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材料二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的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校。“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类。“蒸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突波煎汉月。”《天山歌送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陇头诗”是唐诗中的重要题材,寄托着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情感,因此“陇头”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B.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的层面,日后其研究的重点是挖掘相关材料所蕴藏的机制和关系。C.西域的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等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出辽阔萧瑟、苍凉悲壮等特点。D.边塞诗中风光描写多出现陌生事物,这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色彩,诗中陌生与熟悉相得益彰,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2.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相关文字“轮台”释义汉武帝盛年李广利攻占轮台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汉书》大汉武力征伐对象晚年下诏驳回轮台屯田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汉书》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弃之地初盛唐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胡地首蓿美,轮台征马肥。——岑参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中晚唐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李商隐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兵黩武A.唐代轮台县治地理位置与汉代并不一致,轮台在唐诗中多代指边疆。B.

初盛唐诗人常常借汉代轮台典故来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C.

轮台意象在中晚唐时期诗歌中,往往表达国力衰退舍弃西疆之“悲”。D.“轮台”成为悲喜俱存的文学意象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密切相关。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的一项是()A.

汉代西域“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常出现于唐人笔端,是“以汉喻唐”国力强盛的文化符号。B.

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却因为唐人的记述蒙上了母系氏族色彩的神秘面纱。C.“阳关”以西已是穷荒之地,唐人对其反复书写,反映了汉时“阳关大道”到唐后期屡遭外族侵扰的盛衰变化。D.

李白的“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结合两则材料及表格,从“边塞诗”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答案】1.D

2.C

3.D4.①首先提出论题“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②然后运用并列结构从两方面展开分析:一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文化传播的影响”,一是“文学家以作品或行动对丝绸之路文学内涵的影响”。5.①“丝路遗存”拓宽了边塞诗的书写内容,西域的风光、人物、器皿、民俗等成为描写对象。②“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情感主题,出现了“战争”“平和”“征人思乡”等主题。③边塞诗的书写使西域边疆的代表地名,如“轮台”,成为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④边塞诗的创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如“楼兰”意象折射出的功名意识、对战争的态度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因果倒置,原文是“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B.混淆可然与必然。原文是“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C.忽视条件,原文是“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往往表达国力衰退舍弃西疆之‘悲’”错误。由“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可知,这里是借历史典故批评武将穷兵黩武,不会妥善处理边务。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是“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A.“汉代西域‘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常出现于唐人笔端……”可知,成为国家强盛的文化符号,增加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B.“……却因为唐人的记述蒙上了母系氏族色彩的神秘面纱”可知,增加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C.“……唐人对其反复书写……”可知,“阳关大道”到唐后期屡遭外族侵扰的盛衰变化,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D.诗句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并没有增加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时,根据论述类文本的特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路概括分析即可。结合“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论题,可谓开宗明义,观点明确;结合“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等信息可知,然后运用并列结构从两方面展开分析,即唐至北宋丝路沿线切分为三个单元进行具体分析,文学家以作品或行动对丝绸之路文学内涵的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再结合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分析。①由“‘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可知,“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陇头”等成为边塞诗中的重要题材,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丝路遗存”拓宽了边塞诗的书写内容。②由“‘陇头诗’……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楼兰……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可知,丰富了边塞诗的主题(情感),出现了征人思乡、反战等主题,“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情感主题。③“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可知,边塞诗的书写使西域边疆的代表地名,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④由“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楼兰……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可知,边塞诗的创作赋予了“丝路遗存”丰富的内涵。边塞诗人将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附加在“丝路遗存”上,增添了“丝路遗存”的文化内涵,边塞诗的创作重构了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叫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这熙凤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文本二: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五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付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文本三: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宝玉心中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来了!虽说太阳落下,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半日,黛玉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打后院子里去罢,回头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躁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拿着取笑开心了。”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贾王两府的两次联姻,交代了贾王两大家族的密切关系。B.“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这一连串的问话,看似是说给别人听的,实际表达了王熙凤对黛玉的体贴关心。C.“只管告诉我”“也只管告诉我”,一方面说明王熙凤能力强、管事多,另一方面突出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D.“心动神摇”“如醉如痴”“心痛神痴”,既是对林黛玉听曲时的心理和神态的刻画,也表现出她细心敏感的特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两句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王熙凤“眼”“眉”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B.“两句吹到耳内”“止住步侧耳细听”“不觉点头自叹”等细节,层层推进,细细描画,写出黛玉由“不留心”到“点头自叹”的听曲过程。C.“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水流花谢两无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黛玉对青春易逝、寄人篱下、爱情无望的感伤之情。D.“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这些心理描写表现了宝玉得遇这些红颜知己的感慨与暗喜。8.作者是如何塑造王熙凤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三简要回答。9.同样是前来看望挨打的宝玉,宝钗与黛玉两人的表现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本三简要分析。【答案】6.B

7.C

8.(1)神态描写:“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表现了王熙凤的美丽和威严。

(2)语言描写:通过写王熙凤夸赞黛玉像老祖宗的嫡亲孙女、询问她读书及身体情况,最后通过两个“只管告诉我”交代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写出了王熙凤善于讨好、左右逢源、喜欢炫耀的性格特点。

(3)侧面描写:通过文本一黛玉的观察、贾母的介绍和文本三黛玉的评价,侧面写出了王熙凤性格外向,泼辣精干的特点。

9.(1)宝钗生怕宝玉不知道她关心宝玉,故意地表现出亲切稠密,大有深意,而且表现得娇羞怯怯的。

(2)黛玉与宝钗不同,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关心宝玉。她偷偷去看宝玉,听到有人来看宝玉赶紧躲出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看似是说给别人听的,实际表达了王熙凤对黛玉的体贴关心”错误,没有体现对黛玉的关心。王熙凤根本不给黛玉回答的机会,她的问话一方面是为了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由此可见王熙凤的逢迎和虚伪。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错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水流花谢两无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对比。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1)外貌和神态描写:文本一“丹凤眼”“柳叶眉”“粉面含春”“丹唇”“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等词句体表现了王熙凤的美丽;“三角眼”“吊梢眉”“威不露”等词语体现了王熙凤的威严。(2)语言描写:文本一“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句话既讨得贾母欢心,又顺便夸赞了三春,还让邢王二夫人心里欢喜,足见其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揣摩贾母心思,讨好贾母;“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者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假意关切。总之,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夸赞、关切,运用语言描写,一是体现她左右逢源,二是体现了她对贾母的讨好、奉承,同时体现她喜欢炫耀自己地位的性格特点。(3)侧面描写:文本一“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叫王熙凤”、文本三“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拿着取笑开心了”,通过文本一写黛玉的观察、贾母的介绍和文本三写黛玉的评价,侧面写出了王熙凤性格外向,泼辣精干的特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1)文本三“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宝钗亲自托着一丸药走进来,话语里表明自己的心疼,表明宝钗生怕宝玉不知道她的关心,故意地表现出亲切稠密;“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表现出娇羞怯怯的神态。(2)黛玉与宝钗不同,“宝玉犹恐是梦,……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黛玉眼睛红肿,满面泪光,表明内心很担心宝玉,极其伤心,但并未说出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对宝玉只有劝告,不加埋怨,是真心心疼;“我打后院子里去罢,回头再来”,她偷偷去看宝玉,听到有人来看宝玉赶紧躲出去,表明要避开别人,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关心宝玉。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文本二: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①,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注】①李密,隋末天下大乱时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②隐太子,即唐高祖时太子李建成,在武德九年被李世民射杀,谥号“隐”。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威之所被A半天下B然而C一败D不振E卒归F唐者G固知H天命有所归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固,文中指“稳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固”意思相同。B.理,文中指“道理”,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中的“理”意思相同。C.当,文中指“主持,掌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不同。D.善,文中指“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魏征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B.材料一,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关系,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通达,合情合理。C.材料二,魏征极具才华,对学问融会贯通。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D.材料二,魏征执法公允,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他虽不熟悉律法,却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2)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14.文本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魏征有远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答案】10.BEG

11.C

12.C

13.(1)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人不是在深深忧虑中治道显著,但是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2)(太宗)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太宗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14.①魏征劝李勣归附唐,认为天命归于唐且其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②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声威遍及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缘故。“威之所被半天下”中“威”作主语,“被”是谓语,“半天下”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在B处断开。“然而一败不振”主语承前省略,“一败”作状语,“不振”作谓语,所以在E处断开;“卒归唐者”中的“者”与“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中“也”构成“……者……也”的判断句形式,所以在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固,稳固;/本来。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B.错误。理,治理好;/道理。句意: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胜负存亡的道理。C.正确。主持,掌握;/抵挡。句意: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D.错误。好;/与……交好。句意:开头做得好的(国君)确实很多。/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错误。根据原文“密得宝藏书,辄称善”可知,他是称赞那些信。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百”,总括,所有;“景”,重大,大;“莫”,没有人;“殷”,深深地。(2)“毁”,诋毁;“阿党”,偏袒;“按”,审问,审理;“让”,责备。【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结合原文“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可知,魏征认为天命归于唐,李勣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因此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结合原文“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可知,魏征早就看出秦王将是太子的劲敌,为太子谋划,只可惜太子没有听从他的劝说,以至于身败,体现魏征有远见,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能早做谋划。参考译文:文本一: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文本二: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作,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遍及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制定计划归附唐朝。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隐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钜鹿县男。(太宗)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太宗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16.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

16.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生事”的指责,王安石回复说,“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算是制造事端。(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把宫女的镜子比作天上的星星,表面上是写宫中宫女之多,实则反映了秦统治者生活的骄奢。(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规劝唐太宗不要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滥赏乱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假如先厚待、礼遇人才,即“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合力向西进攻,就会让秦国寝食难安。(5)《谏逐客书》中,李斯提出秦王驱逐客卿的做法反而帮助了敌国成就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却宾客以业诸侯”,这种行为无异于“____________”,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答案】

①.举先王之政

②.以兴利除弊

③.明星荧荧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⑦.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⑧.(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⑨.藉寇兵而赍盗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举、弊、荧、谬、滥、赂、事、黔、藉。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今天说昆剧是高雅艺术,但在20世纪上半叶,它曾一度只能在民间草台演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昆剧传字辈演员成长并登台的时节。然而,传字辈却是极其地生不逢时。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西式镜框式舞台的现代化剧场时代,这是一个京剧代之而起的繁花似锦的黄金时代,是话剧的写实美学和地方戏曲的生意盎然的时代。那个时候,传字辈演员已经很少在城市的正规剧场演出了,他们当中有的甚至已经改行,或者给京剧和地方戏演员当教师。此种情形下,原为票友的俞振飞毅然“下海”,他凭借自己精湛的昆剧表演艺术积累和在演艺界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并通过与当时京剧界“顶流”如程砚秋、梅兰芳等同台合演来不断促进昆剧与其他剧种的互鉴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力挽狂澜,为当时处于艰难生存境地、苦苦坚守的昆剧提振了士气,提高了水平,提升了品格。俞振飞先生还是一位戏曲学问大家,为后世留下《粟庐曲谱》《振飞曲谱》等著作,这些著作和他的表演艺术一样弥足珍贵。当我在昆剧创作上遇到难题时,就会去翻阅他的《振飞曲谱》寻找良方。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他有精湛的昆剧表演艺术积累,②他在演艺界有着巨大的舆论影响力,③他曾与当时京剧界“顶流”如程砚秋、梅兰芳等同台合演,④这一切都不断促进昆剧与其他剧种的互鉴融合。

19.(1)比喻:以“狂澜”,即汹涌的大浪喻昆剧危亡的危险形势,体现了俞振飞在危局面前的能力和气魄,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内涵更丰富。(2)排比:依次从“提振士气”“提高水平”“提升品格”阐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论述了俞振飞对昆剧复兴的巨大贡献。内容丰富,情感深化,富有气势。【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原句的主干部分是“他促进互鉴融合”,谓语“促进”前面的都是状语,可以加上主语变成单句:①状语成分“凭借自己精湛的昆剧表演艺术积累和在演艺界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可写成“他有精湛的昆剧表演艺术积累”和“他在演艺界有着巨大的舆论影响力”;②状语成分“通过与当时京剧界‘顶流’明星如程砚秋、梅兰芳等同台合演”可写成“他曾与当时京剧界‘顶流’明星如程砚秋、梅兰芳等同台合演”;③“不断促进昆剧与其他剧种的互鉴融合”主语可以是“他”,或者是“他的这一切做法”,可以写成“这一切都不断促进昆剧与其他剧种的互鉴融合”。最后注意按照逻辑顺序整合句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狂澜”:汹涌的大浪,是喻体;“(昆剧)艰难生存境地”是本体,是比喻句。作用:形式上,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内容上,写出了俞振飞在危局面前的能力和气魄。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是的句子内涵更丰富。②“提振了士气,提高了水平,提升了品格”,三个句子句式相同,构成了排比句。作用: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由“提振士气”到“提高水平”再到“提升品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写出了俞振飞对昆剧的复兴贡献巨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独脚金为专性半寄生杂草,寄主为禾本科植物,如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甘蔗等,可严重危害这些作物。爆发时,

,甚至颗粒无收。独脚金没有真正的根,从种子中萌发出的是一种称为吸器的结构,吸器是一种变态的寄生根,可以穿透寄主植物根部周围的防护组织,从寄主植物的根中吸取养分供自己生长。“神出鬼没”正是独脚金的可怕之处——当人们看到它的苗钻出地面时,其实它早已成功寄生,而这时,对作物的一切抢救措施都为时晚矣,一片密密麻麻的独脚金在枯苗旁骄傲地开着小花,像在炫耀自己的战果。

,又严重危害农作物,所以人们才形象地称它为“巫婆草”。独脚金的繁殖能力相当强。一株成年独脚金能产生近10万粒种子。它的种子非常小,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休眠20年,仍然有高达50%以上的萌发率。可以说,一旦某块田地爆发独脚金,这块田地基本就不能种庄稼了。难怪小小的“巫婆草”曾经让无数非洲人民不得不放弃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背井离乡。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会导致庄稼严重减产②正因为独脚金神出鬼没(正因为独脚金难以发现)21.它种子非常小,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即便休眠20年,仍然有50%以上的萌发率。【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此空是填写独脚金在庄稼地爆发时对庄稼的影响,根据空后“甚至颗粒无收”可知是说独脚金对庄稼产量的严重影响,所填句子应该比这个结果轻,可想到庄稼减产,故可填“会导致庄稼严重减产”。第②处,根据后文的“结果”,可知此空是说原因,结合前文“‘神出鬼没’正是独脚金的可怕之处”可知,因为独脚金神出鬼没,难以发现,所以人们才形象地称它为“巫婆草”,故可填“正因为独脚金神出鬼没(正因为独脚金难以发现)”。【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以下语病:①搭配不当,关联词“不管”使用不当,“休眠20年”是一种假设状态,“不管”是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可将“不管”改为“即使”“即便”;②不合逻辑,“高达50%以上”可删除“高达”或“以上”。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甚至还自己充当新药试验者,最终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材料三: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