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文教学设计(4课)_第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文教学设计(4课)_第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文教学设计(4课)_第3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文教学设计(4课)_第4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文教学设计(4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

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

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

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

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

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

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

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

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

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

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

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

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

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

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

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

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

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

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

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

是一一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

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支持编

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

也叫古文。这篇古文跟平时学的课文哪里不一样?交流:短小,难读难懂。

4.学习注释。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注释?今天学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

方就去请教注释这个不说话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正音。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相机正音。

2.指导难读字。关注两个后鼻音的字:瓮,迸。借注释、看插图理解“瓮”,

了解瓮和缸的区别。

3.指导朗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正确。

三、再读课文,读出味道

(―•)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汇报交流,划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对的小

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

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二)读出拖音

1.拖音地读。部分音节适当拖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2.摇头晃脑地读,入情入境。

四、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随机交流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1)根据字形理解“跌二

(2)联系生活理解“庭”“群儿”。什么是庭?你家有庭院吗?你的庭院里

有什么?课文的庭院里有什么?群儿是什么意思?拓展群山、群鸟、群马。这个

群儿里边里都有谁呀?交流:司马光、掉进缸里的小孩子,司马光的朋友等等。

(3)想象拓展理解。群儿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哪个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戏?

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在树林里呢?在公园里呢?在水池里呢?

(3)指导写“登”字。

2.文白对照理解。小朋友,第一句话你读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我来说白

话文当中的句子,你们就说小古文当中意思和它一样的相对应的句子。

(二)第二句话: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同桌合作贴一贴。文白对照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请小朋友们拿

出抽屉里的学习纸,同桌两两合作,把小古文当中的句子贴到和白话文意思相对

应的地方。上台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2.师生合作读一读。教师读现代文,学生读小古文。

3.理解“弃”字。众是谁呢?就是群儿吗?全部都在里面吗?司马光也在里

面吗?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瓮里,他们在干什么?哭,丢下缸里的小朋友光在

哭了。在喊救命,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去找大人来救命了。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

跑了。丢下他,其实就是哪个字“弃”。

4.聚焦司马光的行为。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

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拓展“之”的用法。光持石击瓮破之。在这里,“之”是指什么?持

石击瓮破之,之就是“瓮”,(手拿碗)那持石击碗破之的之呢?一一碗,(手拿

杯)那持石击杯破之的之呢?一一杯,(手指教室的墙壁)持石击墙破之呢?一

一墙。总结:呀,这个“之”字可真有趣!以后咱们在读文言文时还会经常读到

它。

6.小朋友们,现在这个小古文你读懂了吗?你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把这个

故事讲下来吗,自己试试看,然后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五、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1.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

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

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3.背课文。现在你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试一次。自

己试试看。

4.写字指导。接下去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课堂作业本,开始写字,先把我们

课内指导过的这几个字写起来。课堂作业本,写字:登、跌。还没写好的带回

教室写。

作业布置:

晚上回家以后把这篇小古文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要背正确,二要

背出记节奏,三要背出味道,如果你还会摇头晃脑地背,爸爸妈妈一定会表扬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继续学习

1.回顾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谁能背一背?

2.回顾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

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自;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

“众皆弃去”的“众二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课文

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

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1)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

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

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

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采访众人: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

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司马光,你呢,你慌吗?那你也太镇定了,人都掉水里去了。

你怕吗?真的不怕吗?我可是很害怕的。你为什么不跑啊?(预设救朋友,是呀,

时间就是生命呀,在水里多呆一秒就多一分危险。你真勇敢,讲义气,聪明等)。

(2)说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机智、勇敢、讲情义等等。

3.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组织讨论: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司马光山中斩杀蟒蛇

司马光12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司马池到外地上任,途径陕西,路

过秦岭。在经过一个栈道的时候,遇见一条巨蟒,父亲和仆人都非常害

怕,不敢上前。这时司马光临危不惧,手持利剑上前,一剑扎进巨蟒的

尾巴,巨蟒疼得浑身一震,翻滚到了栈道下深不可测的谷底。

交流: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

三、角色体验,发展语言

1.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很开就传开了,在京城和洛阳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以至于“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读读看,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交流:在这

以后京洛两地把这个故事画成了画记录下来。

2.假如现在学校的文化墙也出现了这幅图,想让你向低年级的小朋友介绍介

绍,你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注意可以加入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

来更清楚、更生动!自己讲一讲,将给同桌听一听,全班展示。

四、补充资料,推荐阅读

1.补充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宋史•司马光传》

交流:聪慧,爱读书。

2.推荐阅读《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

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板书设计:

《掌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掌声》是一篇记叙文,文本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

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

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

对生活”。

文本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

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

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本通过

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了

解事情的经过外,还要指导学生“由外向内”深入体会英子的情感变化,以及这

些情感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

爱的教育机会,是一堂情意交融的课,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爱在学生心中永恒。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

11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四、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质疑课题

(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题目就叫《掌声》。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掌声)

齐读课题。两个字都是翘舌音,注意一下,再读一次。

2.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立刻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什么时候?你给予过别人掌声吗?为什么?

带着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打开书本103页,请你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二、初读课文,教学字词

1.重点正音。

默默地落下残疾骤然间犹豫忧郁似的

抓住“落下残疾”,指导“落”字后面读轻声。引出“落”的另两个读音。

2.句子挑战。

?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

久。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脉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前表示时间的语句,并说说你的发现。

(上小学的时候、一天、从那以后、几年以后。)发现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

写的。

2.师生交流:梳理课文脉络。

(第1自然段,介绍英子;第2、3自然段,两次掌声;第4自然段,英子的变

化;第5自然段,感谢掌声)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帚着问题默读课文:英子前后有什么变化?(划出文章中的词句。)

(像变了个人似的、忧郁、说笑等。)

以前“忧郁”,现在变得怎么样了呢?根据文章的语句,也用一个词语概括。

(开朗、活泼、大方、自信等)

2.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掌声)

3.过渡:掌声为什么有这样的“魔力”呢?课文为什么以“掌声”为题目?

让我们下节课接下去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导入新课

1.听写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

气徽笑着面对生活”。

2.追问:这里的“我”指的是谁?“大家”指的是谁?“大家”给“我”几次

掌声?

二、学习第1段,感受“忧郁”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仔细想想,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交流:“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想象一下当同学们在干什么。

屏显: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交流: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

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呢?

三、学习重点段,领悟掌声内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上台前英子会有怎样的心情?画出描写英

子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多读几遍,想一想英子的心情怎样?

屏显:轮到英子上台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

刻把头低了下去。

你就是英子,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屏显: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轮到你讲故事了,你为什么犹豫呢?

2.思考:第一次掌声的意义是什么?

屏显: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如果现在老师是英子,你们是英子的同学,什么样的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

你们能用掌声表示一下吗?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同学们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

支持)

3.思考:第二次掌声的意义是什么?英子的心情如何?

屏显: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深深地鞠了一躬”中,读到英子由衷地向大家表示感谢,也从中找到了

自信。

4.《课堂作业本》第4题一一哪些语句体现了英子的心情?摘抄关键词句。

反馈学生《课堂作业本》完成情况:

英子的动作、神态英子的心情

犹豫、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一摇害怕、痛苦、自卑

一晃地走上讲台

刚刚站定、泪水流了下来非常激动

镇定了情绪、深深地鞠了一躬、一摇一晃地走非常感激、喜悦

下讲台

四、借助插图,创意复述

1.如果英子介绍自己的那段经历,会怎样介绍?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

2.仔细看插图,边看边思考”插图表现的是哪部分内容”;

3.带着“'插图'前后的内容又是什么?”默读课文;

4.自己进行说话训练,关注表达,学习运用语言;

5.角色换位,借助插图,完整讲述故事。

6.师生交流,点评完善。

五、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指导书写。

出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课件出示:投调摇晃烈勇)

(1)引导分类。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写的五个生字。你可以把它们分成几

类?

上下结构:晃烈勇

左右结构:投调晃

(2)观察发现。师:再次仔细观察生字,说说怎么把这些字写美观?重点

强调“勇"第四笔,明白带勾笔画在上去到勾的书写原则。

2.学生练习,互动点评。

板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一个温暖的故事。体现了列

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灰雀颜色漂亮,歌声动听,列宁很喜欢它

们。第二至十自然段讲述列宁寻找灰雀,用温和的语言感化男孩。第十一至十三

自然段写失踪的灰雀重新回到公园。

课文语言简洁朴实,给人以想象空间。如“每次”“经常”“找遍”等词句中,

可以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与关心。从承认灰雀“还活着”,承诺“一定会飞

回来”等词句中,也能感受到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课文对话丰富,从中能读出细腻的人物内心活动。如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

见灰雀;列宁的自言自语,担心灰雀会被冻死;男孩回应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

都可透过这些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

本课教学以图画为支架,通过三幅图梳理内容,对话阅读中读出男孩抓鸟、

放鸟的故事,由3幅图变成5幅图,通过小组合作,重新整合,课文的故事变成

孩子的故事,故事更丰盈,学习更有趣。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要依据文本内容,有理

有据、合情合理地分析还不到位。因此本课教学抓住对话文体特点,紧扣单元要

素,以各种任务情境布置孩子寻找灰雀失踪跟男孩有关的线索,推进阅读,发展

思维,进行阅读策略指导,了解对话外的含义,读出文本中未曾写出来的故事,

理解故事里的故事。

学情分析:

1.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通过《掌声》的学习,学生对本单元教

学要点之一“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已有

了尝试,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掌声》的学习,学生还“通过人物的

动作、神态体会心情变化”,也为本课“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内

心想法”做了铺垫。

2.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要依据文本内容,

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地分析还不到位。因此本课教学抓住对话文体特点,紧扣单

元要素,以各种任务情境布置孩子寻找灰雀失踪跟男孩有关的线索,推进阅读,

发展思维,进行阅读策略指导,了解对话外的含义,读出文本中未曾写出来的故

事,理解故事里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字,会写“郊外、

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

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三、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2.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

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3.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四、教学流程: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图片排序触摸课文中的事

1.直接导入,学习生字。

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一一灰雀

(1)学习生字“雀”。雀是上下结构,上面小字去钩,下面部分写时注意三

横短,最后一横长。演示“雀”字的演变(甲骨文一一金文一一隶书),加深印

象。

(2)你们见过灰雀吗?是呀,书本上就有三只可爱的灰雀,出示图片。

(3)他们长什么样呢?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出示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

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4)随文学习词语。

认读“胸脯”,第二声,轻轻拍一拍我们的胸脯。

认读“婉转”,正音。

理解“惹人喜爱”:你知道惹人喜爱是什么意思吗?让人生气就可以说一一

惹人生气,伤心,让人疼爱可以说一一惹人疼爱

小结:学词语举一反三,积累就越来越丰富了。

(5)朗读句子,读出对灰雀的出喜爱之情。

2.梳理故事要素:你还记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吗?

(1)随文教学“郊外”,郊外是指哪里?

①出示字典上的意思。

②通过看图片进行选择,理解郊外的意思。

(2)故事除了时间、地点、人物,更要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我

们大声读一读课文吧!

3.初读课文,借助图片感知内容

(1)列宁与灰雀的故事场景,老师画成3幅连环画,你能按照故事的顺序

排一排吗?

(2)出示图片,指名同学排一排并说明排列依据。

(3)同学们,图片2中(圈出)这只灰雀去哪儿啦?

(4)让我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灰雀究竟去哪儿了?

(5)交流:你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整合字词学习,多种方式学习词语。以图片排序的

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文本故事有初步的了解。以本单元“带着问题默读”

语文要素为教学手段,初次默读课文,思考灰雀究竟去哪了?有目的的阅读,有

意识的联结前后内容,初步明确灰雀失踪与男孩有关这个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信

息,并把注意力指向列宁与男孩的对话内容,为下一环节教学做准备。

(二)阅读侦查发现故事中的“事”

1.学做“阅读侦察兵”

大家都从对话中发现灰雀被男孩抓走了?我们当一回阅读侦察兵,看看小伙

伴是如何做阅读侦察兵的?出示微课:

小朋友们好,我在阅读《灰雀》这篇课文时跟你们一样认为灰雀的失踪跟男

孩有关,究竟是不是男孩抓的呢?我就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找线索,当我读到

第4自然段这句话时,我停下来想,男孩说话结结巴巴,心里肯定有问题,他在

撒谎,他可能看见过灰雀,这肯定是一条重要线索,我就把这句话用横线画出来。

同学们,一名优秀的阅读侦察兵,会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寻找线索,画出横

线后停一停,根据线索想一想,赶紧来阅读吧!

创设情境:挑战3星级阅读侦察兵。

★★★找到线索会画线

★★根据线索会思考

★思考线索会交流

(1)学生根据挑战目标利用学习单自主学习,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

A.同桌两人交流。把你找到的线索和想法跟同桌交流,交流中可以补充,讨

论。

B.汇报分享,代表同桌两人的讨论,可以这样说:“我和同桌经过讨论,发

现……”

C.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学生倾听并补充。

(2)小结:大家都把男孩说的话作为线索,知道是他抓了鸟,后来这只鸟

呢?

(3)(出示男孩抓雀、放雀的图片)真不愧是阅读侦查兵,会一边读一边思

考,想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设计意图】创设''阅读侦察兵”的学习情境,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以寻找

男孩抓走灰雀的线索为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找到对话中男孩说

的话,男孩抓鸟的思路一步步在学习,交流、倾听过程中清晰起来。三年级孩子

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把学习方法和路径融合在挑战的任务中,教无“痕”,

学有“迹”。通过学习单相互分享补充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充分展开,让课堂的学

习在发生,学生学习过程清晰可见。

2.整合故事里的故事

(1)现在,课文已经有5幅图,男孩抓雀、放雀2幅图片应怎么放呢?

(2)小组赶紧讨论一下,派两名代表排序并说明理由。

(3)代表汇报。我们小组认为……

(4)这个故事真有趣,课文中的故事与对话中读出来的故事重新组合,成

为一幅连环画。

【设计意图】从课文内容读出3幅图,再从对话默读中读出文本没有写出来

的故事画成2幅图,最后把5幅图重组,学生的思维得以激荡,以小组合作的方

式展开讨论,在讨论学习中,故事的来龙去脉展现在学生眼前。图片重组是把文

本内容与文本外的内容进行整合,学习任务充满趣味性,小组汇报的内容有凭据,

合作学习任务落地,成效显现。

(三)读写思考走进故事里的男孩

1.再当阅读侦察兵,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1)结合课堂作业本89页第5题第(1)小题

(2)小男孩在说这些话时在想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思考,并写下来。

(3)汇报交流,通过触摸男孩的心理,体会男孩抓雀是因为喜爱,放雀是

因为心中有爱,善良体贴,对灰雀的爱更高尚。

2.读出小男孩的语气

(1)自由练习朗读,读出男孩的语气变化:心虚一一肯定一一笃定、坚定。

(2)师生合作读,师读列宁的话,生读小男孩的话,读中进行朗读指导。

(3)男孩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是你们却读出了语气的不同变化,已

经走进男孩心里了。

3.聚焦男孩的品质,书写生字“诚”。

现在,你对这位抓雀又放雀的男孩留下什么样印象?

【设计意图】当故事中的事被揭晓之后,故事中的人物就走进学生的视野,

从男孩前后语言的变化出发思考,说话时心里在想什么?把语言与内心建立联结,

因为这样说才这样想,因为这样想才这样说,借助课堂作业本练习,把男孩内心

想法写出来,把学生的思考可视化,让思考看得见,让思维深入,是统编教材阅

读教学实施的努力方向。

(四)结课设疑引出故事中的列宁

我们都知道男孩抓走了灰雀,列宁知道吗?列宁明明知道这一切却没有直接

说,他在与男孩对话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故事中的列

宁。

第二课时

(一)聚焦对话走进列宁内心世界

1.升级阅读侦察力,体会列宁的话中话。

(1)再读列宁的话,随文学习“或者”“可惜”。

(2)追问:列宁真的是说给自己听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可能在想些

什么?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问一只鸟儿?

(3)结合课堂作业本89页第5题第(1)小题:列宁在说这些话的时候,

他的内心又在想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2.再读列宁说的话,感受列宁的善解人意。

【设计意图】与男孩的心理活动相比,列宁的心理活动更加复杂,单凭上下

文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可能较难揣摩。通过教师的适时追问,学生一步

步深入体会,慢慢接近并触摸到列宁的心理,体会到列宁不愿直接拆穿男孩,是

对小男孩的尊重与呵护。学生的思维力可以通过这样一次次深度思考,得以长足

发展。

(-)再读对话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1.•添加表示心情的提示语,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列宁:焦急一一担心、难过一一惋惜一一故作疑惑、惊讶一一欣喜

男孩:吞吞吐吐、心虚、紧张一一肯定一一笃定、坚定

预设:

第四自然段:男孩(吞吞吐吐地)说、男孩(心虚地)说、男孩(紧张地)

说;

第九自然段:列宁(故作疑惑地)问、列宁(故作惊讶地)问。

2.恢复课文原貌,同桌分角色朗读,互相评议。

3.全体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尝试加上合适的表情动作。

【设计意图】列宁与男孩的对话是前后关联、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在学

生对男孩和列宁的内心想法有了一定体会、对他们的话分别进行了练习之后,我

们开始进行对话的朗读指导,既降低了难度,又确保了对话的连贯性、完整性。

采用添加提示语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的语气。再恢复课文

原貌,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好人物对话便可水到渠成。

(三)深入探究体会人物爱的不同

1.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句子,交流。

(1)列宁喜爱灰雀: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

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列宁的话。

(2)男孩喜爱灰雀:男孩的话,以及男孩抓雀、放雀的行为。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小男孩和列宁都很喜欢灰雀。那么,他们的喜欢有什

么不同呢?

(1)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机学习“诚实”。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喜爱一个事物时会有多种表现,有时会将注

意力都放在它身上,有时会称赞它,还有的时候想把它据为己有。

(3)你觉得灰雀会喜欢怎样的爱?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在体会小男孩和列宁都很喜爱灰雀的基础上,提问“列宁和小

男孩对灰雀的喜欢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思考,这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再一次

尝试,学生从而体会到:喜爱一个事物时会有多种表现,有时会将注意力都放在

它身上,有时会称赞它,还有的时候想把它据为己有。继而追问:你觉得灰雀会

喜欢怎样的爱?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辨析,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对问题

的思考更加深入与全面。

(四)课堂作业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L写字。

2.完成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手术台就是阵地》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四篇略读课文,写的是在一次

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

持为伤员做手术,工作了三天三夜的动人事迹。本文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

生活较远,因此在讲读课文中适当拓展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白求恩人物简介。课

文语言生动,富有情感,阅读中指导学生抓关键句、关键词,体会当时情况越来

越紧急,手术台所在的小庙越来越危险,再结合描写白求恩的表现(语言、动作、

神态)的语句,读中来体会白求恩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本课阅读提示的问题是“默读

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略读课文,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文章事情发生的背景有一定的难

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学会联系课文内容,

抓关键句关键词,填写时间、地点、当时情况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再指导学生把事情背景与白求恩表现对比阅读,抓关键语句理解,白求恩的形象

在用心悟读中凸显,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棒、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

(二)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

地”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

理解。

四、教学准备

准备PPT课件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学生齐读。

2.质疑:是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手术台怎么就成了阵地?我们一起来读课

文。

(-)初读课文,明确目标

1.检查字词。

血丝撤退迅速争分夺秒

(指名读正音)

2.初识“白求恩”

(1)是谁把手术台当成阵地的?PPT出示词组:“白求恩大夫”,读准含多

音字的词“大夫”。

(2)你了解白求恩吗?教师补充白求恩简介。PPT出示:

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全名亨利4若曼•白

求恩,医学博士,加拿大医师、医疗创新者、人道主义者。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

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他为什么来到中国?)1937年中国爆发抗日战争,他率领加拿大美国联

合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在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做了300

余次手术,救治了大批伤员。后来,白求恩因为抢救伤员而手术感染,牺牲在战

场上,当时才49岁。

(3)让学生说说现在对白求恩又有哪些新的感受?

3.明确学习任务。

PPT出示: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

这句话的理解。你还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有关白求恩的其他故事。

明确:本堂课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一一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

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三)跳读课文,了解背景

1.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况。我们已经读过课文,打开

学习单,让我们一起来填一填。

交流反馈

事情发生的背景

时间1939年春,齐会战斗中

地点齐会地区的一座小庙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白求恩工作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用“”划出战

斗形势的句子,再摘录关键词语填写在学习单上。

交流反馈

事情发生的背景

时间1939年春,齐会战斗中

地点齐会地区的一座小庙

当时的情况1.硝烟滚滚弹片纷飞__________

2.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