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13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13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13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4页
13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4.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2.教学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五首诗作者及其背景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五首》,领略唐诗的风采。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3唐诗五首(出示课件2)二、课前预习、储备知识1.文学常识预设:律诗(出示课件4)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通常的律诗规定八句;全诗通押一个韵,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应是对仗句;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教师指导:(出示课件5)诗歌赏析三部曲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6)教师提示:注意“皋”“燕”“啄”的读音。野望三、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这首诗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8)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清高自恃,放诞纵酒,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语言朴素自然。有《王无功文集》。(2)写作背景教师: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诗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9)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四、新诗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出示课件10)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五、细读古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本诗齐读一遍,然后我们一起疏通诗意。红色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蓝色字体的是对应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11、12)教师: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然后思考分析回答问题。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出示课件13)(学生朗读首联,然后分析回答。)诗句展示: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学生1:“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学生2:“望”字既然点题,又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学生3:“徙倚”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课件14)(学生讨论,然后分析回答。)预设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远景静预设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近景动教师补充: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出示课件15)(学生朗读诗句,然后分析回答。)诗句展示: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教师:这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典故?学生: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教师: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学生: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不得已辞官隐居的苦闷与惆怅之情。六、课堂小结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16)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全诗在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17)第二课时《黄鹤楼》《使至塞上》【课时目标】1.朗读诗歌《黄鹤楼》《使至塞上》,了解诗歌主要内容。2.品词析句,感受诗歌《黄鹤楼》《使至塞上》的意境,理解诗人情感。【教学过程】黄鹤楼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走近作者教师: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19)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相传为李白所倾服。有《崔颢诗集》。2.知识链接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关联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诗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20)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二、新诗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注意节奏和停顿。(出示课件21)预设: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本诗齐读一遍,然后疏通诗意。注意红色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蓝色字体的是对应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22、23)(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预设:教师: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然后思考分析回答问题。1.首联巧用典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试着体会首联的用典和效果。(出示课件24)诗句展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教师:本诗运用什么典故?学生:“乘黄鹤去”是说“费祎登仙,于此处骑鹤飞去。”教师:本联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中的“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2.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出示课件25)(学生朗读诗句,同桌互相讨论。)诗句展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预设:抒发了诗人对于岁月易逝的感慨。3.颈联写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的景色,请赏析。(出示课件26)诗句展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学生1: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学生2: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4.尾联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出示课件27)诗句展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生:这两句一个“愁”能概括诗人情感。教师:同学们,再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学生:尾联将思乡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四、课堂小结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28)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诗歌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表达了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29)使至塞上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31)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王右丞集》。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诗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32)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这实际是作者被排挤出朝廷。此诗即作于赴边途中,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所见所感。二、新诗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注意节奏和停顿。(出示课件33)预设: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三、细读新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本诗齐读一遍,然后疏通诗意。注意红色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蓝色字体的是对应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34、35)(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预设:教师:同学们大声朗读本诗,然后思考分析回答问题。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36)(学生讨论,分析回答。)诗句展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学生1:“单车”表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学生2:“问边”点明此行目的。学生3:“居延”表明此行地点。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37)教师点拨: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句展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学生分析,然后回答。)学生: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正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教师补充:诗人在此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3.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能说说其中的妙处吗?(出示课件38)诗句展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学生1:诗句中的“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学生2:“孤”写出了大漠景物单调。学生3:“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学生4:“长”写出了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唯有黄河横贯其间。学生5:“圆”字体现亲切温暖,而又苍茫。教师总结:“圆”“直”二字,用得尤其精妙,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教师指导:古诗词炼字(出示课件39)要求:品味古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形式: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②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③本诗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④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技巧:答题时,要把这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格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收束全诗的?(出示课件40)诗句展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学生读后讨论,然后分析回答。)学生: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教师总结:诗的收束,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四、课堂小结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41)预设:《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触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描绘了旅程中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含蓄地透露出诗人因受排挤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2)第三课时《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时目标】1.朗读诗歌《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2.品词析句,感受诗歌《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的意境,理解诗人情感。【教学过程】渡荆门送别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44)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又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诗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45)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的。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二、新诗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注意节奏和停顿。(出示课件46)预设: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三、细读新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一起把本诗齐读一遍,然后疏通诗意。注意红色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蓝色字体的是对应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47、48)(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预设:教师:同学们大声朗读本诗,然后思考分析回答问题。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49)(学生讨论,分析回答。)诗句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教师:诗句中的哪个字词表示此行目的?学生1:“游”字。学生2:首联扣住诗题,起到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2.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课件50)诗句展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学生朗读诗句,讨论思考回答。)学生1: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学生2: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学生3:“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4: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教师补充: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3.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51)诗句展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学生:拟人手法。教师:诗歌尾联有什么作用?学生1: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学生2: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四、课堂小结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52)预设: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53)钱塘湖春行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55)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诗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56)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二、新诗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注意节奏和停顿。(出示课件57)预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三、细读新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一起把本诗齐读一遍,然后疏通诗意。注意红色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蓝色字体的是对应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58、59)(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预设:教师:同学们大声朗读本诗,然后思考分析回答问题。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出示课件60)(学生朗读诗歌,带问题思考分析回答。)学生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描写初春的景物是“水面”,写的视角是远景。学生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初春的景物是“早莺”“新燕”,写的视角是仰视,是近景。学生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初春的景物是“乱花”“浅草”,写的视角是俯视,是近景。学生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描写初春的景物是“绿杨”“白沙堤”,写的是远景。2.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用。(出示课件61)诗句展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教师:同学们,诗句中的“争”“啄”两个字有什么妙用?(学生读后讨论,教师点拨分析。)学生1: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学生2: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出示课件62)诗句展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拨指正。)学生:只因是初春,所以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4.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出示课件63)诗句展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教师:同学们,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教师: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