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考县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八年级语文学科学业评价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1.根据语境完成题目。①宝应的夏天碧波荡漾,绿树葱茏,风景如画,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②我们踏着晨光,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息。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ˇ的芬芳。③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chóu,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望,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走在芦荡的小径之上,苇叶葱茏,宛如轻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随着潺潺的水声,成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到头顶的蓝天一线。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说,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是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写下的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浮动着颜色呢!(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惬()意田chóu()(2)怡宝认为选文第①段句子有语病,请你说说该怎样通过调整语序来修改。(3)下列对语段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对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朗读设计是恰当的。(注:着重号表重读,“ˇ”表停顿,“→”表稍稍延长)B.选文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两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前者是明喻,后者是暗喻。C.“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美妙动听”“旋即隐没”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D.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干是:诗人描绘颜色。【答案】(1)①.qiè②.畴(2)把“宝应”和“夏天”调换位置。(3)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惬(qiè)意:满意;称心。田chóu(畴):田地;田野。【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题干要求通过调整语序来修改。第①句“宝应夏天碧波荡漾,绿树葱茏,风景如画,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提取句子主干后是:夏天是地方。很明显句子搭配不当,故可以将“宝应”和“夏天”调换顺序,尤其注意不能将末尾的“季节”改为地方。【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朗读、修辞手法、短语结构、提取句子主干。A.有误,“泥土的芬芳”是偏正短语,“泥土”后不应该停顿;C.有误,“水光潋滟”是主谓短语,“一碧万顷”是偏正短语,“美妙动听”是并列短语,“旋即隐没”是偏正短语,四个短语的结构并不是都不相同;D.有误,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干应该是:诗句浮动颜色;故选B。2.下列对作品内容或相关常识的陈述不十分准确的一项是()A.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诗中还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B.《灯笼》以散文笔法行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美好回忆。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C.《时间的脚印》不仅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阐释事理,还在说明中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D.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以空间为序,先写局部再介绍整体。从全文看,采用了“分——总”的结构,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和说明,详略得当,层次井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D.有误,《核舟记》一文以空间为序,先写整体再介绍局部;从全文看,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故选D。3.诵诗文,体会先贤精神。诗句精神内核①______,在河之洲。②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爱慕贤淑溯洄从之,③________。④________,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执著追寻⑤_______,在城阙兮。一日不见,⑥________!(《诗经·郑风·子衿》)思念深沉⑦_______,胡不归?微君之躬,⑧________。(《诗经·邶风·式微》)咏叹不公⑨_____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积极出仕芳草鲜美,⑩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心驰仙境【答案】①.关关雎鸠②.窈窕淑女③.道阻且长④.溯游从之⑤.挑兮达兮⑥.如三月兮⑦.式微式微⑧.胡为乎泥中⑨.坐观垂钓者⑩.落英缤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雎、鸠、窈、窕、溯、兮、达、微、钓、缤、纷”等字的正确书写。名著阅读,传承文化经典。【专题一】:巧识书名,走近经典4.文段一:他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愤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过了两年,武帝改元太始,大赦天下,他出了狱,不久却又做了宦者做的官,中令书,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他死后,他的外孙将全书献上朝廷去,并传写公行于世,汉人称为《太史公书》。文段二: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文段一】中的“书”是指《______》,【文段二】中的“这部书”是指《______》。【答案】①.史记②.战国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从“他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愤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过了两年,武帝改元太始,大赦天下,他出了狱,不久却又做了宦者做的官,中令书,重被宠信”可知,这是描述司马迁著书《史记》的过程。所以,【文段一】中的“书”是指《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从“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可知,这时描述战国时期的史书,结合“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这一特点可知,【文段二】中的“这部书”是指《战国策》。《战国策》者,战国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名之,为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非一时一人之作,最初也没有统一的名字,“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刘向在整理编订为一书之后,才确立了现在的书名。《战国策》为叙事体,以记言为主,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斗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言行,开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之先河。【专题二】:火眼金睛,辨误经典5.下面是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小兰:《说文解字》是东汉史籀所作、书中兼收小篆、籀文“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小李:《大学》一书,循序渐进地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小赵:《楚辞》中的《离骚》,相传是屈原放逐时所作。他常用“美人香草”比喻忠贞的爱情。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______(写学生名字)。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______(写学生名字),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答案】①.小兰②.将史籀改为许慎③.小赵④.比喻“政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应把“史籀”改为“许慎”;所以说小兰的说法错误。《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在《离骚》中,屈原开创了将“美人香草”用作政治辟喻的传统。故小赵的说法错误。综合性学习6.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古诗漫步】(1)下列对宋代名家诗句中所写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B.欧阳修: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元宵节)C.苏轼: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节)D.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2)给下首写民俗的古诗补充工整,最恰当的一项是()远山枫外淡,破屋______孤。宿草春风又,______去岁无。A.麦边新阡 B.麦边阡新 C.边麦新阡 D.边麦阡新【活动参与】(3)清明节时,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革命烈士陵园去扫墓,祭奠英烈。同学小华知道之后对你说:“我想单独到其他地方去玩,就请假不参加了。”你不赞同小华的做法,请结合清明节的意义加以应对。你对小华说:“______。”【答案】(1)C(2)A(3)例:小华,清明节一直有扫墓的习俗,这是民俗文化。这是我们纪念那些去世的先辈的一种仪式,意义就在于祭奠祖先,心怀感恩。我们不仅要祭拜自己的先祖,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的革命英雄,他们应该永远被我们铭记,而扫墓就是纪念他们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能只想着玩,该做些有意义的事,你说对吗?【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A.句意: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诗句是写“春节”;B.句意: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诗句是写“元宵节”;C.句意: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清楚明白。“清明”的意思是:清楚明白,通透。诗句并非写“清明节”;D.句意: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诗句是写“端午节”;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补充诗句古诗中间四句对仗工整,“枫外”是事物名词+方位名词,应对“麦边”;“宿草”是形容词+名词,应对“新阡”;故选A。【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小华的做法,结合清明节的意义加以应对。示例:小华,我理解你想要在清明节假期时找些乐趣的心情,但这个节日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休息日。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情感。我们通过扫墓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这是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习俗。参加学校组织的扫墓活动,不仅是对那些英勇烈士的一份敬意,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牺牲与奉献,为我们铺就了和平与幸福的道路。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感恩英雄,这样的纪念活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清明节的真正含义。此外,参与集体活动也是一种社交的机会,我们可以在其中与同学们交流感受,增进友谊,这比单独去玩更有意义。所以,希望你能重新考虑,加入我们一起去祭奠英烈,体验这个节日的真正价值,好吗?二、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阅读下段短文,回答各题。粽叶飘香时①A石榴花红了,栀子花白了,端午到了。②街上的摊点开始吆喝起各式各样的粽子,商场的大楼挂满了斑斓的条幅,营造着端午的氛围。我穿行于这节日的森林里,开始想念故乡的粽香。③故乡在一个遥远的乡村,门前有一条蜿蜒的小河,两边是连绵的青山。河水清澈,映着青山和白云,河边长着极茂盛的芦叶和苇草。④为包出最好的粽子,母亲在端午的前一天就去河边采芦叶和苇草。她起得很早,赶在太阳出来之前,赶着芦叶挂着晶莹的露水。芦叶细长锋利,母亲的脸和手常被划破,但她并没有在意。⑤选上好的糯米,先要泡上一宿,然后堆在一个大铁脸盆里。青青的芦叶和苇草放在旁边,闪着亮光。⑥母亲系上围裙,坐下来,左边是芦叶和苇草,右边放着糯米。她熟练地将两张芦叶交叠在一起,然后在右手握成一个斗形,左手抓半把糯米,轻轻地一松手,把米填进去。约莫加到一半时,将准备好的红枣或是红豆,或是一块咸肉丁放入,接着,在侧面再插入一片芦叶,然后继续加糯米直到装满斗形,用拇指轻压一下,粽子就变得严实。⑦米全部填好了,她折过侧面的芦叶来封口。B她的嘴里含着苇草的一端,用拇指拉紧另一端,顺着整个粽子一绕,一拉,一扣,一结,一个鲜绿漂亮的三角粽就在她的手中诞生了,整个动作是那样的连贯和优美。⑧包好的粽子以8个为一组,被拴在了一起,再一排一排地挂起来,沉沉实实的,等待着下锅。⑨天暗了下来,粽子全包完了,一个个饱满而结实。看着眼前的粽子,母亲的脸上荡漾着满足的笑容。她把包好的粽子一个个地放入锅中,密实而紧凑。她在上面还要压一块重的小青石,防止水滚开后,粽子浮起来煮不透。⑩灶膛里放进早已晒干的树根,熊熊的火焰开始“舔”着锅底,发出呼呼的声音。大火把锅里的水煮沸后,母亲改用温火慢慢煮,不然,粽子会爆馅。她不时地去灶膛加柴或是减柴,时刻检查锅里的水。⑪白白的雾气开始氤氲起来,慢慢地飘出浓浓的芦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味。两个时辰后,撤掉柴火,让底火来闷。一勾新月挂上树梢,滑嫩芳润、清香醇厚的粽子终于新鲜出锅。⑫那一个晚上,村子里每家都在煮粽子,粽子的清香从每一个角落飘散出来,弥漫着院落,沁润在心里。⑬粽叶飘香的日子,另一件值得巴望的就是吃鸭蛋。⑭母亲选一个结实的瓦缸,先在里面装满了黄泥,然后加粗粒的盐和花椒,倒一点白酒,把它们搅匀。然后挑出最好的鸭蛋,把它们洗干净,在每一个蛋上小心地糊上一层层薄薄的黄泥后,整齐地放进缸里。⑮腌鸭蛋,时间太早,等到端午会太咸;迟了未免又少了些成色,不够入味。母亲把时间把控得正好,她腌的蛋咸淡适中,剥开,红黄油的淋漓,吃在嘴里,沙朗得很。⑯鸭蛋是和粽子一道煮的,需提前拿出来,不然时间长了会全部爆破。她把白净净或绿粉粉的鸭蛋用冷水浸一下,干了之后,在上面涂上红黄的颜料,然后装进一个小小的络子里,给我们姐弟挂在胸前。⑰这个小小的络子是用彩色皮筋结的,专门用来装鸭蛋,大小正好。村里的每一个孩子的胸前几乎都挂着一个鸭蛋,大家见面了,一个个捧着相互撞击,谁不被击破,就是胜者。⑱家里的鸭蛋更多的是拿到街上卖,换一些油盐酱醋,挂在胸前的常舍不得吃。吃的时候很小心,先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壳薄明晰,玲珑剔透,我们用它来装萤火虫。⑲夜色降临,小伙伴们都出来了。在树丛里,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我们伸出手掌,轻轻捏入拳内,手心的亮光便闪烁不定。⑳我们小心地从蛋壳破口将它送入,一个蛋壳可以装十几只。最后用蛋膜粘口水糊住蛋口,分明就是一盏小小的灯笼。我们提着它,穿行于村口巷尾、田野麦场,那一丝丝忽明忽暗的光,引得我们小小的心柔软而温暖。玩累了,放在枕边,看着看着,一起潜入了梦乡。㉑故乡像一场清远的梦,童年也早离我远去。如今的市场里各种粽子琳琅满目,招揽声不绝于耳。鸭蛋更是随处可见,它们常有着精美的包装。可无论是粽子还是鸭蛋,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7.圈点批注是阅读时常用的方法,请你为文中划线的A、B两组句子,从语言特点、行文作用、描写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加以批注。A.石榴花红了,栀子花白了,端午到了。批注:______B.她的嘴里含着苇草的一端,用拇指拉紧另一端,顺着整个粽子一绕,一拉,一扣,一结,一个鲜绿漂亮的三角粽就在她的手中诞生了,整个动作是那样的连贯和优美。批注:______8.有人认为:第③段宕开一笔转而写“故乡”,影响了前后文段的连贯性,应该删去。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9.阅读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对这两处文章结尾加以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的结尾【答案】7.A.“石榴花红了,栀子花白了”,运用景物描写,选取富有季节特征的两种花,自然点出“端午到了”,从而引出下面端午节有关粽子和鸭蛋的内容。或开头运用短句,语言质朴,简洁明了,快速切入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出下面有关粽子和鸭蛋的回忆。或景物描写,“红”和“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富有画面感,语言简洁,引出下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一方面即得满分)B.运用“含”“拉”“绕”“拉”“扣”“结”等一系列动词(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其体描写了母亲包粽子时的情景(动作的连贯和优美),表现了母亲包粽子技艺的娴熟和勤劳能干的特点,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8.不赞同,第③段承上段末的“故乡的粽香”而写,也自然引出下段中的“芦叶和苇草”,不仅不影响连贯性,还通过对记忆中故乡美丽景物的描写,为下文赞美故乡人、故乡事做铺垫,也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9.相同点:两文结尾都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对记忆中人的怀念;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再有当年的情境,体会当年的心情。不同点:《社戏》中“我”难忘的是平桥村人们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还有优美的水乡风光,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粽叶飘香时》作者怀念端午的粽子和鸭蛋,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对家乡的怀念。【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批注。A.本句可从景物描写、句式特点、语言特点、行文作用等角度赏析。“石榴花红了,栀子花白了”一句是景物描写,“红”和“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而且“石榴花”和“栀子花”富有季节特征,自然而然地点出“端午到了”,从而引出下面端午节有关粽子和鸭蛋的话题及描写,描写自然、符合逻辑。其次,“石榴花红了,栀子花白了”一句运用短句,句式简短、整齐,语言简洁质朴,简洁明了,自然而然引出下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快速切入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出下面有关粽子和鸭蛋的回忆。B.本句可从语言特点、人物描写方法、动词的运用角度赏析。“她的嘴里含着苇草的一端,用拇指拉紧另一端,顺着整个粽子一绕,一拉,一扣,一结,一个鲜绿漂亮的三角粽就在她的手中诞生了,整个动作是那样的连贯和优美”运用“含”“拉”“绕”“拉”……“扣”“站”等一系列动词,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包粽子时的动作流程,同时,这也是动作描写,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了母亲包粽子动作娴熟与心灵手巧,表达了对母亲勤劳的赞美。【8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作用。本题先表明观点,不同意,然后根据句子的作用分析原因。文段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中间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内容上,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根据第②段“我穿行于这节日的森林里,开始想念故乡的粽香”和第④段“为包出最好的粽子,母亲在端午的前一天就去河边采芦叶和苇草”可知,提到了“故乡的粽香”,还有包粽子的“芦叶和苇草”,结合第③段“故乡在一个遥远的乡村”,“河边长着极茂盛的芦叶和苇草”可知,这部分内容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文章内容更加连贯;再根据第③段“门前有一条蜿蜒的小河,两边是连绵的青山。河水清澈,映着青山和白云,河边长着极茂盛的芦叶和苇草”可知,此段写出了故乡的美丽风景,再根据后文第⑫段“那一个晚上,村子里每家都在煮粽子,粽子的清香从每一个角落飘散出来,弥漫着院落,沁润在心里”可知,这部分内容也为后文赞美家乡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做了铺垫,正是有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环境,故乡的人也都是勤劳朴实,善良美好的。故此,第③段具有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和首尾呼应等作用,不影响了前后文段的连贯性。据此概括回答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比较。相同点:结合文章尾段“可无论是粽子还是鸭蛋,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和《社戏》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分析,两篇文章的结尾“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都写到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怀念,也强调以往的美好情境都不可能再有,当年的心情也难以再体会得到。不同点:《社戏》中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我”难忘的是平桥村人们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还有优美的水乡风光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粽叶飘香时》“可无论是粽子还是鸭蛋,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是写作者怀念端午的粽子和鸭蛋,从而由物及人,抒发对母亲和家乡的怀念之情。(二)国宝小档案——玉兔饰李想张劲硕①虎去神州,兔奔华夏。癸卯兔年悄然来临。温顺的兔子将接棒凶猛的老虎,成为国人最关注的生肖。徜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遇到许多与兔相关的文化符号,在这些符号中,文物中的兔子无疑是最为形象的。栩栩如生的兔子跨越千百年的时光,可爱灵动地呈现在今人面前,诉说着它们承载的历史。②我国现存最早的与兔相关的人类制品是一件新石器时期的玉兔饰,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这件玉兔饰出土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长6.8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玉兔呈飞奔状,头微微向上扬,两耳紧贴后背,短尾上翘,后腿抬起。它的下部有一条长方形凹边,凹边上对钻4个大小不一的圆孔,表明这件玉兔饰可能与其他器物连缀在一起使用,或为冠饰,或为梳背。工匠用寥寥数刀便将兔子的神韵展现出来,新石器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先民制玉技艺之高超,着实令人惊叹。在古代遗存的兔形文物中,玉制的不在少数,其中有一些还是出土于帝后级别的王者大墓:如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的玉兔、明定陵中的金环玉兔耳坠等。③这些玉质的兔子和传统文化中常说的“玉兔”是否有联系呢?可以说毫无关系,古人所说的玉兔,更多的时候特指月中兔,古人认为月亮上生活着一只兔子(也有说是一只蟾蜍,或者是一只兔子和一只蟾蜍),根据文献记载,月与兔的组合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在《天问》中曾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夜光即月亮,菟,就是兔子。通过这四句诗,我们知道在古人心中月亮是可以复活的。由此推论,月中兔很有可能也有长生不老的本事,所以后世出现了许多兔子捣不老神药的传说。④事实上,兔子捣药的神话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两汉时期神仙思想的盛行,使兔子捣药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更广。在这一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常能看到西王母身边有负责捣药的兔子形象:它们或跪或站,一手扶药臼,一手握药杵,忙得不亦乐乎。《山海经》中记载,西王母是能预知人类命运、掌管人类生死的女神,她住所附近遍布不死药,兔子跟从西王母而获得制造这种药的能力,此外,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如晋人傳玄在《拟天问》中说“月中何有?玉兔捣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上云乐》中说“青丝作笮桂为船,白兔捣药蛤蟆丸”,诗句中的“蛤蟆丸”正是不老药,今天大家熟悉的嫦娥、玉兔的组合出现在唐代,当时人们视嫦娥为月主,在月亮中捣药的兔子自然就成为嫦娥的下属,这才有了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⑤兔子为什么会与月亮有关?古人是通过什么逻辑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呢?屈原在《天问》中没有言明,后世的学者则给出了很多解释,强行把兔子的生理习性和月亮的周期变化联系起来。张衡《灵宪》云“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蛤”;王充《论衡》云“兔,月气也”。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兔子的孕期为29-30天,正合月亮周期;兔子生育后很快能交配再孕育下一代,且兔子生产多在晚上,恰与月亮、女性属阴特点相合。此外,兔子的三瓣嘴,也让古人联想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故将它们视为“明视”,寓意“明月之精,视月而生”。由于与月亮有着深厚的渊源,所以每当中秋节来临之际,兔子都会“火”一把,这也让它成为十二生肖中最为忙碌的一个小动物。⑥在中国人心中,兔子不仅是动物学中哺乳纲兔科的动物,它早已超出生命实体的范围,上升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选自《百科知识》2023年02期,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现存最早的玉兔饰是新石器时期的人类制品,体现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先民制玉技艺之高超。B.古人所说玉兔,更多时候特指月中兔。玉质的兔子文物和传统文化中常说的“玉兔”毫无关系。C.从“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中可以得知在古人心中月亮是可以复活的。D.今天大家熟悉嫦娥、玉兔的组合出现在唐朝,他们的出现与当时神仙思想的盛行息息相关。11.兔子为什么会与月亮有关?请简要概括其中的三点原因。12.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答案】10.D11.①兔子孕期正合月亮周期;②兔子生产(生育)多在晚上,与月亮、女性属阴特点相合;③兔子三瓣嘴,让古人联想到月亮的阴晴圆缺。12.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玉兔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使说明更有说服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今天大家熟悉的嫦娥、玉兔的组合出现在唐朝,他们的出现与当时神仙思想的盛行息息相关”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第 ④自然段“事实上,兔子捣药的神话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两汉时期神仙思想的盛行,使兔子捣药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更广”“今天大家熟悉的嫦娥、玉兔的组合出现在唐代”可知,神仙思想的盛行实在两汉时期。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文章第⑤段“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兔子的孕期为29-30天,正合月亮周期”“兔子生育后很快能交配再孕育下一代,且兔子生产多在晚上,恰与月亮、女性属阴特点相合”“此外,兔子的三瓣嘴,也让古人联想到月亮的阴晴圆缺”可概括为:①兔子孕期正合月亮周期;②兔子生产(生育)多在晚上,与月亮、女性属阴特点相合;③兔子三瓣嘴,让古人联想到月亮的阴晴圆缺。【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分析。根据“长6.8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玉兔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比文字更具有说服力。三、文言文阅读(共16分)(一)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①,与山升降,其缺者②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③,揭水④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⑤不平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⑥蓄膏渟⑦。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得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⑧,若颏颔龂齶。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铿然。又南一里,到大冥⑨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节选自唐·柳宗元《游黄溪记》)【注释】①骈植:并行种植。②其缺者:指缺花叶。③黄神之上: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④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⑤殆:几乎。⑥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⑦渟:水停止不流。⑧峻流:从高而下的急流,即黄溪。⑨“冥”同“溟”,海。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祠之上,两山墙立墙:(______)(2)如丹碧之华叶骈植华:(______)14.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到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15.翻译下列句子。(1)溪水积焉,黛蓄膏渟。(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16.选文和柳宗元《小石潭记》均采用特写镜头写“鱼”,颇为传神。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说说各自的妙处。【答案】13.(1)用作状语,像墙壁似的。(2)同“花”,花。14.到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15.(1)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3)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16.选文中“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运用拟人的写法,活现了游鱼嬉戏的情态。《小石潭记》既以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来衬托水的清澈,又从“佁然不动”的静态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动态两方面写出游鱼的活泼,“似与游者相乐”赋予鱼以人的情感,把鱼写活了,也衬托出作者心情的轻松愉快(《小石潭记》选择一两句说说即可)【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句意:黄神祠后面的高山陡峭险峻,像墙壁似的矗立。墙:用作状语,像墙壁似的。

(2)句意: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华:同“花”,花。【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来到一片广阔幽深的平野,这里依山傍水,山路平坦,水流舒缓,有土地田园。“山舒水缓”是一个并列短语,表示完整的意思,在其前后各断开一处,故断句为:到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1)积:聚集,汇聚;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膏:油脂;渟:水停止不流;(2)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3)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而:连词,并列;为:是。【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根据《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知,其意思是: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由此可知,这里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鱼儿的动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出鱼儿的静态;描写其动、静状态,侧面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游鱼好像在和游人玩乐,赋予游鱼以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游鱼的活泼和快乐。《游黄溪记》中描写鱼的句子是“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其中“会”字把鱼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数百条鱼正游来会聚水边崖下,不仅使寂静的山林增添盎然生机,也表现了作者的游兴。【点睛】参考译文: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黄神祠后面的高山陡峭险峻,像墙壁似的矗立,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则是悬崖峭壁和各种岩洞。黄溪水底铺满了小石头。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相聚在石头底下。又往南走百步,来到第二潭。周边的岩石高峻耸立,靠近激流,(山石的形状)像猛兽呲牙咧嘴,参差不齐。潭下散落着许多平整的大石块,可以当桌凳坐下来畅饮。(石上)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大的像天鹅、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再往南数里,地貌变化不大,树木茂盛,山石清瘦,流水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一片广阔幽深的平野,这里依山傍水,山路平坦,水流舒缓,有土地田园。当初,黄神活着的时候,就居住在这个地方。(二)古诗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诗意在慰勉友人不要在离别之时悲哀。B.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C.颔联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苦,惜别之中显出旷达。D.尾联“歧路”照应送别,委婉地批评了友人伤心落泪的举动,间接反映了诗人郁闷、惆怅的情怀。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7.D18.对偶/夸张。表现诗人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体现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D.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这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这里说“委婉地批评了友人伤心落泪的举动,间接反映了诗人郁闷,惆怅的情怀”错误;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鉴赏。从修辞角度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对偶、夸张手法,把两人之间的距离夸大到天涯。这两句恰如老朋友的殷殷嘱托,告诉朋友: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这里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四、写作(50分)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向温暖出发,去采撷亲人的关怀;向童年出发,去寻觅欢乐的时光;向梦想出发,去拼搏美好的未来;向书海出发,去寻觅哲人的智慧……出发,是走在路上,看芳草鲜美;是遇见未知,感受天地与爱。出发,是告别,亦是迎接。请以“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