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抒情性作品的语言是诗性的,抒情性作品的独特性是“抒情”。因而,对抒情性作品的阅读与鉴赏,需要“共情”,继而达到共鸣。声音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从“声”的角度入手,“因声求气,因气悟文”,最后“得他滋味”。声,即朗读。因此,基于“以声悟情,以声传情”视角,提出小学语文抒情性作品朗读教学策略:明确所品之情,以品悟情感为教学主目标,从提高朗读能力的角度设计主问题,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关键词小学语文;抒情性作品;朗读教学抒情性作品,通常见于两种文学体裁:散文与诗歌。散文往往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诗歌“以言造象,以象尽意”,诗人以意象传情达意,诗歌是心灵的阐述。因此,“抒情”是抒情性作品的独特、本质的特性。声音是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声音,可以品悟文字里蕴含的情感,进而悟情;饱含情感的声音能够直击人心,陶冶情操,进而传情。声与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而朗读则是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口语活动,实现从书面文字到声音话语的转变。基于声、情的密切关系,笔者以为,教学抒情性作品应“以声悟情,以声传情”。一、何为“以声悟情,以声传情”朗读是借助规范的语音形式,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文字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有声言语活动艺术[1]。“以声悟情,以声传情”就是对朗读内涵的精炼概括,对朗读“文字—理解—表达”逻辑过程的归纳表达。“声”就是朗读声,“以声悟情,以声传情”即是朗读教学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朗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读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直至达成阅读教学目标。二、缘何“以声悟情,以声传情”朗读在学生语感的生成、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提升上具有重要作用。由古至今,专家名家无一例外都重视朗读。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对于诗歌、散文等抒情性作品的教学,尤其是诗歌的教学,笔者以为,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应是“以声悟情,以声传情”,也就是朗读教学。首先,培养朗读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均有表述(见表1[2])。如表中所述,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能力的目标要求具体而清晰,由“学习用”到“用”再到“熟练地用”,目标呈梯度上升。要达成朗读能力培养目标,则必须要多读,多读才能会读。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朗读,将朗读作为教学方法,学生才能有更多有针对性的朗读机会、得到更多的朗读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实。而小学生朗读能力训练的媒介资源主要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这些选文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说明性作品。其中抒情性作品更适合朗读。抒情性作品最本质的特点是“抒情”,而声音是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声与情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抒情性作品的教学与朗读密不可分。1.抒情性作品语言语音具有音乐美的特点相比叙事性作品的“故事”特点、说明性作品的“说明”特点,抒情性作品的独特性体现为“抒情”。这决定了抒情性作品的语言具有“诗性”。而诗性与音乐具有同源的关系。如《乐记》所记载的: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性与音乐的同一性,使抒情性作品的语言语音自然被赋予音乐美的特点。而汉语抒情性作品表现诗性、表现音乐美的技巧,则是借助汉语的音韵、四声及平仄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韵律、高低起伏而和谐的声调,从而形成很强的音乐效果,使作品语言呈现出较强的韵律节奏,易于诵读。尤其是诗歌,讲究押韵,韵脚和谐,读来更是朗朗上口。2.抒情性作品语言语音具有抒情的效果抒情性作品主要是内心情感的抒发。声音在抒情性作品中既是表现情感的形式因素,更是创造和构成情感的内容因素。在文学创造中人们往往会利用字音组合成的声调,使字音和声调象征性地传达感受,增强词语的抒情效果[3]。比如开口音“a”,因为其语音最大的特点是很响亮、很清晰,从听觉上能给人带来一种振奋、昂扬、向上、愉悦的感官效果。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每当要表现这种昂扬向上、热烈激越、欢欣愉悦的情志气质的时候,就会用到有开口音“a”的音节,比如“ang”韵、“ao”韵等。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韵脚就押“ang”韵: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正是基于汉语语音的这种抒情性特点,文人骚客们在抒写内心情感,进行文学创作时,往往也是运用这些字音声调组合象征性地进行表达。因此,进行抒情性作品阅读时,要想与作品、作者达到“共情”,就要从朗读入手,心眼口耳并用。3.抒情性作品语言语音具有怡情的功能朱光潜曾谈到自己领悟语言节奏时的深刻感受:“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抒情性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的韵律、节奏,具有诗性的情趣,语言优美,或典雅含蓄,或朴实自然,声调音韵和谐,读来往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朗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身心相融的过程,朱光潜这段话为我们深刻地表达出抒情性作品语言语音的怡情功能。也正因为如此,在教读这类作品时,就更需要朗读。因为朗读,怡情悦性,一方面促进学生与作品的“共情”,另一方面也调节了课堂氛围,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三、如何“以声悟情,以声传情”对抒情性作品而言,只有朗读,才能感受抒情性作品“声情并茂”的审美效果;只有朗读,才能淋漓尽致地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独特情感。那么,如何在抒情性作品阅读教学中落实朗读,顺利、高效地达成阅读教学目标呢?笔者以为,至少要做好“四明确”。1.明确所品之情所谓朗读,不是简单地将书面文字转变为有声语言,而是借助规范的语音形式,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文字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有声言语活动艺术。从对朗读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清晰,同时对朗读声音所传达的情感更是要求准确、清晰。所以,在朗读前,首先要弄清楚作品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只有弄清楚所品之情,我们才能努力运用相应的语气、语调和声音传情达意。比如,我们诵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卢钺的《雪梅》,就不可能用相同的语气语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爱国题材诗歌,表现的是深沉、厚重的家国之情,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叹,有对遗民苦难的忧伤,有乐景有哀情;而《雪梅》是一首哲理诗歌,富于理性寓意,表现的是作者对雪、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基于所表达情感的异同,在诵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用壮、悲的基调,而在诵读《雪梅》时应是喜、乐的基调。2.明确以品悟情感为主的教学目标如前所述,抒情性作品常见于诗歌、抒情性散文两类文体。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人以意象传情达意。“以言造象,以象尽意”是诗歌的构思规律,诗歌艺术的灵魂,诗歌的魅力所在[4]。散文则往往自由地、似乎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5],“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诗歌、抒情性散文的独特性。对于抒情性作品阅读与鉴赏的能力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作出了具体的表述(见表2[6])。结合抒情性作品的独特性以及语文课标的要求,抒情性作品的教学要领应归纳为:引领学生穿行于字里行间,感受、分享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等的独特体验和感悟[7],即抒情性作品阅读教学目标应明确为“品情”。例如,教学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是宋代陆游所写的一首表达家国情怀的古诗,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概。诗歌以遗民视角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所表达的爱国之情厚重、深沉。在教学时,主要的目标就应是:引领学生明白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祖国被分裂的悲愤之情、对遗民水深火热生活的悲伤之情,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激起学生的爱国深情。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结合注释等古诗学习方法,正确理解古诗意思;(3)通过想象画面、联想等,品析古诗意境,体会诗人之情。并且,把体会诗人所表达、所抒发的情感,作为我们的教学主目标,领悟所品之情。同样,在教学抒情性散文时也应将“品情”设计为教学主目标。例如,《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基于作品的抒情文体特点及“托物言情”的写作特点,可将教学目标设计为:(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朗读,品悟桂花香、摇花乐、乡情浓;(3)读写结合,感受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学习借具体事物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同时,要把“感受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主要目标,通过朗读、品读,在悟情的同时悟出托物言情的写作手法,落实其他教学目标。3.明确从提高朗读能力的角度设计主问题抒情性作品具有“声情并茂”的审美效果,只有朗读,才能淋漓尽致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情感。教读抒情性作品,尤其诗歌,重要的策略就是以声悟情,以声传情,即朗读。基于此,课堂的重点目标应放在提高朗读能力上,从朗读、感悟的角度设计主问题。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我们可以设计主问题:读什么?针对读什么的问题,设计读诗题、明诗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意象、读出意境等具体教学内容。对于朗读的具体内容,我们又设计一个主问题:如何读?如何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呢?结合具体朗读内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领学生抓关键字词句,品赏玩味意象,拓展课程教学资源,整合课内课外材料。如补充教学资料,让学生观看金兵入侵中原的电视剧视频、介绍陆游生平及其写作背景等,以此为学生铺垫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读什么,如何读,成为课堂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些主要问题,那么,“品情”的主要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4.明确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声音是表现情感的外在形式,要很好地品悟抒情性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则必须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将朗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例如教学《桂花雨》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任务活动:教学活动设计始终围绕“朗读”,以“读”为线来串连、组织各个任务活动。每个任务的解决、落实,都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坚持以朗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和魅力。以读促悟,悟中促读,读出情感,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2020年注册测绘师《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真题
- 2024年锤纹助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白喉类毒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 2024年航天器压力控制系统组件及零部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冀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牛棚租赁与生态旅游开发合作合同书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奶牛养殖场数字化转型升级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木工雕刻艺术品定制生产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综合体夜间安全管理打更合同3篇
- 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
- 2025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2025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重症患者家属沟通管理制度
- 法规解读丨2024新版《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应用案例
- IF钢物理冶金原理与关键工艺技术1
- 销售提成对赌协议书范本 3篇
- 劳务派遣招标文件范本
- EPC项目阶段划分及工作结构分解方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算练习题1000道
- 家谱、宗谱颁谱庆典讲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