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二)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二)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二)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二)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二)一、选择题1.大运河开通后,文人雅士以大运河为题材的诗歌不少。肯定大运河作用的古诗句是()A.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C.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D.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2.每年的四五月份是洛阳牡丹花的最佳观赏时间。隋唐时期,从余杭沿大运河到洛阳赏花,依次经过的河段有()①永济渠②邗沟③江南河④通济渠A.①②③ B.③④② C.④①③ D.③②④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4.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南北统一()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宋太祖5.导致如表中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唐朝人口统计表时间人口数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4531万人A.官员选拔制度的改良 B.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昌盛 C.边疆形势的日益紧张 D.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6.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写照。唐朝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商业繁荣;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学子云集于此。可见,当时的长安城()A.生活丰富 B.繁荣开放 C.对外交流频繁 D.农业技术发达7.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占长安,自立为帝,建立唐朝。这段话描述的是()A.隋朝建立的背景 B.隋朝灭亡的教训 C.唐朝建立的过程 D.唐朝建立的影响8.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拥有“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这些诗句体现了()A.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 B.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 C.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D.蔑视权贵的浪漫情怀9.唐太宗曾引用古人的话告诫太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体现出的治国思想是()A.无为而治 B.依法治国 C.以民为本 D.重用人才10.宋初规定,府州的公文要在辖境内颁行,必须由长官与通判共同签押。例如,知府或知州“无得擅断,徒、杖刑以下,听与通判官等,量罪区分”。这种做法旨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防止武将专权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强化司法监管11.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更加活跃,海陆形成了多条航线。出现这一变化的政治原因是()A.重文轻武政策 B.经济重心的转移 C.市舶司的设置 D.北方战乱,南方稳定12.学界普遍认为宋代海外贸易频繁兴盛,但也有研究指出,宋代远洋外贸必须利用冬夏两季季风,向北的航线是“趁南风而去,得北风乃归”,往南则“冬南夏北”。影响宋代海外远洋贸易的因素不包括()A.自然条件 B.发达的造船业 C.重文轻武 D.国家政策13.阅读下面“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从非农业税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2021.35117.228:72A.市民生活多姿多彩 B.经济中心向南转移 C.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商业贸易繁荣兴盛14.“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这说明行省的设置()A.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有利于强化地方自治15.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苏常熟,天下足”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两句谚语流行于哪一历史时期()A.隋唐 B.西汉 C.宋朝 D.元朝16.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会子”②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③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④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7.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值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材料所描述的“太祖”是()A.唐高祖 B.汉高祖 C.元世祖 D.宋太祖18.明朝在笞、杖、徒、流、死传统五刑外,增加了充军、枭令、夷族、刺字、凌迟等刑,不仅使传统的肉刑复活,而且将五代以来最残酷的凌迟之刑。明朝刑罚种类的增加反映了()A.社会生活失去了活力 B.传统礼教作用削弱 C.统治者强化社会控制 D.统治秩序遭受冲击19.“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该言论意在表明()A.专制皇权的加强 B.地方权力的削弱 C.政治上的成熟与创新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0.冰在唐代的主要功能是内服解暑消除烦热,外用缓解局部肿胀。而李时珍提出“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既对属于伤寒阳毒类的热病用冰外敷,达到降温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冰的医疗作用。这表明李时珍在()A.探索中求实创新 B.继承中理性批判 C.实践中验证真理 D.实验中总结经验21.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初解决这一“矛盾”的措施是()A.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B.设中书省,负责行政 C.创立三省六部制 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22.有学者认为,清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比较成功。以下史实能支持该观点的是()①册封达赖班禅②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③设置伊犁将军④平定西北大、小和卓叛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3.乾隆《吴江县志》说:“凡邑中所产,皆聚于盛泽镇,天下衣被多赖之,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来买者,摩肩联袂,如一都会焉。”材料反映()A.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B.徽州府商人的崛起 C.大城市经济的兴盛 D.工商业市镇的繁荣24.中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如图所示)。据此推断,这一变革的趋势是()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监察权力逐渐减弱 C.丞相权力逐渐提高 D.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二、综合题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黄河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不同水系之间的水陆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等材料二:如图。材料三:(中国古代)这种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中A是,B是,隋朝大运河是在位时修通的,其修建加强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图片,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太宗完善这一制度的举措。(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如图:(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生产工具的名称。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4531万人(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3)依据材料三,请写出一例唐太宗时期“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史实,该事件体现唐朝统治者实施怎样的民族政策?材料四: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历史》“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摘自郭沫若诗句(4)依据材料四,把佛经带回中国的“他”是指谁?材料中“唐风洋溢奈良城”指的是唐代哪一著名历史事件?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请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北宋结束了A分裂割据的局面,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后来辽被B灭亡,B又南下灭北宋。(2)写出图中辽和北宋之间签订的盟约。(3)写出南宋抗击B政权的一位英雄人物,并写出相关战役一例。南宋和B政权议和形成了什么局面?(4)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例如《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等多部法规。——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三: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简述图中所示朝代为了加强对A、B两地的管理分别设置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A地机构设置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的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内在联系。参考答案1-10ADBCDBCCCA11-20DCDBCBDCAA21-24ACDA25.(1)涿郡;余杭;隋炀帝;南北。(2)特点: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3)科举制。举措: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4)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和统治阶级的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任意两点)26.(1)工具:曲辕犁、筒车。(2)趋势:不断增长;原因: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善于用人,注意减轻农民负担,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3)史实:文成公主入藏;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4)人物:玄奘。事件:鉴真东渡。27.(1)五代十国;金。(2)澶渊之盟。(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