原因将财政赤字分为两类,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

赤字,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之上的赤字,也称充分就业赤字,它由政府财政政策的变

量决定,是一种外生变量,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因为它是假定经济已经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运

行,在这种假定条件下,当经济中还存在未被动员的资源时,赤字会直接引致总需求的增加,并通过对总

需求的影响调节总供求关系。

4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P404):是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而对财政政策进行分类的一种政策。这种财

政政策本身没有内在调节功能,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政府利用

国家财力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44、购买性支出乘数(P411):等于l/(l-b)(边际消费倾向),它表明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对国民产出GNP

的影响程度。它的特点与作用是:(1)支出乘数为正值,说明购买性支出的增减与国民产出呈正方向变动,

(2)政府增支时,国民产出增加,增加量为支出增量的l/(「b)倍,(3)同税收乘数相比,购买性支出乘

数大于税收乘数,这说明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

45、扩张性财政政策(P405):是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而对财政政策进行分类的一种政策。

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

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扩张性财政政策载体主要有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

二、简答

1、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p20】

答:区分二者的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既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

利益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用品中获得。而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

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带来

的利益;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

加,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私人物品则具有竞争性,竞争性是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

加,每多提供一件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

2、简述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p35]

答: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⑴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我国当前主要是采取GDP增长率指标来表示资源配置效率。

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⑶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⑷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⑸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p37】

答:(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

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比如,应由市场形成的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

股息收入等,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而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则应改变目前“企

业办社会”的状况,由财政集中分配,实行社会化。)

(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

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

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

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

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

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

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

利水平。

4、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哪些内容?【p39】

答:(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

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的。财政政

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

出和减少税收或两者同时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

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

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

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

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机制本身就是欠缺的。)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

除经济增长中“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

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诸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的和

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

展的增长”的现象。)

5、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p63】

答: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

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程序和选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决策程序有直接民主决策与间接民主决策之

分。直接民主决策是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的决策。间接民主决策

是选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作出公共决策。在间接民主决策中,

有三种参与者的行为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即选民、政治家和管理者。管理者是执行政治家作出的决策,是

政治决策程序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关于“政府失灵”,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最有效率的政府决策体

系和规则,就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是通过买卖配

置资源,即所谓货币投票,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作出决策,即所谓政治投票。

公共选择理论应用于财政决策领域,主要是通过投票来审批国家预算和决算。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

容:一是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包括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投资项目;二是确定公共项目成本的分摊方式,

即确定税种、税率、纳税人等事项;三是确定国家预算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由此可见,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证

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

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6、简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的分类。【p78】

答: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类。

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直接表现为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

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或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政府各

部门的投资拨款),并运用这些商品或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

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

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

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

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7、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含义P84

答: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

则”。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

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瓦格纳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

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

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

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

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

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

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8、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P88

答: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对稳

定。同时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这一比重也是不同的。我国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有本身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了1980和81年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

不算很慢,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

运行则是以96年为转折点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渐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体现了我国经济体

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改革开放前,GDP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制度,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较高;改革初期,改变了政

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让利放权,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边际倾向下滑,

所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逐年下降。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加快增长,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边际倾向以及二者决定的财政

支出占GDP比重在1996年停止下降,97年开始回升,特别是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后回升速度较

快,并且未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将继续增长。

9、简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P91

答: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方面。(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

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明显例证,是经济发达国家高于

发展中国家。(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

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

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10、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P134

答:(1)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

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

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

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

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换言之,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

面的投资或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遇到“瓶颈”制约。

11、为什么发展农业需要政府投资P{书本上没有标准答案,个人觉得这个总结还可以}

答:(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农业生

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这是基本的经济常识。B农业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C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2)农业部门的特殊性

和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以相对稳定的需求和不规则波动的供给为特点的农产

品供求关系的不稳定,会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上述的不稳定,使得农业危机很难

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市场加以克服,这进一步又会强烈地干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为了稳定农业,

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必须广泛介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置于政府

的高度关注之下。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政府从事农业投资十分必要,因为:

(1)农业自身很难产生足够的积累。

(2)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

(3)许多农业投资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工程大、投资多,长期的项目,如大型水库、科研)

(4)改造传统农业要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要素,从研发到推广的一系列过程,需要大批资金支持。

12、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P162-168

答:从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改革拉开序幕,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

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保障项目主要内容有:

1)养老保险:覆盖面由原来只包括国有企业和一部分城镇集体企业扩大到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养老保险

费用主要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负担,财政负责弥补养老保险计划的赤字,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

合的运行方式。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如果个人缴费年限满15年,在退休后可按月领

取基本养老金,不满15年的,不能享受基础养老金,其个人账户中的存储额一次性地支付给本人;新制度

实施前已退休的职工,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放养老金,同时执行养老金的调整办法。养老基金的管理应

逐步由县、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

2)失业保险:覆盖面包括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保险费用的筹集由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

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要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发放应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

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发放,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

3)城市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包括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基本医疗保险费用要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单位的缴费北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的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实行社会

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辅助保障项目主要内容有:1、工伤保险:2、生育保险:

3、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农村五保户救济,灾民救济。

13、从税收支出作用的角度简述税收支出的分类。(P180)

答: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

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的角度,税收支出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1)照顾性税

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这

类税收支出明显带有财政补贴性质,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性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但要严格区分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2)刺激性税收支出,主

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这类税收支出是税

收优惠政策的主要方面,又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二是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

支出。

14、简述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和范围。(P207)(P208)

答: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

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而未统计在财政收入之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因而,预算外收支

的性质是财政性资金。

1997年以后预算外资金收入项目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乡镇自筹统筹资金、国有

企业和主管部门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主要是行政事业性收费。

15、简析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因素。(P193-P195)

答:(1)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价格总水平的升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总水平一般呈上升趋势,一定范围内的上涨是正常现象,持续地、大幅度地上涨

就是通货膨胀。只有在因物价上涨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才是通过价格再

分配机制实现的。

(2)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

入增长而提高,即出现所谓“档次爬升”效应,随着名义收入减少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

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

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

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16、简述税收的形式特征(P213)

答: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

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成其为税收。

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税

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

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

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

的标准征税,政府也不得随意更改。

17、简述税收的“中性”原则。(P227)

答: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

况。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

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

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

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

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在这个前提下,

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18、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规律)。(P231)

答: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

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在价格可以自由

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常因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标准不同、课

税范围的宽窄以及企业所处行业地位等不同而各异,但是也存在一般性的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

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

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

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19、简述税收效应。P237

答:所谓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

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乃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效应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

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经分析,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发生了改变,

这说明政府课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但不改变

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

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

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20、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P258

答: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明显特点是以间接税为主,一般在税收总额中占60%-90%,

这是由发展中国家主客观原因决定的。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如果勉强推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制,

必然使税源大量流失,难以保证国家财政的需要;

2、流转税在征收管理上简便易行,且不受企业盈亏状况的影响,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管理水平;

3、流转税是从价计征,不直接作用于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对私人投资和个人储蓄的影响较小。

21、简述商品课税的特点和功能。P262

答: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

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同其他税类相比,商品课税有下述四个方面的特征:

1、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

式,对商品的课税自然是最普遍的税类。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

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因此商品课税又称为流转课税。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4、计征简便。商品课征以流转额为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

征税都十分简便。

功能: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是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22、简述增值税制度的类型。P264

答: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一个税种,是我国商品课

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一般而言,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商品和劳务价款中的增值额,但各国的增值税

制度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的处理有所不同,据此增值税可分为三类:

1、生产型增值税,即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

生产总值。

2、收入型增值税,指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

当于国民收入。

3、消费型增值税,指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

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

由于计税依据有差别,因而不同类型增值税的收入效应和激励效应是不同的。从财政收入着眼,生产

型增值税的效应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从激励投资着眼,则次序相反。

23、如何理解国债的负担和限度?P304

答:(1)国债的负担。国债负担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认购者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者的实际负担能力。

第二、政府负担,即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

效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

力,量力而行。

第三、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

是当政府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

收,就是指国债与税收的这种关系。

第四、代际负担,即国债不仅会形成当前的社会负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向后推移,形成代际负

担。由于有些国债的偿还期较长,连年以新寨还旧债并不断扩大债务规模,就会形成这一代人借的债转化

为下一代甚至几代人负担的问题。

(2)国债的限度。国债的限度导源于国债的负担。由于国债会形成一种社会负担,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有三个:

一是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即国债余额;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

额。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分别是国债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

(3)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

第一,国债规模首先受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

第二,国债规模还受政府偿债能力的制约。

第三,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也是制约国债负担能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

24、简述国债的功能。P312

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

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1)发行国债只是

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2)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准则,基本

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然,也不能把国债视为弥补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因为:一是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最

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二是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

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筹集建设资金。此功能需与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功能区别开来。这可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财政类

型、国债发行方式、目的、用途以及从国债收入的性质等方面区分。

3.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此外,国债还是金融政策手段,国债券是可以流通的债权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短期国债券是中央银行

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调节货币需求和供给的重要手段。

25、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P338

答: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今日影响较大并为世界上

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五项:

公开性:国家预算是反映国家和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与全体公民切身利益相关。因此,国

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用一定的形式公开公诸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

下。

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数据确实,不得假定、估

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账,国家允许的预算

外收支,可以另编预算外收支预算,也应在国家预算中有所反映。

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该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

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

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年度性:预算年度是指预算编制和实现所需的明确时间界定。所谓预算的年度性原则,是指政府必须

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

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26、简述分级预算体制的主要内容。P353(又称“分级分税预算体制”?)

答:1、分级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

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2、分级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第二、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

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第三、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和力度;

在税收划分方法上,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按税率划分,有的实行分成或共享制。

第四、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

两种形式。

第五、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

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27、简述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P370(此题目修改较大,建议关注)

答:当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先天性制度缺陷,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应当对症下药。

(1)多种转移支付形式并存,还不够规范。目前的转移支付形式有自上而下的税收返还、体制补助、

结算补助和专项拨款等,形式多样,不够规范,透明度差,人为操作因素较大,政策性调节较弱,因而可

以考虑根据多年运行的实际情况加以归并,比如统一归并为“税收返还”,减少人为因素,增强政策调节的

内涵。

(2)当前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中的主要部分是税收返还,因而关键还在于完善税收返还制度。

(3)改进和整顿专项拨款。专项拨款没有专项补助那么强的政策性,人为因素较大,规范程度低。

专项拨款要求地方配套,增加地方的负担,有些地方无力配套,甚或挪用专项拨款,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28、简述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P362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中央政府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

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

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

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保持地方既得利益格局,逐步推进改革,中央对地方的

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核定。

(4)原体制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规

范化。

29、如何理解财政平衡。P373

答:(1)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

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就现今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来看,财政赤字是一种普遍

现象,而财政平衡只是把收支对比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所追求和考核的目标。

(2)对财政平衡不可以作绝对的理解。

第一,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

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第二,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静态平衡不考虑时间因素,考察的是一个财政年度的收支

对比情况;而动态平衡需引入时间因素。

第三,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

第四,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第五,对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的理解有助于财政平衡的实现。

第六,需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

30、简析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百度,蓝色部分为网上搜寻的较完整版本,供参考)

答: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与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

第一,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赤字的情况。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货币需要必然增加,从而要求增

加货币供给量,这个增量可视为财政借款的最大限额,在这个限度内的财政借款,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后

果。

第二,用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则比较复杂,这要结合什么人或单位购买以及用什么钱购

买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居民个人或企业包括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一般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不产生

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如果由中央银行认购公债就可能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

(财政赤字是影响一国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但财政赤字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货币供给增加,财政赤字

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是由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规模决定的。①通过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财政赤字的

方式,一般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并不一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需要必然增加,从而要求增加货币供给量,因此,只要财政借款控制在由货币系数

决定的基础货币增量的限度内,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后果,另一方面如果银行在向财政贷款的同时,控制

贷款的总规模,也不会发生货币供给过量的问题。②用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依认购者的不

同而不同。居民个人或企业以及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一般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不产生增加货币供

给的效应,但因居民或企业的购买资金不同,具体的货币效应也有所不同。一是用现钞或活期存款购买,

意味着Ml相应缩减,财政再用于支出,又形成Ml的供给,因而Ml的供给规模不变;二是用储蓄或定

期存款购买,意味着M2中的准货币减少,而财政支出形成Ml时,虽然货币供给总规模不变,但Ml的

规模增加,对市场均衡必将产生一定影响。由中央银行认购国债,通常会扩大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认购

国债后,财政金库存款增加,当财政用于支出时,使商业银行账户上居民和企业存款增加,从而商业银行

的存款也相应增加,商业银行有了超额准备,往往扩大贷款规模,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虽然理论上商业银行

在存款增加时并不扩大贷款,或中央银行在认购国债时压缩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就不会增加货币供给,但

实际上却不具有现实性。总之,判断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三、论述

1、试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并简略说明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P53】

答:财政收支过程,就是将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并由政府支配使用,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国家要考虑如

何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就产生了一个效益评价问题。当然,只有当资源集中到政府

手中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时,政府占有资源才是对社会有益的,所以财政支出要讲求效益。通常说,财政支

出的规模应当适当,结构应当合理,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财政

支出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所谓提高经济效益,

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有:

1.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一收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

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2.成本一效用分析法:也称为成本一效应分析法,是在实物目标确定之后,通过对各种可能的方案

的成本计算,帮助选择效率最高的方案的方法。

3.因素分析评分法:将影响投入(财政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并将

投入产出比进行计算据以评价的一种方法。

4.最低成本法:也最低费用选择法,此方法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

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适用于那引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

量的支出项目(军事、政治、文化、卫生)。

5.政府采购制度:(见名词解释40)通过竞争,政府能买到最佳价格和性能的物品,只要政府有效的

利用商业竞争和金融刺激,就能从市场上买到最好的商品和服务,就能节约费用,使公民缴纳的税收产生

更大的效益。

2、怎样分析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理论)。【P84】

答:财政支出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条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支出比重在改革以前

也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改革时期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政府在摆脱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一旦经济体

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上述下降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

趋势可能会在某一时期终止,转而趋于回升,达到适度水平则相对停滞。

(1)政府活动扩张论,也称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

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

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

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

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2)梯度渐进增长论,也称内外因素论。是指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公共支出呈阶梯状

增长。

内在因素。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

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倘若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

高了的税率。这也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力口。

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

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

(3)经济发展阶段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

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

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

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

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4)官僚行为增长论。这里官僚特指负责政府提供服务部门的代理人集团。官僚以追求机构最大化为

目标,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利越大。正因为官僚机构以机制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规

模不断扩大,甚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超出了共用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的支出水平。

(5)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社会性因素)见简答题9

3、阐述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忤991

答: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与合

理确定财政支出规模同等重要,而且是提高支出效益的关键。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

从社会资源的配置角度来说,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

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不仅如此,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了该国政府正

在发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

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的需要;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发的构建和谐社会。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

财政的功能是满足公共需要,也就是满足那些市场不能保障的具有“外部效益”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

需要。具体来说,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财政要从那些属于市场竞争性的投资中解脱出来,大力支持诸如义

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科学、治理污染以及支持“三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可按书上内容酌情展开):(1)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3)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4)促进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6)照例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4、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意义及其对财政职能的影响。【p78】

答: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事业

费)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支出(各部门投资拨款),其目的用途不同,共同点是财政一手付出

了资金,另一手相应的得到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实现国家职能。他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

活动。

转移性支出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

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其中,从数额上和经济影响上看,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最

为重要)他们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这里不存在交换

的问题。他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这种分类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

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

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后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

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

的影响是间接的。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

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

的效益也难以换算。由于以上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和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

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

约束是软的。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

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

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因而,

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和生产能力,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注意到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

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比重大些,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

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以转移性

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