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1学期论文评分表_第1页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论文评分表_第2页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论文评分表_第3页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论文评分表_第4页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论文评分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现代与传统的博弈——杂散居回族族内婚观念变迁的个案研究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论文评分表

课程名称

中国社会思想专题任课教师

孙凯姓名学号牛熠冕20104442

院系年级

哲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论文题目

梁漱溟的《朝话》与21世纪的“朝话”

论文考试评分标准及得分情况

项目项目评分标准得分论文选题15分1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15分)2目的比较明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6-10分)3目的欠明确,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0-5分)

论文观点30分1观点鲜明,有针对性和创新性(20-30分)2观点清晰,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10-20分)3观点欠明晰,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考(0-10分)

论文结构25分1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层次清晰(17-25分)2结构较完整,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9-16分)3结构欠完整,逻辑不够严密,层次不够清晰(0-8分)

论文资料15分1能够充分占有和分析学界的经典前沿材料(11-15分)2能够占有一些相关研究材料(6-10分)3资料比较欠缺,经典性和前沿性差(0-5分)

论文规范15分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语言、注释和参考文献等1都比较规范(11-15分)2大部分比较规范(6-10分)3大部分欠规范(0-5分)

本门课程最后得分(总分100分)

任课教师签字:

时间201107黑龙江大学社会学系课程论文题目:(此处写题目,用小二宋体加黑)课程名称(宋体三号加粗,下同)考查学期/学年第学期考查方式课程论文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题目”用小二号黑体,居中。标题上空二行,标题与下一行之间空一行。)×××专业学生×××学号×××(“专业”、“学生”与“学号”用小四号黑黑体,专业、学生姓名与学号姓名用小四号楷体。整行居中。题目与专业、姓名、学号之间空一行,专业、学生、学号与正文之间空二行。)关键词:×××;×××;×××(小四号宋体)(四号宋体加粗,居左空两字)一、××××(作为正文一级标题,用三号宋体字,加粗,左空两字,间距为:段前1行,段后1行)×××××××××(小4号宋体,20磅行距)××××××……(一)××××××(作为正文二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粗,左空两字,间距:段前0.5行,段后0.5行)×××××××××(小4号宋体,20磅行距)××××××……1、××××(作为正文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左空两字,20磅行距)×××××××××(小4号宋体,20磅行距)××××××……(1)××××(作为正文4级标题,用小4号宋体,不加粗,左空两字,20磅行距)×××××××××(小4号宋体,20磅行距)××××××……二、×××××××(作为正文一级标题,用三号宋体字,加粗,左空两字,间距为:段前1行,段后1行)×××××××××(小4号宋体,20磅行距)××××××…………参考文献(三号宋体加粗,段前、段后各一行)[1]×××××××(小4号宋体,行距20磅)×××××.[2]××××××××××××××××××××××××××××××××××××××××××.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附2:课程论文正文的要求一、一般性要求1.课程论文包括各门课程的大作业、课程考试论文、社会调查(实践)报告等。2.字数要求:按各门课程老师的要求;若没有具体要求,则一般不少于3000字。3.学生装订论文顺序:1)评分表;2)封面;3)论文正文。二、规范格式1.论文统一以A4纸页面排版,左侧装订。2.全文字体:宋体。3.标题字体:加黑;题目小二号,一级标题三号,二级标题小三号,三级标题四号。标题序号标号:一级标题用一、二、三……编号;二级标题用1、2、3……编号;三级标题用(1)、(2)、(3)……编号。4.正文要求: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段前0.5,字间距为标准值。5.图表标号:图1.1图1.2图2.1图2.2……(标在图下方)表1.1表1.2表2.1表2.2……(标在表上方)6.页眉和页脚。页眉的左上角为“课程名称论文/作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右上角为姓名。页脚为以阿拉伯数字标示的页码,页码自正文第一页起至参考文献结束止,格式居中,页眉页脚的字体为默认字体。7.引文的标识方式:(1)引用的参考文献统一列示于正文之后,且应将参考文献编号标注于正文右上角,同一份文献编号相同;参考文献中列示的文献目录,应与正文标注的参考文献编号相对应。(2)参考文献的建议格式(可参考正式发表的论文采用其他格式):书籍格式:[编号]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期刊格式:[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网络资源:[编号]作者.文章题目,发表日期;网络资源路径.三、纪律要求1.不得抄袭,如发现雷同部分超过40%的,均按不及格以至零分处理。2.不足2000字的,成绩按缺考处理。附3:学士学位论文例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现代与传统的博弈——杂散局回族族内婚观念变迁的个案研究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年级:2007级专业:社会学姓名:王向珣学号:20072060指导教师:孙凯2011年4月26日PAGE2现代与传统的博弈——杂散居回族族内婚观念变迁的个案研究PAGEI摘要回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回族社会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而婚姻观念的考察则是观察社会变迁的一个精巧线索,本文把杂散居回族的族内婚观念变迁置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之下,通过一个散居回族家庭的三代变迁的个案,来揭示经济和政治的现代转型、城市化、宗教世俗化和价值多元化等多股力量的交织如何型塑了个人的境遇和观念,在与社会进程相照应的视角下审视回族族内婚观念的变迁;展示“现代”和“传统”力量复杂的博弈关系;对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理论进行回应。关键词婚姻观念;族内婚;现代化;变迁AbstractHuiisoneoftheimportantethnicgroupsinChina.Huisocietyhaswitnessedsignificantchangeswiththeconstanttransformationofsociety.Sincemarriageisadelicateclueforustoobservethesocialchange,thisthesisinvestigatethemaritalconceptofHuilivinginscatteredcommunitiesundertheframeworkofmodernization.Thisthesisrevealshowthemoderntransformationofeconomyandpolitics,urbanization,secularizationofreligionandvaluepluralismhavetogetherconfiguratedthepersonalsituationandconceptwithanindividualcaseof3generationsinonefamily,studythemaritalconceptofHuiagainstthebackgroundofsocialdevelopment,exhibitthecomplicatedgamebetweenmodernizationandtradition,andresponsetothetheoryofthetrendofmodernization.KeywordsMaritalconcept;endogamy;modernization;transformation目录TOC\o"1-2"\h\z\u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Keywords I目录 II前言 1第一章婚姻和族内婚概念的界定 1第二章文献回顾 2(一)民族社会学中的族际通婚研究 2(二)国家-社会关系研究框架下的城市回族社区研究 4(三)回族婚姻观念变迁研究的相关论文 5第三章研究框架 6(一)何为现代化 6(二)本文的分析框架 7第四章案例分析 8(一)姥姥的故事及其社会学分析 8(二)妈妈的故事及其社会学分析 9(三)小L的故事及其社会学分析 11结论 14注释 16参考文献 16致谢 19现代与传统的博弈——杂散居回族族内婚观念变迁的个案研究现代与传统的博弈——杂散居回族族内婚观念变迁的个案研究前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费孝通)的格局。回族,作为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一个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一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光辉文明。无论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保卫边疆的角度看,还是从开发自然资源、文化互补的视角出发,回族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都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关注回族社会及文化对民族、国家、社会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从上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计划经济的实施、广泛的政治动员在那个时代的人心中烙下了时代的烙印。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市场经济建立、民主政治推行、价值体系多元化、宗教世俗化、世界日益联为一体,深刻而巨大的社会转型更有力地型塑了社会成员的观念。在现代化的洗礼下,传统价值观念被推到理性和科学的阳光下重新审视,千年承袭不变的价值传统受到多元价值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视回族的婚姻观念变迁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看,各民族都有强烈地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倾向。因为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不仅是相同民互相认同、互相帮助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表现民族自我的重要标志,是造就一个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精神力量。”⑴而上文所述的种种现代化的力量极大地改变了回族,尤其是杂散居回族的面貌:回汉通婚率的上升、回族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回汉接触的不断增多、宗教信仰的世俗化等给这个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也给民族凝聚力、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的传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婚姻观念,作为民族观念的一面镜子,不仅受到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的影响,同时也是现代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研究回族的婚姻观念变化,恰如管中窥豹,可以帮助我们窥见一个民族风俗和信仰的现代流变、一个民族为了抵制汉化和西化的艰辛和倔强,激发联系个人观念和社会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洞悉“现代”和“传统”之间持续不断的博弈过程。第一章婚姻和族内婚概念的界定从社会学角度看,“婚姻”是男女两性之间一中特定的社会关系。“对一夫一妻制来说,结婚时由社会批准的男女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它是形成家庭的基础和家庭的核心。”在《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一书中,苏联学者谢苗诺夫认为“婚姻是两性关系的一定社会组织。它必须以结婚双方负有一定的为社会所承认的权利和义务为前提。凡未经社会核准的两性关系都不是婚姻。”⑵族内婚是指一个民族\群体成员在择偶时选择本民族\群体内成员建立婚姻关系。而族际婚则指一个民族\群体成员跨民族\群体选择配偶。“族际婚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两个异性的关系,而且隐含着两个人所代表的族群的文化和社会背景。”⑶正因为如此,人们一般在“门当户对”的前提下进行选择;也正因为如此,文化自成体系、民族界限较为鲜明的回族在选择婚姻伴侣时,才更多地倾向于选择族内婚。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回族的族内婚观念是否发生了变迁?变迁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正是通过一个回族家庭三代变迁的个案,来揭示这种变化,并探讨现代化的诸因素如何促成了这些观念的变迁。第二章文献回顾(一)民族社会学中的族际通婚研究我国学者马戎先生在其著作《民族与社会发展》中分别探讨了同族通婚和族际通婚的诸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马戎认为,“家庭所属群体基本特征“与“个人的基本特征”是一般人择偶的重要考虑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网络、宗教信仰、教育水平、职位和财产等。【与个人及对象家庭所属群体特征有关的因素】【与个人及对象家庭所属群体特征有关的因素】等级(政治地位)阶级(经济地位)籍贯(地缘网络)【与个人及对象本人社会经济文化特征有关的因素】教育,职业,财产,收入,宗教,政治态度等政府有关政策个人的择偶决定图一影响同族通婚中个人择偶决定的诸因素而民族间通常存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但是各个不同民族间的差异程度不同。因而在探讨族际通婚中个人择偶决定的诸因素时,在群体层次上提出了三组变量:(1)、族群基本特征;(2)、历史关系特征;(3)、两族共处特征,⑷构成了探究族际婚诸因素的理论框架。【族群特征】【族群特征】文化: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经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发展水平政治: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形式【历史因素】民族历史关系政府对待族际通婚的政策族群界限清晰度民族交往深度广度民族平等程度民族关系和谐程度族群对待通婚态度【两族共处】民族居住格局民族关系法律【个人特征】本人及对方的个人特征个人特征与所属族群特征之间差异个人对族际通婚的决定图二影响族际通婚中个人择偶决定的诸因素⑸马戎先生在二十世纪50年代开展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和其他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影响将我国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及其变迁。根据50年代社会调查报告,回族“由于信教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有宗教选择地与外族通婚”。而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则反映出“回族的情况则比较引人注目。回族在90年代普查结果反映出来的如此高程度的与汉族通婚的情况,说明自50年代后回族在与汉族通婚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在坚持通婚者要皈依伊斯兰教这一传统要求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部分回族群众自身的宗教观念有所减弱,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和江苏这样城市化水平高的省份尤为如此。”“但是在宁夏和甘肃的回族中,与汉族通婚的比例很低,这说明在这两个地区的回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坚持传统的通婚观念(如族内婚和对宗教信仰的要求)。”⑹(二)国家-社会关系研究框架下的城市回族社区研究在《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中,作者良警宇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的研究框架下探讨了异质性与异族通婚的关系。作者指出,“异族通婚率的上升与社区异质性程度有关”,“在具有异质性人口的地区,存在着较高的通婚率”。“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清真寺为核心的封闭性传统回民社区,社区同质性程度高;50年代以后,这一社区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流动性和开放性的社区,社区异质性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社区的同质性主要表现在社区成员相对一致的价值观、信仰、性能更为规范和高度的民族语社区认同意识,以及相同的经济生活领域,对社区民间权威和民间管理组织的普遍信服。50年代以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同质性逐渐减弱。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第一是该社区从具有相对单一民族成分的社区演变为一个以回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区。第二是社区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被根本改变,社区成员经济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异质性程度越来越大。第三是20世纪50-90年代初期,国家的单位制、行政等级制和身份制等制度的普遍实施,使社区成员成为依附于单位和国家的社会成员,传统的以清真寺为核心的社区的民间权威和民间管理组织对社区成员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功能衰落,进一步使社区成员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仰呈现多元化特点。第四是社会成员的认同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另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政府大力发展和普及普通教育,在社区变迁中,教育这一控制手段从社区掌控被转移给国家、社会掌控。”“社区成员民族成分的多元化、社区成员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教育和政治生活的社会化而非社区化,是社区异质性的表现,并对异族通婚产生了影响。”⑺(三)回族婚姻观念变迁研究的相关论文除了专著外,研究回族婚姻变迁的论文也在各期刊上不断涌现。主要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从民俗学角度介绍回族婚俗文化,如《近代以来杂散居回族婚姻观念变迁研究》(刘太玲,中南民族大学)、《回族婚俗的传统与现代流变——以先回族婚姻民俗文化为个案研究》(马健君,《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西北回族的婚姻习俗》(马志荣,《西部》2001年第7期)、《双重文化构建的回族婚姻——云南通海县纳家营村回族婚姻考察》(肖芒,《思想战线》,2002年第6期)、《西北回族社区婚姻文化变迁的思考——以宁夏固原H村为例》(沙彦奋《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等。第二类用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理论阐释回族婚姻制度。如《回族民族内婚姻制度探析》(马平,《回族研究》1995年第3期)、《回族婚姻择偶中的“妇女外嫁禁忌”》(马平,《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回族婚俗文化论》(周传斌,马东平《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社会转型与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之嬗变》(骆桂花,《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婚姻制度.族群意识.文化认同——回族内婚制的历史成因和文化内涵》(杨德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试论回族婚姻制度的变化及社会发展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俞布仁,张晓露《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等。第三类结合实地调查考察回族婚俗及婚姻制度等。例如,《邵阳回族婚姻构成的个案研究——以苏楚繁家族为例》(苏静,《民族论坛》1997年第4期)、《伊斯兰教影响下的西宁回族妇女》(南文渊,收于《主流与边缘》,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李小江等主编)、《宁夏城市回族通婚现状调查研究——以银川、吴忠、灵武为例》(杨志娟,《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城区回族婚姻制度的比较研究》(马玲艳,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论城市界面下回族女性婚姻观念和行为的变迁》(温文芳,《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1月第一期)、《近百年来都市回族婚姻家庭变迁研究——对北京三个回族大家庭的调查》(杨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等。第三章研究框架(一)何为现代化本文将杂散居回族的族内婚观念变迁置于现代化的研究框架之下,通过一个散居回族家庭的三代变迁的个案,来揭示经济和政治的现代转型、城市化、宗教世俗化和价值多元化等多股力量的交织如何型塑了个人的境遇和观念,在与社会进程相照应的视角下审视回族婚姻观念的变迁;并在个案的分析中,展现“现代”和“传统”持续不断的博弈过程,对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现代化”指的是十七、十八世纪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⑻印度学者A.德赛在《现代化概念有重新评价的必要》一文中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对“现代化”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又简略的概括:知识领域的现代化。其主要内容为理性态度的出现、世俗精神的发展:不同于来世的现世态度、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不轻信任何事物,对任何事物都提出疑问,对之进行理性的研究;不同于反对变革、趋向变化的向前看的态度等等。社会结构变化。现代化是个人行动与制度结构的高度分化和专门化,它将个人充当的不同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政治角色、亲属角色加以区分,角色的征求也不是按固定不变的血缘、地缘、种姓或等级的归属来划定,而是以个人的成就为基础的自由流动。政治变化。包括国家统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来自世俗人民的批准,政治权力不断扩散到全体成年公民,中央行政权力不断增强,地理范围逐渐扩大等。经济变化。包括经济活动与传统环境相分离,机器取代手工工具,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经济角色和经济单位日益专业化,日益增长的工业化等等。都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包括文化制度的主要因素的日益分化;一种新的文化观的出现,它以强调进步和完善,强调快乐、能力自由发挥、感情自由流露,强调个性发展的价值观,以及强调效率为特征;一种新的个性取向的出现,它显示出人们对社会环境更大的适应能力,兴趣范围的扩大,自我信心的增强,对现世的日益重视,对他人的日益尊重和信任,对科学技术的信赖,对按照个人贡献获取报酬原则的接受等等方面。(二)本文的分析框架笔者通过文献的梳理,参照马戎先生在《民族与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影响族际通婚中个人择偶决定的诸因素”的框架,在对现代化诸因素的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分析框架:【政治】【政治】政治制度、组织形式、政治动员【经济】生产方式、生产水平、经济制度、经济一体化等【宗教】世俗化程度、宗教复兴【社会】城市化、居住格局、社会分工、开放程度【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经堂教育【文化】多元化、理性化、个人主义、传媒的发展【族群共处】【族群界限】【民族认同】【婚姻观念】【个人特征】【族群特征】文化、语言、信仰、习俗【族群对待通婚态度】【国家政策】【婚姻法】等图三现代化诸因素对婚姻观念的影响⑼上图中的虚线部分为分析现代性的主要因素,但其中每个因素,无论是政治对个人的整合程度、城市化程度还是宗教世俗化程度,都有传统和现代的两极,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不断过渡的连续体(马里奥·列维)。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不同因素的甄别,来判断一个社会的传统\现代程度。其中,经济因素作为基础性因素影响了族群特征、政治、宗教、社会、教育等诸多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发挥作用间接影响到族群共处、族群界限和民族认同,从而最终影响到婚姻观念(同时,政治、宗教、社会、教育也对婚姻观念直接产生影响)。⑽第四章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一个来自齐齐哈尔市的回族大学生(化名:小L)作为访谈对象,对该回族大学生姥姥、母亲和自己三代人的故事和婚姻观念进行了挖掘和理论分析。通过“投入理解”方法理解访谈对象三代人的人生境遇和观念,并运用上文中的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一)姥姥的故事及其社会学分析小L的姥姥是一位非常虔诚的穆斯林,据小L回忆,姥姥一辈子“特教门”,“就信主,啥都不信”,生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大能的主”。姥姥每周五都到清真寺去礼“主麻拜”(每周五的聚礼),即使是晚年岁月躺在病榻上,还依旧叫小L为他包“经礼”(给清真寺神职人员的报酬)。姥姥竭尽全力地帮助身边的穷人,经常“出散”(施舍)钱物。姥姥是从吉林迁到齐齐哈尔市的,从年轻的时候就经常到清真寺学习念经和礼拜。小L的姥爷姥姥结婚以后,就居住在一个平房回民居住区——一条“回民胡同”里。姥姥主要的交际圈子在回民当中,与汉民接触得较少,更喜欢与回民接触,对汉民“不适应”。小L的母亲开始找对象的时候,姥姥“下了死命令,坚决不能找汉民。找了汉民结婚得时候不让走,走了就再也别进家门”。用姥姥的话说,“回民找回民是真主的规定”。后来姥姥居住的回民平房区扒了,姥姥就和小L的舅舅搬进了回汉杂居的楼房。直到去世。我们认为,从生活史的角度入手来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尝试性解释是合理的,因为我们认为存在这样的预设,即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经历会在个人的处事态度或思想意识上留下烙印。从姥姥的生活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姥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非常传统。在小L对姥姥不太详细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首先,回族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在姥姥的那一代中保持得非常完好。其中,宗教的权威和经堂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次,聚集而居的居住格局(“回民胡同”)保证了姥姥生活在一个较为传统保守的社区内,社区的主要连结纽带正是迪尔凯姆提出的“机械团结”⑾——“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由于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很高。”“所有成员信奉同样的宗教、具有同样的信仰、追求同样的价值目标、接受同样的价值规范。”“这些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以及道德情感总和起来形成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维系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这种共同的宗教信仰就是伊斯兰教,而聚族而居恰恰通过集体意识和同质群体之间持续的互动和监督强化了个人的信仰。再次,族内婚观念强烈地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古兰经》告诫穆斯林:“你们不娶以物配主的妇女,直到他们信道……你们不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以物配主的男人,直到他们信道。”(《古兰经》2:221)对于小L姥姥这样虔诚的穆斯林,宗教与民族一直是婚姻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因而她告诫自己的女儿“找了汉民就别再进家门”。(二)妈妈的故事及其社会学分析小L的妈妈1960年出生,童年正好赶上“文革”。虽然从小在“回民胡同”长大,但是由于“破四旧”运动的进行,清真寺的宗教权威已经没落。小L的妈妈和汉族的同龄人接受了一样的基础教育,严格遵守家庭教育告诉她的回族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但是并没有接受过清真寺的经堂教育,“在宗教上就不如姥姥那么那啥(认真)了”,可是,小L说,“她虽然不去礼拜,但是该注意的都注意,该心里知道的都知道。背不出来古兰经,但是知道这么回事,就去做。”小L说,妈妈汉族朋友、回族朋友都不少,而且有几个非常要好的汉族朋友,关系非常融洽,每次吃饭都是尊重她去回民饭店。尽管妈妈的朋友圈较姥姥一代有所扩展,但是还是在生活中和汉族保持一定的界限,“家里过年还是不贴春联”,“汉民才贴春联”,每年过古尔邦节和开斋节,都会让小L的清真寺请阿訇(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给逝去的亲人念经、“走坟”(请阿訇在去世的人的坟前念经以示纪念)。小L的妈妈年轻时非常漂亮,不念书之后就到一家五金商店上班。年轻的时候追求她的汉族人不少,有的条件还非常好,但是小L的妈妈连机会都不肯给,谨守小L的姥姥定下的要求,“省得生活习惯不合,也省得被亲戚笑话”。28岁的时候,小L的妈妈遇到了小L的爸爸——一个英俊的回族小伙子,两人一见钟情,几个月之后就结婚了。小L妈妈结婚前一直和父母共同住在“回民胡同”,结婚之后就和丈夫搬离了原来的社区。两人白手起家,小L的父母为了生计,几乎把“各行各业都倒腾一遍”,最后选择了清真牛熟食。这一干就是十四年。同为小L父辈的亲戚中,没有一个人和汉族通婚,小L的舅妈、婶子都是回族。而且,小L的父辈都谆谆告诫小L这一代,希望他们能够找个回民对象,继续延续回民的生活方式。小L表示,他经常受到妈妈这样的提醒,特别希望他能够找个回民姑娘。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小L妈妈的故事已经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姥姥的故事,通过两代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化的“推力”和传统的“拉力”之间的较量。第一,行政力量的干预改变了社区的格局。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模式,而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调整也势必影响到社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弱国家-强社会关系的历史条件下,社区基本属于一种封闭的状态,社区的权利、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较强”。在案例中,小L的姥姥保持和清真寺的密切联系,并且信服清真寺的宗教权威——阿訇。而20世纪50年代后,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要进行现代化追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进行统一有效的社会管理,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动员到经济、政治活动中去,因而“国家力量在社区全面渗透,根本上改变了该社区传统的社会权利结构,并将社区内个人生活世界的所有方面都纳入国家的全面控制之下。”民族政策将回族界定为一个少数民族,剥离了与宗教的关联,宗教与政治分开的宗教政策使得清真寺社区中心的地位衰落。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畸形的政治动员更使得国家意识不断涤荡个人的宗教意识。案例中,小L的妈妈出生之后,清真寺的生活中心的地位已经改变。第二,标准的现代教育的实施和宗教世俗化。小L的妈妈没有接受过经堂教育,“古兰经背不出来”,“不礼拜”,对回族仅停留在家庭教育所带来的认知。伊斯兰教已经在这一辈散居回族身上世俗化了许多。回族更多地成为一种民族标签和一套生活习惯,渐渐剥离了宗教的色彩。小L妈妈找回民对象的原因是出于姥姥的命令和传统社区的制约作用,而非宗教上的考虑。第三,城市化和居住格局的变化。小L的妈妈结婚后已经搬出回民胡同,后来经济条件好了就搬进了商品房,一直和汉族杂居在一起。城市化的力量打破了原有的初级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增加了和汉族交往的可能性。因而小L的妈妈“汉族朋友不少”,交友圈子显然比小L的姥姥大为扩展。回族和伊斯兰教向来是族群界限分明的一个民族,而居住格局的变化为族群界限的逐渐模糊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第四,不可低估的传统的惯性和持续的“心理拉力”。案例中,小L的妈妈通过族内婚保持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不贴春联”等方式极力抵制汉化,表现自己的民族身份;而“请阿訇念经”“走坟”依旧是重大的习俗,寄托着对这个民族最心底的依恋和认同,不会因现代化的进程而改变。尽管发生了上文所分析的诸多现代进程,尽管居住在了汉族圈内,对汉族有普遍的好感,有很多的汉族朋友,妈妈依旧嘱咐小L“尽量找个回民姑娘”。可见传统的惯性和持续的“心理拉力”仍在,并且会持续地作用于人。(三)小L的故事及其社会学分析小L今年大学四年级,从小由姥姥带大,并在“回民胡同”上的回民幼儿园。“回民胡同”的浓厚的民族气氛,淳朴的邻里情,童趣盎然的童年生活一直是他最珍贵的记忆。小L的生活轨迹已经和上一辈有了极大不同,除了在回民幼儿园的经历,小L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和其他的汉族朋友没什么两样,接受标准化的教育,参加标准化的活动。小L的朋友“绝大多数都是汉族”,在上大学之前对回族和宗教上没有太多的认识,只是听姥姥的话“不乱吃东西”。而上了大学之后,情况却发生了改变。哈尔滨香坊清真寺和一批优秀的回族大学生经常组织穆斯林学生参加联谊活动,小L认识了很多回族同学,并且对回族的了解得到加深,对回族的认同不断强化,小L表示“伊斯兰教是值得研究值得深挖的宗教,教人做人的道理。了解之后,别看我不怎么着,我就觉得非常伟大非常好。别人问我(饮食禁忌),我就能回答怎么来的,为什么不能吃,怎么规定下来的了”。但是,小L说,回族对他更多的意味着一种民族上的身份,“我觉得生下来是回民,我就一定要做好回民的事。”但并不是宗教信仰。小L除了重大节日,并不去清真寺礼拜,也对念经等宗教活动不甚了解。尽管接触了回族大学生的群体,小L依旧表示选择朋友的时候不会考虑民族,“回族汉族满族都一样”“只要对脾气,跟谁待着都舒服”;“咱们的习惯人家尊重,人家的习惯咱们也尊重”。当被问及婚姻观点时,小L坦言曾有的矛盾、困惑和心路变化。“以前喜欢过一个汉族女孩,但不敢迈出第一步。和她吃饭找回民饭店,每次都让人家可着我来,也挺别扭。”“内心也挣扎过,毕竟到了这个年龄了。我会想,如果有天我碰到了(合适的汉族女孩),我该怎么办。心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儿争吵似的。她就算入教了,也不是就那么容易把习惯改过来的。而且咱们回民丧事什么的她也不懂,他们的事情咱也不懂,肯定得闹矛盾。”尽管在大学期间也对汉族女孩萌生过爱意,但是基于生活习俗的不同,两人并没有往下发展。大二的时候,小L交了个回民女朋友,两个人的习惯合得来。这两段经历的对比更强化了小L要找回族女孩的想法。小L的故事,相比于姥姥和妈妈,已经更多了时代的色彩。首先,标准化的教育已经使得宗教相当世俗化。回族整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并且宗教是通过世代承袭的方式延续,因而家庭宗教社会化和清真寺的经堂教育对于回族的宗教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回族和外界接触日益增多的情况,族内宗教社会化的缺失和现代价值观在媒体上的盛行必然导致宗教意识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弱化。小L除了幼儿园是回民幼儿园以外,对他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和普通汉族同学没有差别。现代教育培养出的现代意识,往往推崇科学,信奉科学(尽管事实上宗教和科学并非是必然的对立)。因而,在小L的意识里,他已经认同了基本和其他汉族同学无异的价值观,并没有形成宗教意识。对小L而言,“回族更多地意味着一种民族身份”。第二,居住格局和族际生活交往的增多改变了族际边界,并带来了一系列的文化、心理上的变化。这无疑为小L的婚姻观念更加开放提供了条件。回族社会一向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边界性强,而散居回族的居住格局使得这种族群边界被迫打破,回族必须和身边的居于大多数的汉族进行社会交往,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和部分行为。这种民族边界的改变不仅使民族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也会因此增加冲突的可能),也带来了心理和文化上的改变。小L这一代散居回族青年人,“汉族朋友占了绝大多数”“只要对脾气,回族汉族满足都一样”,显然他们已经普遍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普遍主义和感情中立的价值原则,诚如英克尔斯所言,小L这一代年轻人“具有一种普遍主义的意识”,“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⑿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在这个多元价值的社会中和其他文化、族群共同繁荣。但同时,这种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接受也导致了回族认同和民族意识的不断模糊,杂散居回族日益变成一个文化身份模糊的群体。第三,当代传媒、网络的巨大影响。诚如布希亚所言,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媒体与社会相互模仿”的时代,社会的多元价值甚至各种“奇异”的新形态(例如同性恋等)都在媒体和网络上被放大。人们在追逐价值的时候已经忘了是追逐自己抑或是“被催眠了”(布希亚)的模仿。可以认为,当代传媒的巨大渗透作用(网络的无处不在、学生长时间上网、网络日益不可替代等)和传媒上不断蹿红的各种新栏目(例如“非诚勿扰”)、新现象(例如同性恋、AV女优等)已经给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造成了显著的影响。笔者特地对此对小L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显示,小L也经常在网络上观看《非诚勿扰》、《婚姻保卫战》等当下热门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并参与网民的评论。这些节目中的自由大胆追求爱情、爱情至上的价值观对小L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各种“奇异”的新现象却似乎没有得到小L的认同,而节目中重视家庭、较为传统的参与者却得到了小L的大力赞赏。其价值观并未轻易同化。究其原因,较为传统的价值观与小L具有较强的“选择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小L较为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宗教传统价值,他们构成“‘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的“惯习”(布迪厄),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第四,以新形式复兴的传统。小L在上大学之前,对“教门知识”知之甚少,似乎在大学这块价值更加多元、受到现代化更多冲击的土地上,他的宗教世俗化程度应该更进一步加深。然而,小L对民族和宗教的认同却在上大学之后提高了。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宗教复兴活动。据小L讲,当代大学生的宗教活动形式多样,手段现代,联谊会、飞信、互联网等等,色彩纷呈,同时,神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宣教方式的灵活性也不断吸引着更多大学生重新审视和回归传统。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宗教的世俗化、民族观念的改变和文化心理的现代化给小L的婚姻观念提供了较大的自由选择的现代空间,但是宗教的复兴和传统的保守功效还是导致小L选择了复归传统的族内婚,即选择了找个回民女孩谈婚论嫁,在现代化不断推进其步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没有看到传统的衰败,而是看到了它与现代性相互博弈的复杂过程。结论在本文中,笔者通过一家三代的婚姻观念变迁的研究,描述了三代散居回族族内婚观念变迁的真实画卷,同时通过现代性诸因素独特的分析框架探索性地剖析了这一变迁背后的原因,可以看到,现代化过程通过行政力量向基层渗入、文化的多元化、宗教的世俗化、城市化和居住格局的改变正在改变回族的面貌,从最初民族界限极度清晰到界限逐渐模糊,从最初的宗教信仰度高到宗教的世俗化,回族的族内婚观念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出于宗教原因选择族内婚到后来出于生活方式选择族内婚,再到后来族内婚的基础进一步松动。然而回族婚姻观念变迁的观念展现给我们的意趣却不止于此,正如金耀基在《从传统到现代》中所指出的,现代化的进程并非“命定的、单一的、直线型的进化理论”⒀:由于宗教信仰的约束力和族内婚传统的保守功效,回族婚姻观念也一直受到传统的“回拉力”,而当代的青年回族的婚姻观念也在复杂的背景下同时呈现出向传统复归的趋势——或许恰如英格尔斯所言,“现代人比传统人更理解历史遗产的价值,更主动地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和存在形式。”⒁注释⑴丁宏,《回族教育问题管窥》,《甘肃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⑵杨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P39⑶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1,P162⑷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1,P164⑸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1,P164⑹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1,P171-178⑺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P173-174⑻社会学教程.王思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P272⑼图中的箭头标注的是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宽箭头表示宗教、社会、教育、文化四因素的共同影响或某因素对这四个因素共同的影响。文中所选取和表示的因果关系是笔者经过文献整理甄别出来的较为显著的影响,部分因素之间没有标注因果关系,并非是一定没有相互作用关系,而是关系较弱或间接影响,为了行文简洁和个案分析的方便,不做过于细致的讨论。⑽借鉴马戎先生关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变迁与族群关系”的论述,参见《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P232-233⑾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P117⑿人的现代化.英克尔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P22-P36⒀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P121⒁人的现代化.英克尔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P60参考文献[1]家庭社会学.杨善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2]民族与社会发展.马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3]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良警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4]社会学教程.王思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5]古兰经.[6]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人的现代化.英克尔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8]现代化:抗拒与变迁.艾森斯塔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9]质性研究概论.文军蒋逸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0]地球村里的诸神——宗教社会学入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11]宗教社会学.孙尚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12]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4]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束锡红刘天明刘光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民族社会学导论.马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16]婚姻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张志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17]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个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