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类阅读答题指导_第1页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类阅读答题指导_第2页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类阅读答题指导_第3页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类阅读答题指导_第4页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类阅读答题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

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

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

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

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

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

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

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

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

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丁军壬哪厚•

梁衡

2021年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

全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在榆林一带被当地人轻松地叫作“边墙”,听起来就像两户人家

之间的一堵短墙。沿长城的县都被冠以“边”字:靖边、安边、定边。远在天边有人家,墙

里墙外胡汉两大家。边墙战时为军事工程,平时为通商口岸,类似现在的海关。亦军亦民,

忽战忽和,千百年来恩恩怨怨,可谓一道奇异的风景。

为适应这种状况,明代沿榆林一线的边墙修了36个堡子,既是藏兵御敌的工事,又是

开关互市的场子。慢慢地,堡子里聚集了人口,变成了一个小城镇,于是要请一尊神来主事,

最实用的神就是城隍。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

两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

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

一般古墓、古城的挖掘是平地挖坑,考古人员要十分小心地沿台阶层层下探。遇有重要

处,为防踏毁文物,还要搭吊板俯身悬空作业。这次只需将沙堆层层剥开,就渐渐露出了庙

墙、院落、廊房、殿宇,就像意大利从火山灰中挖出了一个庞贝古城。我们从容地迈步进院,

穿堂入室。

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

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

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这些塑像,或坐或立,并没有全

部露出沙外,考古人员只是大概地清扫出他们的轮廓,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

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

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躯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

比如关公被推举来作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作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

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一般都是品学兼优、政绩卓著、可以信赖的人物。比如杭州城隍

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其天地正气足以保民永远平安。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

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线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

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

派去带兵。范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

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

固,人民安居。宋仁宗说,有范仲淹在前线,我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

宿,枕戈待旦,有他那首著名的《渔家傲》为证:“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至今还坐在这

个小庙里。我仔细端详眼前的这尊城隍,他方脸圆腿,一个冬瓜式的面型,还真像史上留下

的范公画像。

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设官,以治于治之所及;设神,以治于治之所不及,上天为

民虑者深且切也!”“治之所及”是什么呢?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现实的方方面面。

“治之所不及”是什么呢?就是各人心中所想,他们的世界观。这才是一片无边的天地,一

段巨大的潜在力量。一念之善,春风化雨;一念之恶,翻江倒海。所以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

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

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不能不说这是古人的伟大发明,且能寓教于美,托人塑形,以

艺术的方式呈现于民,流传于后。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

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入审美,亦是一尊美神。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

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

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

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风婆娘娘放出一股风,刮得天昏地暗怕死个人。刮得那个

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刮得碾盘攒烧

饼,刮得那个碾枯辘滚流星,哎呀呀好大的风。”远的不说,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

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下乡采访,起风时一片昏暗要开车灯。可是现在呢?高处

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

失。来前,我曾拜访已70多岁的治沙英雄牛玉琴。她一嫁到这沙窝深处,便在家门口一棵

棵地栽树,直到栽出一片绿洲,因此被请去联合国作报告。当地人戏称她“种树种到联合国”。

这样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

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

他朦胧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

(2022年1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点明作者闻讯赶赴城隍庙发掘现场一事,接着宕开一笔,写了“边墙”和堡子的由来

以及城隍的设置,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

B.清平堡地处北宋与西夏对峙的前线,既可藏兵御敌,又能开关互市。当地百姓之所以选

范仲淹来任城隍,是因为他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

C.作者写城隍庙廊下的武士:高鼻深目,盎然挺身。这是为了突出其胡人的特点,暗示当

时边地平静,强调汉人已经彻底平息边患。

D.作者细节描写,"握拳支膝""作狰狞状”"金腰带上的云纹”等描写,使城隍爷和众文武形

象鲜明生动。

E.作者引用《渔家傲》一词的目的是,再现范仲淹驻守边关的生活情景,渲染出战争给北

宋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

2.文章引用《刮大风》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在古代,城隍庙遍及全国各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4.体会题目“沙堆里的城隍”的精妙之处。

5.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选》自序中说:“散文美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第

二层是抒情的美,第三层是哲理的美。"请结合文本,从情感的丰富性、真挚性和深刻性是

三个角度分析本文的抒情美。

参考答案:

1.CE

2.(1)内容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靖边地区沙尘肆虐的恶劣自然环境。文中写风刮得天昏

地暗怕死个人,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增添了文章内容的地域特色,

语言通俗朴实。答这句也给分。)

(2)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用之前,主要写靖边城隍是保一方平安的神,有可能

是使边地"边防巩固,人民安居"的范仲淹;之后的内容写治沙业绩巨大,有深化全文的作用。

(3)主题上,治沙前后对比明显,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了新一代人治沙的卓

越成就,赞美了国家的英明决策和强大力量。

3.(1)城隍庙承载了百姓美好的治理思想。百姓认为城隍是一个城镇的主事,可以造福一

方。

(2)城隍庙是百姓劝人行善,遵从心中的道德的体现。文中城隍碑文讲,上天为民虑者深

且切也,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

(3)城隍庙也是导人审美的艺术的形式。城隍的泥塑人物生动,衣带如水,神清目明,是典

型的艺术作品。

4.(1)题目"沙堆里的城隍",将历史和现实巧妙自然地交织在一起,既是本文的写作对象,

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2)措辞方面,将本不相干的"沙堆"与"城隍"放在一起,沙堆里怎么能出现城隍呢?能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在主题意义方面,暗示了风沙之地变绿洲的美好现实,隐喻了作者对时代的赞美之情。

5.(1)美在情感丰富。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范仲淹身上具有的"先忧后乐"精神

的歌颂,又有对当代人治理沙漠的赞美。

(2)美在情感真挚。无论是对古人的赞美,还是对当今考古留下的遗憾,作者都是由衷而

发,淳朴自然。

(3)美在情感深刻。文章由一次考古,既展开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追溯,又展现了对当今

环境、考古等问题的思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彻底平息边患"理解有误,由"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

狞状以驱恶鬼”推断不出来。

E."渲染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错误。根据原文“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他

那首著名的《渔家傲》为证"可知,文章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范仲淹勤政,践行自己“先

忧后乐”的思想。

故选CE。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引用的作用。

由文中,,风婆娘娘放出一股风,刮得天昏地暗怕死个人。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

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等可见,引用歌谣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靖

边地区沙尘肆虐的恶劣自然环境。

由文中"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一般都是品学兼优、

政绩卓著、可以信赖的人物"可见引用《刮大风》之前,主要写靖边城隍是保一方平安的神,

有可能是使边地"边防巩固,人民安居"的范仲淹;由文中《刮大风》之后的内容是当下治沙

成就,"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的治沙业绩;由此可见,引用《刮大风》的唱词,

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后的内容有深化全文的作用。

由原文"远的不说,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

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

沙漠已经消失",治沙前后,对比明显,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了新一代人治沙

的卓越成就,赞美了国家的英明决策和强大力量,突出了主题。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分析在古代城隍庙遍及全国各地的原因。

由文中“慢慢地,堡子里聚集了人口,变成了一个小城镇,请一尊神来主事,最实用的神就

是城隍”“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一般都是品学兼优、

政绩卓著、可以信赖的人物”等可以归纳,城隍庙遍及各地的原因是百姓要把美好的治理思

想寄托在他的身上,百姓认为城隍是一个城镇的主事,可以造福一方。

由文中碑文“设官,以治于治之所及;设神,以治于治之所不及。上天为民虑者深且切也”"而

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可见,是百姓劝人行善,

遵从心中的道德的体现。

由文中"你不能不说这是古人的伟大发明,且能寓教于美,托人塑形,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于

民,流传于后。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

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可见,城隍庙也是导人审美的艺术的寄托。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写“2021年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

场",可见题目“沙堆里的城隍"点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然后文章由现实的被埋在沙堆下的

城隍,写到保一方平安的城隍爷一一范仲淹,再写现实中治沙英雄们铸就的沙漠绿洲I,可见

"沙堆里的城隍",将历史和现实巧妙自然地交织在一起,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题目"沙堆里的城隍”具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城隍”应该是在地上的,为什么"沙堆"

里会出现“城隍"?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最后一部分写现实中的"城隍","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

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来前,我曾拜访已70多岁的治沙英雄牛玉琴。

她一嫁到这沙窝深处,便在家门口一棵棵地栽树,直到栽出一片绿洲",在主题意义方面,

题目暗示了风沙之地变绿洲的美好现实,隐喻了作者对时代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色、多角度探究审美意蕴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这是针对"抒情”设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文章写作的对象,如文中写城隍庙,写

范仲淹,写当代人治理沙漠。然后结合这些对象,分析作者对其的情感。

文中所写的"城隍庙""城隍爷"让作者热爱,如作者"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

马赶到现场",但作者热爱的不是"城隍庙"这一建筑或者"城隍爷”这一形象,而是他们身上

的传统文化,所以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文中所写范仲淹巩固边防,让边地百姓生

活安定,体现了“先忧后乐”的精神,对此,作者是歌颂赞美的;文中写到当代人治理沙漠,

让曾经的沙海变成"绿满天涯,蓝天如镜",对此作者是赞美的。所以抒情美的第一个表现是

情感丰富。

作者在表达情感的时候都是真挚的,如他赞美古人"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

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

亦是一尊美神",如他看到工人挖掉古树,直接以"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我扼腕顿足"表

达遗憾之情。所以抒情美的第二个表现是情感真挚。

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从一次考古起笔,"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

便立马赶到现场",由挖出的城隍庙写到城隍爷,写到范仲淹,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

之后联系当下的环境"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

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

沙漠已经消失,因为,这里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最后又写到当下考古的问

题,体现出情感的深度,这是抒情美的第三个表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寂静之声

------个词语的逃亡

万晓岩

(1)一个词语想从句子里起身。要挣脱句子的锁链,并不容易。时间久了已经镶嵌进

去了,挣皮挣肉地拔出来,句子就破碎了,漏风撒气的,好似一个谎言。

(2)有了这个念头,词语中的每个汉字都蠢蠢欲动,站立不稳起来。汉字有着独特的

建筑性,笔画横平竖直,顶天立地的样子。撇和捺的弧度,是克制的审美,在无可僭越中保

持着犹疑。少量的曲线,在直笔画的四通八达中略加牵引和制衡,让汉字的倔强线条略呈柔

美。有时候线条的应用有些疲意,就落些点,来停顿点缀,像雨滴,透出轻灵。笔画转折免

不了痛苦,甚至折上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差点把一个字折断。这样的字常年眉头紧皱,

内心纠结,跟谁连缀都不情愿,别扭着自己。正常的转折是不带情绪的,在不留神中埋下钩

子。钩子总在边缘,尖锐却对着中心。带钩的字就这样有了心机和锋芒。

(3)笔画多少不等、从一笔到几十笔,字字独立,每个字的架构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稳

定性。对于一个个心神不宁的词来说,恒久的稳固如此强大,足以镇住它出轨的步伐。

(4)书页立起来时,某词语已经无法假装镇定,它感到了突如其来的压力。汉字黑压

压的,像贴在峭壁上的士兵,随时有坠落塌方之险。这突发的险情、让它有了词语砸碎词语

的惊恐。看,上方好几个凶巴巴的词语,它们组成了一个个阴森森的句子,好像专门等这个

坠落的机会,将底下的句子一举粉碎。

(5)透过薄薄的书页,某词语看到了背面贴着自己的另一个词语,与自己背道而驰。

它未必知道反方向的邻居是谁,或许,它一辈子都没回过头。

(6)有的词语是决定句子的走向的。一个句子是行路难还是多歧路,就在某个词语身

上,这个词语拿不好,句子就走上了死路。

(7)有的词语躺在书页里的时候,喜欢捋捋来路。它怀念在《辞海》里的时光。迄一

自主,每个笔画都崭新,未曾沾上话语的灰尘,未曾变得油滑,未曾与谁发生关联,将各自

的意义随身携带,无须受制于谁,那真像海,汉字浮游,谁离了谁都行。

(8)在口语中的形态也值得回想。它不是个静态的图形,它有了声音的情致。经过不

同质地的声带颤动,它形神兼备,顾盼生姿。尽管有时沾着口水,遭到牙齿的撕咬,被粗鲁

的喉咙甩出,跟沉默在书页里相比,毕竟是活灵活现、掷地有声的。

(9)它还在想念同类。那些挛生兄弟都分布在哪里?在哪些作品里安身?被什么人使

用?用得是否恰如其分?在不合适的语境里待久了,词语就旧了,扛不过命,就被命打倒了。

(10)它不甘心就此沉寂。它也不信命。它想逃离,逃离身处的句子、头顶的句子、周

边的句子,逃出这本书,逃出这个书房,回到鲜活的话语里去,回到《辞海》里,洗掉满身

污垢。它认定了这些污垢使身体沉重,视线受阻,勇气殆尽。只要逃出去,总会有生路的。

那幺多人使用汉语,稍微借助一个话茬儿,它就可以一跃而起,蹦回新的语境里去。尽管人

们有时戴口罩,那又如何?挡住飞沫,挡不住话语。

(11)先从周边的副词下手,修饰和连缀,从来没那么结实。它完成切割,毫发无损。

离身时,它没有回头。它义无反顾地踏进了汉字的荆棘地,在陌生的词语森林里,被各种弯

刀与尖钩刺伤。它惊异于汉语的繁复密集,被万千歧义划得头破血流。翻过一道道藩篱,它

的笔画都用钝了,边缘毛糙,像一个衣衫褴褛的拓荒者。也有歧路花园,奇卉异草令它流连。

先前喜欢的一些词语总在温润的路边,星空闪烁的前方,给予它和风拂面。它甚至想约上一

个喜爱的词语同行。它伸出手,发现自己的折钩已经磨平、钩不住任何一个字符的臂膊了。

它略有悲伤,心里认定了孤独的宿命。

(12)从书页的缝隙里钻出来时,它感觉到了自由。从书架上飞身跃下,它甚至在空中

打了个滚,落到了书桌上。它得在此活动一下筋骨,检验一下字形,让间架结构恢复得体体

面面的。休养好了,无论主人还是客人路过书房,它都能跳进话语体系里获得重生。

(13)书桌上消毒水的味道重,桌面擦到光滑可鉴。它试图走几步,都没成功,滑得站

不住脚。在书页里的稳固性一点都没有了,它只好躺平。倒下的词语有些狼狈,像一小堆乱

树枝。许多天过去了,并没有人来。词语觉察到了自己的僵硬,它不是微生物,却一样在没

有中间宿主的时候慢慢断了生机。它悲哀地想,自己会枯干掉,如同冬天的树。它努力移动,

在一个深夜、从桌边摔到了地面,树枝成了碎末,渐渐成了尘埃。

(14)又过了许久,书被打开,完好无损。在某一页,明眼人看得出,一个词语的墨迹

有些淡,似乎空有其形,魂魄尽失。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采用拟人化的语言,极为朴实无华,节奏舒缓但感情强烈,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十

分生动形象。

B.第(2)段中作者极力描绘汉字独特的美感,说明了汉字的架构能呈现出一种稳定性,而

恒久的稳固如此强大,足以镇住词语出轨的步伐。

C.第(6)段中提到"一个句子是行路难还是多歧路,就在某个词语身上,这个词语拿不好,

句子就走上了死路”,强调了词语对于句子的重要意义。

D.文章不止一次提到了《辞海》,表达了词语对曾经独立自主时光的怀念,以及洗掉满身

污垢、回到鲜活话语中去的强烈愿望。

E.结尾处提到逃亡后的词语"空有其形,魂魄尽失”,说明了文章的主旨:词语脱离句子就

像是人要摆脱自己的命运一样,是完全错误的。

2."词语"为何要逃亡?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第(11)段结尾"它伸出手,发现自己的折钩已经磨平、钩不住任何一个字符的臂膊了。

它略有悲伤,心里认定了孤独的宿命。”这一表达有何效果?

5.根据文章内容,如何理解词语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于类似

于"词语"这种"逃亡”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E

2.①书页立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压力和恐慌。②怀念《辞海》里独立自由的时光。③怀

念在口语里的形态。④想念自己的同类。⑤不愿意沾染满身话语的污垢。

3.运用比喻、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词语在《辞海》之中的独立和自由,

表达了其想要逃离的迫切愿望。

4.叙述了词语在逃亡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与第(2)段中提到的有心机和锋芒的带钩的字

相照应,为后文词语在逃亡后的消逝作铺垫,表达了人不应该离开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主题。

5.词语想脱离句子(挣脱句子的锁链)并不容易,一旦离开,句子就破碎了;词语能决定

句子的走向。(意思对即可,不一定写全)人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也不能轻易

脱离环境。合理表达对"逃亡”的看法,结合生活实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极为朴实无华"错,文章多用修辞手法,语言较为工巧;"节奏舒缓"错,叙述词语的逃亡

内容有张有弛。

E."说明了文章的主旨:词语脱离句子就像是人要摆脱自己的命运一样,是完全错误的"曲解

了文章的主旨。本文讲的是词语不能脱离句子,正如人不能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

故选AEo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第四段"书页立起来时,某词语已经无法假装镇定,它感到了突如其来的压力"可知书页立

起来的时候,"词语"感到了压力和恐慌。

由第七段"有的词语躺在书页里的时候,喜欢捋捋来路。它怀念在《辞海》里的时光。独立、

自主,每个笔画都崭新......"可知"词语"怀念《辞海》里独立自由的时光。

由第八段"在口语中的形态也值得回想。它不是个静态的图形,它有了声音的情致"可知"词

语”怀念在口语里的形态。

由第九段"它还在想念同类。那些挛生兄弟都分布在哪里......"可知"词语”想念自己的同类。

由第十段"它不甘心就此沉寂。它也不信命。它想逃离......回到《辞海》里,洗掉满身污垢。

它认定了这些污垢使身体沉重......"可知"词语"不愿意沾染满身话语的污垢。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独立、自主”"随身携带""无须受制于谁""谁离了谁都行”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

描绘了“词语”在《辞海》之中的独立和自由。

"未曾沾上话语的灰尘,未曾变得油滑,未曾与谁发生关联"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强烈表达了

“词语"迫切想要逃离的想法。

“那真像海",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汉字回归独立自主的境地比作自由广袤的大海,形象生

动地表达了"词语”对自由的向往。

划线句综合运用比喻、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语"想要逃离、渴望自由的迫切愿

望。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前文"先从周边的副词下手,修饰和连缀,从来没那么结实。它完成切割,毫发无损。

离身时,它没有回头。它义无反顾地踏进了汉字的荆棘地,在陌生的词语森林里,被各种弯

刀与尖钩刺伤。……翻过一道道藩篱,它的笔画都用钝了,边缘毛糙”可知这段话是在叙述词

语的逃亡。

"发现自己的折钩已经磨平、钩不住任何一个字符的臂膊了"叙述了词语在逃亡过程中的发现,

"它略有悲伤,心里认定了孤独的宿命"叙述了词语在逃亡过程中的感受。

"折钩已经磨平、钩不住任何一个字符的臂膊了"照应第二段“钩子总在边缘,尖锐却对着中

心。带钩的字就这样有了心机和锋芒”中提到的有心机和锋芒的带钩的字。

"一个词语的墨迹有些淡,似乎空有其形,魂魄尽失",折钩已经磨平、钩不住任何一个字符

为后文词语在逃亡后的消逝作铺垫。

结合后文"词语觉察到了自己的僵硬,它不是微生物,却一样在没有中间宿主的时候慢慢断

了生机。它悲哀地想,自己会枯干掉,如同冬天的树","孤独的宿命”表达了人不应该离开

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主题。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第一段"一个词语想从句子里起身。要挣脱句子的锁链,并不容易。时间久了已经镶嵌进

去了,挣皮挣肉地拔出来,句子就破碎了,漏风撒气的,好似一个谎言"可知词语想脱离句

子(挣脱句子的锁链)并不容易,一旦离开,句子就破碎了。

由第六段"有的词语是决定句子的走向的。一个句子是行路难还是多歧路,就在某个词语身

上,这个词语拿不好,句子就走上了死路”可知词语能决定句子的走向。

人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也不能轻易脱离环境。比如有时候我们很不喜欢父母的

某些做法,很想逃离,可是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居然跟父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流觞之水

朱以撒

①一次在曲水边坐了下来,准备觞咏。

②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做一个亲水的游戏。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

直不被遗忘。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味道。

③遵照主人的美意,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一直延伸到脚下,有点徐徐舒展。试

走几步,仿东晋文人的优雅从容,便觉得回去以后要依此仿制几件,穿起来古色古香。东晋

人服食五石散多了,衣衫都裁剪得宽大,布料也柔和,便不会刮着细腻的皮肤,同时也使挥

毫的动作更加婉转。

④忽然,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锂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

显然是主人疏忽了,忘了为每个人配备一双晋履,便使足下有些异样。不过,让今人穿上晋

履,会否在移步时踉跄不安?正思量,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镣镣嗒嗒汹汹而起。

他急匆匆解开晋衫,从贴身口袋掏出手机,哇啦哇啦地叫喊起来。眼看着伪造好的仿古气氛,

一刹那冲荡得毫无影踪。还是黑格尔说得好: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

脱离他的皮肤一样。

⑤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如同笔调凌乱的草书,已经不

是魏晋时的章法。

⑥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

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花瓣过后,盛着黄酒的觞缓缓地飘了下来。按规

定,觞停在谁面前,得即兴赋诗,赋诗不成者则要罚酒了。

⑦我是做好罚酒的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即兴就成了一首

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注视着觞的动

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

⑧天啊,怎么可以这样?

⑨可惜,觞到我跟前转了个弯,不愿停下,以至于不能让我的才华有所表现。

⑩公元353年暮春,那个觞咏的文人游戏中,雅集的四十二人,有二十六人诗才敏捷,

把诗做出来了。在那个流连诗酒的时代,居然还有十六人未能成诗,从而罚酒三巨觥。当时,

八九岁光景的王献之也跟了来,一路行走已是劳顿,觞到跟前一时乱了方寸,诗兴全无,只

好喝酒,想必被罚得天旋地转,还得由几个兄长轮流背回去。文人游戏就是这样,玩玩而已,

真情是雅集的基础,不可太认真了。诗才迟速历来就有,像三国时的王粲,“举笔便成,无

所改定”,而南朝谢灵运,“久之乃就”,却不能因此认为谢的才华不如王粲。自然而然是

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就如年幼的王献之,完全不会事先请求

王羲之:“父亲大人,替我作诗二首,以备明日觞咏之需。”作为父亲的王羲之,也不牵挂

儿子是否能诗,是否当众出丑。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

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

⑪想想如此自在的文人交游岁月,已经像走马灯一般过去了。

⑫有些燥热,我站了起来,走出摇头晃脑吟诵的人群。脱下晋人长衫,反而舒畅起来。

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

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

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

在迎来送往中潺浸无息,越来越多的人工匠意被卷入水库成为旧事,连同当时的诗篇,都已

不知所终。只有那年兰亭雅集的诗文,依旧传诵。

⑬人自古亲于水。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

不能如水这般自然。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流觞曲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游戏,现代人效法古人,旧瓶装新酒,别具风雅。

B.第⑥段写花瓣顺着曲水漂流,创设了春光灿烂的美景,有助于激发人们的诗情。

C.现代人胸无点墨,不具有即兴赋诗的诗才,不能像古人一样才思敏捷,临觞吟咏。

D.兰亭雅集,王羲之并不牵挂儿子是否成诗;王献之虽未成诗,却也并不因此事先准备。

E.无论形式上怎样刻意的模仿,现代人再也无法还原古代的情境,回归古人的情怀。

2.在第⑤段中,作者将不同于魏晋文人的今人情怀比喻为"笔调凌乱的草书",请结合全文

内容,回答"凌乱”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3."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完全可以放在第⑦段末,作者却把它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在第⑩段中,作者认为“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

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名士风度"是怎样的?联系现

实生活,你又如何看待"名士风度"?

5.文章题目《流觞之水》,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参考答案:

1.AC

2.①人们觞咏时装扮上的不伦不类和行为上的矫揉造作,失去了率真随性、自在自然的名

士风度。②觞咏的环境皆是人工仿制的古时旧景,虽"精致""温顺",却失去了自然而然的野

趣本性。

3.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突出了作者对失去"率真"、预做诗歌来觞咏的震惊和慨叹

4.名士风度:率真随性(自在自然):富有才情。

5.(1)流觞之水指的是作者在兰亭参加的亲水游戏。(2)只有流觞之水"还是旧日模样"表

现出晋人如水般自然的名士风度(3)表达了作者对率真性情的呼唤和对“矫饰”文风的批判。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

A项,"别具风雅”,原文是说"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

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可见失去了魏晋名士的风雅。

C项,"现代人胸无点墨……不能像古人一样才思敏捷,临觞吟咏"曲解文意,作者在文中表达

的是生活要率性自然,不可矫饰。

故选A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

合信息筛选。"凌乱"的表现主要在第3、4、12段:“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我看到长

衫下露出锂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

的进行曲”"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

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

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据此分条表述即

可。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

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

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天啊,怎么可以这样"独立成段,在内容上,

自然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这是一个抒情句,结合上文“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

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可知,突出作者对这种伪作行为的震惊和强烈的感

叹,表达作者对失去率真、自然的游戏的鄙弃。

4.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

解读的能力。第1问,概括题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本题要求解

说作者心目中的“名士风度",抓住文中关键句"真情是雅集的基础""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

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

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据此概括即可。第2问,“你又如何看待‘名士风度’”,

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

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

有据;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体会,注意不要脱离作品的内涵而凭空想象。如

"随性""自然""才情"等。

5.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

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流觞之水"表层含义指

的是作者在兰亭参加的亲水游戏;深层含义要结合“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

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

往中潺漫无息”"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自然”等来理解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雪拥蓝关马不前

钱红莉

(1)我家主卧、书房之间一长溜白墙上,任何装饰画都无,只挂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

每当心事莽莽,打开射灯,伫立地图前仔细端详,仿佛化身行旅之人孤身在外,颇有“今夜

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寒。那感觉异常奇妙,如同深夜,失眠的我忽然想吃一

钵腌笃鲜而不能,那么,便在心里默默过一遍:冬笋三四枚,剥去外衣,露出象牙白肉身,

没有火腿,以咸肋排替代之,再来新鲜五花半斤,一股脑儿焯水、切块,放入黑罐中,咕噜

咕噜……那一刻,如若闻着了食物的香气。

(2)祖国偌大版图,许许多多地方,未曾涉足。

(3)以往,对岑参的边塞诗颇为无感。近年,不知怎么了,渐被他诗中的独特气息打

动,尤其读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对祖国西部的广大浩瀚,有了非一

般认识——无边无际的雪地寒天之中,无论晨昏熹晚,总是站着一个满腹诗情的人,仿佛漆

黑的舞台为他追了一道光……正当军中饮酒送客时,胡琴、琵琶、羌笛的余韵,一直萦绕。

接着一个蒙太奇,镜头切至诗人送客,至关隘处,所有的路覆于大雪之下,何等苍茫寥落之

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漫天大雪中,唯他一人耳。何其孤单的诗,比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还要孤绝。

这种孤独,是荒无人烟之中的孤胆,也是空旷无声的寂寞,每一个字,皆可拧出水来,遍布

雪意。

(5)我忽然懂得了岑参的羁旅之伤。边陲诗的内涵,因其孤独而更加深厚,总在意想

不到之处,与人慰藉。于是,对诗中的边地充满了无限神往。

(6)那么,我一定要去凉州。

(7)还是岑参。工于七律的他,有一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8)这首诗,既伤感,又浪漫。月色下的凉州古城墙绵延一片,高耸的城楼连接着无

尽的垛口,倒映一弯新月。亘古的静谧下,男人们在屋里斗酒大笑,而琵琶声声,肝肠欲断,

羁旅之人忽然在心里一个踉跄,似被什么给绊了一下,想起家来,也是想着故人了。楼前秋

草贫贱相看老,这思绪令人颓然,月色仿佛也被这伤感一点点地啃噬掉,感觉更加寒凉。

(9)年轻时的生命过于单薄,本能地向往繁华靡丽之地,一心只想往江浙、云南走。

中年以后的生命,有了荆棘、荒凉以及积淀,才配得上去往辽阔荒寒之地。

(10)有一个心愿,待疫情结束,我一定要走一趟甘州、肃州,寻着《凉州词》中的风

光走一趟,定西、嘉峪关、玉门关,这一带都是要经过的,不住城市中的酒店,要去最僻野

的乡下,借宿于老乡家,但凡能有一碗苞米粥一碟小成菜,便已满足,我会像杜甫那样记录

一切——山川风光人事浮沉,逐一来到目前,无须布局架构,笔下便汩汩如泉了。

(11)有一夜,读韩愈,又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满纸悲怆,仿佛触到了一个人

冰冷的骨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2)韩愈自长安被贬潮州,何其遥远的路途,走着走着,到了蓝田,一场弥天大雪,

阻断了马的脚步。家人尚未跟上来,只有侄孙韩湘陪着他。人生叵测,还有比这更难堪凄凉

的吗?

(13)“蓝田"这个名字,一直在唐诗里熠熠生辉,王维、李商隐二位,也曾与此地有过

交集。耦川也在蓝田附近起伏着,王维让它玉一样泛光;到了晚唐,李商隐擅写的无题诗中,

"蓝田"一直温情脉脉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4)看似无奇的山水,因为古诗的烛照,从而不凡起来。

(15)王之涣的《凉州词》里,连春风也吹不到的玉门关,何其远矣,但,当下的我自

庐州飞兰州,再租车自驾,五六小时便也到了。时空被缩短又缩短,但,古诗的意义依旧是

绵长的。它并非一步跨到,而要用一颗心去体会。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若不去往浩瀚如银河的沙漠,无以体味这句诗的

意境——纸上得来终觉浅。

(17)站在地图前,我幻想着,一个绸缎般的深秋,我先飞去了西安,再乘高铁,一路

向西,甘州、肃州,复遥遥北上,到瓜州、玉门关……秋天转瞬即逝,初冬天山飞雪之际,

折返南下,进入陕西境内,过华山,抵达终南山,便找到了闪闪发光的蓝田,是韩愈的蓝田,

也是王维的蓝田,更是李商隐的蓝田。

(18)雪下一夜,终于到了韩愈的"云横秦岭"。

《光明日报》(2022年01月21日15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想吃一钵腌笃鲜而不能,只得心中默念聊以慰藉,与伫立地图前假想化身行

旅之人孤身在外形成对比。

B.文章第(3)段例举岑参的边塞诗,描绘出天寒地冻、广大浩瀚的西部景象,营造了苍茫

寥落的意境。

C.文章第(4)段选用"孤单""孤绝""孤独""孤胆"等词语,准确形象地表现岑诗中每个字都

遍布雪意。

D.作者计划疫情后走一趟玉门关,要住最僻野的乡下、吃农家饭,说明作者是个朴素、俭

省之人。

E.文章第(2)、(6)、(14)(18)段,短句独立成段,使得文章的节奏张弛有度。

2.本文引用了大量诗句,请举例说说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文章最后两段细致描绘我站在地图前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5.文章写到“看似无奇的山水,因古诗的烛照,从而不凡起来。”疫情结束后,如果可以在

祖国偌大版图中挑选一处古诗烛照的山水胜地,你希望去哪里呢?请说说你心目中的"诗和

远方”。(不可选用文中引用的诗文,不少于80字)

参考答案:

1.AD

2.①引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为了欲扬先抑,从对岑参的边塞诗无感到被诗

中的独特气息打动,对诗中的边地充满了无限神往,交代了作者一定要去凉州的原因。

②引用岑参的七律《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为了表明中年以后的生命因为磨难而变得

厚重,更能了解这首诗中的伤感与浪漫,交代了作者为何待疫情结束后,有寻着《凉州词》

中的风光走一趟的心愿。

③引用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是为了点题。也为了引出"蓝田”这个重要的名

字。

④引用李商隐的无题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证实作者的观点“看似无奇的山

水,因为古诗的烛照,从而不凡起来。”蓝田因为李商隐等人面在唐诗中熠熠生辉。⑤引用

王维《使至塞上》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是想说明只

有自己亲自去体会、去游历,才能更深切地体味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①采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年轻时阅历少,对生命的认识简单浅陋,充满幻想,追求繁华浪漫的生活。

③人到中年披荆斩棘,历经苦难风雨,有了更多生活经验,对生命的认识更成熟深刻。用

对比和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不同人生阶段的追求与感悟。

④表达作者历经疫情,对山川风光、人事浮沉的深切感悟,对西部之行的向往。

4.①首尾呼应,开头作者于地图前化身行旅之人,感觉奇妙,结尾作者站在地图前幻想西

行之旅,如此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②照应文章标题。结尾作者想象自己雪后抵达蓝田,照应了标题“雪拥蓝关马不前”。

③照应了第(10)段内容,这是待疫情结束后的一个心愿,用心感受古人的经历,激发文

学创作的灵感。

④升华作品的主题。作者向往的蓝田因古诗而充满了文化内涵,西行是对经典文化的传承

与致敬。

5.示例:"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序》描绘出一幅风光

秀美、热闹繁华的画卷。疫情结束,我想登上滕王阁,饱览湖光山色,抛开琐事苦闷,让落

霞与秋水绚丽的色彩点缀心绪。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与伫立地图前假想化身行旅之人孤身在外形成对比”分析错误。此处不是“对比",而是"类

比"。

D."说明作者是个朴素、俭省之人”分析错误。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要体验诗人们当时的感

受。

故选A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

在第(3)段中,作者引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

万里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诗句,作者"以往,对岑参的边塞诗颇为无感”,

"但近年,不知怎么了,渐被他诗中的独特气息打动",此处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写

出自己因为被岑参的边塞诗所描写的气势打动,对诗中的边地充满了无限神往,交代了作者

一定要去凉州的原因。

在第(7)段中,作者引用了岑参的七律《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作者通过这首诗

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感受,作者由此而发现“轻时的生命过于单薄,本能地向往繁华靡丽之地,

一心只想往江浙、云南走。中年以后的生命,有了荆棘、荒凉以及积淀,才配得上去往辽阔

荒寒之地",所以产生了待疫情结束后,有寻着《凉州词》中的风光走一趟的心愿。

在第(11)段中,作者引用了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诗中就包含本文的标题

"雪拥蓝关马不前",由此点明文章标题。而诗中出现“蓝关”这一地名,引出下文对蓝田的书

写。

在第(13)段中,作者引用李商隐的无题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由李商隐

再联想到王维,作者关注蓝田这一地方,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看似无奇的

山水,因为古诗的烛照,从而不凡起来"观点,”柳川也在蓝田附近起伏着,王维让它玉一样

泛光",突出了蓝田因为李商隐等人而在唐诗中熠熠生辉。

最后,作者在第(16)段中引用王维《使至塞上》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陆游

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联系上文"当下的我自庐州飞兰州,再租车自驾,五六小时便也到了。

时空被缩短又缩短,但,古诗的意义依旧是绵长的。它并非一步跨到,而要用一颗心去体会”

可知,此处作者是想说明只有自己亲自去体会、去游历,才能更深切地体味诗中的意境和诗

人的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作者首先将自己年轻时和中年后的不同心境做了对比,指出了两者间的变化。同时,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将所经历的困难比作“荆棘、荒凉以及积淀",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厚重。

其次,作者在这句话中指出了年轻时与中年后的心态,年轻时阅历少,对生命的认识简单浅

陋,“本能地向往繁华靡丽之地,一心只想往江浙、云南走",充满幻想,追求繁华浪漫的生

活。而中年后,"有了荆棘、荒凉以及积淀",经历了人生的坎坷、磨难,随着经历的丰富,

有了更多生活经验,对生命的认识更成熟深刻,才"配得上去往辽阔荒寒之地”。用对比和比

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不同人生阶段的追求与感悟。

同时,从下文中“有一个心愿,待疫情结束,我一定要走一趟甘州、肃州,寻着《凉州词》

中的风光走一趟……”也可体会出,作者在历经疫情之后,对山川风光、人事浮沉的深切感悟,

对西部之行的向往。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第(17)段,作者又写到“站在地图前,我幻想着,一个绸缎般的深秋,我先飞去了

西.…",这与文章开头写作者站在地图前幻想化身行旅之人相呼应,形成首尾呼应之势,这

样使文章结构完整,形式圆融,浑然一体。

而作者在最后两段作者想象"初冬天山飞雪之际""雪下一夜",特意想象自己雪后抵达蓝田,

这样就照应了标题"雪拥蓝关马不前",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这一想象,还照应了前面第(10)段中“有一个心愿,待疫情结束,我一定要走一趟甘州、

肃州,寻着《凉州词》中的风光走一趟,定西、嘉峪关、玉门关......",这是待疫情结束后的

一个心愿,用心感受古人的经历,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

文章的最后两段,作者指出蓝田因古诗而充满了文化内涵,让作者萦绕于怀,决定西行沿着

诗人们的足迹去体会祖国的大好河山,西行是对经典文化的传承与致敬。这样就升华了作品

的主题。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对相关的古诗文要熟悉,要能写出其中的名句,还要联系诗句写出其中的特

点。在所学过的古诗文中,如《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登鹳雀楼》《黄鹤楼》《望庐山瀑布》

等,都是写景的佳作。学生可以从中选出一篇,摘录其中的名句,写出自己的“诗和远方”。

以《滕王阁序》为例,其中“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最为著名,可以围绕这句

话就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行书写。

再以《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为例,可以围绕这一句写出

自己的理想。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石狮子

胡炎

①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后来,这块巨石

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

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

②当然,历史没有记下那个石匠的姓名。一千年后,我站在石狮子的面前,遥想着石匠

年人”4的雕刻技艺和那张黑脸膛上纷飞的汗珠,试图还原岁月深处的现场。盛夏七月,毒

日头正在我的头顶疯狂燃烧,所以我想当然地为石匠设置了一个燥热的季节。

③这里埋葬着一个古代的将军。石狮子为他镇守着另一个世界。我在史志和碑文里早已

领略了将军生前却号勇猛的风采。此时,他就躺在石狮子后面那个巨大的墓冢下,让人感到

他似乎依然活着,只是改变了肉体的形式,因为他的威名和这一派令人肃穆仰视的庄严从来

都不曾消失,无论在文字里还是在人们的传说中。

④消失的,只有那个平凡的石匠。

⑤我坐在石狮子前方的石阶旁,那里正好有一棵树,投下了有限的阴凉。我承认,我像

石匠一样平凡,甚至可以说,我连石匠也不如,简直可以称得上平庸。我想我用不了一千年,

也许几十年后我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了无痕迹。没有人会为我雕刻一头石狮子,我当然

更不可能躺在那个雄伟的墓冢下,身穿驰骋疆场的铠甲,受万世瞻仰。就此而言,我有理由

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因为屹立千年的石狮子告诉我,那一定是个杰出的石刻艺术家,

尽管他在涉渝的历史中同样微渺如蚁。

⑥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

的凿石声。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石匠是一个沉默的

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他的眼睛很大,但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

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

他感觉不到疼痛。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

灵性。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削、单薄而憔悴。他

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

⑦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那个石匠,让一块在地壳里沉睡亿万年的石头有了生命,

而他却把自己凿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

⑧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前,他可能是一个享誉民间的匠人,雕刻过不计其数的石兽、石

碑,甚至包括石碾这样的农具和石臼之类普通的家用器皿。在那个时候,他或许像寻常百姓

一样一面雕刻一面抽着旱烟、拉着闲话,考虑着是否把这个吃苦受累的手艺传给子孙,或者

干脆什么也不想,只用这个手艺换得衣食,在雇主的家里饮着自酿的烈酒,直到乾坤倒悬.

酊大醉...

⑨但是某一天,他接到官府的指令,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⑩石匠离开家的时候,回头久久地望着他的妻儿。他没说一句话,似乎预感到这将是一

次永久的林利。在这里,我猜测石匠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因为这个任务非同寻常,倘

若失手必然性命难保。但我更愿意相信,石匠当时想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满怀着对将军的敬

仰,他要为这个戎马一生、保家卫国的将军做点什么,那就是用一头强身乎茸的石狮子镇守

将军的仙府,让他的敌人和跃跃欲试的盗墓贼望而生畏。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

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⑪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

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

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⑫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