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老教师教师节发言稿范文(3篇)_第1页
2024年老教师教师节发言稿范文(3篇)_第2页
2024年老教师教师节发言稿范文(3篇)_第3页
2024年老教师教师节发言稿范文(3篇)_第4页
2024年老教师教师节发言稿范文(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老教师教师节发言稿范文(3篇)2024年老教师教师节发言稿范文(精选3篇)2024年老教师教师节发言稿范文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早上好!去年教师节的升旗仪式上,是我们的老教师站在这儿谈谈他们从教40年的心声。记得老师们说,在他们的教师生涯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一名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约束自己。我们的老教师们,他们以教书育人的人本精神,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扎实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托起了我们的学校,创造了民立的辉煌。我是学校教师队伍中年轻的一员。三年前从大学毕业,带着紧张与兴奋踏上三尺讲台。短短几年,从懵懵懂懂的学生变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言行上,我们这些年轻教师都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因为我们不再是单纯的对自己负责,或对某件事情负责,而是要对一群少年的成长施加影响担负责任。正像前辈们说的那样,必须时时刻刻约束自己。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关心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角色转换,更从中感受到了百年老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办学传统,感受到了老师们爱岗、敬业、乐教、善教的师德修养和亲切氛围,感受到了学生蓬勃的活力、出色的能力和无限的潜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热爱这个职业,也热爱这所即将跨过百年的学校。但当我面对学生和家长的信赖,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面对新学校新百年的期待,倍感责任的重大和压力的沉重。我想,会有许多青年教师和我一样,时常自问:今天我做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尽心尽力了吗?因为学校不仅仅是教师谋职求生,学生读书上课的`地方,更应该是我们师生共同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梦想的家园。我们青年教师阅历不深经验不足,时常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但年轻也是我们的财富。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在百年校庆即将拉开帷幕之时,我想代表所有的青年教师们向全校师生作出承诺:我们会用心感受,虚心求教,做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我们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做崇高师德的力行者;我们会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做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我们会育人育心,满腔赤忱,做教育事业的奉献者。相信百年老校将在我们的共同同努力下,成为一位有着丰厚积淀、优良品性和蓬勃朝气、辉煌未来的百岁青年。2024年老教师教师节发言稿范文篇2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有一个日子我们不会忽略————九月十日教师节。教师节选在了秋天,我想,大概是因为秋天代表了严肃、神圣、奉献与深度。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山下乡的知青,到大西北的一个农场中学教书。那里的艰苦不说也知。连幼小的女儿都被太阳晒的象个煤球,小小的手掌上长满了老茧。条件苦吗?苦!生活难吗?难!直到终于有一天可以调回城市了,他却义无返顾地把机会放弃了。因为,他一心爱上了那里的教育事业。他说:“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大西北的孩子也应该有老师,老师讲的不就是奉献吗?”。于是,他留了下来,扎根在了这艰苦的土地。而他的女儿,也立志要考兰州师大,立志要回到大西北去做一名教师。是什么驱使他们这样做呢?我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我的心,在你的眼里找到了天空”。是的,老师的心,在学生们求知的眼睛里找到了完全神圣的天空!为了这神圣,他们甘愿奉献这一生。有人说,老师是梯,以伟岸的身躯托着我们稚嫩的双脚一步步攀高、攀高;有人说,老师是烛,以不灭的信念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映着我们的脸庞不断的向前探索、探索。当老师走上那庄严的讲台,思路敏捷地向我们传授知识时,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敬服;当老师带着成熟的自信来到我们身边,帮助关怀我们时,我们内心充满了信服。我们常常会为了老师一句赞美的话而激动不已,于是坚定决心,股足勇气,义无返顾地向前。从入学至今,我已有了十年的求学生涯,这十年中的每一个坎坷,每一次成功,无一不伴着老师细心的教导和悉心的帮助。回想起老师说过的每一句话,无一不让我感到熟稔而亲切,而我的心,也在老师坚定的眼睛中找到了知识和理想的天空!2024年老教师教师节发言稿范文篇3我被安排在这次会上代表教师作一个发言。我可能无法代表别人说话,我说的只能是我自己的想法。不过,教师之为教师,有他的共性,所以我的话可能会引发其他老师的共鸣,因此也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想谈一个话题,叫做“守住教师的本分”。我自己不见得能做得好,但想通过这个话题的讨论,与各位共勉。我个人自1973年从教以来,算起来差不多40年,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教过了,只差幼儿园还没教过,我考虑能否在退休以后再来过把瘾。孟子讲,“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是人生最高的乐或幸福,甚至“王天下”都不在其中。用今天的话说,给我当总统都不换。第一乐讲家庭生活,第二乐讲做人的原则,第三乐讲人生的事业。这三乐,第一条是“命”,不能选择;第二条是做人的本分,用康德的话讲,可以说它是一个绝对的命令,做任何事都须以它作根据,是人之作为人的一种必然选择;第三条作为人生的一项事业,是一个可能的选择。对这第三条,我与孟夫子心有戚戚焉,也在其中感到了极大的快乐和幸福。如果人生有第二次选择,我还会选择做教师。就自己这几十年做教师的体会来讲,我觉得孟子讲的这“三乐”中第二条最重要,它是我们做人的本分,有它作为根据,人生才能真正具有内在的“乐”或真正的幸福。包括做教师在内的人的所有事业成就,均须以第二条作为根本。先儒讲“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子重正名,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学》讲人要有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等,都是说人在社会生活中,各有分位,应守住自己的本分。君要做得像君的样子,臣要做得像臣的样子,为父、为子、为国民、为老师、为学生,都应如此,借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事物要符合自身的概念,才是好、是善。在我们现在所处身的这个高度物化的社会环境里,人要想守住本分,合乎自身的概念,很不容易。(发言稿)为官,经商,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当教师的处境要好一点,但外面也有诱惑,怎样守住自己的本分,对得起“师”这个名,就很重要。“师”的本分是什么?韩愈《师说》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传道”一条最重要。韩愈解释说,我们尊之为“师”的,不论少长,能“闻道”即可为吾“师”。所以说“吾师,道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是说我有了一个教师的职位,就可以是“师”。闻道、得道,是“师”之所以为师的标准,它也规定了教师的本分之所在。首先,这个师“道”,是一种人格的要求。今天的教师,是一种负责传授知识的职业化的工作,与古时的“师”有所区别。按钱穆先生的说法,中国古学是一种通人通儒之学。金岳霖先生也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他的学问就是他的传记。梁漱溟先生亦因终生笃守其信念而行,而被称作“最后的儒家”。故古来言师道,为人与为学是一体的。我觉得,现代学校教师虽然已成职业,但先儒有关师“道”的教训,仍然有效,它的精神还应该继承。职业虽然分途,但在教师个体身上,做个好人与好的专家、学者应该是一体的。其次,这个师“道”,对学问也有一种要求,这就是学问要有内在的一贯性和真实性。《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子的特点是博学多闻,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又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学无常师,他的学问虽博却不驳杂,就是因为有一贯之道贯通其中。今天知识爆炸,学生了解的东西我们教师可能都跟不上。在学问上有一贯之道,面对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才能应对裕如,具有一种转世而不为世转的能力。我们教师现在压力很大,有很多任务,发表论文有数量、级别要求。这促使很多人为发表文章而发表文章,今天的文字与昨天的文字自相矛盾,自己跟自己打架,这就不行。我们呼吁官方学术评价的体系要逐渐改变,提供一个使学者真正可以做到真积力久,厚积薄发的学术环境,这样我们的学术才能是真实的,才能有扎扎实实的进步。但我们自己亦应首先对自己有这个要求。我自己是一个笨人,写东西慢而且少。有两个字,叫做“不敢”。不考虑成熟的话不敢说,不敢发表。不过,这里面也有爱惜自己羽毛的意思。从效果来考虑,应景的文字发出来,对自己不是加分,而是减分;从长远看,做这样的事其实很傻的。我自己平时看书,注意积累一些问题。对有些问题,从有想法到能够贯通,再把它写成文字发表,有的要间隔二三年,甚至十年。这当然是因为自己资质愚钝,只能做人一己十,人十己百的事。我不否认人的资质差异,有人就是又好又快,那是天才。一般人还是需要下点“慢”的功夫,才能做成像点样的东西。我对自己的学生也提到这样的要求。我讲《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第一讲绪论,就题为“形成属于你自己的方法”。其三,从这个师“道”对人格的要求延伸到教学或韩愈所说“授业、解惑”,传统的教育所倡“成德之教”,在今天仍有意义。古代教育以成德为本,“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现代教育则不同。现代大学基本上成了教授知识、技能的场所,而缺乏教化的职能。我研究儒学,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近代以来政教分途,西方在学校知识技能性的教育之外,还有宗教等作为人的精神人格教养的体制保障。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完全西方化,导致了整个社会德性人格教化体系的缺失。我们的人文学科是否可以承担这样一种责任?近年,民间自由讲学的传统在慢慢恢复,很多书院、学堂、读书会逐渐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的民间学术回归。校园人文学术环境对此也有相应的反映。我自己和我们的教学科研团队,都较注重这个方面。我们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加大这方面的分量,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以直观的方式使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经典诵读一类的社会活动。20__年底,我们组织成立了“辅仁国学讲坛”,每年邀请一些国内外著名专家莅临演讲,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与专家进行交流。20__年9月,中国哲学和伦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组织发起以研读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辅仁读书会”,本学科老师轮流作指导老师。辅仁读书会遵循“传习经典,修养身心;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宗旨,组织读书会,并开拓《木铎新声》会刊、读书博客等多个学术平台。读书会依托他们的专业优势,为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