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级语文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中考古文部分练习_第1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中考古文部分练习_第2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中考古文部分练习_第3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中考古文部分练习_第4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中考古文部分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三年级语文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中

考古文部分练习

初中三年级语文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中考古文部

分练习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课文内容: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作者、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二)、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

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

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

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

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

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

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L人恒过,然后能改。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

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1.入则无法家

拂士,2.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

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

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

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

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

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吠亩之中,傅

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

纳法。

二、《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课文内容: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

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形燕赵

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吾尝闻风俗与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

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

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

矣。”

一、作者、作品:韩愈,唐代文学家,《左迁蓝关示侄

孙湘》、《马说》。

二、本文体裁:序:赠序,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临

别赠言,形成于唐代。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三、课文理解:

1、本篇文章表现了韩愈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反对藩镇

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2、本文各段段意:①、预祝董生此行必将称心如意。

②、阐述必有合的道理,指出古今风俗、教化不一定相同。

③、拜托董生凭吊乐毅之墓并规劝河北的豪侠隐士出来为朝

廷献力。

3、董生称心如意的理由: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怀抱利器。

4、风俗教化移易,作者暗示了什么?暗示董生河北人

心不古,董生此行未必称心如意。

5、作者多次勉励董生的目的?对好友此行有所顾虑,

规劝董生要谨慎从事。

6、作者写此文的心情十分矛盾表现在?既同情董生,

又不愿他去河北,只能含蓄委婉地挽留。

7、最后一段作者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河北的有志之士

尚且出来为朝廷效力,董生却离京去河北是不合适的。

8、第二段作者说自己”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目的是什么?婉言提醒董生此行未

必有合也。

9、第三段作者”吾因之有所感矣……”的目的?借用历

史故事,以此劝留董生。

10、今之燕赵与古之燕赵有什么区别?今之燕赵:燕

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古之燕赵: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

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11、作者写此序的意图是什么?明天子在上,可以出

而仕矣!

12、第一段以古代河北看,董生北去定合得来:燕赵

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自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

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13、第二段说风俗教化古今不一定相同,董生北去合

不合得来不一定: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

焉。况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

乎哉!

14、第三段要董生去吊望诸君之墓,劝”屠狗者”出来

做官,道出本文真意——挽留之意: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

吊望诸君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5、《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作者写序所送的董生是

怎样的一个人?董生自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

郁郁适兹土。(理想不能实现,有才华,心情不好,想到河

北的藩镇势力谋求发展。)

叁:《上枢密韩太尉书》(宋)苏辙:太尉执事:辙生

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

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

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

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

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

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

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

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

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

与仓縻、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

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

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

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

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

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

矣。

一、作者、作品:苏辙。“三苏“:《水调歌头》

二、文体特点:书,古代指信。

三、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表现仰慕求见也阐明作者的精神修养、

生活、经历与文章风格有必然联系。

2.段意:①、阐述为文之道,说明作家应当有养气之

功。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的观点。②、具体写自己为文养

气文学主张的实践活动情况。③、表明求学应当立志高远,

明确提出求见太尉的意思,④、申明入京并非为仕禄,并表

达自立和求教之意。

3.一段作者提出的文学观点是什么?文者,气之所行

也。

4.孟子和太史公的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说明了什么?孟

子:胸襟开阔,气度非凡。太史公:游览名山大川,广交天

下豪杰。

5.苏辙文学实践情况包括以及目的:①、离家远游,

②、遍访名山、大川,③、凭吊秦汉故都,瞻仰天子宫阙——

目的:开阔视野。④、见欧阳公,知道天下文章汇集于此——

目的:为见太尉作铺垫。

6.说明求学应当立志高远的句子:人之学也,不志其

大,虽多而何为?

7.表明想见太尉的句子: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

以自壮。

8.申明入京并非为仕禄的句子:向之来,非有取于斗

升之禄。

9.说明自励的句子: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10.表明求教的句子: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

甚矣。

11.作者用孟子的养气说明什么?后天的内在修养有助

于养气。

12.孟子善养胸襟博大刚正之气与文章宽厚宏博气势浩

大的关系?因果关系。

13.太史公文学实践之后形成了怎样的文学风格?其文

疏荡。

14.作者认为用司马迁的文学实践说明什么?后天的外

在阅历有助于养气。

15.孟子的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论据类型?道理论

据。

16.孟子和司马迁通过什么达到养气的目的?孟子通过

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

17.第一段结尾反问句强调了什么?①、养气的重要性。

②、论证了论点。

18.”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

文,而不自知也。”的作用?①、再次强调养气的重要性。②、

论证了论点。

19.表现作者做此文目的的句子?①、”愿得观贤人之光

耀,闻一言以自壮。"②、“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

甚矣。”

20.第二段作者赞颂太尉的句子以及目的是什么?”太

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为见太尉做铺垫。

21、作者提出文学观点的目的是什么?①、使对方赏

识自己。②、为后文写自己增加阅历和养气作铺垫。

22、作者写自己的文学实践的目的是什么?①、表明

自己孤陋寡闻。②、为求见太尉是想开阔视野,听高论、采

众长埋下伏笔。

23、本文的构思特点:起笔扬(展示自己的风采),继

而贬(说明自己孤陋寡闻)。扬为贬做准备,为求见找理由。

写自己远游之后的活动,用对比的方法衬托自己的渺小。需

要增加见闻,带上一笔未见太尉,暗示求见。

24、19岁的年轻人给朝廷重臣上书表现了他的什么精

神?勇于进取。

25、表明自己年轻气盛求知急切有流露谦恭思想的句

子: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

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资广。百氏

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

26、赞颂太尉的语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没有巴结,

却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27、”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而无憾者矣。”的感情

特点?融合了仰慕、渴见。情真意切。

28、最后一段的语言风格?朴实明畅

29、本文线索:论:为文之道;述:个人养气;陈:

渴见太尉;明:非为仕禄,愿求辱教。

30、拓展:与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主题相近

的作品: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1、表明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

界的一句话是: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

其文,而不自知也。

肆:《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

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日王羲之

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

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

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

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

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

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

晋王右军墨也”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以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

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

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十二日,曾巩记。

一、作者、作品:曾巩,字子固。文学主张、散文风

格和欧阳修相近,宋代文学家。

作品:《元丰类稿》

二、文体特点:记:

三、阅读理解:

1.本文主题:作者应当时州学主管君盛的邀请,为纪

念王羲之的洗笔池而写的。作者认为:王羲之的成就并非出

于天性,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学习,要想具有高尚的道

德,更要努力培养。

2.本文写作特点:以记为体,以议为重点,叙议结合。

3.段意:①、介绍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②、写王

羲之大器晚成并非天性,而是刻苦学习的结果③、交待作”

记”缘由。

4.介绍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的句子:临川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以临时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

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5.由物到人引出对王羲之弃官还乡、徜徉山水经历的

追忆的目的:揭示他傲岸正直、超群脱俗的气质。

6.二段写王羲之大器晚成并非天性而是刻苦学习的结

果的句子?(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精力自致者,非天成

也。

7.一段分层:①、介绍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②、

议论墨池来历。

8.二段分层:①、王羲之成功的原因。②、议论王羲

之成功对后人的启示。

9.二段写法特点:写人议学,以学论德。

10.表明作者作记缘由的句子?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

也,书”晋王右军墨也”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以告于巩曰:“

愿有记!”

11.王君推崇墨池的目的?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

12.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于书法讲到仁人庄士的教养与德

行的目的?告诉后人培养道德修养。

13.本文线索:勉学。与宋濂《送东洋马生叙》主题相

近。

14.表明王羲之成功对后人的启示的句子:(本文主旨)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15.表明本文主旨的句子: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6、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是:”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作者认为

王羲之能在书法上取得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

学苦练取得的。

17、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间的目

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

勉自己的学生。

伍:《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修人,居是州,

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

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为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

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茂,穷山之

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

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埋若穴。尺寸千里,攒蹙

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博为类。悠悠乎与潮气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兀和四年也。

一、作者、作品:柳宗元,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本

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

二、文体特点:记:山水景色的描写生动逼真,文笔

清秀,结构安排颇具匠心。

三、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本文发现并宴游西山的经过,借赞美西

山来抒情言志,派遣内心苦闷。

2.段意:①、未得西山前的漫游。②、具体记叙始得

西山宴游的经过和感受。

3.第二段分层:发现西山;始登西山;始登西山,四

望所见;西山宴游的心情。

4.西山的景象特点:怪特

5.初望西山的句子?始指异之。

6.”则凡数州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作用?在山顶远

望,以所见之远反衬西山之高,是总括之笔。

7.”呀然“照应“若埋“;“洼然“照应“若穴”。

8.”呀然,洼然,若埋,若穴”的作用?以众山之貌衬

托西山之特立。

9."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的作用?写所见

之广。

10.”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的作用?写西山

有众山的拥戴之形式。

11.第二段景色描写的写法特点?''则凡数州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埋,若穴。尺雨千

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不写西山景物,却写山顶所见,以所见衬托西山之怪特。

12.由西山的“怪特”引发作者联想的句子。不与培为类。

悠悠乎与颗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

其所穷。

13.不与培为类——从形貌方面联想。

14.悠悠乎与颗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从精神方面联想。

15.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从生命方面

联想。

16.作者将西山人格化的句子和作用?不与培为类。悠

悠乎与颗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

所穷。作用:陶冶作者胸怀。

17.写由游而宴为西山所陶醉的句子:引觞满酌,颓然

就醉,不知日之入。

18.”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与“醉则更相

枕以卧,卧而梦。”相照应。

19.”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的。而犹不欲不欲归。”

与”觉而起,起而归。“相照应。作用:说明作者心灵充实。

20.进一步表明作者心胸开阔,物我合一的句子:”心凝

形释,与万化冥合。”

2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说明他什么心态被解

除了?“恒惴栗”

2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的作用?

以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

23、作者写西山之游前的漫游的作用?为写漫游西山

蓄势作铺垫。

24、做这些“恒惴栗”心情的作用?为本段后文巡幽探

胜找到了感情上的依托。

25、本段写“无远不到”的作用?派遣内心苦闷。

26、本段写漫游行程的句子?上高山,入深林,穷回

溪,

27、”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

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这一段的中心词?漫游。

28、”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

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

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尽情随意,无拘无束。

2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过渡

30、本文写法:衬托;虚实结合;描绘山水和抒情言

志相结合。

31、第一段写巡幽探胜的句子和作用?”日与其徒上高

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作用:衬托游西山之乐。为写西山作铺垫。

32、虚实结合描写西山之景物的句子?实写:则凡数

州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埋,

若穴。尺雨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

际,四望如一。虚写: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

悠乎与颗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

所穷。

33、写作者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

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4、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

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35、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引觞满酌,颓然就

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

欲归。

陆:《鱼我所欲也》孟子: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

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南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于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为受,今为

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

二、文体:议论文

三、阅读理解:

1.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

义。

2.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3.本文结构:①、正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②、

反面论述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4.一段分层:①、从比喻入手入手引出中心论点。②、

进一步以生虽为所欲,但不为苟得,死虽为所恶但患有所不

辟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③、以“如“字发端,反面提

出假设继续论证自己的论点。④、以“行人“、“乞人“为例进

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5.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是比喻论证。

6."不为苟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

7.”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恶有甚于死者。

8.”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义

与不义。

9.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凡可以求生的手

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10.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凡可以避患的手段

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11.”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

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

么?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

于死者不义”。

12.”是心”指的是什么?”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

▽”

13.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非

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4.第四段的结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人皆有是心。

导出失其本心。

15.第二段分两层:①、“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相

照应说明什么:不辨礼仪接受万钟没有好处,只有不是。得

到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以“

义”换取这些东西就是见利忘义。②、继续与前文的舍生取义

相照应,用排比句,以“向”与“今”比较指出不能为了华美的

住宅,妻妾的侍奉,穷人的感激的目的而忘义,明确提出了

不这样做就是丧失了本心。

16.第一段是正面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第二段是反面论证,论述了见利忘义是丧失本心。

17.一、二段论证的目的说明义比生命重要人应保持本

心。

18.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

19.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

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

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例如: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

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

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20.对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怎样评

价?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

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生,亦无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

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

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公孙丑》

二、文体:议论文

三、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了什么?战争

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向背,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借以说明君

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3.本文段意:①、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人和”的重要

性。②、用''环而攻之而不胜“与“委而去之”两个事实论据具

体论证了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③、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引深阐发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人和的实质

——仁政。实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4.第二段:从攻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天时不如地

利。

守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得天时。

本段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本段对全文又是一个事实论据,对比论证的结论也是:

攻城一方不胜的原因——天时不如地利。

5.第三段从守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地利不如人

和。

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句式作用是什么??排比、

双重否定句式。作用强调了守城方的有利条件。

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多,但是结果“委而去之”论证了

什么?地利不如人和

6.一、二、三、段的结构和作用?一、二、三总分,

二、三并列。作用:强调人和的重要为后文写''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作铺垫,与“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相一致。

7.”故曰”一词的作用:连词,连接上下文的两个事实

论据和下文的关于“仁政”的推理。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

证。

9."多助'‘与“寡助”的结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10.“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不同作者相比照的目的:①、

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②、强调人和、仁政。

1L拓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

仁政。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意义相同。

12.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

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

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

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作者指出在管理

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

\“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

质在于'"得道\"。

15、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

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文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捌:《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文学成就:诗:宋诗的

代表。词:与辛弃疾齐名。是豪放派的开创者。散文:与欧

阳修并称。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二、理解句子

1、写月光如水景象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苻交横。

2、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

俗的心境。

3、点睛之笔:闲人。

4、本文结构: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

地点、人物。二层:描写月光清澈。三层:叹息赏月人少,

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5、表达方式:记叙I景物描写II抒情

6、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直接抒发作

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玖:《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

子曰:何陋之有?

一、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选自《全

唐文》作品《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作品:”铭”的特点: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

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

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三、阅读理解:

1.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To

3.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4.提挈全文大意的词:德馨。

5.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

6.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9.作者情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10.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素琴,阅金经。④、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1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

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14、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5、《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

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6、《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

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

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

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拾:《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作者、作品:周敦颐宋朝哲学家本文选自《周元

公集》

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记叙事物或

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阅读理解:

1、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中心句):莲,花之君子

者也。

2、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

4、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5、比喻君子只刻在远处恭敬的观赏,而不可近前玩弄

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作者把菊花比喻为(隐逸者)把牡丹比喻为(富贵

者):把莲花比喻为(君子)

7、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

牡丹的原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爱莲的原因是(莲,

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写莲花可爱形状的目的: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

品德和情操。

9、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

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的洁身自好,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

10、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

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

12、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

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3、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1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

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

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16、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

者也。

17、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

品德高尚的人的人。

18、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

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本文写法: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拾壹:《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绝崛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作者、作品:南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作品选自

《水经注•江水》。

二、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2.作者为什么先写夏季景色?目的在于首先展现长江

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3.为什么合写春冬?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

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4.为什么后写秋天?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

愁思的风致。

5.写三峡全景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

嶂,隐天蔽日。

6.写两岸连山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写山高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8.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那首诗?《早发

白帝城》

10.”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法特点:从想象角度侧面

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

1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法特点:侧面描写

山IWJ。

12.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哪八种景物?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绝藏、怪柏、悬泉、瀑布。

13.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

14.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

涧肃。

15.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6.本文写凄异哀转得猿声的目的?使哀秋和悲秋融为

一体。

17.渔者的歌的修辞方法和作用?引用。强调、渲染乐

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8.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漫上丘陵、阻隔交通、水流

湍急。

19、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

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20、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沃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1、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

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22、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

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拾贰:《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

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

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

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

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一、作者、作品:选自《异文类聚》,吴均,梁朝文学

家。本文是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

二、文体特点:骈题文:四字句为主,对偶句多。

三、阅读理解: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

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概括赞叹富春江江景的句子(结构上的总起句):奇

山异水,天下独绝。

4.写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及手法:水皆缥碧,千丈

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接

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

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作者从那些方面写“水之异”?江流清澈;江流气势

磅礴。

7.写“异水”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写“奇山”的句子并且写出了那些特点?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寒树),负势竞上(充满生机与活力),互相轩邈

(山势高耸),争高直指(充满生机与活力),千百成峰(山

势高耸)。

9.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

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0.陶冶净化心灵的句子: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

纶世务者,窥

谷忘反。

11.作者写奇山都写了那些特点?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2.本文的中心:富阳到桐庐的自然风光。

13.本文结构:总分

14.对偶句: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⑵、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⑶、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⑷、泉水激石,泠泠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⑸、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⑹、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5、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

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

情趣。

17、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

一路上的奇山异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

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8、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

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

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

19、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

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拾叁:《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

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

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

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

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

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

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得乎。酬觞赋诗,以乐其

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一、作者、作品:陶渊明,本文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

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二、“传”的文体特征:

三、阅读理解:

1.作者情怀:不求名利,甘于贫困,希望以诗酒自乐。

2.交待五柳先生名号由来的句子:宅边有五柳树,因

以为号焉。

3.五柳先生的个性特点: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

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本文着重写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好喝酒,家贫但

是他毫不在乎。(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

情去留。)

5.写五柳先生的人生追求的句子:常著文章自娱,颇

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6.引用古人的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傍乎。

7.五柳先生和黔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戚戚于贫

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偌乎。

8.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

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9.作者对贫寒的家境的态度是什么?晏如也。

10.文中写了那些事情用来表现五柳先生的高洁志趣?

人物性格、人物爱好(读书、饮酒)、生活状况、生活情趣。

11.人物性格的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12.人物爱好的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3.这两种爱好表明了他的什么风度?隐士。

14.怎样理解关于“嗜酒”的叙述?作者的嗜酒的叙述?

作者的嗜酒全然出自于天性,与一班人踏入仕途看到社会黑

暗腐朽而消极引退,借酒消愁,自我陶醉不同。这样表现了

五柳先生为人豪爽率真,襟怀磊落,不拘礼俗,乐观自信的

性格。

15.”托名自传,写法的作用?古代传记,一般由他人写。

而陶渊明却托名'‘五柳先生”自己替自己写。通常传记都是加

上一段赞语,尤其显得逼真,这种与众不同表现了他的字情

任意和卓然不群的志趣。

16、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

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7、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18、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

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拾肆:《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无从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