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其次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折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下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统治的胜利 D.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纯粹的血缘关系的界限,使分封制的主体实现了王族、功臣及先代贵族后代的有机结合,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A正确,D错误;B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解除。2.1793年,罗伯斯庇尔指出:“自由是属于全部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罗伯斯庇尔引用孔子格言的目的是A.反对吉伦特派统治B.宣扬孔子儒家思想,反对资产阶级私欲膨胀C.维护资产阶级的权利,反对等级制度D.镇压埃贝尔派和丹东派【答案】C【解析】分析】略【详解】据题意可知,罗伯斯庇尔引用孔子的格言明显是为了更好的阐述和表达他的思想观点,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见体现了同等的理念,从而表达了罗伯斯庇尔反对等级制度的主见,故选C;ABD项的描述均不能体现出罗伯斯庇尔的本质意图,解除。3.历史是困难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答案】A【解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消极反思,造成了王国问题。4.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一历史时期应当是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评价,D正确;A、B时期是世官制;C是察举制。5.中国古代的昭穆制度规定始祖创业后历代子孙在家庙和墓葬时的排位是二世、四世、六世等列始祖之左,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等列始祖之右,称为“穆”。这种现象反映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国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依据血缘关系排列家庙和墓葬的排位,体现的是重视血缘的宗法制,故选C;禅让制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B;郡国制,指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不符合题意,解除D。6.秦始皇与康熙帝的共同点有①他们都对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②他们都对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做出了贡献③他们都制定了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④他们都实行了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康熙帝收复台湾,都对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故①正确;康熙抗击沙俄侵略,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但秦始皇没有类似功绩,故②错误;两者在统治期间都制定了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故③正确;两者都实行了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如焚书坑儒、文字狱,故④正确。故①③④组合正确,故选B。7.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氾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氾胜之书》、南北朝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精确的是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答案】A【解析】农书是对农业文明的总结,它是建立在对农业文明的理解和相识的基础之上的。题干中“四大农书”中的三部都出自山东,在很大程度上证明白山东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故选A;BC不是贯彻始终的影响,解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解除D。8.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①皇权至上②高度中心集权③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④发展稳定,一成不变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体现了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高度中心集权均为秦朝时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特征,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体制为后世为沿用,中心地方制度因皇权与相权、中心与地方冲突而不断创新完善,故④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解除。9.《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①人烟稀有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过材料可理解到,司马迁记载了汉代时江南地区经济落后,还是采纳刀耕火种的方式,人烟稀有,“不待贾而足”,商品交换不发达,“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贫富差距很小。据此①②③④都正确,本题选A项。考点:汉代江南地区的发展点评: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朝初年头江南地区发展还是很落后的,这段出自司马迁《史记》的史料是我们探讨汉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史料。在汉朝末年,三国分裂,社会动荡,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得到初步的开发。10.唐代诗人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多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兴盛B.古代玉石业的发达C.陶瓷之路的兴盛D.古代畜牧业的发达【答案】A【解析】【分析】“白练”指代丝绸。该诗描绘了古代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场景:在初春的西北边陲,随着傍晚的细雨和低飞的大雁,一阵驼铃声穿过戈壁到达了安西,正是运输丝绸的商队到了。故A正确。【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1.下表呈现的史书不同特点,反映了当时史书成书朝代特点《宋书》、《南齐书》南朝梁称北朝政权为“岛夷”《魏书》北朝北齐称南朝政权为“索虏”《南史》《北史》唐代把南朝、北朝诸帝列入帝纪A.史书体例变更B.华夷观念变更C.分裂走向统一D.民族实现同等【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内容反映了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权都以自己为正统自居,都攻击对方为非法的、不开化的落后政权,而唐朝编订史书时候则是一视同仁,把南北朝和其他朝代都一样对待,编入帝纪,说明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有了全国统一的观念,答案为C。依据所学史书的体例都是纪传体,没有发生变更,A错误。说华夷观念变更不精确,因为南朝也是汉族人建立的,并且只是把北朝诸帝列入帝纪,并没有体现变更华夷观念,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同等问题。D错误。12.“最爱说的话恒久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即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①演化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②由象形文字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③与书法相伴而生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学问,比较、分析,并作出精确推断的实力。依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起源演化相关内容。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选项:②由象形文字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解除②;①③④正确;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化和书画的发展·汉字13.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疆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别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来。这一变更主要反映了当时A.民族交融的深化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郡县制遭遇挫折D.世家大族力气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别制度回来郡县制的状况。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由盛行特别制度到回来郡县制,反映了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B项,政区设置与郡县制回来没有必定联系,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来,而不是遭遇挫折,解除;D项,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得到发展,而不是大量瓦解,解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确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得材料中比较准确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实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须要依据所学学问,用简洁的语言精确、清晰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其次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14.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纳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这反映出A.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D.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心官制。【详解】试题分析:从“赖宗庙之灵”,进而利用“天人感应论”等做法,体现了秦始皇将神权和皇权结合,以加强专制统治的特点。ABC三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是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选D。15.唐朝时期,中国与古印度交往亲密,其中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A.互派使节 B.佛教 C.交换土特产 D.科技沟通【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与古印度交往亲密,其中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佛教,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解除。16.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更有()①“君权神授”②“天人感应”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④“民贵君轻”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①②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③④属于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见,BCD选项解除。17.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保藏了很多当时发据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宝贵器物。这表明A.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C.南越文化具有包涵性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谐相处【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宝贵器物”可知强调的是南越文化具有包涵性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的说与材料无关,故A项解除;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谐相处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项解除。18.春秋时期,秦人只祭祀自己的先祖白帝少灵。战国时期,泰灵公“作上醇(条坛),祭黄帝作下時,祭炎帝”。这变更体现了A.宗法制度的异变B.血缘氏族的解体C.华夏民族的融合D.政治联盟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只祭祀先祖,到战国时期增加了祭祀黄帝和炎帝,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秦人祭祀对象增加,不是对家族内部继承、管理的冲击,A项错误;尊崇炎黄,不能体现血缘关系瓦解,B项错误;对炎黄的祭祀不是与炎黄在政治上的联盟,D项错误。【点睛】黄帝是公认的华夏族祖先。19.近些年,考古学家在江西吊桶环发觉距今(2024年)9000〜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觉距今(2024年)10000年前的稻谷化石。这些考古发觉可以说明我国A.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古代农业起源较早C.先民定居生活历史悠久D.是世界农业发源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考古学家在江西吊桶环发觉距今(2024年)9000〜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觉距今(2024年)10000年前的稻谷化石。”可知,这表明我国在远古时代就起先农业生产了,说明我国古代农业起源较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世界其他地区的水稻种植状况,无法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水稻种植状况,并未体现先民定居状况;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0.《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说明唐朝设置的藩镇带来了什么恶果A宦官专权 B.贪污腐化 C.结党营私 D.分裂割据【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可知,唐朝的藩镇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结果造成唐朝藩镇分裂割据的局面,故选D;材料信息与宦官专权、结党营私无关,解除AC;材料没有涉及贪污腐化信息,解除B。21.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心官制的演化状况。这些演化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中书一省制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从秦朝到元朝中心官制的传承和发展,故B正确;当时的中心官制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心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错误;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中心官制的变更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相识材料反映的秦朝到元朝中心官制的变更的特点,学生应当结合所学学问从中心官制的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解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2.今人探讨中国古史,多有“传闻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这位学者的看法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闻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B.中国的考古发觉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探讨的唯一依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C.虽然中国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需协作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讨历史的方法。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此为“二重证据法”,必需纸上史料与地下史料相对证。所以答案选C。考点:探讨历史·方法·二重证据法23.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胙(赐予)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在某一历史时期以后这一方法却戛然而止。这个时期应是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精确解读材料信息的实力,材料中“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指以分封的诸侯国名作为姓氏的一种方法,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斗争和改革而逐步破坏,但直到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才戛然而止,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汉代之前,D项与分封制无关,C项晚于B项。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4.孔子政治主见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化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A.“中庸之道”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创办私学【答案】B【解析】“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化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化的局面,故B项正确;A属于哲学思想;C属于教化方法;D属于办学形式。第Ⅱ卷二、材料阅读题25.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材料二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探讨》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验了三个阶段的变更。材料三《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心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高校士,作为皇帝的询问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2)据所学学问,指出材料二中这三个阶段变更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其次阶段演化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答案】(1)宰相本为驾驭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协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或者答为: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揽全国政务的人)(2)①阶段: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②推动力: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冲突。③缘由:相权与皇权是一对既统一又冲突的冲突。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要求在皇帝的专制之下宰相有效地行使职权,而宰相权力的扩大又必定减弱皇权。皇帝既依靠宰相治理国家,又对宰相存有疑忌之心,时常地实行各种措施限制相权,把剥夺回来的种种中心行政大权交给自己身边的亲信。于是,相权就逐步转移,“三公制”因此也渐渐演化为“三省制”。(3)相同点:都改任亲信或身份低微的人辅佐皇帝;都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都反映了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不断发生变更。不同点:汉武帝实行措施将丞相解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宰相的职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的实力。紧扣材料一信息“宰相者,上佐天子”.“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等,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揽全国政务的人,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本问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关系学问点,须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审题的时候,要留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开答非所问以及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的“变更”,紧扣材料二信息,结合相关史实,把握到“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关于其次小问的“推动力及缘由”,紧扣材料二信息,把握到“君权与相权的冲突”,然后结合所学学问绽开分析和认知,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3)本问考查的是汉朝“中外朝”制度与明朝废除丞相制学问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正确解答本题,要留意题干“异同”要求,避开作答不完整。紧扣材料三信息,可知材料提及的是汉朝“中外朝”制度与明朝废除丞相制。关于“相同”,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都改任亲信或身份低微的人辅佐皇帝.都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都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等。关于“不同”,把握到“对丞相的处理程度不同”,即汉武帝实行措施将丞相解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设立内阁制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学问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当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随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性试题。本题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依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当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详细的史实论证可以结合比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等史实。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玄奘(602年-664年),唐朝闻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宏大的译经师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经,这些事迹让玄奘心生憧憬。其中东晋僧人法显的胜利及其所撰《佛国记》,更干脆激发了玄奘求取佛教经典的决心。另外一个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缘由是,玄奘在学佛过程中发觉,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歧义不能相互统一、协调,对于佛教的发展是明显的隐患。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国采购合同策略分析
- 车辆借用合同协议范例模板
- 软装家具采购合同
- 进口木材采购合同
- 退款合同为您解决后顾之忧
- 酒店食材订购协议
- 采购市场营销服务
- 金属加工机械设备购销协议
- 铝合金散热器购销合同
- 销售提成承包协议
- 电池中英文报价单模版
- 延长石油油气勘探公司钻井定向施工总结(模板)3.28
- 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延期换证申请登记表
- Linux网络设备驱动程序培训教材(共29页).ppt
- 跨越架搭拆专项施工方案(共22页)
- API-685-中文_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电气设备及运行管理规定
- 2014年光电子技术思考题答案
- 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防弹片的生产工艺设计
- 温度传感器单片机实训
- 锅炉安装表格(全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