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秋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孩子,体现孩子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小孩
子的年龄特点及现有经验出发,经过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活
动,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放科学课程,进一步
改善评价激励机制,帮忙孩子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行为习
惯和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的学生,纪律良好,学习习惯初步
养成。各班男女比例都是男生多于女生。男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课堂反应都明显高于、优于女生。
2、已有知识、经验:参差不齐,部分孩子有丰富的课外知
识积累,平时注意对各类事物的观察,表现出对大自然、对科学
的浓厚兴趣;部分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但课
外书阅读贫乏,无法建立起必要的学习联系;部分孩子对大自
然、对科学陌然应。
3、儿童心理分析:大部分孩子,表现出对科学学习强烈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做小实验,这种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必
将成为孩子在小学阶段科学学习强大内驱力和学习动力。
4、在本学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动手能力较差的
这部分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其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习惯。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苏教版教材,为新修订的教材,本教材的设计理
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教材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
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共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主题是“光与色彩”,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光
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七色光》。前三课按递进关系
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
等光现象的认识。第四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光本体的性质上,以太
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
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
第二单元,主题是“热传递”,本单元共设计四节课,分别
是《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物体的传热本领》。本单
元四节课属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前三课分别认识热传递的三种
方式,这三课之间是并列关系;第四课是从整体上认识影响热传
递的因素以及三种传热方式在生产生活中的综合应用。
第三单元,主题是“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本单元侧重认识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变化原因,由《地球的表面》《火山和地震》
《地球的内部》《地表雕刻师》四课组成,按照从结果到原因、
先现象后本质、由具体到宏观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观察描述地
形、认识地质灾
难延伸到理解导致地貌改变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第四单元,主题是“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本单元由四课组
成:《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前
三课在内容上呈现并列的关系,分别从原理层面对这些天气现象
形成的原因进行解析。最后一课是综合学习认知,将这些天气现
象的形成与水的循环相结合。整个单元在结构上显现出分分总的
关系。
第五单元,主题是“人体“司令部””,本单元由《刺激与
反应》《从刺激到反应》《我们的大脑》《大脑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组成,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成
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围绕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展开,揭示
神经系统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的过程。第二个层次围绕作为人
体“司令部”的大脑展开。
本册专项学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认识不同领域的
工程师通力合作,才可能使一项工程圆满完成。第二部分从学生
了解的救灾情境出发,将“定点投放物资”的情境带入课堂,提
出了“设计并制作一个降落伞,保护鸡蛋平稳降落”的任务,通
过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最终
向同伴展示交流。
教学目标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
会发生改变,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2.运用有关光现象的原理,列举、解释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光
现象事例。
3.知道热的三种传递方式及其特点,能运用热传递知识对生
活、生产中传热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
4.经历观察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的系列实验过程,归纳概括
热传递规律。
5.能使用科学语言描述地表陆地形态、地球内部圈层以及岩
石成因。
6.能较详细地说明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对
人类的影响,掌握一些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7.举例说明水、温度、风等自然力量会塑造地表形态。
8.能够描述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
因。
9.能够借助模型图来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
间的循环过程,懂得大自然的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
10.能通过体验,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大脑
的轻重、模样和功能。
11.能提取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了解人接受刺激并做出
反应的过程,知道脑的组成、大脑的分工和怎样保护大脑。
12.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满足需求的
降落伞,并向同伴展示交流。
能够明确工程任务,经历工程实践活动的过程,重点领会明
确问题、前期研究、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四个环节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
不同的物质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
的光。<
2.知道热的三种传递方式及其特点,归纳概括热传递规律,
能运用热传递知识对生活、生产中传热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
3.了解地表陆地形态、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知道地震、火
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掌握一些抗震防灾
的基本常识。c
4.能够描述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
因,了解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
5.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认识大脑以及人的神经系
统的特点,了解人接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过程。
6.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满足需求的降
落伞,并向同伴展示交流。
教学措施
1.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
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学科课
依然要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纵。
3、重视指导学生熟悉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
缘由。
4.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加强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学
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5.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
赛促学。
教学进度表
周次单元课题课
时
11.光源6
2第一单元2.光的传播
3光与色彩3.光的反射
44.七色光
5第二单元5.热传导
6热传递6.热对流入
77.热辐射6
88.教体的传热本
领
9第三单元9.地球的表面
1010.火山和地震
11地球的表11.地球的内部
12面和内部12.地表雕刻师
13第四单元13.云和雾6
14水在自然14.露和霜
15界的循环15.雨和雪
1616.水滴的“旅
行”
17第五单元17.刺激与反应6
18人体“司18.从刺激到反应
19令部”19.我们的大脑
2020.大脑的开发与
利用
《光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
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
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
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物体分为光源与反
光物体两类,学会区分。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
活动,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
二、学习目标
1.观察各种光源,能区分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
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发现与分享。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光源的特征,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发光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
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
盘。
五、教学过程
(一)给光源分类
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光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启
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出示烛光、萤火虫、烟火、雷电图片
提问: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意图解析】在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光源的概念;强调其特征:能
自己发光。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
改良的光源。人造光源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二)比较光源与反光物
出示图片:玻璃幕墙、月光及其倒影
提问:这些物体是光源吗?为什么?
【意图解析】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胡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
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物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
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三)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
1.活动一:点燃蜡烛,观察它燃烧发光的过程
蜡烛发光过程:点燃蜡烛,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
而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2.活动二: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
实验步骤:1.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
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2.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
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3.用另一根导线触碰电池的另一极,观察细铁
丝发光的现象。
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注意:整个过程中细钢丝处于高温状态,千万不要用手触碰。
【意图解析】本活动就是通过做使某种材料发光发热的实验,引导学生
感受光是一种能量表现形式,体会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六、板书设计
光源(课题)
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二
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
识与经历,围绕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传播路径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沿
直线传播,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
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部分,制作一个简单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
验,进一步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
孔成像的发现。
四、学习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2.初步学会设计、制作、安装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
中的传播路径。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合作与分享。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难点:设计实验,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准备
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仪器、线香、火柴、手电筒、若干张硬卡
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
五、教学过程
(-)寻找光的传播路径的共同点
出示图片:阳光穿过树叶间隙、云隙、汽车远光灯、打开的激光灯
提问:这些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特点?
【意图解析】通过分析讨论这些图片,共同特点是都能看见光束,而且
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方法一:
1.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
2.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
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现象。
方法二:
1.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
2.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
3.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提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在排队中,怎样能判断队伍是否排齐?
【意图解析】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利用某种特定的事物再现人们在
自然或生活中所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一是对比激光束与直线物
体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是用相同的硬卡纸上的小孔的直线排
列来印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制作一个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
1.科学阅读: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2.做小孔成像实验。
实验步骤:
(1)准备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和蜡烛。
(2)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
(3)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4)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
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意图解析】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需要更多证据作为支持。该活动就
是要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装置,通过操作与调整这一装置使小孔
成像现象显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同时在观察小孔
成像过程中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
光的传播(课题)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五、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三
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并利用该现象做游戏,
认识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
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
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六、学习目标
1.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
2.能够依据物体表面反光效果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
作潜望镜;
3.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和利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
兴趣,乐于合作和分享。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
难点: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并制作潜望镜。
四、教学准备
若干大小适宜的平面镜、各种表面平滑度不同的物体、手电筒、若干张
白色硬卡纸、长方形硬纸盒、剪刀、美工刀、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
(-)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射到背光的墙上
1.活动一:用一面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
2.活动二:阳光接力打靶游戏
提示:在阳光下选择房屋背阴处画一个靶标。三人一组,每人手持一面
平面镜。仔细调整各自镜子的高度与角度,使光斑能够反射到靶标上。
结论: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几乎所有
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意图解析】通过使用镜子控制阳光的传播的路径,让学生体会光在物
体表面发生的折返现象,理解光的反射概念,观察在反射过程中光线方
向、角度的变化特点,并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特点。
(二)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归纳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特点
1.出示图片:湖面、苹果
提问:观察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哪些物体反光效果比较好?说说反光
效果好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提示:如果物体表面很光滑,那么当光线照射到其表面时,就会发生
镜面反射,人们就会看到明亮的镜像。
2.提问: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
提示:月光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光,但能反射太阳光,这使我们看到
被阳光照亮的那半面。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
面是暗区。
3.活动:玩镜子
(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镜子前,要能够与同伴在镜子里相互看见,
但都看不见自己。
(2)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
生变化。
【意图解析】此活动由两部分组成:通过观察生活中各种光的反射现
象,理解计划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
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
(三)制作一个潜望镜
提示:在纸盒一侧的盒壁上剪两个斜口,斜口与盒底面成45°角。将
两面镜子镜面相对放置进斜口中。
【意图解析】动手制作一个潜望镜,利用镜子控制光的反射,通过操作
与调整这一装置使光的反射现象多次发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光的反射
特点,在用潜望镜观察景物的过程中体会光的反射原理。
六、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课题)
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
光。
《七色光》教学设计
七、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四
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制造“彩虹”,体
验、了解阳光可以分解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
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牛顿对光的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
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
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
颜色的变化,了解、体会光的色散的逆过程。
八、学习目标
1.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2.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
3.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四、教学准备
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
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
五、教学过程
(-)用不同的方法造“彩虹”
方法一:用镜子制造“彩虹”
1.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子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
2.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
见“彩虹”。
方法二:用水雾制造“彩虹”
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
雾中出现的彩虹。
方法三:用三棱镜制造“彩虹”
1.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
2.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
【意图解析】指导学生分别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制造“彩虹”,体验
与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
与阳光的关系,在利用不同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验科学
规律的存在。
(二)认识白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1.科学阅读:七色光
2.结论: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
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意图解析】该活动在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获得“彩虹”,了解阳光能
分解为多种不同色光的现象之后,通过对科学史牛顿关于光的颜色理
论研究的描述,认识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三)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
化
1.活动一: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
(1)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蒙在三只手电筒上,打开手电
筒,在白纸上照出光斑,观察光斑的颜色。
(2)将任意两种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3)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2.活动二: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
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观察发
生的现象。
3.拓展: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你会看到什么?
【意图解析】选择较容易操作的不同色光混合方法一一彩光手电筒和分
色圆盘陀螺,帮助学生认识不但白光能分解成不同色光,而不同色光能
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进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颜色的光的变化特
点,在观察中体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原理。
六、板书设计
七色光(课题)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热传导》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一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感受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第二部分是
思考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或者板栗上的,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热传导的
过程。第三部分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进一步解决
在上一部分存在的质疑,并且用科学问题带领学生做了适当的检测性思考。
第四部分是生活中热传导的事例,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起到进一步的知
识应用效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热的产生现象很熟悉,如手握暖手宝、烤火堆、晒太阳等。在认
知上能快速聚焦到热的话题上面来。同时自己也能举出很多关于热的例子。
但是热传递的方法分类是模糊的,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视角。老师可以抓住这
一点,带领学生梳理本单元的内容。
三、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热传导。
❖科学探究
能通过探究实验找出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
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
科学态度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
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培养学生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热传导现象;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
五、教学准备
1.学生:
课前准备:思考冬天里让身体暖和起来的方法。
分组实验材料:凡士林、金属片、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能想起寒冷的冬天里怎么让身体热起来吗?
我们可以通过搓手、喝热水、暖手宝、泡温泉等多种方式让我们的身体暖
和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有没有吃过板栗?在销售板栗的店里你观察过板栗的加工过
程吗?
家里妈妈熨烫衣服的时候,你观察过吗?
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板栗上的呢?
(适时提醒:熨斗的底部发热的是加热板,炒板栗的铁锅下炉火是热源。)
你能说出热量传递的路径吗?
熨斗:发热板—衣服
炒板栗:火源玲f铁锅玲T沙砾玲分板栗
这两个路径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左边是热的来源,右边是热的去处。而且右边的物体都是越变越热了。
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呢?
(2)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
老师出示金属板,启发学生如何做实验:1、热源摆放是否随意,有几种
摆放方法。2、实验中要观察什么?如何观察热传递到了何处?3、实验中
要注意什么?怎么避免呢?
请大家讨论之后,说说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如下:
1、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
2、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侧,加热金属片的另一侧,观察凡士林
是怎么变化的。
3、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是怎么变化的。
你们猜一猜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请大家领取实验器材,认真仔细完成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
写在记录纸上。
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汇报结论,总结结论。
(3)思考:图中,玻璃杯里的热水温度会怎样变化?水槽中的冷水温度
又会怎样变化?
热水温度不断降低,冷水温度不断升高。
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
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
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三)拓展与应用
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能说说它们的传热过程吗?
七、板书设计
热传导
物体的某一部分玲另一部分
一个物体传分另一个物体(直接接触)
《热对流》教学案例
八、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二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聚焦一个问题:红色热水放进冷水里会
有什么现象。第二部分是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是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第
二个是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第三部分是探讨第二部分中两个实验的相同
过之处,发现共同特征,小结本堂课的重要知识点。第四部分是利用身边的
材料制作走马灯并进一步解释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起到进一步的知识应用效果。
九、学情分析
学生对热水在冷水中如何运动的现象并不熟悉,个别爱好科学的同学可
能会说出真实现象。这样的认知情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两
个实验自然的做好了心里铺垫。在对比两个实验的相同之处时,老师可以有
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的关注点。对于走马灯,学生是兴趣盎然的,老师可以借
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操作技能。
十、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热对流概念及其特点;
2.了解走马灯。
科学探究
1.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水受热流动的现象,获取信息,运用分析、比
较、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并完成探究。
♦科学态度
在进行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
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培养学生利用热对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
技术发展的动力。
H■*—>、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热对流的特征,知道对流主要发生在气体和液体的热传递中。
难点:观察热对流的实验,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地描述通过实
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
十二、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观察水烧开的过程、点燃一支香并观察。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火柴、小铁盘、
香、玻璃罩等。
十三、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同学们,红色热水放进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红色液体有没有运动,怎样运动的呢?
红色液体是热水,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具有普遍性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处理)
出示烧杯、水、木屑、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等实验器材。
接下来,我们给冷水进行加热,同学们猜猜看木屑是做什么用的?
猜猜看当我们给水加热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
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谁能说一说?
老师把大家的说法进行了总结,实验步骤可以这样安排:
实验步骤:1、把木屑放入水中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3、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实验结束后,请大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
学生实验,并记录现象。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在水中的现象是这样的,那么在空中又会是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
来探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出示器材:固定好的香、玻璃罩。
说明一下:香燃烧后会产生热的空气并且伴随着烟。
当我们把玻璃罩罩在香上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
下面我们来亲自实验一下。
实验步骤:
1、固定一支香,点燃
2、用玻璃罩倒扣住
3、观察香烟冒出的烟是怎样飘动的
实验结束后,请大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
学生实验,并记录现象。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回想这两个实验,请大家找出两个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
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
较低处。
(三)拓展与应用
跑马灯又叫走马灯、串马灯。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属于灯笼的一
种。是传统特色手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在过去,跑马灯一
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来位11―14岁小孩组成,边
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
寓意。跑马灯属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走马灯是怎么制作的。
制作步骤:1、在一个纸杯的侧面开两个口,将蜡烛固定在杯底。
2、在另一个纸杯的侧面开多个直角扇叶窗。
3、在杯底穿一根绳,用牙签固定。
4、将两个纸杯口对口用双面胶固定。
5、点燃蜡烛,手提细绳,走马灯就转起来了。
学会了怎么做,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吗?
七、板书设计
热对流
遇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冷热混合。
热:温度较高处分温度较低处
《热辐射》教学案例
十四、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三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聚焦烈日下身体的感受,通过太阳的热
传递为切入点介绍热辐射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太阳能
灶。第三部分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太阳能灶的加热速度变快。第四部分是辨别
生活中热传递事例的传递方式,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找出三种传热方
式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对知识进行辨析,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十五、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认识了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认识热的另外一种传递方式
一热辐射。学生对热传导、热对流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热可以通过固体、
液体和气体传播,热的这两种传递方式比较好理解,热的传递有一定的媒介
(固体、液体、气体)。关于热辐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学生认
知“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迁移学生的认知,找出问题的切入点,
通过探究实验,找出证据,帮助学生形成认知。
三、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地球上来。
2.知道热辐射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
3.知道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
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科学态度
1.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
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十六、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热辐射现象以及与其他两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制作太阳能灶。
十七、教学准备
2.学生:
课前准备:回忆在烈日下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分组实验材料:纸板、锡纸、剪刀、美工刀、热熔胶、玻璃管或透明塑
料管。
十八、教学过程
(三)问题导入
同学们,夏天,站在烈日下你有什么感觉?
在哪些情况下还会有类似的感觉?
(二)探究新知
(1)太阳和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
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2)太阳灶就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辐射,通过聚光等形式获取热量,对食
物进行加热,进行炊事烹饪食物的装置。它不烧任何燃料、没有任何污染。
老师带来了这样一些材料:纸板、锡纸、剪刀、透明塑料管、美工刀、热
熔胶、玻璃管。
同学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些材料怎样才制作太阳灶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制作过程:
1、用纸板做一个支架。
2、用热熔胶把锡纸固定在支架上。
3、将玻璃管灌满水,固定在支架上,调整锡纸凹陷的位置,使反射
的阳光汇聚在玻璃管上。
老师还要提醒大家,在使用热熔胶枪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太阳灶做好之后,大家可以在课后亲自使用试试看。
使用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加热快慢的问题。
(3)怎样才能使太阳灶的加热速度变快?
同学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如果要热量快速积聚起来,我们需要从两个
方面考虑:1、减慢热量散失。2、加快热量产生。
具体可以怎样做呢?请大家认真思考回答。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通过增加保温层减慢热量散失。还可以改变储水管颜色、
尽量保证锡纸平整度及调整反光角度等等方式实现。
(4)类似太阳灶这样加热的产品,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烤箱、电烙
铁、热水壶、加热器、太阳能热水器等等。你能说出它们都运用了哪种热
的传递方式吗?它们是如何传热的?
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待会小组代表汇报。
汇报交流,老师揭晓答案
(5)同学们的答案存在一些分歧,这其中有因为大家观察的对象不同。
请看这两幅图:小男孩烤火炉取暖,这其中包含了哪些热的传递方式,你
知道吗?
三种方式都有。
厨师做菜这幅图中也是包括了三种方式,你能找到它们吗?
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
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
(三)拓展与应用
请大家找找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各不同,但热量都是从温度高的
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传递效果是一样的。
十九、板书设计
热辐射:直接向周围发射热(不需要任何物质)
辐射、传导、对流三种热传递方式不同、效果一样
《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案例
二十、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四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聚焦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一
样吗?第二部分是探究比较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第三部分是热的良导体和
不良导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区分应用。第四部分是制作保温盒,比一比谁的效
果好。
二十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对热的传递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传热的快慢却
是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虽然新颖,但也是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作为依托
的,所以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进入课堂,体验一下做菜做饭的过程。
三、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物体导热性能不同,比较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将材
料的传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材料传热快慢。能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
科学态度
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感悟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会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事实,经历对事实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的思
维过程。
二十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难点:怎样设计实验,以便在实验中获取准确信息。
二十三、教学准备
3.学生:
课前准备:走进厨房,亲自帮爸妈做饭菜。
分组实验材料:不同材料的金属棒,黄油,酒精灯,保温材料。
二十四、教学过程
(四)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做过饭菜吗?
厨房间里有什么厨具和餐具?
这些厨具是同一种材料做成的吗?为什么在手握的地方用塑料或者木头
做成呢?
(二)探究新知
(1)这里有一些不同材料做成的勺子,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
快慢一样吗?
同学们,请你回想生活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观点。
(2)今天我们就利用5种不同材料的条形棒才研究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
问题。
这些材料哪种传热最快,哪种传热最慢?
同学们,请你做出自己的初步判断,给它们排个序,把你的猜测结果记录
在实验记录单上。
根据现有的材料和探究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实验过程呢?
请大家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实验步骤:
1、用黄油分别在5种材料上粘一颗珠子,粘珠子的位置与材料
棒远端的距离要一致.
2、把5种材料棒放入玻璃杯中,倒入热水。
3、观察5种材料棒上珠子脱落的先后顺序。
汇报实验现象。交流总结
像铜、铝、钢那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不
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3)下面的事例说明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呢?
请大家说说理由。
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我们再来体验一些生活中的情况,感受热的传递快慢不同。
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地毯上面的感觉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呢?
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判断,然后说一下理由。可以小组体验后交流讨论一下。
这些厨具的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现在你可以用我们刚才学到的
知识进行解释了吗?
农民伯伯为了让禾苗早日发芽成长,在气温低时候会在地表铺上一层塑料
膜。现在的房子在建造时也要在外面加装岩棉板。
你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吗?
(三)拓展与应用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利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接下来,我们
一起来设计制作保温盒吧。材料任意选择,但请注意节约成本。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确定后可以选择制作。
学生选择材料制作。
交流分享成果和设计意图。
小组之间互相点评。
亲自测试保温效果,并分析保温效果好的原因。
二十五、板书设计
物体的传热本领
热的良导体(铜、铝、钢)
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头)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沈宇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变迁》中的第1课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特点。先
借助摸地形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并不是一个光滑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
有陆地和海洋两种表现形式。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平原、高原、山地、丘陵、
盆地五种陆地地形,用卡通人物提示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第二部分是
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地形,
从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两个方面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第三部分为制作一个
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教材呈现了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表现技法,学生
可以参考这两种立体模型的材料和做法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地形模型。通过制
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
•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
•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四、教学准备
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25页第3单元的一首小诗: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
——当然是喜马拉雅山呀!
世界上最大的洋是什么洋?
一一当然是太平洋啊!
那喜马拉雅山上
怎么会出现
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
3.通过朗读这首小诗,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
4.提问: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什么?
5.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奥秘。
6.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触摸两种地球仪,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1.教师出示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引导: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种地球仪吗?
这两种地球仪,一个是政区地球仪,一个是地形地球仪。
2.学生分别观察两种地球仪,初步了解两种地球仪的不同之处。
3.学生触摸这两种地球仪,说一说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有什么不同之处?
活动二: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
1.教师引导: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地形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表面,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地球仪,你
知道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特点?
3.出示课本26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进一步了解地球表
面的地形。
4.全班交流
5.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地形地球仪以及课本26页下面的这幅图片,进一步体会地
球表面的地形特点。
6.教师小结:在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
丘陵等形态多样的、高低起伏的陆地地形,同样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
活动三:了解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1.教师引导:在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各种高低起伏,形态
多样的陆地地形,那么这些地形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呢?
2.出示课本27页上面的4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一说高原、平原、
山地、盆地、丘陵的主要特点。
3.教师相机出示山地的一组图片、平原的一组图片、丘陵的一种图片、盆地的一
组图片以及高原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体会各种地形
的主要特点。
活动四: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
形。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等。下面我们就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制
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2.出示课本27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
上展示的是哪两种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3.提出要求: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先确定制作包含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然后
选择相应的材料动手制作。
4.教师指导:石膏塑形布是制作地形模型的专用材料,如果没有可以用皱纹纸、
旧衣物来代替。装饰时,可以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模型
表面涂白乳胶,粘上草粉。(将草干燥后粉碎而成的粉状物质。)
5.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先讨论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动手制作模型。
6.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制作的是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并展示本小
组制作的立体模型。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表面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陆地上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等,这些陆地地形各有不同的特点。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地球表面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地球的表面
不同的地球仪
不同的地形
《火山与地震》教学设计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沈宇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第2课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火山喷发现象,借助图片、视频
和资料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火山喷发过程与火山喷发
前后的现象及危害。第二部分是模拟火山喷发,了解火山的构造,建立火山的结
构模型和工作模型,模拟火山喷发现象,帮助学生意识到火山喷发物质和能量来
自地球内部,并能够运用科学语言描述火山的成因。第三部分是总结与拓展,引
导学生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收集整理关于火山的知识制作知识小报,同学间
进行交流。
二、学习目标
•能根据简单的器材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知道导致火山喷发的物质和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通过观察和阅读,会描述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喷发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
难点:模拟火山喷发。
四、教学准备
土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火山喷发现象
1.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地球上创造了许多令人震撼的自然现
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张图片(教材中火山正在喷发、火山喷发后、火山
喷发前的图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图片中出现了什么自然现象?
2.追问:三张图片都是火山正在喷发的过程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3.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意见,那我们到底听谁的?别着急,老师这里有一
段视频,或许可以帮助到你们,我们一起来看。
4.看完视频,我们发现:第一张图是火山正在喷发;第二张图是火山喷发
后(岩浆溢出逐渐冷却);第三张图是火山喷发前(火山灰污染空气的场景)。
5.根据刚才的学习和同学们的已有经验,相信大家对火山都有了一定的了
解,下面请各小组画一画关于火山的思维导图。时间6分钟。
要求:(1)画出火山喷发前、喷发时以及喷发后的现象;
(2)根据现象讨论火山喷发的危害;
(3)小组内进行汇报。
小组讨论、画思维导图。
6.小组汇报。
7.小结:(教材提示)火山喷发前会有火山灰冒出来,污染空气;
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会有
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
也不同;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
的物体;...
火山喷发后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
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
了有益资源。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
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二、模拟火山喷发
1.刚才小组汇报时,老师发现你们的思维导图中间圈里是空白的,请各小
组在圈里画一画火山的内部构造,并讨论火山为什么会喷发。时间5分钟。
2.小组汇报。
3.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那科学家又是怎么定义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视
频。
4.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
或喷出,场面十分壮观,既然没办法实地观察,那么想不想自己做个火山?
5.下面就让我们来模拟火山喷发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实验器材
分别是土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等。
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设计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过程,并讨论土豆泥、番茄
酱和酒精灯分别模拟什么。
6.小组汇报:番茄酱模拟岩浆,土豆泥模拟火山,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
大能量。
7.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再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8.教师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教师归纳,温馨提示:
(1)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先把放好土豆泥和番茄酱的铁盒放到三脚架上,
再点酒精灯。
(2)重点观察土豆泥和番茄酱前后的变化,边观察边填写记录单。
(3)实验过程中,不要触碰加热中的铁盒,以免烫伤!
(4)实验完成后,取出酒精灯熄灭,其余装置不要触碰,静置放凉。
9.学生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
10.小组汇报。
实验现象:土豆泥会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来;盖在上面的土豆泥会被顶
起来;番茄酱沸腾并向外溢出;……
11.教师提问:番茄酱将要喷发时有什么现象?
三、总结与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请你想一想如果遇到了火山喷发,你将如
何应对?课后可以将你收集的资料做成知识小报,与同学交流,相信你一定会成
为一个研究火山的小专家。
六、教学设计
大量岩浆
喷出
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
圈层运动模式做出的猜测。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
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与交错,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
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
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类生物化石推
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
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
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
•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
因和结果。
•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换、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三、重点与难点
重公:能标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泡沫块烧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
2.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3.揭题板书
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
(一)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
1.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
部的样子吗?
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二)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
1.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
方法是什么?
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人类现在已
经钻到多深了呢?
2.谈话:钻了12千米,用了24年。前苏联在克拉半岛钻井,从1970年到
1994年,整整24年。为什么钻到12千米,就不再钻了?
原因:(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钻头难以承受高温。(2)12千米,岩层已经
非常像流体,钻孔孔壁无法稳定,会塌孔,钻好的孔会自行闭合。(3)资金超出
预算,又没有实际效益。
3.讲述:我国自主研发的钻探机“地壳一号”能钻10千米(1万米),在松
辽盆地,主要用于研究地球演变,以及能源探测。
(三)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
1.提问:钻探这种方法很有限,没法钻到地球的中心。不过人们还有一种
方法能够探测地球内部,就是地震波探测。
2.讲述:可以通过地震波探测。在世界各地都设有地震波监测站,1910年,
科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
也就是说地震波的速度和方向会忽然改变,他推测,这个地方是地球内部两种不
同物质的分界面,而且,这个分界面具有全球性。后人把这个分界面称为莫霍界
面。同样的,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什么呀?这也
是两种不同物质的交界面,这是科学家古登堡发现的,所以叫古登堡界面。后来,
科学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四)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1.谈话:这三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厚度怎样?温度怎样?有哪些物质?
2.提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有点像什么呀?(出示鸡蛋图)
3.提问:现在人类钻探的最大深度是12千米,对比一下,钻到哪一个圈层
了?
(五)地球内部的运动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那这些结构是静止的、还是运
动的?
2.谈话:地球内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运动?老师这有一份资料和一些关键
词卡片。请大家阅读资料,一会儿上来按照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摆一摆这些卡
片。
3.学生阅读,然后两人上台贴卡片,并介绍地球内部的运动方式。
「地震
一地壳运动
缓慢的板块移动
(1)地幔、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
(2)地震是直接感知的,板块移动是缓慢进行的。
(3)什么是板块?板块构造学生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块完整的,而
是分裂成许多块,科学家划分为六大板块。
(4)板块移动分为碰撞、分离、交错。(板书)
三、模拟实验: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1.谈话:地核与地幔的运动,到底会不会造成地壳运动呢?我们可以通过
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
2.出示实验器材,提问:酒精灯、淀粉糊、泡沫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酒精灯一一地球内部的热量
淀粉糊一一岩浆
泡沫块一一地球板块
4.实验流程:
(1)向淀粉中加入热水,搅拌均匀。
(2)加热淀粉水,搅拌至粘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第三人民医院保安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电子商务平台合作经营合同
- 常州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合同2024年度
- 二零二四年度电梯配套设备采购合同
- 服装加工合同协议书
- 二零二四年度租赁合同:盘扣式脚手架租赁及安装工程协议
- 电梯清包合同(2篇)
- 医保工作人员信息与网络安全保密协议书(2篇)
- 取别人银行卡免责协议书(2篇)
- 合资办学的协议书(2篇)
- GB/T 19342-2024手动牙刷一般要求和检测方法
- 洗车场清淤合同范本
- 2025届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4年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社会招聘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6人历年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
- 2024年高考真题-历史(福建卷) 含答案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面试全科试题及解答参考
-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高二数学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