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自我”为关键,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相结合,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并且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上。同时,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强化教学中的质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努力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双基要求。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二、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1篇,略读课文6篇。这些课文从精读到略读,按两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本册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三、学生情况分析班上共有35名同学,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其中有几个学困生的语文素质与学习习惯有明显差异,有两个孩子写字的速度相当慢,有三、四个孩子读书较困难,这学期依然要重点帮扶;其余孩子主要是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问题,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指导。在作文方面,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写,说的时候夸夸其谈,写的时候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善于观察、积累,感到没东西可写,写作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不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者只会简单的叙述事情的经过,因此教会“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期初,我着重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上的行为习惯,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直接影响到他不会去倾听别人的发言,便不能很好地分析别人的问题,从而不能很好地提高表达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四、教学目标1.认200个字,写22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五、教学措施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4.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7.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六、教学进度表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时数19.1一9.4《白鹭》《落花生》《桂花雨》629.7一9.11《珍珠鸟》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一539.14一9.18《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649.21一9.25《冀中的地道战》,习作659.28一10.6语文园地二国庆放假610.7一10.9《猎人海力布》210.12一10.16《牛郎织女》(一)(二)4710.19一10.23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三
快乐读书吧6810.26一10.30《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6911.2一11.6《小岛》习作
语文园地四
期中考试61011.9一11.13《太阳》《松鼠》习作例文61111.16一11.20习作《慈母情深》《父爱之舟》61211.23一11.27《“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六61311.30一12.4《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61412.7一12.11《月迹》习作
语文园地七61512.14一12.18《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61612.21一12.25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八61712.28一12.31期末复习6181.1一1.3元旦放假191.4一1.12期末复习,期末考试8《1白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生字及“精巧、配合、身段”等15个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喜欢的段落。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4.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5.了解作者通过写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2.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教学难点】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学会表达。【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初读。教师要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嗜”是翘舌音;“嫌”是前鼻音,“框”是后鼻音;“宜”是二声,不要读成四声;“匣”的读音是“xiá”,不要读成“jiá”。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教师要注意示范,教学生读通、读顺,如“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2.阅读理解。读通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之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每一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楚各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要会概括6~8自然段描写白鹭生活的三幅画面内容。品读重点句段,理解作者的喜爱之情。根据五年级的阅读要求,要联系全篇,充分理解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和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前后呼应的写法。3.表达运用。借物抒情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事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作者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美、生活画面美,抒发了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效仿学习。【教学准备】(1)搜集与白鹭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3)把课文多读几遍,把自己喜欢的地方标注出来。(4)抄写生字并组词。【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赏读第1~5自然段,体会白鹭的“精巧”美。【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1)让学生说说对这句名言的理解。(2)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2.你们还记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吗?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背一背)你从这两句诗中发现美了吗?谁见过白鹭?指名说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边观察边听介绍:白鹭,也叫鹭鸶,腿很长,全身羽毛雪白,主要生活在我国长江以南等地方,春夏季多活动于湖边沼泽或水田中,主要以小鱼等为食。3.课件出示杜牧的诗句: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请学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说说自己对白鹭的认识。预设:白鹭身穿雪白的衣裳,长着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突然,它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青山,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4.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白鹭》。(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感性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介绍诗文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白鹭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家眼里的白鹭形象,为全文的品读打下基础。尤其是对杜牧诗句的介绍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气氛,做好了铺垫。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2.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3.检查自读效果。(1)出示:本课生字词。鹭嫌黛嵌匣嗜适宜白鹤嫌弃朱红嵌入玻璃框镜匣哨子恩惠韵味(2)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预设:“嫌、韵”是前鼻音,“框”是后鼻音;“宜”是二声,不要读成四声;“匣”的读音是“xiá”,不要读成“jiá”。(3)齐读生字词。(4)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5)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1.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2.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读好这两个句子。相机指导学生读书,并通过带读、齐读等方式,读好排比句、反问句。【设计意图】这篇文章生字词较多,所以认识生字、新词不能轻视,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三、走近白鹭,感悟“精巧”美。过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走近白鹭,看看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为什么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1.读课文第1~5自然段,体会白鹭的精巧。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朗读第1~5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2.集体交流,引导感悟。(1)课件出示: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①引导学生抓住“色素”“配合”“身段”“适宜”这几个关键词,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图片,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②第2自然段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2)课件出示: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白鹤朱鹭苍鹭①观察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的图片,抓住“生硬”“太不寻常”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②在朗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③第3自然段对比描写:将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较,突出其独特的精巧美和寻常美。(3)课件出示: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①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结合课文“雪白”“流线型”“铁色”“青色”这几个关键词语和“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个排比句,说出白鹭的外形美。②在朗读中体会白鹭的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③第5自然段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巧夺天工!小结:是呀,难怪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如诗一般的精巧美。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中品味白鹭精巧如诗的外形美。无须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赘述,从课文对白鹭外形的三处描写入手,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白鹭外形的美丽。着重紧扣第5自然段中具体描写白鹭外形的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品词析句,在图文结合中,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感受白鹭美在色彩搭配和谐,美在身段大小适宜。这样,学生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四、布置作业。1.认清生字的字形,相互提醒易错的部分,如:“宜”字下面是“且”,不要多写一横。2.描红、临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笔顺规则,“嫌”的笔顺是“”;“匣”的笔顺是“”,最后一笔是竖折。3.抄写词语。4.课外熟读课文【设计意图】通过描红、临写生字,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第2课时【课时目标】1.给第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画面起个名字;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2.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朗读课文第6~8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并给这三幅优美的画面分别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设计意图】总结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认真读一读第6~8自然段,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巩固高年级的阅读要求,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二、朗读课文,感悟白鹭的“韵味美”。1.师范读课文第6~8自然段。(配轻柔的音乐,约1分钟)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2.指名交流:此刻,你仿佛看到了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觅食、栖息、低飞)3.哪个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读,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共读共悟。示例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时恬静安详,如诗一般迷人!(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啊,你们能给它取个画名吗?(水田觅食)(4)精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比喻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文中不说白鹭捉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示例2: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2)展示画面“栖息图”:是啊,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3)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4)指名交流感受。(5)“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在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望哨吗?(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7)配乐齐读课文。的确,作者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用心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吧!示例3: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生自学交流。小结:当我们再次聚焦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时,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出的诗一般的美!三、感受白鹭的整体美。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的三组图片,配乐朗读,让学生静静地欣赏。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哪些不足吗?3.指名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小结: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4.齐读第11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设计意图】读悟结合,读思结合,图文结合,读中领悟“白鹭诗中有画,韵味无穷”。课文第一部分描写白鹭外形的直观美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让学生感悟白鹭本身所蕴含的那种无穷无尽的韵味美,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三幅富有诗意的画面:觅食图、栖息图、低飞图。教学中抓住三幅画面,引导学生读中品味,读中遐想,写下自己读中的感受,并根据画面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三幅图先逐个展示,再同时展示,先部分,再整体,饱含浓浓的诗意,无穷的意蕴,加上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多媒体课件中播放的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孕育出美的品味,美的震撼,美的享受,使得学生对“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理解水到渠成!四、赏读全文,体会表达方法。1.赏读全文。正是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感受作者借助白鹭抒发感情的写法。2.齐读。(配轻柔舒缓的音乐,约2分钟)3.指名说说读完了全文后的感受。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要善于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五、布置课外作业。1.背诵全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2.阅读类似《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课外拓展延伸,增加阅读积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使书面语言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形成语言表达的特色,为学生终生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设计中舒缓优美的轻音乐和意蕴无穷的白鹭外形及生活的画面展示,为本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和谐悦耳的音乐声中,直观地欣赏白鹭的生活画面,感受白鹭无穷的韵味,品读课文流畅优美的语言文字,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对语文课堂的喜爱。2.以读为主,以读为本,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教学设计是简单的,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在读中享受白鹭“色彩搭配和谐,身段大小适宜”的外形美;在读中感悟白鹭“诗中有画,韵味无穷”的韵味美,并在诗意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个别入情朗读,集体入境诵读,努力达到诗意化的最高读书境界。在读中积累课文诗一般的文学语言,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3.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第一部分“读中品味白鹭精巧如诗”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着力从对白鹭外形的三处描写入手,根据阅读感受寻找白鹭诗一般的“精巧美”,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受可言。在第二部分“读中品味白鹭诗中有画”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读中遐想白鹭韵味无穷的生活画面,并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提炼自己独具匠心的“画名”,根据自己的感受为画配上“画外音”,再给课文想象补白,加上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极其开放、自由的对话平台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魅力四射,孕育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和想象,孕育出充满浓浓语文色彩的快乐课堂!《2落花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亩、吩、榨”等5个生字,读准“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浇”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播种、浇水、吩咐”等7个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4.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特点,并联想到身边的人,试着写一段话。重点通过听读、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生字。【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哦,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文来揣摩它的意思。检查自学效果时,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重点强调:“榨”是翘舌音,“吩”是前鼻音,“亭”是后鼻音,“便宜”的“便”在这里读“pián”。“慕”字在书写时,不要把下面写成“小”。2.阅读理解。在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从课文对话里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3.表达运用。作者重点写议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其实他是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借物喻人”。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可以借助身边的某一事物,用上“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准备】(1)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2)找找父亲一共说了几次话,用序号标出来。(3)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用“先写……接着写……最后写……”的句式连起来说一句话。【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质疑、解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出示谜语)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上结果不开花。(打一植物)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落花生)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等。3.老师解题。其实,落花生指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花生,那为什么把花生叫作落花生呢?老师课前查找了一些资料,咱们一块儿来看一下。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花落了之后,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引用猜谜语,是为了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半亩播种浇水吩咐茅亭榨油爱慕矮小重点正音:播种(bō)榨油(zhà)矮小(ǎi)2.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正音。(1)花生的价钱便(pián)宜。(2)送货上门,不但方便(biàn)了群众,也给商店增加了收入。3.理解词语的含义。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1)读句子。重点突出“好几样”“吩咐”“茅亭”这三个词语。(2)考查“茅亭”“吩咐”“食品”等词语的读音、含义。茅亭(máotíng):用茅草搭建的凉亭。食品(shípǐn):可以供人食用的东西。吩咐(fēnfù):口头指派或命令。【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要传授记忆方法,多音字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区分。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围绕着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预设: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3.师小结:你看,在同学们的合作下,大家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了出来,真了不起!师:这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师指板书,生齐读: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些事情,那你们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为什么?生:重点写了谈论花生,因为在谈论花生的过程中“我们”明白了父亲想告诉“我们”的道理。4.是呀!种花生、收花生要几个月,可作者在这里只用了一段话,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父亲和“我们”一起谈论花生,那么课文哪一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能说说吗?生:围绕落花生,作者详写了谈论花生,略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吃花生。这样恰当地安排,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会语文的基础,在读中熟悉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明确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重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四、学习“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1.提出问题。师:好!我们来读一读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看一看,你们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谈收获。预设1:“我们”不仅享受种花生过程的快乐,而且还大有收获。预设2:没有想到父亲也会来,出人意料。预设3:“我们”都喜欢吃花生。3.学生质疑预设:作者为何用“居然”一词?(合作解疑: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4.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你们能体会出什么。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师: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哎呀,这多么让人兴奋呐!来,再读读这一句,读出惊喜之情。【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读一读开头两个自然段,自由畅谈读后的感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学习种花生、收花生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具体,再理解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的含义,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惊喜之情。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1.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议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2.布置作业: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词语,摘抄父亲介绍花生好处的语句。【设计意图】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小结本节课内容后,引导学生自学下节课的学习内容,继续布置朗读任务,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第2课时【课时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想通过谈论花生,希望“我们”做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回顾“种花生、收花生”,导入新课。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2.教师提问:花生的意外收获令“我们”惊喜万分,母亲是个有心人,高兴之余,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一起过一个收获节,一方面让“我们”品尝到花生的香甜,另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一家是如何边吃花生边谈花生,继而又如何谈论到了人生的吧!【设计意图】再读课文,由上节课“种花生、收花生”的有关内容,直接过渡到本节课准备学习的主要内容。紧扣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突出“议花生”这一重点,从中落实训练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二、品读研析“吃花生、议花生”。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15自然段,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师适时指导)生: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第3~11自然段,第二层是第12~15自然段。师:这两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生:第一层讨论了落花生的好处。第二层讲了做人的道理。师:对了,说得真好!课文第三部分就是围绕这两层意思来讲的。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三部分,读的时候要求画出父亲议论花生好处的话,读完后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开始吧!(一)体会第一层意思。1.全班交流,教师引导。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师:父亲说的这段话中提到了哪几种事物?生:花生、桃子、石榴、苹果四种事物。师:这段话中父亲认为是谁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生:桃子、石榴、苹果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师:父亲把花生和谁进行了比较?谁更可贵?生: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还是花生更可贵。2.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师:谁来读读父亲说的话?(引导学生读这段话,读到“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时提出问题)师:停,刚刚“爱慕”这个词你读得很好,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师:那么父亲有没有对这些鲜红嫩绿的果实产生爱慕之心?(没有)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落花生)你是从哪个句子看出来的?(“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师:父亲认为花生的什么最可贵?(花生的品格最可贵)谁来读读原文?师:父亲把与花生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事物拿来做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具有藏而不露、默默无闻的品格。相比之下,桃子、石榴、苹果则是高挂枝头,炫耀自己。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父亲的话,注意读出花生的可贵。师:读完了父亲的话老师有几道题考考大家,请大家辨析下列说法的对错并说说理由。(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都不好。()(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师:从上面3个辨析题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为了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但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大家明白了吗?(二)体会第二层意思。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那么父亲仅仅就是在说花生吗?1.课件出示父亲的话。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2.师:好,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父亲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讲做人的道理,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3.师:孩子们明白父亲的话了吗?(明白了)从哪儿看出来的?(从“我”说的话中可以看出)课件出示“我”说的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很好,请大家读一下“我”说的话。师:其中“体面”是什么意思?(“体面”是外表好看的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只讲究外表,做表面文章)什么是“有用的人”?(就是对别人有帮助的人,默默奉献的人)4.师:同学们想想: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谁来说一说?生1:清洁工人,他们虽然一身脏,但换来万人洁净。师:嗯,清洁工人不怕脏不怕累地奉献着,他们每天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为人们带来方便。生2:送奶人每天都新鲜的牛奶送到人们面前,不管刮风下雨都默默地工作着。老师们每天都在很辛苦地上课,给学生批改作业。师:谢谢你,老师很感动。其实只要你们学有所成的话,老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师:其实刚刚你们说的这些人都是默默奉献、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社会有很多人的工作虽然看似平凡,但是都对社会很有用,他们都在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着。5.师: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文中“我”说的话)师:对,这也是父亲对孩子们的期望。(引读)“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上。”(稍停)我读错了吗?生1:应该是“印在我的心上”。师:“记在我的心上”不好吗?哪儿不好?生2:记,有时候也会忘记;印,就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生3: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生4:记是短暂的,不长久的,印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师:瞧,大家说得多好,请同学们把最后一个自然段再读一读,注意读出“印得很深”的感觉。(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设计意图】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从中感悟父亲设喻的用心,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体会借物喻人的方法。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什么是有用的人,体会人物的心理及文章所告诉我们的道理,突出文章表达的思想。三、总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1.作者重点写“议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他在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作“借物喻人”,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尝试着用一用。2.同学们,我们在这个收获节上可以说是收获颇丰,不仅品尝到了花生的香甜,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还在父亲的引导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谈话的艺术,这就是生活的教育。同学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记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会给我们许多启示!【设计意图】总结全文,突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尝试使用,学以致用,内化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四、小练笔。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你想对落花生说些什么呢?是想再一次地赞美它,还是要给它一些另外的建议?请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想法。2.学完了课文,或许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傲霜的梅花、勤劳的蜜蜂等,也联想到了一些人,他们也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试着写一段话。【设计意图】小练笔充分地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五年级是训练质疑的最佳时机,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再将解决问题的权力大胆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合作、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中间教师顺学而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想学、要学的欲望,真正做到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但是,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这时,我们要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对勇于提问的学生,老师要用语言、眼神、手势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总之,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只等待老师发问的被动学习心态,能促进积极思考意识的形成,改变原有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这正是我们新课标所提倡、追求的。《3桂花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生字,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3.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4.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5.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2.阅读理解。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3.表达运用。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在讲到这句话时,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以便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很好,母亲会怎么说?再如:这里的水很甜,母亲会怎么说?课文全部学完以后,可仿照“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2)在文中画出2个会认字和10个会写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3)课前思考下列问题:什么叫“桂花雨”?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课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4)初读课文后,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回忆。【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识“桂花雨”,品读“桂花雨”的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由“雨”这个词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板书:雨)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它?(课件出示相关的词语)春雨绵绵牛毛细雨细雨如烟蒙蒙细雨瓢泼大雨狂风骤雨倾盆大雨2.点出课题。今天,当代女作家琦君将给我们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雨——桂花雨。(补全课题,生齐读)3.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1)为什么叫“桂花雨”?(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3)本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4.要想把这些问题搞明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雨导入新课,感受桂花雨落下的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预习:分类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针对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引导正音,切实让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浸”“缠”的读音。)不懂兰花箩筐婆婆糕饼沉浸纠缠茶叶捡起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4.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5.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只有投入了才能有所收获。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文中的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6.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设计意图】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读好相关句子,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的、有效的。三、精读感悟。1.初识“桂花雨”。(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2)文中是怎么说的?(生齐读)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关注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_________的桂花雨。生1: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书:香)。生2: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书:乐)。生3: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板书:难忘)生4:这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书:思念)2.品读“桂花雨”之“香”。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1)课件出示: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想象一下,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2)课件出示: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①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用“挑”而不用“捡”。(“挑”是有选择、有目的地挑选,而“捡”只是拾取。)分别用“挑”和“捡”说一句话。(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形近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②“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这里的“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散发得久、散发得远、散发得广、散发得深入。)③生齐读,读出桂花的浓香。(3)课件出示: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图片或视频,再大声喊……桂花雨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你喊出了什么?请一起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设计意图】此环节围绕一个“香”字,紧扣“挑”“浸”两个字,通过品读词语、激情引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课文,感悟桂花香的浓郁和香气的醉人。第2课时【课时目标】1.想象课文中描写“摇花乐”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精读感悟。1.品读“桂花雨”之“乐”。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师板书:乐)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1)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①指名读。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抱”“使劲地摇”这些词语感受作者难以言表的快乐。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引导学生读读第2自然段,知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太迷人。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①引导学生抓住“大事”“总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我”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什么样的事是大事?“我”会怎样缠着妈妈?②发挥想象,完成填空。______(时间),“我”就______(动作),______地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③师生即兴表演。(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出示“摇桂花”的动画。)师生互动采访式对话:师: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生:摇桂花。师: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生:桂花真香呀!师:快看,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生:真像下雨呀!师: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感觉?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生: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4)“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为什么说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我”心中的快乐。(5)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我”现在的心情?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快乐的词?(生说,师出示课件)欣喜若狂兴奋不已欢天喜地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笑逐颜开心花怒放2.品味“桂花雨”之“思念”。(1)这场“桂花雨”又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请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画一画,想一想。(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3)品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①指名读。把这句话改成反问句。(这里的桂花再香,怎么比得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③想象说话。如果我说:“这里的水真甜啊!”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说:“这里的橘子真甜啊!”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多年过去了,我和母亲到了外地,我对母亲说:“这里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从这里,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情怀?(板书:思念故乡)让学生带着这种思乡之情再读母亲的话。【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二、回归整体,积累拓展。1.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2.课件出示,配乐简介作者琦君。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离开家乡后,她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且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再也看不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怀念家乡,这就是桂花香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3.老师配乐朗诵《乡愁》。4.交流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5.推荐阅读。花是故乡香,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人们对往事、对亲人的思念,因而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思乡的名篇,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鲁迅的《故乡》、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请同学们在课下多读一读这些书,到时我们再一起分享阅读心得。6.仿照描写“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搜集更多的阅读材料,更有利于走近作者,体会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情。【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抓住文本。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在概括“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的统领下,按照“香、乐、思念”的线索,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体会桂花雨香的滋味、乐的滋味、思念的滋味,最终悟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之情。2.多样朗读。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多读、创设情境引读、联系上下文导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掌握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对话。3.语言表达。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演得投入,说得充分,读得到位。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懂得阅读散文可以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还能帮助学生学习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表达生活的真实与亲切,为仿照“摇花乐”片段,以《_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的童年生活作了指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思维及朗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4珍珠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蔓、幽”等11个生字,读准“待”这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作者与珍珠鸟逐渐熟悉、亲近的变化过程。3.明白作者赢得珍珠鸟信赖的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时,要帮助学生正音,以读顺句子,读懂课文。注意“蔓”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màn”;“睑”读“jiǎn”,不读“liǎn”;“眸”读“móu”,不读“mú”;“咂”是平舌音,“蔓”和“睑”是前鼻音,“享”是后鼻音。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把握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笔画繁简以及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尽量做到匀称、美观。这一课中左右结构的字有“哟、陪、待、趴、睑、眸、咂”,都是左窄右宽;“享”字是上中下结构,注意“享”下面是个“子”,不要写成“了”。2.阅读理解。这篇课文着重讲了雏鸟的外形及它的活动情况,处处流露出我对它的喜爱之情。学习时要注意围绕这一点,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雏鸟叫声和外形的语句,画出描写外形的词语,并发现描写雏鸟外形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在学生理解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默读课文,画出“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信赖的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信赖源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和爱。3.表达运用。课后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认真观察一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习作者抓住外形特点和活动过程这两点写小动物的方法,在写活动过程中注意活动的先后顺序,有效地促进读写的迁移。【准备】(1)会认9个生字,读准“待”这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课文,思考“我”对珍珠鸟的关切与喜爱表现在哪些方面。(3)文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1.导语:(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片)同学们,作家冯骥才先生曾饲养过三只珍珠鸟,在与小鸟相伴的日子里,他感触颇深,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文章。(教师板书,并带领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2.同学们,从大作家与珍珠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同桌间相互交流)【设计意图】出示珍珠鸟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然后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二、整体感知,引出人与鸟的话题。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和学生一起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引导。3.小结:文章写了“我”与珍珠鸟相识、相知、亲近、信赖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和珍珠鸟的美好情感。4.是啊,多么惹人喜爱的珍珠鸟啊!所以,当朋友送“我”这对珍珠鸟时,“我”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学生在读文、交流的过程中,既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又由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出人与鸟之间相互信赖的话题。三、理解品味,体会鸟对人的信赖。1.这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信赖的?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仔细体会。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归纳为三件事。第一件事:为鸟安排舒适、温暖、幽静的巢。(1)“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只有在这像深幽的丛林一样的地方,珍珠鸟才会感到安全。所以,它们那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第二件事:决不去惊扰它们。(2)三个月后,这对珍珠鸟有了雏儿,这个小家伙长什么样?找出相关的语句,读出你的感受。(3)知道它们竟然有了雏儿,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情!此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4)“我”是怎么做的呢?读读文中的相关描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决不去惊扰它们,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第三件事: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我”不管它,不伤害它。(5)多么可爱的小家伙啊!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这只小珍珠鸟刚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却还是心有余悸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鸟的叫声,就是它们交流的语言。你觉得此时它们在交流什么呢?(6)这小家伙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呢?学生交流讨论。无论小家伙在“我”的面前做什么,“我”都不管它,不伤害它。小鸟的活动范围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它竟然落到“我”的肩上。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请一位同学在音乐声中朗读第12自然段。(7)多么感人的一幅画啊!“我”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对“我”亲近的情意,“我”依然没有惊扰它,因为“我”知道它仍然是一种怕人的鸟。(8)“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再读这一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吗?这种怕人的鸟现在与“我”这样地亲近。因为“我”知道珍珠鸟怕人,所以,“我”尊重、理解它们,给它们自由,决不惊扰它们,“我”和珍珠鸟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了。所以,文章在开头部分,单独把这一句话作为一个自然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使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设计意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通过读来感悟的。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得,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环节中,以“‘我’是怎样逐渐获得珍珠鸟信赖的”为对话主题,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明确“我”为珍珠鸟所做的一切,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引导学生体会信赖源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和爱,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巧妙。四、总结升华,体会信赖的含义。1.望着这和谐的画面,感受着鸟儿亲近的情意,作家不由得从心底流出这样的感慨。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你的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学生交流。3.总结升华:信赖,就是尊重、理解、宽容。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感受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世界万物共生长,应以诚相待,和谐共生。【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珍珠鸟在“我”细心的照料下,由怕人到与人亲近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并由此拓展到生活,感悟到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五、布置作业。1.搜集整理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2.推荐阅读《我的野生朋友》。3.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记录下相处的过程。【设计意图】课后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让学生观察小动物,进行小练笔,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关注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读写迁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的特点,以关爱为主线,切入文本,展开教学,抓住语言文字,深入文本,理解“信赖”是建立在“我”对鸟的关爱之上的。品味作者丰富的人文情感,领悟文章中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并通过学习作者对珍珠类文链接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感悟人与动物彼此信赖、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建设美好生态家园的现代意识。《5搭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平衡、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了哪些让我们感受到美的画面。4.抓住重点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初读。教师要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绰”是卷舌音,“汛、谴”是前鼻音,“衡”是后鼻音;“间”是多音字,在“间隔”一词中读四声,不要读成一声。2.阅读理解。初读课文,提醒学生学会默读,学会浏览,学会一目十行,读后说说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楚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要会概括第2~4自然段中展现人们美好心灵的三幅画面的内容。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在阅读本文时,我们应自主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在速读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表达运用。作者通过记录身边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谦让,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学习作者借助小事表达真情的方法,即抓住平凡小事中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地方,使事情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这种通过平凡小事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教学准备】(1)初读课文,默读浏览,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2)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回读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着怎样美好的情感。(4)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平衡、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2.初读感知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初读课文,同学们用了哪些好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呢?(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答案)注意力集中,一目十行,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暂时跳过……2.初读课文,同学们大概知道了什么?3.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4.师生交流,畅所欲言。5.在作者刘章的家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师板书课题:搭石(齐读课题)6.设疑问难。师: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请教作者刘章?(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作者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由课题引出问题,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二、检查预习。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请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山洪暴发溪水猛涨(1)指名读词语。(2)通过读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①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②我仿佛看到溪水涨得很快。——哪个字让你有很快的感觉?(猛)师:同学们真棒!能用读词语抓关键字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平衡谴责(3)指名读词语。(4)谁能说说“谴责”的意思?(责怪)责怪就是谴责的近义词。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平衡”的意思。(平稳)那么“间隔、懒惰”又是什么意思?你又是怎么理解的?间隔懒惰(5)可以用给“间隔”找近义词,给“懒惰”找反义词的方法进行理解。小结:给词语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脱鞋挽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6)指名读词语。(7)理解“脱鞋挽裤”。①查字典了解“挽”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挽裤”的意思。②读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作者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挽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挽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挽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挽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再需要——(生:脱鞋挽裤)。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8)学法迁移,理解其他重点词语: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出示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理解运用: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朗读。(9)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挽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字义,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ꎬ然后把“脱鞋挽裤”代入课文中心句中朗读,并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使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2.读长句子,检查朗读情况。师:词语会读了,那课文会读吗?老师选择了几个长句子,谁敢挑战一下?出示句一: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出示句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出示句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指读长句子,正音,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设计意图】指导长句的朗读,让学生在熟练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读熟课文,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长句子读正确、读通顺了,老师相信大家读课文肯定没问题,现在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指导学生交流:预设:课文写了每年秋天,家乡的人们都要摆搭石。课文写了人们来来去去都要从搭石上经过。课文写了人们过搭石时要注意保持平衡。……3.同学们真会读书,粗略一读就知道了这么多。刚才,大家都提到了一个词“搭石”,那什么是搭石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4.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在读通顺、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四、初品“搭石”,引发深思。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1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1)指名朗读,相机评价。(2)自由朗读,质疑: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3)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后面的内容,共同寻找答案。【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针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了主动学习。五、描红临摹,规范书写。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书写要点。2.学生书写。3.教师点评。【设计意图】写字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个训练要求。高年级的写字教学应该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理解课文,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并从中受到启发。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指名朗读)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第2~4自然段)3.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的风景?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出来。【设计意图】构建阅读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版权购买合同:影视作品版权购买与授权
- 2024年度成建制劳务分包商的违约责任合同
- 2024年度不锈钢栏杆工程承包合同
- 2024年度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评估合同
- 2024年度智能制造生产线购销合同
- 比基尼泳装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城中村改造拆除合同
- 2024年度企业并购重组顾问合同(标的:亿元并购咨询服务)
- 2024年度人力资源服务合同标的为人才招聘外包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音乐作品《梦回2024》的线上线下播放权许可
- Unit 6 Developing ideas What's really green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二册
- 2022年台安县国企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搪瓷工艺的参数
- 街道出租屋综合管理(房屋租赁管理)站岗位职责
- 双眼视觉的分析方法-双眼视觉分析图表
- 第8课+自制信封(课件)-苏教版劳动三年级上册
- 2023年社会养老保险调研报告3篇
- 2021新版GJB9001C-2017体系文件内审检查表
- 徽派建筑课件完整版
- 生物技术与医疗
- 世界文明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杭州师范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