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十章近代第三产业的发展_第1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十章近代第三产业的发展_第2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十章近代第三产业的发展_第3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十章近代第三产业的发展_第4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十章近代第三产业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经济史第十章近代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节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一、国内贸易发展与结构变化(一)商贸格局发生变化1.贸易中心转移2.主要商品流通路线改变3.构建以口岸城市为中心的商贸网4.商贸分布出现梯度差异(二)国内贸易的发展

农产品的商品化迅速发展,粮食商品率提高,从1840年的10%提高到1920年的21.6%;棉花、茶叶、蚕茧、大豆、烟叶等大宗农产品的销量大幅增加,上述六种商品值(含粮食)合计,从1894年的4.99亿两白银,增加到1920年的14.49亿两,年均增长1.68%。

近代长途贩运贸易也有很大发展。1870—1894年,埠际贸易中国内产品总值从1.2亿元增长到2.9亿元,增长1.4倍国内贸易发展与结构变化(续1)(三)商品结构出现变化

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近代商品结构有很大变化。鸦片战争前,在国内商品流通中,名列前5位的依次是粮食、棉布、盐、丝与丝织品,鸦片战争后商品结构逐渐变化,机制工业品从无到有,在商品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国内贸易发展与结构变化(续2)二、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结构变化(一)对外贸易的发展1.开放的口岸数量增加

鸦片战争前,欧美国家的对华贸易仅限于在广州进行,战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渐由广州移至上海。2.对外贸易总额增加

自18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基本呈不断发展的态势,以1868年与外贸峰值年份1931年相比,外贸总额从12510.8万海关两增为234296.5万海关两,后者比前者增加17.7倍(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出口:20世纪前,中国的出口商品种类比较单一,20世纪后商品种类逐步多样化。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有茶、丝、豆、豆饼、花生、棉花、棉纱、桐油、猪鬃、蛋、锡与钨砂等,各个时期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所不同。

进口:近代中国的进口商品结构变化明显,呈商品种类逐步多样化的发展趋势。18世纪70年代初期,鸦片、棉布、棉纱、棉花、染料油漆、糖、米、钢铁8种主要商品占进口贸易总值的78.1%,其他商品仅占21.9%;到1936年,棉布、棉纱、棉花、染料油漆、煤油、糖、米、小麦、面粉、钢及铁、机器及工具11种主要商品占进口总值的比重为37%,其他商品的比重上升到63%

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虽有很大变化,但进口以直接生活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业制品为主的外贸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带有半殖民地贸易的性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结构变化(续)(一)国内商业的发展1.新式商业的兴起与传统商业的演进2.经营方式的改进3.新型商业组织的产生:

(1)公司制商业组织

(2)大型百货公司

(3)商品交易所

(4)报关行三、商业组织与经营

(二)对外贸易组织的变化

1.买办制度下的贸易组织

2.贸易组织的多元化(三)中国近代商业的三重结构

清代后期,中国商业已经形成由外资商业、城市华资新式商业、内地乡镇传统商业构成的三重结构。商业组织与经营(续)一、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一)钱庄1.钱庄的产生钱庄的前身是钱铺(也有名为钱店、钱肆、钱桌),产生于明朝中叶。清乾隆时,钱庄有了长足的发展。上海的钱庄在乾隆四十一年已成立钱业公所。在业务上,已突破单纯的银钱兑换,还从事存放款和发行银钱票等信贷活动。

第二节金融业的发展传统金融组织的发展变化(续1)

2.民初钱庄的再度繁荣以上海钱庄业为例,1914年上海有钱庄28家,到1926年发展到87家,资本额也由1912年的106万两,扩大到1926年1341万两;1912年盈利49万余元,1925年盈利高达323万余元。原因:

(1)业务方向的调整。原来和产业界联系很少的钱庄,这时也开始面向民族企业。上海著名的福源钱庄在1925-1927的3年间做过31笔工业贷款,总额达到219万元。(2)在商品流通渠道中的作用优于银行。传统金融组织的发展变化(续2)

3.国民政府建立后钱庄的衰落上海是钱庄业最为集中的城市,1927年时全市有钱庄85家,到1937年时只剩下46家。衰落原因:(1)自身的内在缺陷;(2)新式金融机构的竞争;(3)货币制度的改变;(4)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影响。传统金融组织的发展变化(续3)(二)票号1.票号的兴起票号,又称票庄和汇兑庄,大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初,刚开始票号多为山西人经营。继山西票号之后,另有南帮票号。票号的兴起源于贩运商业资金调拨的需要。2.票号的兴盛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清政府不仅要依靠票号进行金融汇兑,而且还常常向票号借贷。有时各地方政府还经常依靠票号垫款汇结。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清政府每年必须偿还大量的外债和庚子赔款,各省各关每年必须按期上缴一大笔的款项。这些巨额款项往往需要票号汇兑,使得20世纪初票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传统金融组织的发展变化(续4)

3.票号的衰落:票号在经营方针上带有较为浓厚的对封建政府的依赖性和保守性,在经营业务上墨守成规。外国在华银行势力和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兴起,也逐渐成为票号业的有力竞争对手。票号在清末逐渐衰落。传统金融组织的发展变化(续4)(三)典当典当业俗称当铺,经营以物品抵押的个人放款业务,具有高利贷资本的性质。典当业在古代一直发达,到了清代典当业更加发达,规模更大,地位也更重要。1664年(康熙三年),全国有大小当铺两万多家。鸦片战争后,典当业曾有所发展,当铺的数量虽有所减少,但资本额却在增加,利润也增多。咸丰年间发行大钱和官票宝钞,清政府还曾利用当铺搭付搭收以推行通货膨胀政策。到了清末,银行兴起,钱庄、票号发展,各地有设立官银钱号,公款存放逐渐被这些机构取代,典当业务大大萎缩。但是,它的抵押放款本业却始终不衰。二、新式金融组织的出现和发展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新式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除经营一般信托业务之外,兼营房地产和有价证券买卖业务)、证券交易所、储蓄会(专门经营储蓄业务的机构)等。虽然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层次各异,许多仍然处于萌发和初步发展阶段,但它们的出现与发展却标志着现代意义的金融体系的逐渐形成。三、信用组织和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资金融通、货币借贷和买卖有价证券的场所。现代意义的金融市场主要以公债和公司股票的出现、交易为标志,因而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大体上是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内汇市场、黄金(包括白银)买卖市场、证券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外汇交易市场等。一、轮船航运业由于外国资本的竞争与清政府的限制,中国轮船运输业起步异常艰难。1872年,洋务派筹建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成为中国轮船运输业发展的开路先锋。甲午战争之后,开始允许中国民间兴办轮船公司,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兴办轮船公司的高潮。1895—1911年的16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小轮公司从3家增至499家;有很大发展。进入民国之后,中国轮船运输能力增加,轮船公司积极开辟远洋航线,大型航运企业的崛起,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轮船航运人才。第三节交通运输与邮电业

二、铁路运输业

中国自办铁路运输始自1880年,就修筑铁路的筹资方式而言,主要有外资、国有、民办三种形式。中国铁路的法制化管理始自清朝末年,1903年清政府商部制定的《铁路简明章程》是中国首部铁路法规。铁路建设:1912—1927年,全国新增铁路只有3422公里,平均每年213.9公里。1927—1931年,全国新建铁路1232公里,平均每年246.4公里。1932—1937年,关内修建铁路3543公里,平均每年591公里;日本人则在东北新修铁路4258公里。进入20世纪后,铁路是新式交通运输的主力,承担大部分中途和长途客货运输任务。三、公路建设和运输民国初期的公路建设,有官办、兵工、商办和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以官办为主。20世纪20年代前后,各省开始有较大规模的公路建设,至1927年前,全国共有公路1.8万公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公路建设的大发展。到1937年,全国新修公路约8.8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激增至11.1万公里,比1927年增加3倍多。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公路建设与汽车运输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短途陆路运输中,人力与畜力运输仍占有重要地位。四、民用航空和邮电业的发展1.民用航空业中国民用航空业的发展是在1927年以后。1929年,交通部创建中国航空公司。1929—1935年,中国航空公司先后开辟了沪蜀线(上海—成都)、沪平线(上海—北京)、沪粤线(上海—广州)、渝昆线(重庆—昆明)4条航线。1930年,交通部为缩短中国到欧洲的邮运时间,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签订航空邮运合同,于翌年成立中德合资的欧亚航空公司。1933年由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五省合组西南航空公司,经营华南、西南航空运输,该公司还与法国航空公司合作,租用法航飞机飞往越南河内。1938年,因广州沦陷,公司被迫停业。民用航空和邮电业的发展(续)

2.邮电业的发展传统中国社会有较完备的官府“邮驿”系统与民间“信局”邮传机构,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创办台湾邮政总局,改驿站为邮政,是中国人办新式邮政之始。清代以来邮政业发展迅速。1911年底,全国有邮政总局、分局、代办支局6201处,各种邮路总长19万公里。进入民国后,邮递区域进一步扩展,到1927年,全国邮政局所1.2万处,各种邮路46.2万公里,比1911年增加1.9倍和1.4倍。1936年关内有邮政局所达1.5万处,各类邮路总长达58.5万公里。民国时期,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事业都有较大发展。思考题

1.中国近代商业流通的三重结构是怎样形成的?2.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金融业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中国近代金融市场发展有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