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9文言文常规题型知识突破(讲练)-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浙江专用)(含答案)专题09文言文常规题型知识突破
目录
2
【课标要求】2
【命题趋势】2
【考查要点】2
2
考点一词语释义2
2
5
知识点一一词多义方法指导6
知识点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6
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7
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9
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12
虚词4:“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13
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14
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16
17
考点二文言句式及断句22
22
23
知识点一特殊句式23
知识点二断句题答题技巧24
25
考点三翻译41
41
43
知识点一翻译原则43
知识点二方式方法---留、删、补、调、换44
45
考点四文章理解题64
64
69
知识点一手法赏析69
知识点二主旨理解答题技巧70
72
【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2、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
3、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4、学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经典),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命题趋势】
近年来,浙江中考文言文命题呈现以下趋势:
1.注重学习资源的统整,将多元体裁、多元内容以及个人体验、社会生活等材料融为一体,进行文言文阅读命题。
2.注重知识点的整合和自主建构,通过梳理与探究,促进思维的结构化。比如,在同一主题下,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接轨,或者将文言文阅读与名著导读、古诗鉴赏结合。
3.注重情境与问题的有机融合,强化综合思维的考察。比如,设置任务驱动,以活动探究形式来考查。
4.注重传统文化的熏染,让考生在做题过程中探寻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涵养精神,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
【考查要点】
1、把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熟练处理文言文的停顿、断句。
2、了解和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
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5、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尤其要注意文言文特殊现象: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6、能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语句。
7、能够正确分析判断文言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正侧结合、对比、衬托等)及其作用。
8、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9、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考点一词语释义
【例1】(2023·浙江绍兴)
阅读《涉园记》,完成小题。
涉园记
【明】陈洪绶①
涉园者,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②请名之者也。庚午构堂一、亭一、穿池二,余乐记之。
予忆先生名时,众以为仅取诸“日涉成趣"③之义也已。予能广其意,当不是乎止也。忆余十岁,兄十五岁时,读书园之前搴霞阔④中,日爱园有七樟树,经纬之以桑柘,绮绾⑤之以蔬果,幽旷若谋而成,高下咸得其所,谋为亭馆以居之。遂因其地势之幽旷高下,择其华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异卉不树也。一日而涉焉,或树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树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为咸宜不改而植之,历十余年,枝干荣茂而可观,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树之去之,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夫园,细事也,能作园,末技也,不日涉则弗能为,良学固可弗日涉乎哉?故日涉经史、涉古今,予愿从兄坐此园也。深惟⑥其涉之之义,而细察其涉之之效,种德乐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择迁改,动与时宜之为善也。然非日涉经史、日涉古今,能乎哉?予愿从兄坐此园也。
【注释】①陈洪绶:绍兴诸壁人,明末画家。②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我哥哥己未年请槎庵来先生喝酒。己未,古代以干支纪年,下文“庚午”同。槎(chá)庵来先生,陈洪绶岳父来斯行,字槎庵。③日涉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每天到园中散步,成为乐趣。④搴(qiān)霞阁:阁名。⑤绮绾:交错盘绕。⑥惟:思,考虑。
根据语境推敲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能广其意()
②历十余年()
③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
④凡数十改易()
【答案】
扩大经过合适,适宜总共,共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我能够扩大它的意义范围。广:扩大。
(2)句意:经过十多年。历:经过。
(3)句意:一定要确保和这个地方相适宜才停止。宜:合适,适宜。
(4)句意:动工前总共要经过数十次图纸修改。凡:总共,共。
【例2】(2023·浙江金华)
答黄鲁直①
苏轼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②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③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④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⑤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⑥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⑦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元丰元年初,北京国子监教授黄鲁直致信被贬徐州的苏轼,并附《古风》二首。苏轼次韵奉和,并回了这封信。黄鲁直,即黄庭坚。②〔孙莘老〕苏轼的朋友。下文的李公择,也是。③〔即〕靠近,这里是结交的意思。④〔君子〕指当时的权贵。⑤〔阔疏〕疏远。⑥〔辱〕谦辞,意思是使对方受屈辱了。⑦〔审〕详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耸然异之使内外异法也
B.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以其境过清
C.而得其为人益详香远益清
D.万万以时自重自非亭午夜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对……感到惊讶/不同;
B.拜访/过于;
C.更加/更加;
D.自己/如果;
故选C。
【例3】(2023·浙江台州)
阅读锦囊: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阅读时可以从传主经历、细节描写、他人评价等角度品析传主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沈千运
〔元〕辛文房
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③”其时多艰,自知屯蹇④,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尝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A,B。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
(选自《唐才子传·卷二》,有删减)
[注释]①气格:气韵格调。②干谒:拜访。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当被弃而不用,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④屯(zhūn)蹇(jiǎn):比喻处境不顺利。
【理解字词】
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方法解释
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关联课内(1)________
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关联课内(2)________
有薄田园查阅字典:①稀薄,不浓;②(土地)贫瘠;③减轻,减损;④迫近。(3)________(填序号)
儿稼女织结合语境(4)________
【答案】
全,都放下②/(土地)贫瘠耕种,种庄稼,种田
【解析】
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当时的读书人都敬佩仰慕他。皆:全、都;
(2)句意为:就放弃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庄园。释:放下;
(3)句意为:有一些贫瘠的田地菜园。薄:(土地)贫瘠;
(4)句意为:儿子播种女儿织布。稼:耕种,种庄稼,种田
知识点一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一项是本义,其他则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如:“兵”,本义是“兵器,武器”,后又引申出与武器相关的“军队"、“兵士”等义项。至于一个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大家不必深究。但是,一个常用词有几个义项需要掌握,这只有靠平时积累,没有捷径。当然,积累不能只是死背义项,而是要在不断地文言阅读中理解、记忆、归纳,而且识记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做到词不离句。结合具体例句,有利于增强语感和记忆。当然,一个词不管义项有多少,一旦用在一个具体语句中,则只能有一种确定的意义。一个词句中意义的判定我们主要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和选义项代入法。此外,有时也会用到成语对应法,同时,需注意实词解释时关注词义的适当引申。
1.语境分析推断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选义项代入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在进行联想推断时,我们更多的选用“选义代入法”,即把已知义项代入句子,根据上下语境判定合适义项。这就要求大家对于150个实词在课内出现的每一个义项都很熟悉,然后代入具体句子中进行判断。
3.成语对应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4.适当引申法
虽然找到合适义项,但是如果按原义解释过于生硬或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那么可以适当引申一下。
知识点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何、于”6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一)用作代词,可分为两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我"。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⑤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⑥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些)、“那"(那些)。
例如:
①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③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小结】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用作助词,可分为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表示领有、连属、修饰【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等关系,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小结】
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狱”“南"南”等)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⑥寡助之至。……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小结】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久而久之。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到…去”,“到达"。
例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王顾左右而言他》
小结:
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而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已而已而,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而不。"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
意思:
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个,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个,名词
八个,介词
九个,介词
十个,名词
十一个,名词动用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与”,可不译。
例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孟论学》
④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⑥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顺承)关系,相当于“就”、“而且"才”、“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如:
①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②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孔孟论学》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记》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可是"、“却”。
例如:
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借焉。——《黄生借书说》
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⑤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如:
①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③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5、表示因果关系或目的关系。
例如:
①饥渴而顿跛。——《捕蛇者说》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二、特殊用法。
1、[已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如: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2、[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①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孔孟论学》
3、[既而][俄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如:
①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借”,“按照”。
例如:
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根据”。
例如:
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天时不如地利》
④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⑤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注】“以……为……”相当于“把……作为……"或“认为……是……”
4、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在……的时候”(时间)。
例如: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5、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译为“来、用来”。
例如: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退而甘食其土,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③而托于柑以讽耶?——《卖柑者言》
④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⑤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二)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如,上、下、东、西),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例如: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②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三)用作动词
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以为妙绝。——《口技》
③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虚词4:“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如:
①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孔孟论学》
③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狼》
④屠乃奔倚其下。——《狼》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⑥益习其声。——《黔之驴》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些)"、“这(些)”之类的词。
例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指示代词,表示“其中,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其一人专心致志。——《孔孟论学》
④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测度)、反诘、期望、委婉、商量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怎么"、“难道”、“还是"等,或不翻译。
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如:
①岂其鬼耶?——《黠鼠赋》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介词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翻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等。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如: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孟论学》
③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如: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③刻唐今人诗赋于其上
(3)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如: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4)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如: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2、放在形容词之后,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如:
政猛于虎。——《捕蛇者说》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3、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例如:
①见使于一鼠。——《黠鼠赋》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4、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例如: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代词
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反问。相当于“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
1、“什么"(又,怎么,为什么)
例如:
①子何恃而往?——《为学》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
2、“为什么”
例如:
①或者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哪里"
例如: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卖柑者言》
(二)用作副词
1、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样)”、“为什么"等。
例如:
①何忧令名不彰耶?——《周处》
②如太行、王屋何?——《愚翁移山》
③其如土石何?——《愚翁移山》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例如: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②乐何极。——《岳阳楼记》
1.(2023·浙江宁波·一模)解“时"之多义
下面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中的“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B.年与时驰C.学而时习之D.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中的“时"意思是:时间。
A.“四时俱备”意思是:四季都具有。时:季节;
B.“年与时驰"意思是: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时:时间;
C.“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习并按时复习。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D.“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意思是: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时:指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
故选B。
2.(22-23九年级下·浙江杭州·阶段练习)请为下列加点的古汉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卒或有所闻(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3)辍耕之垄上(4)天下缟素
A.最终谁___结构助词,的有丝绸刺绣的衣服
B.士兵谁___取消句子独立性穿白色丧服
C.最终同“熟”,仔细到、往___穿白色丧服
D.同“猝"与……相比怎么样到、往___白色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
(1)句意: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卒,最终;
(2)句意:第二天,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观察了一下。孰,同“熟”,仔细;
(3)句意: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到、往;
(4)句意:下人都将穿上素净的丧服。缟素,穿白色丧服;
故选C。
3.(23-24九年级上·浙江衢州·阶段练习)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成语或所学过的古诗绝文语句,要做到每一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然后解释加点词。
序号成语课文例句解释
A今古奇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①
B峰回路转峰回路转,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回:②
C日薄西山③薄:④
D⑤负者歌于途负:⑥
【答案】A.观:景象B.回:回环,曲折C.薄暮冥冥薄:迫近,靠近D.负荆请罪负:背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句意: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今古奇观”句意:古今奇特壮观的景象。观:景象。
B.“峰回路转,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句意:泉水沿着山峰回环,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峰回路转”句意:泉水沿着山峰回环,沿着山路拐弯。回:回环,曲折。
C.“日薄西山"句意:太阳已经接近西边的山。薄:迫近,靠近。可联想到《岳阳楼记》中的“薄暮冥冥”,意思是:接近晚上时时天色昏暗。
D.“负者歌于途"句意: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负:背。联想到成语“负荆请罪”,意思是:背着荆杖,表示服罪。
4.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词语。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1)通“俱”,全,都(2)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哪能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识记。
(1)句意为:政事通顺,百姓和乐。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了。具,通“俱”,全、皆;
(2)句意为: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句意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焉得:哪能。
5.(22-23九年级上·浙江台州·期末)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杂然而前陈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暂凭杯酒长精神()
【答案】以:因为。陈:陈列,摆开。更:还。长:增长,振作。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1)句意: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以:因为。
(2)句意: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陈:陈列,摆开。
(3)句意: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更:还。
(4)句意: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长:增长,振作。
6.(22-23九年级上·浙江丽水·期末)《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走"和“趋”表现了宋濂求学之路的艰辛。请根据“走"和“趋”的词义,理解宋濂求学的心情。
(1)录毕,走送之。
(2)尝趋百里外。
【答案】(1)“走”,跑的意思,宋濂借邻居家的书读,生怕超过了期限,赶紧跑着送回去,表现了宋濂对读书机会的珍视。
(2)“趋”,快步走的意思。宋濂要到百里之外跟从“先达"学习,路途遥远曲折,“快步走”,表现了宋濂求学心切。
【详解】此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赏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走"的意思是“跑”,宋濂家贫无书可读,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完以后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他怕误了期限只能跑着去,表现了宋濂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
(2)句意: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趋"是“快步走”的意思,宋濂成年以后,到百里之外去求师,他不惧怕路上的艰难险阻,快步疾走,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求学的迫切心情。
7.(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请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属予作文以记之(2)或异二者之为
(3)伛偻提携___(4)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属,同“嘱”,嘱托或许老人还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同“嘱”,嘱托。
(2)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
(3)句意: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伛偻:老人。
(4)句意: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焉:还。
8.(23-24九年级上·浙江台州·阶段练习)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前人之述备矣:___(2)直挂云帆济沧海: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长跪而谢之曰:
【答案】详尽渡同“德”,感恩、感激道歉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备,详尽。
(2)句意: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济,渡。
(3)句意:为了那些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4)句意:长身跪坐道歉说。谢,道歉。
9.(23-24九年级上·浙江台州·期中)解释下列加点字。
(1)未若柳絮因风起(2)匹夫不可夺志也
(3)去国怀乡(4)是金陵人,客此。
(5)为赋新词强说愁(6)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1)趁,乘;(2)改变;(3)国都;(4)客居;(5)勉强;(6)如果没有。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不如(将这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是那因风而漫天飞舞的柳絮。因:乘、趁;
(2)句意: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夺:改变;
(3)句意:离开国都,思念家乡。国:国都;
(4)句意: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5)句意: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
(6)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与谁一道归去呢。微:如果没有。
10.(22-23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小毛在讨论中不发一言,难为情地说:我的古文基础太弱了,很多字词意思都不理解,所以也不能判断自己想的句子是不是符合精神的,大家可以帮助我解释加点字吗?
(1)增其旧制:___(2)颓然乎其间者:_________________。
(3)余挐一小舟:___(4)三顾茅庐:
【答案】规模倒下的样子撑(船)拜访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句意: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规模。
(2)句意:醉倒在众人中间的。颓然:倒下的样子。
(3)句意:我撑着一只小船。挐:撑(船)。
(4)句意:三次到茅屋里拜访。顾:拜访。
11.(22-23九年级下·浙江杭州·阶段练习)按要求完成题目。
(1)小语看见“圖書館"三个字来了兴致,文言文中“图”的本义为图画,又引申为地图、图谋、考虑等。下列句子中的“图"各是什么意思?
“图”的意思文言句子选项(填字母)
A.描画B.地图C.图谋,谋取D.想,反复考虑“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小文因站在进馆口左边,她只看见了门口对联的上联为“书从疑处翻自悟”,下联可能是()
A.万卷书中寻妙语B.百科四库集三秦
C.馆藏万卷益君智D.文到穷时自有神
【答案】(1)BDC
(2)D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地图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图:地图。故选B。
(2)句意为: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图:考虑。故选D。
(3)句意为: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图:图谋,谋取。故选C。
(2)标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A.上联“书"名词,“万”为数词,不对称;
B.上联“书"名词,“百”为数词,不对称;
C.上联“从疑处"介宾结构,“藏万卷”动宾结构,不对称;
D.书从疑处——文到穷时,翻自悟——自有神,符合对联要求;
故选D。
考点二文言句式及断句
【例1】(2023·浙江温州)
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处断句。(限断2处)
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
【答案】
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断句。
句意:这篇记就是珍馐一类的,祭祀宴饮用的礼器之中,也是不可以缺少啊。“此记乃珍羞之属”把这部作品比作珍馐,“俎豆之间"比喻这篇作品的用途,“亦不可少也”是结论。故可断为: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
【例2】(2023·浙江绍兴)
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
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答案】
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陈迹不留”和“新意自启"是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它们的前后都应断开;句意:这要不是经历了长时间的了解,过去的迹象没有留下,新的意蕴又自动出现了,能像这样吗?故断句为: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例3】(2023·浙江金华)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
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
【答案】
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这个人,了解他的人还不多,你可以给他宣扬一下。“此人"是说话的对象,“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是两个独立的主谓句。因此断句为: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
知识点一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那么翻译过程中除了掌握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以外,还需要判断句式,根据句式的特征,来进行翻译。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2)被动句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倒装句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4)省略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知识点二断句题答题技巧
如何断句
考纲要求:理解文言文表达的内容。而理解文意是断句和翻译的基础。文言断句是根据文意的理解,确定无标点的文言语句的停顿,有时也要求加标点。文言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准确的转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断句和翻译关系密切,对文章全面准确的理解、准确的断句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则是运用现代汉语文言文意的精确表达;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译时解读文言文的高层次的能力。初中考试要求不是很明显,这个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有做明确的要求,但是要读懂文言文的内容,断句是基础。
断句题答题技巧
1.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一般来说,翻译成现代文的句子,标点符号所在的地方,往往就是断句的地方。
2.熟悉虚词的用法,寻找断句的规律。
(1)发语词和句首语气词等前面大多可断句。如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噫、嘻、悲夫等,前后都可断句。
(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5)关联词除了以、而、且、与等外,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乃夫、于是、至若、若、故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6)表对话的字眼,如曰、云、言等,一般情况下要在后面断句。
(7)句末语气词,如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
(8)“之"出现在句中较多,有时也出现在句尾,但断句的时候需要谨慎判断。
3.关注韵脚
古诗、骈文等文学样式,可以利用韵脚帮助断句。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每句话最后一个字“前、悬、年、边"是韵脚,根据韵脚就可以断出每句话停顿的位置。
用语法知识来断句
(1)根据词性断句。一般说来,多数句子是以动词为谓语的,而谓语往往是构成句子的核心。在动词前面跟动词发生意义、结构关系的名词、名词性词组、代词可能是主语;在动词后面跟动词发生意义、结构关系的词、词组不是宾语就是补语。所以,可以抓住句子的动词,在前后寻找名词,在名词前后断句。
(2)利用句式断句。古人写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句式整齐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用文言文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3)利用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词语,往往出现在句首,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
一.用“/”在句子标点符号处划分停顿。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详解】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故断句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限三处)。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详解】本题考查断句。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句子的意思是: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故断句为: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三处)。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答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或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句意为: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四.下列对画横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②焉。"乃共克③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④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⑤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⑥。"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①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孺子:小孩子,指张劭的子女。③克:约定。④馔:食物,多指类食⑤审:确定。⑥乖违:违背,此指违约。
A.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B.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C.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D.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
根据句意断为: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儒生,和汝南郡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来的时候,我将前往贵府拜见你的母亲大人,并看望你的孩子。"两人互相约好日期。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张劭回答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约定的。"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当然得替你们准备酒食。”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然前来赴约,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后,接着开怀畅饮,兴尽才离开。
五.(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乙】
常熟宁绍会馆始末记(节选)
吾宁绍人士,素以善贾著闻海内,所至遍通都大邑。常熟号苏省富饶之区,商业称盛。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者更时既久数难偻指②。有识者以散漫无团结为憾。逊清乾隆辛卯,始由叶公林春醵①资置地……逾年,又构洗马池丙舍三楹。于是,羁旅之魂得有所托焉。……
于戏③!泰山积于土壤,江河成于涓流。事无巨细,积于渐以图之,事靡不济。观夫诸贤之苦心孤诣,几经波折,一再为同乡造福,其热衷硕德,有足多者。
(选自《宁波帮碑记遗存研究》,有删减)
【注释】①醵(jù):大家凑线。②偻指:屈指可数。③于戏:感叹词。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语参考方法解释
言和而色夷课内迁移其船背稍夷(《核舟记》)(1)夷:
素以善贾著闻海内成语关联参考成语:素昧平生(2)素:
事靡不济查找词典①渡,过河;②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③补益(3)济:(填序号)
其热衷硕德拓展名篇《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4)硕:
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者更时既久数难偻指
3.请你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叶林春为筹建常熟宁绍会馆所做的事。
4.展厅里正在播放《四海浙江人》节目,歌颂古往今来乡贤代表,宋濂和叶林春也获选。小语和小海对入选标准进行了讨论,请你根据【甲】【乙】两文,补充对话。
小语:既然是“贤”,首先应具备较高的品德,就像宋濂,面对同舍生的锦衣玉食,自己却不为所动,表现出君子之德。
小海:宋濂还淡到“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意思是(1)___,可见乡贤还具有(2)___的可贵精神。
小语:在《常熟宁绍会馆始末记》里,我们还看到乡贤们对(3)___的热衷。
小海:的确,涓涓细流汇江海,拳拳初心润桑梓。记住乡贤事迹,传承乡贤美德,愿我们也能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答案】1.平一向,向来③大2.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更时既久/数难偻指3.集资、买地、建房4.如果说我写这篇序是为了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就说到了我的本意提携同乡人公共事务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1)根据《核舟记》中的描述,“其船背稍夷”,夷在这里的意思是平。因此,在“言和而色夷”中,夷也应该解释为平,表示说话和颜悦色,态度平和。
(2)“素"在成语“素昧平生”中表示一向、向来不认识的意思。因此,在“素以善贾著闻海内"这句话中,素的意思也是一向、向来,表示这个人一直以来以善于做生意而著称于海内外。
(3)根据词典查找,济有多个意思,包括渡、过河、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以及补益等。但在此句中,“事靡不济”意为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因此应该选择补益的意思,即事情都能得到补益而成功。所以应选③。
(4)在《诗经·魏风·硕鼠》中,“硕鼠"指的是大老鼠,因此“硕”在这里的意思是“大"。同样地,在“其热衷硕德”中,“硕德"指的是大德,也就是指其热衷于追求高尚的品德,因此“硕”也应该解释为“大"。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我们两个郡的人在这里经营,有的人因为辗转流落到这里,时间已经很久了,数量也难以计算。
重点字词:两郡:即宁波和绍兴。经营:商业活动或做生意。斯土:这个地方,此处指常熟。或:有的人,部分人。因:因为,由于。辗转:多次转移。流寓:流落他乡居住,没有固定的居所。更:经历。时:时间。既:已经。久:长久。难:不容易。偻:通“娄”,弯曲。
句子结构:“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是主谓结构,主语是“吾两郡人士”,谓语是“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是因果结构,由“或因"引导原因,“而辗转流寓”表示结果;“更时既久"和“数难偻指”则是两个并列的短语,分别描述了时间和人数的情况。
根据以上分析,可断句为: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更时既久/数难偻指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乙文“逊清乾隆辛卯,始由叶公林春醵资置地"可知,叶林春为筹建常熟宁绍会馆首先进行了集资和买地;再根据乙文“逾年,又构洗马池丙舍三楹”可知,叶林春接着又建造了房屋。因此,叶林春为筹建常熟宁绍会馆所做的事可以概括为:集资、买地、建房。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谓:说,认为。余:我,自称。勉:激励、劝勉。乡人:同乡的人。以:用。学:学习,研究。之:的。志:意愿、志向。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或肯定。
(2)根据“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宋濂不仅关注自身的学习进步,更有心提携和帮助同乡的人,展现出他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可贵精神。
(3)根据《常熟宁绍会馆始末记》“逊清乾隆辛卯,始由叶公林春醵资置地……逾年,又构洗马池丙舍三楹。于是,羁旅之魂得有所托焉”以及后文的描述可知,乡贤们对公共事务非常热衷。他们不仅积极参与会馆的筹建,出资购置土地,建造房屋,还为同乡提供寄托之所,展现出对家乡和乡亲们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公共事务中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东阳的年轻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年了,同辈很称赞他的德。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以同乡晚辈的份拜见我,写了封长信作为礼物,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语温和态度谦恭。他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母双亲,我特地将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遭遇之好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乙】
我们宁波绍兴的人,向来以擅长经商闻名海内外,所到之处都是大城市。常熟被称为江苏省富饶的地区,商业非常繁荣。我们两个郡的人在这里经营,有的人因此辗转流落到这里,时间已经很久了,数量也难以计算。有见识的人因为大家散漫没有团结而感到遗憾。乾隆辛卯年间,叶公林春开始集资购置土地……过了一年,又在洗马池建造了三间房屋。于是,在外漂泊的人的灵魂有了寄托的地方。……
哎呀!泰山是由土壤堆积而成,江河是由小流汇集而成。事情无论大小,都是逐渐积累而成的。看那些贤人的煞费苦心,几经波折,一再为同乡造福,他们的热心肠和崇高的道德,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
六、(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鄂州白云阁记
黄裳
夫逸民①之所寓,士大夫之所游,骚人墨客之所咏,常在天下山水之佳处。余言遗迹,相去几千百载,后人乐道而钦慕之,往往遂借以名物。(甲)
楼阁之赏当与豫章之滕王巴陵之岳阳争名于天下。有山自郡郊之东,趋过闓阗②,茂林修竹,衣被形势,如青蛟苍龙然,引领而西,或伏或跃。下饮于江汉,中峙而四望者,白云阁也。蒹葭绕岸,风势雨声,湘汉涵空,夕阳夜月,归帆行棹,渔歌樵唱,道志怀古,以写忧悲喜乐之情,以述兴亡荣辱之故。
盖自离骚而后,唐人之作不知其几百篇也。(乙)缅想环顾,俯仰千载,悲乐相继,公余之赏,不亦至乎?方是之时,苟非有道在上,得贤太守与之共理,常使时和年丰,郡国无事,亦安能有暇于山水之间哉?有暇于其间者,其风味志趣,或俗而不逮,或鄙而不乐,虽有美景盛事,亦遂寂寥沉没,不见于后世。
【注】①逸民: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②闓阗:开阔,盛大。
1.【文从字顺】小宁和小波制作了字词、句读梳理卡,请你补充完整。
文言字词方法解释
骚人墨客之所咏课内迁移:迁客骚人,多会于此。(1)
中峙而四望者字源推测:形声字。山表意,其形像一排山峰;寺表声,寺是古代官署,其建筑较为高大。(2)
不亦至乎查阅字典:①到,到达;②极,最;③达到了极点;④至于(3)(填序号)
安能有暇于山水之间参考成语:(4)时间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楼阁之赏当与豫章之滕王巴陵之岳阳争名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
2.【完璧归赵】AB两句分别插入文章何处(甲或乙)比较合适?说明判断理由。
A大夫之行吟,处士之坐赋,老子之乘秋,高人之驭鹤,乐天之闻歌,太白之听笛。
B故江谓之烟波,亭谓之奇章,洲谓之鹦鹉,楼谓之黄鹤,阁谓之白云。
3.【登临之思】黄裳对白云阁不吝赞赏,直接将其与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作比。在《岳阳楼记》当中,范仲淹通过“_____________,"(填原文)表达了自我人生的崇高追求:黄裳登阁与范仲淹“登”楼相比,两人抒发的情志有何相似之处___?
【答案】1.泛指文人(诗人)耸立③自顾不暇楼阁之赏/当与豫章之滕王/巴陵之岳阳/争名于天下2.A插入乙处比较合适。乙处前文提到文人墨客围绕名胜撰写了不可胜数的名作,而A处正是列举刻画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灵感迸发的瞬间,例如屈原江畔行吟,隐士隐居作赋,李白闻笛有感,借此引出下文作者回顾千年来悲喜佳作绵延传承的感慨。
B插入甲处比较合适。前文提到隐士、士大夫与文人墨客的许多山水佳作历经百年仍为后人所乐道。诗文中原本具体的景物渐渐成为了一类事物的代表,B句正是列举了这一现象,“烟波"用来指代“江”,“奇章"用来指代“亭”,“鹦鹉"用来指代“洲”,“黄鹤"用来指代“楼”,借此自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白云阁,其作为胜地也必将由于自己的描绘留名于世,成为典范。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将个人的荣辱升迁置之度外,要像古代的仁人一般,具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以心怀天下苍生为己任。
黄裳感悟到,游览沉吟于山水之间,能领略这番天地大美的,必定是天下靖平,年岁丰登之时,在战乱年间,即使有天下山水胜地,也只能兀自冷清萧条,不为人所知罢了。两位作者情感的抒发是与登高所望紧密结合的,都表现出北宋文人“先忧后乐"的士大夫荣辱观。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断句。做答文言实词时可结合句意和方法提示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作答文言文断句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①句意:文人墨客所咏叹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意思是:被贬的官员和诗人经常在这里聚会。骚人:泛指文人(诗人)。
②句意:在中间耸立着望向四周的。结合字源推测“形声字。山表意,其形像一排山峰;寺表声,寺是古代官署,其建筑较为高大"可知,“峙”理解为“耸立"。
③句意:不也是很尽兴吗?结合查阅字典可知,这里的“至”应该理解为“达到了极点”,故选③。
④句意:又怎么能有闲暇的时间在山水之间游乐呢?这里的“暇”理解为“时间”,可联想到成语“自顾不暇”。自顾不暇:指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⑤“楼阁之赏"在句子里做主语,其后应断开;“豫章之滕王”和“巴陵之岳阳"是并列的偏正短语,它们之间要断开;“争名于天下”在句子里做补语,它的前面要断开;句意:楼阁的观赏,应当与豫章的滕王阁和巴陵的岳阳楼,在天下争夺名位。故断句为:楼阁之赏/当与豫章之滕王/巴陵之岳阳/争名于天下。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句子的衔接排序。
A“大夫之行吟,处士之坐赋,老子之乘秋,高人之驭鹤,乐天之闻歌,太白之听笛”,这里列举了许多文人之作,屈原江畔行吟,隐士隐居作赋,白居易听歌抒怀,李白闻笛有感,与乙前面的“唐人之作不知其几百篇也”相照应,又引出了下文“缅想环顾,俯仰千载,悲乐相继"的感慨。因此A应插入乙处比较合适。
B“故江谓之烟波,亭谓之奇章,洲谓之鹦鹉,楼谓之黄鹤,阁谓之白云”,这里讲了一些具体的景物成为了一类事物的代表,“烟波"用来指代“江”,“奇章"用来指代“亭”,“鹦鹉"用来指代“洲”,“黄鹤"用来指代“楼”,结合甲前面的内容“余言遗迹,相去几千百载,后人乐道而钦慕之,往往遂借以名物"可知,这正与之相照应,因此B插入甲处比较合适。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①②空:范仲淹《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追求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因此这里应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空:结合本文“方是之时,苟非有道在上,得贤太守与之共理,常使时和年丰,郡国无事,亦安能有暇于山水之间哉?有暇于其间者,其风味志趣,或俗而不逮,或鄙而不乐,虽有美景盛事,亦遂寂寥沉没,不见于后世”可知,在本文作者看来,一个人能够悠闲地观赏山水美景,一定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物阜民丰,如果天下不太平,大家处于战乱之中,那么再好的山水美景,也倍感凄凉,不为人所知。综合以上可知,两位作者“登"楼,都体现了“先忧后乐”的士大夫荣辱观。
【点睛】参考译文:
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所居住的,士大夫所游玩的,文人墨客所咏叹的,常常是天下山水优美的地方。我所谈的前人留下的山水佳作,距离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后人对此依旧很有兴致地谈论并且表示钦佩羡慕,于是常常借它来写某物。
楼阁的观赏,应当与豫章的滕王阁和巴陵的岳阳楼,在天下争夺名位。有一座山从郡郊的东面,迅速变得开阔。茂密的树林长长的竹子,像衣服覆盖在上面的形势,像蛟龙和巨龙的样子,引领着向西,有的像趴着,有的像在跳跃。向下如在喝江汉河流里的水,在中间耸立着望向四周的,就是白云阁。水中的芦苇围在岸边,刮风下雨,湘汉水映天空,傍晚的落日,夜间的月亮,归来的船只,渔人唱歌,樵夫欢唱,表达情志,怀念古人和过去的事,来书写忧愁悲伤或喜悦欢乐的情感,来叙述国家兴亡和个人荣辱的故事。
大概从屈原写的离骚之后,唐代的作家写的都不知道有几百篇了。遥想历史回顾现在,俯仰之间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悲伤和欢乐是延续的,公务之余来赏美景,不也是很尽兴吗?每当这个时候,如果不是统治者遵循正确的治国之道,得到贤能的太守来和他共同治理政事,常常能天下太平,物阜民丰,国家平安无事,又怎么能有闲暇的时间在山水之间游乐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在山水之间游乐的人,他的风格志向和情趣,或者俗气且不足,或者浅薄且不快乐,即使有天下山水胜地,也只能兀自冷清萧条,不为人所知罢了。
七、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湘教新版第二册生物下册月考试卷
-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粤教新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月考试卷
- 2025年度农贸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合同4篇
- 2025年金融衍生品交易总合同2篇
- 2025年度牛只运输车辆GPS定位与实时监控服务合同4篇
- 2025版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定制开发合同4篇
- 房屋出租委托代理合同(2篇)
- 2025年度学校教室窗帘更换项目承包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合作合并合同2篇
- 2024版塑料购销合同范本买卖
-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高二(上)英语寒假作业(五)
- JJF 2184-2025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大纲(试行)
- GB/T 44890-2024行政许可工作规范
- 2024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5届山东省德州市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沪教版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习题
- 两人退股协议书范文合伙人签字
- 2024版【人教精通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汽车喷漆劳务外包合同范本
- 微项目 探讨如何利用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2025年高考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鲁科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