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作业
【单元作业目标】
1.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的情感脉络。
2.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分析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人物描写、修辞手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4.了解叙述视角,分析不同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
【知识卡片】
1.信天游: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抒情性极强,具有
以下特点:①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②韵律上,节内押韵,或数节一韵。③语言上,
常用叠词、方言口语,七言为主,可长可短,节奏自由。④艺术上,善比兴,多修辞,贴切
自然。
2.表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
的叙说和交代)、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
用或道理、思想等解说清楚)、议论(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
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
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抒情(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
感,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3.叙述视角: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初中阶段的作品-一般采
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有的作品在叙述过程中会转换不同的叙述视角。
4.反复: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词语、句子或语段重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目的是强调某
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5.排比: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
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三句或三句以上)
或段落(两段即可)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课时作业】
第1课社戏
1.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人名),
代表作有小说集《》、《》等。
(2)社,在绍兴指。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
第1页共11页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扮演—
小旦扮演,老旦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扮演。
2.通读全文,根据“戏前”“戏中”“戏后”梳理小说内容,仿照示例,完成图表。
3.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1)课文第1段讲述了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概况,主要运用了和的表达方式,
但其中有一句议论性句子:”"。
(2)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4.社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可结尾作者却说是“好豆”和“好戏”,主要原
因在于戏外的快乐体验和平桥村民淳朴的品性。
(1)阅读文章第23段,以“我听到,我看到_我感到”的句式,梳
理“我”在返程时的“快乐”体验。
(2)比较原句和改句,分析阿发的形象。
原句: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
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改句: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偷我们的罢!”
(3)请从文中再选择一位你喜欢的人物,结合具体语句,品析人物形象。
5.小说标题是《社戏》,但开头和结尾却写了不少与“戏”无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否可以
第2页共11页
删除?说说你的看法。
6.理清叙事视角有助于更好地读懂故事。《阿长与〈山海经〉》和《社戏》在叙述视角的选用
上都极为巧妙,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分析两篇文章的叙述视角,说说有何异同?
(2)结合《社戏》,评价作者采用这样的叙述视角的作用。
第2课回延安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字。
(1)白羊肚()(2)摩子()(3)油像()
(4)一zhan()灯(5)yao()洞(6)眼kudng()
2.下列诗句中属于抒情的一句是()
A.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B.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C.“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儿根根。”
D.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3.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图。
回
延
安
4.诗歌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请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叠词是陕北民歌中比较常见的语言形式,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诗歌的陕北地域特色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第3页共11页
5.诗歌语言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比兴”,请结合题目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注解:比,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
(1)请从诗歌中找出一处并分析。
(2)请运用“比兴”手法,完成下面的小诗。
等待
花儿等待绽放的娇艳,
老师等待—_的____
一等待—_的一
」等待—_的一
谁不在等待幸福,等待美,等待爱。
6.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学习《回延安》这首诗后,班级拟开展一次以“继承前辈遗志,
感受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一起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语。
(2)如果你是主持人,请再设计两项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开展“感受延安精神”的诗歌朗诵会
活动形式二:一
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3课安塞腰鼓
1.请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
(1)紧一(A.靠B.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1)-(A.捶B.敲)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3)是挣脱了、冲破了,—(A.打开B.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2.梳理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时间鼓声现场氛围特写画面
第4页共11页
表演前未曾响过⑴蓄势待发的后生
火烈的舞蹈
(3)
表演中⑵喧闹激昂
击鼓的后生
(4)
表演后⑸⑹耳畔的鸡鸣
3.《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结合下列语句,分析作者是如何传达诗意美的?
(1)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
士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3)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
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4.阅读下面两句话,辨析表达方式的共同点,并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两句话所蕴含的文化
内涵。
(1)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5.“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在文中有怎样的
作用?
6.课文最后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4课灯笼
1.看拼音写汉字。
第5页共11页
髭11身()神kdn()\府旋()争s6ng()
怅wdng()静mil()4记砥然()p6i*()
2.阅读课文第3-11段,圈画文中与灯笼相关的语句并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1)根据示例,完成表格。
段落重点写到的灯笼
第3段接祖父回家路上所提的灯笼,庭院里为晚归的我们而亮着的灯笼
第4-5段①
第6段②
第7段唐明皇建于东宫的灯笼;元宵节几处山城小县的龙灯、跑马灯
第8段③
第9段④
第10段与汉献帝做伴的灯笼
第11段将领们军营中的灯笼
(2)第6段中的灯笼与第3段、4-5段中的灯笼有何异同?
3.有人评价吴伯箫的语言“典雅而蕴藉,简净而不芜杂”,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下列句子进
行阐释。
①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
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②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
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4.本文多种表达方式交错进行,下列四句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得就都是。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5.阅读课文第8段,圈画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分析不同时间对灯笼的描述,说说你读出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第8段: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
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
第6页共11页
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
了。
6.阅读课文第10-12段,完成下列题目。
(1)第10、11段中提到了很多历史人物,如汉献帝、辛弃疾、霍去病、裴度、蒙恬等,结
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感?
(2)结合加点字,说说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写作一一学习仿写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水乡青浦有很多古镇,
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请走进这些江南古镇,探寻家乡的民风民俗并完成相
关写作任务。
1.《安塞腰鼓》一文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
腰鼓的人,请学习并仿照这样的写法,描写青浦古镇里的一个民俗场景,字数在250字左右。
提示:
(1)重读《安塞腰鼓》,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
(2)选择青浦一个古镇,结合综合学习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
元),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民俗。
2.本单元的课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学习这样的写法,扩写上题片段。
提示:
(1)调动记忆,增加印象深刻的事件,呈现精彩细节。
(2)重读《灯笼》,仿照其写作方法,凝聚情思,注意表现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3.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特点,浇灌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俗之花。青浦作为典型的江南水
乡,也有其多彩的地域文化。请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经历,以“游青浦古镇,品江南韵味”
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提示:
第7页共11页
(1)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和线索,可仿照《社戏》尝试设计一波三折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润色语言,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参考答案】
第1课社戏
1.(1)小说鲁迅《呐喊》《彷徨》
(2)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3)年轻男子年轻女子滑稽人物
2.(1)伙伴游玩(2)夏夜行船(月夜行船)(3)偷豆吃豆(停船吃豆)(4)午夜归航
3.(1)记叙描写“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可以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
斯干幽幽南山'了”
(2)这句充满感情的议论性语句,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既隐含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
的厌倦,又表达“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与怀念,同时引出下文对“乐土”的具体描写。
4.(1)示例:“我”听到小伙伴们嬉笑着,议论着戏子,感到热闹欢快,我还听到船头响
亮的激水声:“我”看到浪花飞溅、航船载着“我们”飞速返航,甚至连老渔父都夸赞“我
们”的划船技艺高超;“我”感到十分自豪、畅快,看戏的失望心情很快烟消云散了。
(2)原句多了“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以及动作“往来的摸了一回”,因为夜色已深,
并不能看真切,“且慢”正是为了比较哪一家的豆好、豆大,确认了自家的豆大,于是毫不
犹豫地让小伙伴们偷自家的豆。此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阿发想用更好的豆招待小伙伴们,
不仅大方无私,更真诚淳朴。
(3)答案示例①:双喜当“我”因看不成社戏而情绪低落时,双喜“大悟似的”计上心来,
解决“大船”的问题;当看到外祖母和母亲有些担忧,“看出底细”的双喜一一细数原因打
包票,表现出双喜善解人意、考虑周全。
答案示例②:六一公公孩子们偷他的豆,他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
说“应该的”;还亲自送罗汉豆给“我”的母亲和“我”吃,可见,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热
情好客。
5.不可以。开头简要介绍了平桥村的概况和村民们对作者热情、平等的态度,为下文小伙伴
们带“我”看社戏、偷豆吃豆做铺垫。结尾六一公公送豆,表明淳朴的品性、温暖的人情是
存在于平桥村人们的骨子里的,是弥漫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里的,这才是这方水土“豆好”
“戏好”的底蕴,更好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6.(1)相同:同时使用两种视角,即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相结合。
不同:前者先是儿童视角,以儿童懵懂不解的视角来看待阿长;后是成人视角,即回到成人
成熟理性的视角来看待阿长。还有两者之间的巧妙转换,如在叙述“阿长”的行径时,偶尔
以成人视角来进行调侃。而后者《社戏》前文是儿童视角,只有最后一段是成人视角。
(2)叙述视角是根据写作目的的确定,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与作者写
作意图密切相关。《社戏》以儿童的视角呈现出平桥村淳朴、和睦的民俗画卷,结尾处转换
第8页共11页
为成人视角,流露出对这片乐土的怀念、留恋之情,也隐含着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第2课回延安
1.(1)dQ(2)m6i(3)m6(4)盏(5)窑(6)眶
2.B
3.(意对即可)
4.(1)示例:“树根根”“羊羔羔”等叠词带有陕北方言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在更好地传情达意的同时还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2)可从陕北的自然景观、农村生活场景等方面分析。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
羊肚手巾红腰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
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5.(1)答案示例:''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
“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2)答案示例:老师等待桃李的芬芳/农民等待田野的丰收/医生等待病人的康复
6.(1)答案示例:追思革命前辈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
(2)答案示例:请革命老前辈做一次以“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报告;举办一次以“歌颂延
安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3)答案示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
生活,同时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人甚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怀
揣着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坚定信念、前赴后继,不计个人得失,
在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义无反顾,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中。新时代,我们青少年应
该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在学业上奋发图强,勇创佳绩!
第3课安塞腰鼓
1.(1)B(2)A(3)B
2.(1)安静(2)震天响地(3)激越的鼓声
(4)奇丽的舞姿(5)戛然而止(6)寂静
3.(1)本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借助拟声词的反复运用,强烈表达了安塞腰鼓震撼的
第9页共11页
声响,给人带来的内心的碰撞与思想的激发。
(2)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多水的江南与承受惊心动魄打击的黄土高原进行对
比,衬出安塞腰鼓的故乡一一黄土高原的苍凉厚重。
(3)排比句中嵌入了反复和短句,加快了语言节奏,有力地抒发了气吞山河的鼓声深入到
了观众的思绪、生活与理想追求的精神层面,表现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蓬勃向上,铿锵激昂
的华夏精神对人的影响之深。
4.这两句话都是议论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议论,揭示了黄土高原所养育的高原后生的精神、
胸襟、激情,突出了西北高原的粗犷、阳刚之美,高度赞美高原人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
精神气质。这里面既蕴含着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表现为对我们这个从沉
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5.第一处表达的是对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的惊异;第二处表达的是作者对表演的关
注由外而内,开始思考其中蕴含的情感,并产生了一定的共鸣。第三处表达的是作者感受到
鼓声中生命的活跃与强盛,热情赞美黄土高原及其孕育的生命。第四处,作者的认识、理解
和思想感情达到顶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相互呼应,反映了作者对于安塞腰鼓意蕴的理解
在不断推进,也构成了内容上的层层推进,情感上的不断升华。
6.腰鼓在气势磅礴中戛然而止,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然沉浸在激情中,这时以“鸡啼”反
衬寂静。联系全文看,形成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的结构回环,使得文气起伏跌宕。同时''鸡
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生活的开始、新希望的象征。
第4课灯笼
1.焚龛斡讼惘穆锵裴
2.(1)①上灯学时母亲为“我”预备的小纱灯
②乡俗还愿时村头高挂的红灯
③族姊远嫁时满街的灯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艾滋病防控形势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2周《诗两首》教学设计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门窗保护施工方案
- 无痛分娩健康教育
- python考场安排案例
- paint造句简单而短
- 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执法培训
- 2024新版浙教版教材
- 文物修缮人员培训课件
- 观赏鱼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 2024年思政考试准备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娄底市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新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24)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全国考试题库(含答案)
- 器官捐献合作协议书范文模板
- 2024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2024年时事政治热点题库200道含完整答案(必刷)
- 99S203 消防水泵接合器安装图集
- 2020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计数—耐胆盐革兰阴性菌
- 医药企业价格和营销行为信用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