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_第1页
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_第2页
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_第3页
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_第4页
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强震波及文县,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严重损失。为加快灾后重建步伐,尽快恢复全县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根据《甘肃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总体安排意见》和全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结合文县灾情实际,特制定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一、基本概况及灾情状况(一)、基本概况文县地处甘肃最南端,位于东经104°16′16″-105°27′29″,北纬32°35′43″-33°20′36″之间。西南与四川的青川县、平武县、九寨沟县毗邻,东南接陕西宁强,北邻甘南和陇南市武都区,全境东西长112公里,南北宽82.5公里。总土地面积4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05万亩,占总面积的4.3%。全县辖20个乡镇,305个行政村、1305社、71962户,总人口25万,其中农村人口21.7万,居住着汉、藏、羌、回等7个民族。“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产业抓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五”计划期间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6738万元,比“十五”末增长4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544万元,比“十五”末增长1.26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099万元,比“十五”末增长6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4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9%、17.8%;2007年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排位第5位,在全省排在第63位。

(二)受灾情况5月12日14时28分,受四川汶川县8级特大强震波及,文县地震破坏烈度达9度,之后多次发生余震,对文县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房屋倒塌、通讯中断、桥梁、公路坍塌、山体滑坡、设施损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活环境恶化。据灾情统计测算,经省核查组确定,这次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3734.48万元,具体损失情况:1、人员伤亡惨重。全县因地震死亡111人,受伤人员1454人,其中120人重伤。2、大量民房无法居住。因灾受损民房76425户596745间11934900�O。其中:①倒塌及严重损毁房屋59093户46729间9345920�O,占当地居民户数的77.32%。②损坏房屋17332户129449间2767911�O,占当地居民户数的22.68%。房屋直接经济损失819656.9万元。3、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直接经济损失207946万元。其中:①市政设施。供排水管道损坏210处532.8公里,垃圾场塌方400立方米,城镇桥梁受损4座,防洪河堤塌陷16.67公里,损失3616万元。②交通。4条县道、5条乡道、267条通村路1582公里滑坡塌方2810000立方米,83座桥梁5110延米、12处水运码头2820米严重受损,损失64494.8万元。③通讯。12处邮政生产楼3466平方米,农话、市话电缆27处77公里,移动、联通基站78座严重受损,损失6617.8万元。④电网。6个35kv送变电工程,3处10KV及以下输配电线路和变台遭到破坏,损失15408万元。⑤水利。296处人饮毁坏水池180个,管道断裂394KM,126371人安全饮水受到威胁,堤防坍塌断裂62处、29.8KM,灌溉渠道坍塌60处,电灌管道破裂135Km,12处1267眼水窖裂缝,损失10832万元。⑥水保及地质灾害。初步测算,损失88203万元。严重毁坏耕地3.3万亩,一般损毁1.03万亩,水保林6400亩,城南、关家沟、尖山等3处泥石流以及265处地质灾害点滑坡11.83平方公里,塌方10.6万立方米(全县地质灾害总估算在20亿左右,另有还在调查的492处估算损失11.5亿元)。⑦农业基础设施。20个乡镇兽医站,21个农技站及农四场受损,损失755万元。⑧林业基础设施。玉虚山园林及南山公园、喷灌、电灌、道路、蓄水池、管网毁坏,损失2633.2万元。⑨扶贫及库区移民。71处人畜饮水受损,2座水库、1处堤防、10条水渠、9处电灌、8处集水节灌及碧口坝肩引水工程严重受损,梯田、经济林不同程度损坏;9条18km人畜道路、18条72km农机路、15座桥梁、12处码头、45条87km农电线路严重受损,损失20937万元。

4、公共服务设施。直接经济损失91049万元。其中:①教育。全县392所学校受损,受损校舍259106平方米,损坏教学仪器6008台(件),课桌凳18590套,损失40978万元。②卫生。7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6所乡镇卫生院、279所村级卫生室受损,倒塌房屋3087间82040�O,毁坏设备2815台,附属设施1284处,损失20029万元。③计生。2个县级计生服务站、20个乡镇计生服务所、347个村级计生服务室不同程度受损,损失981万元。④文化、广电、体育、科技、社会福利设施受损,损失2464.8万元。⑤公检法司。1个看守所、14个派出所、法院办公楼及审判庭7010平方米、检察院办公楼2730平方米、7个司法所920平方米严重受损,损失1465.6万元。⑥办公用房。全县县直党政机关办公楼57幢8965�O、企事业单位办公楼17幢35315�O、驻文单位办公楼23幢120549�O、20个乡镇机关办公楼30690�O,305所28989�O村级组织活动室不同程度受损,损失23944.9万元。⑦地震、气象基础设施损失162.5万元。(三)资源环境承载力文县境内高山重叠,沟壑纵横,谷地狭窄,地形复杂,山地多坝地少,坡地多川地少,旱地多水地少,耕地资源总量不足,土地承载力平均达到50人/平方公里,超出可承载力2至5倍。地震造成的760处次生灾害引发多处山体滑和水土流失,耕地及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承载力明显下降。

二、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委、市政府“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总要求,化大灾为大发展的机遇,突出以项目建设为总纲,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政府支持、生产自救;创新思路,分类指导;明确责任、分段落实”的原则,精心谋划,统一部署,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努力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恢复重建,保障全县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城乡总体规划、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布局,本着整合资源,提高标准,辐射周边的要求,适当集中规划建设。对新建项目的选址,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远离或避开山洪、泥石流、滑坡、地震断裂带、矿区塌陷区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分阶段、有步骤确定分年度具体建设项目,优先规划实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坚持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的原则。灾后恢复重建的范围仅限于此次地震受损的生产生活设施,对于投入不足或历史欠账造成的基础设施滞后以及形成的危房,不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的范围。恢复建设要符合国家建设标准,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灾区发展后劲。3.坚持政府支持、生产自救的原则。在灾区群众生产自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投入、银行贷款、社会捐赠、对口帮扶支援、税收减免、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渠道筹资,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全力投入恢复重建。4.坚持明确责任、分段落实的原则。县级人民政府是全县灾后恢复重建的责任主体,在县级人民政府的组织指导下,乡级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恢复重建实施职责。5.坚持核实项目,优化设计的原则。核查灾情损毁,核实项目投资。在合理选址和科学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单体建筑设计方案,既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建设程序,把好审批监督关,又要特事特办,合理简化审批审核手续。

三、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目标本级规划为三年规划期,即2008-2010年,以灾后恢复重建为主。总体目标:通过3年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地震灾区受损设施的恢复重建,适应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达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结合,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任务:通过2至3年的努力,力争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地震灾区受损设施的恢复重建,适应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于灾前水平。2008年重点恢复重建受灾群众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设施以及灾区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其中,入冬前要妥善解决受灾区群众住房和学生上学问题。年底前,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供水、公路、电力和通信等设施全面恢复正常。2009年重新规划和建设的村庄、民房、医院、乡镇及以下办公用房等房屋类设施,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人饮工程、商贸服务、企业生产经营设施全部修复;完成农村电网、县城电网和通讯设施的改造;国道、省道及县乡村道路,城镇基础设施,完成80%以上的工作任务。2010年主要实施公路、病险水库、市政设施,县以上新建办公楼等重大项目的收尾工程,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通过3年恢复重建,最终达到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更大改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的目的。本规划恢复重建的重点领域涉及: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规划总投资1243757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各项补助700052万元,银行贷款234301万元,社会捐助资金62559万元,企业投资44841万元,个人筹资202004万元;规划项目2257个,其中:加固维修492项,拆除重建1765项。2008年实施1121项,投资473236万元,占总投资的38%;2009年实施802项,投资581372万元,占总投资的46.8%;2010年实施334项,投资189149万元,占总投资的15.2%。四、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灾后重建以文县县城为中心,碧口片为重点,以国道212县和东青公路沿线受灾乡镇为纽带,次第向受灾村辐射。依据县内异地搬迁后人口分布情况和产业基础,加强县乡基础设施恢复建设,为人口集中和产业积聚创造基本条件。以最南面碧口镇和最东面临江乡为恢复重建两极,沿白水江、白龙江两岸构筑特色产业群,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壮大碧口片茶叶和硅铁基地,临江片重晶石加工和花椒、核桃基地,拓展白水江、白龙江沿岸蔬菜种植基地。以两江八河小水电和小流域治理为恢复重点,鼓励和引导重点生态保护区、灾害频发区以及不适宜人居住地区的群众向县内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向县外有序转移,实行生态自然修复。

五、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一)、农村建设1.农村居民点建设。对倒塌、及严重损毁不能入住的56203户农户住房拆除重建,每户先期建设3间60平方米生活基本用房,并规划建设30平方米辅助用房及大门围墙等设施。资金来源:申请国家补助、社会捐赠、银行贷款、农户自筹等途径解决建设资金;对受损房屋主体结构完好,列入维修范围的,根据房屋受损程度,申请国家一定比例的补助。对住房倒塌、严重受损面达50%以上需搬迁村庄,按照就地重建、村内异地选址重建、县内搬迁重建、移民搬迁等四种模式,实行整村搬迁重建。规划全县整体重建123个农村居民点,总土地用量7599亩,其中:就地恢复重建83个12460户,重建住房规模747600万平方米;异地重建40个3808户,重建规模228480平方米;零星重建39935户2396100平方米。同时,按照设防等级,维修加固农村居民住房11053户1768480平方米(户均160平方米)。2.农村居民点配套设施建设。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对农村重建123个居民点实施平整地基、排水、防护、农电线路、人畜饮水、村道硬化、村级活动场所、学校、卫生服务室、沼气池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123个点村内道路排水及防护,建设10千伏线路210千米,0.4千伏线路217千米,恢复完善居民点人饮、学校,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室、村级计生室、医疗服务室等配套建设。

(二)城镇建设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积极争取国家补助,对全县城镇居民需重建的2890户和受损的6279户进行恢复重建和维修。其中:县城35幢住宅楼763户总体拆除重建,每户按90平方米设计,建设规模68670平方米;城镇零星重建2127户,建设规模148890平方米。对县城87幢住宅楼2554户加固维修,按每户100平方米规划,加固规模255400平方米;城镇零星加固维修3725户,建设规模372500平方米。(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1114个,投资40592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397490万元,银行贷款959万元,企业投资7480万元。加固维修154项,拆除重建960项。2008年实施574项,投资154578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38%;2009年实施318项,投资89323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22%;2010年实施222项,投资162029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40%。1.市政设施。对所有损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加固维修,确保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正常运行。修复供水管网2处4.8千米,水源地7处,清水高位池1200立方米,排水管道19.7千米,保障县城日供水5千吨,碧口日供水3.5千吨;维修城市道路1.68千米,桥梁4座,城市防洪堤6处16.67千米,更换路灯1100盏以及光缆、电缆等设施。2.交通。以212国道为轴心,恢复全县境内各类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等级,完善路网结构。主要恢复县道4条192公里,乡道5条66公里,村道267条1324公里;做好5110延米83座桥涵的维修重建,12处水运码头维修及公路养护4条2010米。增设桥涵和防水、排水设施,进一步打通县内乡村间公路接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畅通的出行保障。3.通信。重点对地震损坏的电信网络设施恢复重建,主要更换20个乡镇农话主干配线光缆15个接点218公里、碧口片市话电缆27处,城区至碧口配线光缆28.6公里,重建联通、移动基站65座,维修加固87座。更新50KW油机1台,5KW油机7台,300AH电池9组,500AH电池1组,开关电源9套,恢复邮政生产楼11处3466平方米及39台(套)运行设备。4.电网。以维修加固变电站设备、主控楼,改造电网主线配网线路为重点,保证生产生活供电;实施文县至尚德、文县至安昌河以及临江、桥头、城郊等3处35kv送变电工程及35KV以下农村电网送变电和配网工程;恢复碧口片10KV主线11条50公里、0.4KV30公里,改善全县境内电网结构。

5.水利。维修和加固及恢复建设堤防、灌溉工程、人畜饮水、水文等水利设施,疏浚河道15处,确保震后水库安全运行和防洪安全,全力解决296处21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维修重建梯田面积1.22万亩,栽植水保林0.43万亩,经济林果0.21万亩;维修重建水窖1267眼,谷坊60道。蓄水池188个,拦沙坝5座。6.水保及地质灾害治理。重点恢复毁损的梯田和水保林,制定相关水土保持实施方案。根据排查的265处地震引发的国土次生灾害险情,以县城北山、城关镇关家沟、尖山乡河口3处严重滑坡泥石流为重点,整合建设用地,土地整理13200亩,复垦2060亩,兼顾面上其它757处滑坡体,分年度进行恢复治理,达到预防和治理高度统一。7.林业基础设施。全面恢复玉虚山园林及南山公园喷灌、电灌、道路、蓄水池、管网等设施,加快县城生态修复。加固维修基层林业站及林场办公用房136间2720平方米,恢复全县正常的林业生产秩序。8.农业基础设施。以恢复农业正常生产为前提,加快农业四场恢复,恢复重建20个乡镇兽医站和21个乡农技站,提高科技含量和动物防病疫能力。9.扶贫及移民。重点恢复碧口库区移民基础设施,保证库区人民正常生活。将基础恢复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减少贫困人口,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项目647个,投资11385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109569万元,个人筹资4283万元。加固维修139项,拆除重建508项。2008年实施272项,投资61932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54.4%;2009年实施282项,投资30071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26.4%;2010年实施93项,投资21849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19.2%。1.教育。根据灾后重建村民集中安置,规划调整乡镇小学及教学点的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提高建设标准和设防标准;重点恢复城乡中小学及中等专业学校教育配套设施,争取生均校舍面积比灾前有所增加。规划恢复重建各类学校392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3所29924平方米,完全中学4所38580平方米,初级中学10所27666平方米,九年制义务学校10所20119平方米,小学358所181427平方米,幼儿园7所3930平方米。恢复及增添教学仪器6008台(件),课桌凳18590套。2.卫生。重建6个县级医疗机构、26所乡镇卫生院、279所卫生室3087间82040�O;恢复加固损坏房屋57间1100�O、设备2815台,附属设施1284处。形成集预防、医疗、急救、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3.计生。重点对基层计生站损坏房屋维修加固,添置更换医疗设备2800台(套),重建基层站20个1488平方米,347个村级计生室1175平方米。4.文化体育。重点恢复县内文物,维修重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乡镇文化站、新华书店等文化系统业务用房,规范文化市场。恢复和改善全县全民健身运动场馆设施,重点对灯光球场场地、场馆、器械维修恢复。5.广播电视。重点恢复市县光缆19处56千米、城区及城郊广播电视分配主干网10千米,重建中央农村广播电视无线机房260平方米,碧口等5乡镇基层广播站办公场所;加固维修村村通259个站点、电影公司放映厅以及电视台、有线台、损毁设备。6.社会保障。主要恢复灾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20个乡镇敬老院和119所农村五保家园,解决受灾孤残人群和社会养老人群的基本社会福利,增强社会保障和救助功能;恢复重建灾区劳动保障设施,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7.基层政权。以灾区为重点,按照党政机关用房和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全面恢复重建损坏的政权设施,保证各级政权正常运转。维修加固政权设施54667平方米,拆除重建52646平方米。8.地震、气象。重点维修县地震监测中心250平方米、20个乡镇宏观观测室600平方米业务用房,更新应急发电机2台,5W、15W、50W电台各一部,光电仪、SE―2型仪,确保地震监测工作正常运转。全面恢复气象观测站基础设施,提高全县气象监测业务水平和天气预报信息服务水平。

(五)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项目171个,投资12729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59275万元,银行贷款33273,企业投资34780万元。加固维修85项,拆除重建86项。2008年实施134项,投资57144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45%;2009年实施36项,投资69349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55%;2010年实施1项,投资800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1%。1.工业。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地区做出适当调整,重建中将淘汰一部分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企业,突出灾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将灾后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首先恢复9家建材企业、10家冶炼企业和部分矿山企业,使全县企业逐步恢复生产。着重对白龙玉业等8家重点企业进行灾后技术改造升级,对玉源铜业等18家重点企业进行灾后安全改造建设,对碧兴铁合金厂等11家重点企业进行灾后环保改造建设。将结合铁合金企业灾后重建与20万KVA生产基地和3000吨高纯多晶硅结合起来,水泥企业的灾后重建与建设60-80万吨干法生产线技改扩建项目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条。2.农业。按照“东南茶叶、西北药材、半山干果、川坝蔬菜”的产业布局,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作为灾后重建的主要内容,根据现有农业基础,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妥善解决灾区人民口粮问题和增收问题。重点恢复损毁农田和农四场,重建日光温室400座240亩、大棚1000座400亩,恢复2万亩蔬菜基地、3.6万亩茶叶基地、6万亩纹党种植基地。在碧口库区发展水面养殖新发展网箱养殖1000个,在全县20个乡镇扶持养殖户160户。3.能源。大力提倡清洁能源,重点恢复47座水电站和2处煤矿的正常生产,新建25000个、维修2771个沼气池,保障城镇和乡村生产生活能源供给。4.旅游。对灾害较轻,旅游接待未受影响的白水江动植物博物馆、邱家坝渡假村以及城郊农家乐,只要条件允许,尽快启动旅游市场;重点对天池景区各类毁损设施和旅游星级宾馆加固维修,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六)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项目69个,投资1009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5132万元,银行贷款2383万元,企业投资2580万元。加固维修23项,拆除重建46项。2008年实施28项,投资3044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30%;2009年实施23项,投资2580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25%;2010年实施18项,投资4471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45%。1.粮食。重建马泉粮食储备库,恢复仓容1500万斤,拆除重建碧口面粉厂,购置粮食加工设备;全面恢复和提高全县粮食储备和加工能力。2.商贸。优先加固修复受损较轻的商业经营设施,引导商贸企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恢复营业,保障商品供应。重点恢复城关、碧口、桥头、石鸡坝四个人口集中的农贸市场,9个商业网点4600平方米受损房,改善产品交易环境,扩大农产品销售。维修加固8个加油站,保障运输燃油供给。3.金融。灾后重建以恢复营业为主,全面修复重建人口安置和积聚区的办公营业用房,重点重建县城农行、建行以及碧口等14个信用联社办公用房。鼓励银行和保险等金融企业在灾区成立分支机构,新设网点。(七)、防灾减灾和生态恢复开展灾区地质灾害排查,制定险情治理方案,加强对震后因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引起次生灾害的监测,开展居民点风险评价和布局研究,对有可能发生险情区域的居民组织搬迁。更新气象台网设备,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高度重视震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注重设施恢复和生态恢复结合,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保护为核心,以小流域治理、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恢复为依托,恢复2。1万亩植被的生态林,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八)、土地利用根据灾后恢复重建和全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按照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的原则,合理调整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县规划各类建设用地71296亩,其中占用耕地46738亩,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及占用其他地24558亩。①项目建设用地33228亩,占用耕地16283亩。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2800亩,占用耕地18240亩。③恢复生产的城镇和工矿用地8000亩,占用耕地6400亩。④农村居民点用地7268亩,占用耕地5815亩。全县规划新增加耕地50059亩,其中造地7078亩,复垦农村居民住房占地5688亩,恢复损毁耕地37293亩。

六、资金筹措方案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恢复重建所需资金坚持以自力更生、建房户自筹、国家扶持相结合的原则,走社会各界集一点,亲戚朋友帮助一点,银行贷一点,保险公司赔一点等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社会化、多元化的路子。加强资金统筹管理,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恢复重建资金最大效益。妥善安排社会捐款和国家投资,保障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规划全县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总投资规模1243735万元。其中:①城乡住房投资586587万元;②基础设施投资405929万元;③公共服务设施投资113852万元;④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投资127293万元;⑤市场服务体系投资10095万元。总投资中申请国家和省上补助700052万元,银行贷款234301万元,企业投资44841万元,社会捐助62559万元,个人自筹202004万元。

七、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开展。为切实加强对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全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部门明确恢复重建的任务和目标,制定有力的工作措施,县直部门、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灾后重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真正将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分解,逐项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重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同时将灾后重建工作纳入乡镇、部门绩效考核目标范围,加强督查,强化责任,做到灾后重建与推进发展两不误,确保全县灾后重建工作步入程序化、规范化轨道。(二)完善工作制度,确保灾后重建工作落到实处。一要健全责任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按照谁受益,谁重建和政府支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明确职责分工,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二要严明纪律。服从指挥,听从安排,确保政令畅通,严禁推诿扯皮,对玩忽职守、作风不实、工作失职致使人民财产遭受损失的,对扰乱民心、扰乱社会秩序、干扰阻挠救灾重建工作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三要严肃财经纪律。管好用好救灾款物,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及捐赠资金,对所有募集的捐款,全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政府统筹安排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接受审计监督。对贪污、截留、挪用救灾款物的要严肃查处。四要监督检查。县政府督查室要组织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对重建工作措施不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工作被动的部门要予以通报批评。(三)加强扶持力度,确保灾后重建工作保障有力。各级部门对灾后重建工作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