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读想结合的方式,让词从口中入,境从想中来。由“茅檐低小”到“溪上青青草"的词中画,让学生在脑海中感受朴素恬静的田园风光,感受词的意境美。在感受意境的同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诗词,体味词的内容以及诗人辛弃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让学生受到词人感情的激励。最后在充分感受诗词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感情后,学生背诵这首词,积累辛弃疾的词。

除此之外,我关注运用“尊重鼓励”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尊重已有的学情基础,给予必要的肯定或建议,通过实施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角。所有的这些教学设计均是将《课标》中的要求深入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围绕“纯朴的乡村"这一主题编写。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全文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一共8句话,2句写景,6句在写人。在写景方面,通茅檐、小溪、青草这几个农村中司空见惯意象的描写,给我们构画了一个清新秀丽,鸟语花香的美景。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等画面,把孩子们的勤劳能干、聪明懂事、活泼可爱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生活虽然清苦,但却其乐融融。其中对小儿的描写达到本首词的高潮,特别一个“卧”字,用的是如此传神,一字千金。作为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二十岁便奔赴战场,为国杀敌,二十余年沙场征战,他多么希望国家和平,百姓安宁,国泰民安。因此,当他看到这样一户老有所乐、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和睦家庭时,他是多么向往这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啊!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词,对词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具备了诗词学习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会了通过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诗词的方法;初步了解了对仗,押韵,平仄的基本要求,能够熟练的吟诵古诗词;能够掌握作者,朝代等文学常识,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与诗文之间的关系,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这些学习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悟能力,对于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感性地捕捉,因此让学生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还是本词教学的合适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抓住词眼“醉"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继续运用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重点感悟“相媚好”、“卧剥"两个场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习古诗词。

4、通过学习这首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志向抱负,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继续运用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重点感悟“相媚好”“卧剥"两个场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习古诗词。

难点:通过学习这首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志向抱负,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纯朴的乡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是一幅和谐的画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是一样,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

辛弃疾简介: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回归南宋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纠错。

4.重点解决词里“剥"、“蓬”字的读音。

5.听视频朗读。

6.指名读,齐读。

7.交流生字。

引导:在朗读中,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预设:

①“剥"是多音字,在本首词中读bō,此外还可以组词为“剥削”“剥夺"等;它还有一个读音是bāo,常见的组词有“剥皮”“剥花生"。

②“茅檐”的读音是máoyán,“茅"的最后一笔是撇,注意不要落下;“檐”字左窄右宽,用换偏旁的方法联系“瞻"字来记忆。

讲解词语。

③“翁媪”指的是老翁和老妇,本首词指一对老夫妇。

④“亡赖"的“亡”是通假字,通“无”,所以这里读wú,“亡赖”指顽皮、淘气。

三、品味景醉

1.学习上阙,针对“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名读,并提问: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习下阙,提问:在这幅恬静的画面中出现了兄弟三人看他们在干什么呢?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①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②讲解“亡赖”、“卧"的意思。

③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话。

④理解“醉"、“吴音”、“相媚好"的意思。

⑤针对诗词内容提问:老两口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就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

⑥辛弃疾为什么会向往这一家人的美好生活呢?走进作者内心。

⑦感情朗诵《清平乐·村居》。

四、感悟词中人物品质。

1.预设:词中的人你最喜欢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大儿子和二儿子一个在地里锄草,一个编织鸡笼,可见这两个儿子勤劳孝顺。

(2)在词中“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可见小儿子是一个无拘无束、调皮可爱的孩子。

(3)正因为儿子们孝顺,懂事,承欢膝下,这对老夫妇才能喝点小酒,悠闲自在地闲谈取乐呀。

小结:这真是幸福的一家子人啊!让我们读出他们的幸福来吧!

感悟词境,拓展升华

2.抓出词眼。

预设:

教师: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首词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生1:这是一幅和谐美好的村居图。

生2:我感觉这是一派宁静祥和的乡村风光。

生3: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一家人的悠闲与幸福。

教师:请问,你们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4:“醉"字。这是一首令人陶醉的词。

3.感悟词眼。

教师:你们因何而陶醉?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因景而陶醉。美景如画,令人沉迷。(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因人而陶醉。孩子们勤劳体贴,天真烂漫。(朗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因情而陶醉。一家人和谐相处,老夫妇更是小酌之中显绵绵情意。(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五、小结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2填空练习背诵。

3欣赏:配乐唱读。

六、拓展延伸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

阅读比较,感受诗文中的韵味、趣味和真味

七,布置作业

收集辛弃疾的古诗词,认真品读。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檐小溪青草

翁媪相媚好

大儿锄豆

中儿鸡笼织

小儿剥莲蓬

课后反思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后,我观看了自己的授课视频,也和其他教师交流讨论本堂课,现对本课作出以下反思:《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引领学生读出节奏感,读出画面感,读出情感。并让学生欣赏这首词的唱读。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美。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上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读二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不断交流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读出停顿、节奏和音律感。

二、在诵读中展开想象读出画面感。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让孩子想象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会有哪些景?哪些人?他们又在干什么呢?在想象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词中“喜”“醉”,读好词人所描绘的画面感。三、拓宽背景在诵读中读出情感。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成年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可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他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一呆就是二十年。闲居的日子里,辛弃疾更加关心农村生活。当他看到了一幅温馨幸福的五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非常开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他内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