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与实词的用法_第1页
虚词与实词的用法_第2页
虚词与实词的用法_第3页
虚词与实词的用法_第4页
虚词与实词的用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虚词与实词的用法什么是实词: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1、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2、类型:(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第2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什么是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常用的有:之、其、于、以、而、则、乃、为、虽、然、斯、乎、耳等。第3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举例:实词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二、古今异义:1、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甲地到地。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或量词。古义:舍弃;今义:常用来“委派”“委员”

3、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与女儿。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数词。第4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一词多义:1

日中不至太阳寒雪日内集天2、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知道、懂得。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第5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词类活用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故”指“旧知识”“新知识”2、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3、饭疏食饮水名词做动词,“吃”第6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虚词:常用的“之”的用法(1)助词“的”(2)代词(3)做动词,“到”“往”(4)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5)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起提宾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一般可不译。构成“名词+之+动词”的形式。第7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三)通“如”:好像,如同。

第8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第9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第10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为】

(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2.以为,认为。3.判断词,是。(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4.对,向。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第11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以】

(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第12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第13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四)动词

1.以为,认为。2.用,任用。(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六)通假1.通“已”,已经。2.通“已”,止。

第14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于】(一)介词。1.在,从,到2.“在……方面”“从……中”3.由于4.向,对,对于。5.被。6.与,跟,同。7.比。第15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与】

(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2。给,替。

3.比,和……比较。(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三)动词。1.给予,授予。2.结交,亲附。3.对付。4.参加,参与。5.赞许,同意。(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第16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则】

(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第17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四)动词。效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第18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第19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注意停顿(结合课后练习“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由诵读

第20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翻译(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即使好,美用鱼、肉做的菜。吃,品尝(味道)甘美最好的道理好处所以,因此不通,理解不了。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第21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7)其

此之谓乎反省自我勉励促进。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第22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第23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第24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25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一、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二、论述教和学的关系。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三、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第26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脉络梳理虽有佳肴类比引入逐层论证引用作结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学学半,此之谓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第27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指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他教导学生的教学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第28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第29页,共38页,星期六,2024年,5月文章主题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