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第2章 理想教师的专业形象_第1页
教师专业发展第2章 理想教师的专业形象_第2页
教师专业发展第2章 理想教师的专业形象_第3页
教师专业发展第2章 理想教师的专业形象_第4页
教师专业发展第2章 理想教师的专业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专业开展

主编◎胡惠闵王建军本章学习目标◆理解当前常说的几种教师形象及其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学专业的特点和教育实践的特征;◆能够描述理想的教师专业形象。第二章

理想教师的专业形象第一节“蜡烛”、“春蚕”、“教书匠”的教师形象第二节教师:行走在“低洼湿地”第三节教师的专业形象第一节“蜡烛〞、“春蚕〞、“教书匠〞的教师形象一、从“蜡烛〞、“春蚕〞的隐喻说起二、教师是“教书匠〞吗一、从“蜡烛〞、“春蚕〞的隐喻说起〔一〕读一读,议一议

读一读下面这首诗和一段引言,与你的同学交流:诗中、引言中所描绘的是教师应该有的形象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礼赞老师您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老师您是粉笔,粉身碎骨播种知识;老师您是春蚕,索取桑叶奉献蚕丝;老师您是蜜蜂,采集百花酿造甜蜜。老师您是地基,筑起大厦埋葬身躯;老师您是人梯,累弯脊背托起矫子;老师您是严父,为人师表精心教育;老师您是慈母,百般关爱无微不至。老师您是园丁,耕耘圣地培育桃李,老师您是名医,治愈恶患保心健体;老师您是甘泉,呕心沥血滋润花枝;老师您是煤炭,化为灰烬温暖人世。老师是孺子牛,尝尽百草挤出乳汁,老师是花折伞,坦开胸怀遮风挡雨;老师是铺路石,架桥筑路铲平崎岖;老师是挖掘机,采掘矿藏奉献宝石。啊,亲爱的老师!您不愧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您不愧是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案例1在2021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很多教师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拼死保护学生。?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悼念活动以“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师谱〞为题,引言是这样写的:他们,是一群最平凡的人;他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民教师。2021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动山摇,是他们,用沉着、冷静、鲜血和生命挽救了无数个花朵般的生命,奏响了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们用勇敢无畏的心锻铸出不朽的师魂。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谭千秋、苟晓超、向倩、张米亚、袁文婷、瞿万容、严蓉、杜正香、吴忠红、张兰……是的,他们走了,因为天堂里的孩子需要他们;然而,他们那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将化为永恒。让我们记住他们,让我们说一声:“老师,一路走好,我们爱您。〞案例2

一是认为教师形象是对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使命和价值要求

作进一步强化、提升。

二是从期望教师具备的某方面素质来谈教师形象,如,智慧型

教师、研究型教师、创造型教师形象的提出,都是基于这样的

理解。〔二〕我国当前对“教师形象〞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大致有两种情况概言之,这两种“教师形象〞都是从社会期望的角度来概括的。但是,要全面地把握教师专业形象,还必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作一番考量。二、教师是“教书匠〞吗〔一〕想一想,说一说教师是“教书匠〞吗?这在当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读一读下面的文字,想一想,你持何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与你的同学分享。案例1〔二〕审视“教书匠〞的教师形象及其教育实践行为通过下面两个例子,近距离地观察课堂,审视“教书匠〞的教师形象及其教育实践行为。案例1:一堂七年级语文“家常〞课的开头局部:?济南的冬天?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描写冬天的古诗吗?生1:?江雪?!师:不错!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师生齐诵。疲惫的、洪亮的、嘶哑的、清脆的、消沉的、婉转的朗诵声和教师的声音一起,混成一种奇怪的交响。教师显然不满意,提醒学生朗诵诗歌时要找准表达作者感情色彩的字词,读出韵律。叫一名学生单独朗诵。这是婉转稚嫩的童音。师:很好!全班模仿他再朗诵一遍。〔生齐诵〕新授课开始,教师提问一名同学,让他向全班介绍作者,前排的一名小个子男生边翻书边站了起来,慢悠悠地低头开始念: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声音不甚响亮,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教师背对着全班,按顺序把该生“念〞到的一些“要点〞按顺序工整地写在黑板上:作者原名、字、代表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全班学生似乎早已熟悉了老师的“套路〞,熟练地抄着笔记。教师写完后让全班默记她刚刚写在黑板上的作者简介,限定时间30秒〔实际上超过一分钟〕,然后把作者的名字等内容擦去,变成“作者原名〔〕、字〔〕〞的格式,逐一叫学生答复〔填空〕,再让全班默记30秒……

案例2以上两个例子突出地反映出,由于依循固定的、“标准化〞的程序和答案,行使着古老的知识传授的职责,一些教师不仅自身陷入一种“客体化〞和“工具化〞境地,更重要的是钳制了学生思维开展和个性展现。从根底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2001年开始我国推行的第八次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师放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位置,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要成为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尤其是新课程所推出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读一读,议一议新课程究竟“新〞在何处?它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推荐你阅读?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思考上述问题,并在课堂上交流你的观点。引用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的话作为本小节的结语:如果说我国在迄今为止的教育体制下,即在“国家本位课程〞或“地方本位课程〞体制下,在“学科课程〞编制框架中,教师根本上是在由“直接教学过程〞以外的人们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带有机械性质的教学工作,那么,如今我国正在积极推行的一场新的课程改革,它将适当触动行之已久的课程体制、课程编制,并将适当减轻课业负担,意味着教师教学的自由程度将逐步增加。尽管这种演变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已属大势所趋。随着“教书匠〞所产生的那种课程机制的削弱,以至泯灭,总有一天,“教书匠〞会成为过时的词汇。第二节行走在“低洼湿地〞的教师一、专业实践的两种“地形〞二、教育实践的特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哲学教授唐纳德·A.舍恩(DonaldA.Schön)把各行业的专业实践划分为两类“干爽高地”在某些专业实践领域,问题(目标)是清晰的,达成目标的手段也可以清晰地确定,实践者只需作出决定、明确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可选择的方法。“低洼湿地”

在另外的一些专业实践领域,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清晰,它们需要实践者从令人困惑、未确定的问题情境中建构,实践者不能应用已有的原理与技术直接解决问题,而是要在揣度情境、调整既定方案、不断探索中明确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专业实践的两种“地形〞(一)情境性即时抉择。“下意识”行动。条件制约。

(二)不确定性教学是预设基础上的生成过程。教学是持续整合多种知识、实现多重目标的过程。教师的工作边界模糊。(三)价值性首先,教师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内隐性。二、教育实践的特征第三节

教师的专业形象一、视育人为己任二、沟通儿童与课程三、富有临场智慧四、秉持探究的立场一、视育人为己任案例1教师A说:“现在我要大家拿出课本来,翻到第86页。我不想听到任何讲话声!你们首先阅读第14课的说明,然后在阅读的根底上完成列出来的问题……〞另外一个课堂上,教师B说:“卡西似乎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是不是像卡西一样?我们现在开始来讨论诗歌好吗?这些诗歌我们昨天觉得有趣极了,让我们翻到第87页来……〞视育人为己任,即对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开展怀有深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视育人为己任,意味着对儿童倾注无时不在的关心,意味着教师要“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能否对引导学生的道德、智慧、身体、精神、生活的变革、成长、开展有所形成、有所建构具有清醒的意识〞二、沟通儿童与课程上课铃声一响,科学课老师和往常一样,左手拿着教材,右手端着开水杯走了进来。这是一个簇新的不锈钢保温杯。老师把它和书一块儿放在讲台上,一边又把杯子抬起来,展示给全班。“同学们,大家看,这是我刚买的杯子!〞“老师,你原来的杯子呢?〞一个学生随口问道。“我正要告诉你们呢!我一直都是用那个大玻璃瓶子喝开水的,它能装的水比这只新杯子多得多啊,可是,今天早晨我往里面倒水的时候——唉,你们猜发生了什么吗?〞这时全班的目光都转向了老师。“老师,是不是炸裂了?〞“不只是裂了,瓶底整个儿掉下来啦!〞“老师,我家的热水瓶开水装进去就炸碎了!〞“老师,你这个新杯子会不会裂啊?〞“我爸爸也用玻璃杯,它的为什么就好好的呢?〞教室里热闹起来。教师简洁而快速地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好啦,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分析刚刚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案例1在课堂教学中,沟通儿童与课程的关系,关键是要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正确结合点,把教学内容从静态的符号复原为鲜活的生活,尽可能地使内容贴近生活,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这样的教学才真正会对学生的知识开展与精神开展产生影响。三、富有临场智慧多余的几分钟今天上“时、分、秒〞这课,学生们的热情都很高,内容上得很快,我一看手表,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这剩下的时间该如何打发呢?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好,最后老师给大家出个题,一节课40分钟,如果在9:10分上课,下课的时刻应该是几时几分呢?〞大家很快算出,我请学生们一起答复,大家齐声说:“9:55分〞,这时铃声恰好响起,我指了指时钟,诙谐地说“它告诉你们是不是答复正确了!〞案例1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情境而采取的一种临场的智慧性行动,它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教师个人的应激反响。四、秉持探究的立场对教育教学秉持探究的立场,意味着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并成为研究的主体。教师作为自身教学的研究者,意味着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教师通过有效的研究活动,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设计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阅读的文献教育部师范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