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1.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洁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A.女性地位提高成为重要受祭对象B.已经正式形成了宗法制和分封制C.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D.留意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商代起先了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C符合题意;由材料“祭祀用品也有简洁与隆重之分”可以得出对男性和女性的祭祀有着肯定的区分,A不正确;B是在西周时期;商朝尚未建立专制统治,D不正确。2.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B.太尉实际驾驭军事指挥权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D.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领兵作战的……都是临时派遣”、“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了军权的重要性,必需牢牢驾驭在君主手中,故选A项;秦朝没有太尉其人,所以实际驾驭军事指挥权说法有误,故解除B项;太尉并不是临时官员,故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心和地方的关系,故解除D项。3.清初将长城以内的汉地划分为十八行省基本沿用明朝旧制,在东北、外蒙古和新疆则设置了五个将军辖区由中心委派重臣兼管军政民政,在西藏青海则设置办事大臣监管当地事务,在蒙古实行其民族的盟旗制度并定期会盟,西南则广设土司,这些做法A.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B.表明统治者实行民族卑视政策C.大大加强了当时中心集权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清初政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这种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当时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故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皇权是否加强,故A选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各民族地位的凹凸无法推断是否存在卑视故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西南地区广设土司可知在西南地区是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实际限制并未加强中心集权,故C选项错误。4.韩非在《五蠹》篇中指出:“圣人”不憧憬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成规旧例,而是探讨当时的社会状况,据此制定相应的措施。他嘲讽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复古主义者,就像“守株待兔”的人那样思想僵化,愚蠢可笑。这一思想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反映儒学理念深化人心C.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D.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守株待兔”寓意不知变通、死守教条。材料中“韩非”“不憧憬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成规旧例”说明,韩非认为社会历史是分阶段、不断向前发展的。材料中“嘲讽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复古主义者,就像‘守株待兔’的人那样思想僵化,愚蠢可笑”表明,韩非认为历史不会倒退,复古是不行能的。韩非的这些主见都与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局势相符。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主要是反对墨守成规,没有体现君主至尊,解除;B项,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影响大,但“深化人心”说法欠妥,也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D项,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解除。5.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阅历,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徐光启A.弘扬了著书立说的光荣传统 B.汲取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C.变更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农政全书》中对棉花种植制度、土壤耕作、丰产措施等栽培阅历系统介绍,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D项正确;弘扬传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西方的科学技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阅历不符,B项错误;农书介绍棉花栽培阅历不会变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C项错误。6.“美国的联邦大道,各州假如同意修建的话,就会得到相应的补助。教化补助也是这样。各州为了自己的发展,当然希望节约得越多越好,都希望得到联邦中心的补助。所以通过种类繁多的补助,地方各州许多的权力就渐渐地移转到了中心。”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A.从联邦制到邦联制的转变B.借助经济手段加强中心集权C.中心集权高于地方自治权D.中心和地方是政治契约关系【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所以通过种类繁多的补助,地方各州许多的权力就渐渐地移转到了中心”来看,美国的联邦制中,联邦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加强了中心集权。故答案为B项。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实现了邦联制向联邦制的转变,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心所拥有的权力范围的变更,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解除。点睛:依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联邦制事实上是一种联邦和州的纵向分权,联邦和州在各自权限范围内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当然,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必需遵守。州可以有自己的宪法或法律,但是,凡同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美国通过联邦制既避开了中心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建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心和地方的关系。7.南京沦陷的当天,国民政府公布的作战安排指出:“现在我军战法,应于硬性之外,参以柔性,务在交通要线上,纵深配置有力部队,使任正面阻击战斗。同时组织训练民众,使连(联)合军队,共同施行游击。”这表明国民政府A.相识到不同作战方式协作运用的价值B.已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途C.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相识【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民政府认为“硬性之外,参以柔性”“组织训练民众,使连(联)合军队,共同施行游击”等信息可以得出,国民政府相识到应当采纳不同战术,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发动训练民众不等于国民政府接受了全面抗战路途;C选项错误,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D选项错误,虽然材料中体现出肯定的敌后抗战的思想,但不等于国民政府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相识。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8.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赐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挡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化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A.主见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 B.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即可维持世界秩序C.强调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 D.留意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观点是“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但“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并不具备合法性,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重视“合法性和权力”,权力不肯定是正义的,故C项错误;“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确保以演化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可见留意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9.1987年6月12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的读者来信中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关于租赁企业姓“资”姓“社”大探讨。这表明A.政府对经济的限制日益强化B.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国人推崇C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全面开启D.国人思想观念亟待接着解放【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读者来信中可以看出1987年人们对于企业改革性质存在迷茫,说明当时国人思想观念仍需接着解放,选项D正确;材料未反映政府对经济的限制加强,而且不符合当时史实,解除选项A;材料主旨是国人对企业改制的迷茫而非赞成市场经济模式,选项B解除;依据材料可见当时改革已经启动,选项C解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时间精确把握材料主旨,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人们对改革相识不清,思想方面的滞后、迷茫。10.民国成立后改用阳历,但民间仍习惯运用阴历。1915年元旦,民国政府为推行阳历,减弱农历春节的影响,在全国各大城市人为制造新年气氛,但民众反应冷淡。到了农历春节,政府下令不准放假,但各机关默许办事员轮番告假。当年大年三十,各家各户燃放爆竹彻夜不绝,比阳历新年喧闹百倍。改历之事最终不了了之。民国改历失败表明A.西方近代事物在中国遭到抵制B.传统文化不利于近代社会发展C.同等自由的观念得到广泛传播D.应当继承和敬重民族传统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民国政府为推行阳历,减弱农历春节的影响,在全国各大城市人为制造新年气氛,但民众反应冷淡。到了农历春节,政府下令不准放假,但各机关默许办事员轮番告假。当年大年三十,各家各户燃放爆竹彻夜不绝,比阳历新年喧闹百倍。改历之事最终不了了之”可以看出民国改历失败主要缘由是不继承和敬重民族传统文化,故D项正确。说近代事物在中国遭到抵制是以偏概全,A错误。民国改历失败表明民国时期新的节日不认可,并不能表明传统文化不利于近代社会发展,B错误。材料的内容没有反映同等自由的观念得到广泛传播,D错误。11.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这些数据反映出时间1840—1895年1895—1911年1911—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数量(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8比重(%)82528.144.237.375568.1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B.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C.甲午斗争后日本起先占据第一D.甲午斗争后英国丢失肯定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看不出英国不断的下降,只能看出到辛亥革命之前是有下降趋势,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从1927年以后美国的投资额不断增长,不能概括整个近代的特征,B错误;甲午斗争以后日本并没有占据第1位,只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占据第1位,C错误;从1895年到1911年英国的投资额比重明显下降,丢失了肯定的优势,D正确。12.1935年4月,国民政府在贵阳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随后,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指出“建设国民经济,必需为全盘之统制”。这反映出国民政府A.利用国家力气来发展国民经济B.顺应政府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积蓄国力打算对日本全面斗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利用国家力气来发展国民经济,A选项符合题意。顺应政府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解除。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干预,C选项解除。对日本全面斗争始于1937年,解除D。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起先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心集权之更加强,其次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接着,已彻底歼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心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袤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气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心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气反抗或防卫……——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须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化(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同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安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全部人的安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同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高校德国探讨中心的演讲稿(1)依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并对材料一、二的两种“社会”做简要分析。【答案】(1)“平铺社会”的表现:中心集权不断加强;社会阶级进一步消融;门第势力减弱至歼灭;传统封建社会中的分裂性及阶级性弱化。缘由:北宋中心集权不断加强,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宋代实行重文轻武、分化事权的政策;科举制使更多寒门学子入仕,彻底减弱门阀贵族势力;商品经济发展,使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农村租佃关系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2)特点:提倡自由、同等;强调市场;舆论监督;法治宪政;通过教化实现社会流淌。分析:宋代的平铺社会,是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不断加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的状况下出现,但并没能催生新的经济和新的阶级,依旧属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调整,因此没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而德国的市民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力气壮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提出的将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对德国的社会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的社会转型。从宋朝的“平铺社会”、德国市民社会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宋代“平铺社会”的特点,依据材料中宋代以后“起先走上中国的现代型”及“中心集权之更加强”“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门第势力已彻底歼灭”,可以阐述“平铺社会”可知中心集权不断加强;社会阶级进一步消融;门第势力减弱至歼灭;依据材料“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可知分裂性及阶级性弱化。在分析缘由时,要结合“平铺社会”的特点进行分析。宋代“平铺社会”实质上是中心集权弱化地方权力的社会,因此,依据材料“一个中心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袤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及所学学问,可以明确“平铺社会”形成缘由与宋初以来实行加强中心集权、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平铺社会”看似“同等”是因为“社会阶级之更消融”,这与宋代科举考试的改革离不开。此外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产生,而市民文化则进一步推动看似“同等”的“平铺社会”。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导致自耕农土地削减,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而租佃关系的发展,进一步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促使“平铺社会”形成。(2)第一小问,依据“基于新市民阶层”,可以推断德国市民社会是建立在不同于旧阶级的社会基础上,因此其建立“须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可以概括总结其特点为强调市场、舆论监督、法治宪政;依据材料“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化(而非出身)”,得出通过教化实现社会流淌;依据材料“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同等、也反对教会一宗教原教旨观念”和“全体市民一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一一的自由、同等和参与”,总结出市民社会还具有自由、同等的特点。其次小问,分析两种“社会”时,主要从其出现的背景、性质和影响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平铺社会”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上,虽然“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但“一个中心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袤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就此可以得出“平铺社会”下虽然有新因素发展,但是无法实现中国近代化道路,只是封建社会的内部调整。从时间19世纪推断,这时期的欧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这时期德国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实力不断增加,带来的是德国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伴随着19世纪初拿仑的对外扩张,启蒙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地,因此在这样的市民社会下,有了对将来社会的构想,对后来的容克地主阶级也产生了影响,因此说19世纪德国自市民社会推动了德国的社会转型。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著作关于鸦片斗争主要观点的对比。时间名称主要观点1903年商务印书馆《中国历史教科书》只介绍了斗争过程和南京条约的内容1907年宏文馆《中国历史讲义》《南京条约》后,“鸦片输入已多,……由是国力遂衰,内忧外患交迫已矣”1913年中华书局《新制本国史》《南京条约》后“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于是流毒遍于中国矣”1922年商务印书馆《新著本国史》以《毒物的扩散与通商大局的发展》为题讲解并描述鸦片斗争1929年中华书局《中学本国史》对《江宁条约》的内容作了具体的介绍,其中“协定关税”对中国影响最大1930年北新书局《中学本国史》鸦片斗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第一步1933年世界书局《初中本国史》是中国外交的失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现阶段的落后与困难归因到这场斗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国人对鸦片斗争危害的相识日益加深。由于中国长期天朝上国意识和闭关锁国影响,中国入近代对外交观念相识不足,因此1903年的版本只介绍了鸦片斗争的过程和南京条约的内容,说明还没有相识到鸦片斗争的主要影响与危害。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瓦解、民主革命的兴起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国人对近代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落后的反恩日益加深。此后版本对鸦片斗争所带来的鸦片泛滥和国家主权受损等危害进行了讲解并描述,说明对鸦片斗争危害的相识日益加深。总之,随着近代社会不断发展,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对鸦片斗争的相识渐渐深化。(观点和总结,论述部分。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论述部分留意史论结合。)【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依据题干所给的表格进行分析,就其中的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归纳出一个论题,然后进行简要阐述,阐述须要做到史论结合。由表格可以看出,1903年版的著作内容是“只介绍了斗争过程和南京条约的内容”,1907年则涉及到了背景,1913年涉及到了结果和影响,1922年和1929年则对相关内容又有了新的补充,故据此可以得出“中国人对鸦片斗争的相识渐渐深化”的论题,然后结合题干中的时间选择任何两点或更多信息以及所学学问,从其深化的表现和缘由角度分析即可阐述清晰。点睛: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实力,同时语言表达实力和逻辑思维实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实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要求究竟是什么,而不能受所练习的题目影响,问什么答什么,留意主题和观点是有区分的。特别须要留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细致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留意思维的逻辑性。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选官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武则天在革故鼎新时,并未废除科举制,但又打开其他的选官之门。这一时期选官的公开和开放,在中国古代史中,是极为罕见的,几乎到了人人都有资格当官的地步。主要途径有自举、告密、试官、贡试中废糊名制、殿试以及开武举等。她深知官员的冗滥必定导致腐败,造成致命的危害,因而实行了各种措施加以防范订正。例如,她大力激励告密行为。这往好处说,就是充分发挥群众对官员的监督作用。凡举报犯有罪行过失的官员,一经查实,不管举报者以前是干什么的,一律授官。特殊应强调的是,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担当任何责任。“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摘编自贾三强《武则天时代的廉政建设》(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武则天的选官措施并分析其影响。(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评武则天推行告密措施的效果。【答案】(1)措施:完善科举制;提倡自荐;激励告密授官;等等。影响:扩大了官员选拔的途径,有助于社会才能之士的涌现,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是,这也导致了官员众多、鱼龙混杂,简洁滋生腐败等行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简评:告密措施对防止和抑制腐败、稳定统治起到了主动作用,但也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不利于官员主动性的发挥;告密也成为一些人谋取私利的手段,造成冤假错案的发生;等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通过细致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武则天的选官措施主要包括科举制度方面、自荐制度的推行以及告密制度的推行,按材料一的内容多方面概括即可。(2)武则天推行告密措施的效果基本可以照抄材料,主要从主动方面和消极方面两方面分别论述,例如,主动方面告密措施充分发挥群众对官员的监督作用,消极方面告密措施同时也会造成人皆重足屏息即人人自危、惶惶不行终日。16.【20世纪的斗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973年12月3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此前,联合国曾于1958年2-4月和1960年3——4月在日内瓦实行过两次海洋法会议,由于大国的限制,把领海规定为12海里,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愿望,所以,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实行本身,就是对海洋霸权主义者的重重的一击。与会的国家共有167个。美苏则对会议实行抵制看法。它们先以“时权不成熟”为借口进行阻绕,后又一反常态,提出海块通行、捕鱼、科研等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企图使会议达不成协议。但是,经过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样的努力,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历时9年、共实行了11期,16次会议,最终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共320条,另有9个附件。——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说明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产生的主要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不结盟运动快速发展;美苏对海洋的争夺较为激烈;民族独立运动及要求维护自身海洋权日益高涨。特点:会议内容专一及目标明确;历时较长;参与国家较多。(2)影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肯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成功,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